主題闡釋
過程與結果,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過程是結果的孵化器,沒有過程就不會有結果。而有時候,即使有了過程,也難以收獲結果。結果是過程的最終價值體現。“過程”的艱辛與“結果”的美好往往是成正比的,只有經得起挫折與磨煉,在過程中不斷磨煉自己,才能苦盡甘來,迎來生命之花的綻放。
素材·名言警句
◆疑難是思想的起點與核心,思想由此出發,根據有關事實資料,尋求關系條理,逐漸剝繭抽絲,披沙揀金。
——朱光潛《藝文雜談·談對話體》
思維解讀
有疑難,不一定是壞事。疑難的出現,有時候就意味著新思路的出現。疑難的解決過程或許艱辛,但正如古人所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對于真正的強者來說,所有的難題都只會使我們越來越強大。
運用范例
人們之所以在面對疑難時會愁眉苦臉、身心乏累,往往是因為沒有明確認識到疑難其實不是我們的敵人,反而可能是我們的朋友。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疑難是思想的起點與核心,思想由此出發,根據有關事實資料,尋求關系條理,逐漸剝繭抽絲,披沙揀金。”由此看來,面對疑難問題,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樂于迎難而上,最終將困難踩在腳下。這正如蝴蝶幼蟲的破繭,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意志得到磨煉,力量得到增強,心智得到提高,生命得到升華。最后,當它從痛苦中掙扎出來時,就會發現,它已經擁有了能飛翔的美麗翅膀。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尋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席慕蓉
思維解讀
山路往往不僅十八彎,而且極為峻峭,一不小心,人就可能會跌入深淵。這一名言的意思是說人生就像登山,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亂了方寸,尤其是“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要有足夠的定力,從容中方能迎來柳暗花明的一刻。
運用范例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經歷一些風風雨雨,困難在所難免。不過,困難的出現也不全是壞事。席慕蓉曾說過:“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尋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因此,我們要把苦難作為提升自我的一次良機,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越要找到戰勝困難的科學方法。
◆細節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比對手多走一步。
——余世維
思維解讀
細節決定成敗。完美體現在各個細節之處,而在這個過程中若能夠比對手多走一步,多做一些細節的處理,可能就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里的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處理細節時要用心,要精益求精,要保持一種嚴謹的態度。
運用范例
余世維先生曾言:“細節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比對手多走一步。”在很多人都能秀出一手好字的魏晉時代,王羲之染黑了十八缸清水,比別人多走了一步,成就了“書圣”之美名;在科學人才輩出的十九世紀,居里夫人精心提取了放射性元素,比別人多走了一步,于1903年和1911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首位兩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人生旅途上,任它怎樣坎坷,風起云涌,只有比別人多走一步,注重細節的處理,你才會更接近完美,收獲超出常人的成功。
◆很多事情的發展注定會迎來結局,不要在乎結果,只要好好享受美麗的過程。
——張愛玲
思維解讀
正如黎明的到來無法抗拒一樣,任何事物最終都必然會有其結局和歸宿,很多時候,過程就決定了結果。所以,人們沒有必要過度關注事情的結果,只要注意把握好過程中的每一步,過程完美了,結果往往也會令人滿意。
運用范例
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恐怕就應該是“快”字了。在崇尚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鋼筋水泥叢林里到處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他們吃著便捷的速食,追求即時的通訊,更是習慣于文化快餐。這不由得讓人們想起了阿爾卑斯山谷中的一條公路,公路兩旁景色極美,可是許多人都坐著汽車急駛而過,對山谷美景無意一顧。朱光潛對此評價說:“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的惋惜的事啊!”其實,人生猶如一次漫長的旅行,不要只在意目的地,更要在意沿途優美的風景。正如張愛玲所說:“很多事情的發展注定會迎來結局,不要在乎結果,只要好好享受美麗的過程。”
◆攀登科學高峰,就像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
——陳景潤
思維解讀
“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不斷付出辛勤汗水的勤勞的人和勇于突破前進道路上艱難險阻的人,才能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正如王安石所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我們要做有志向的人,而不要做懦夫和懶漢。
運用范例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的詩道出了所有成功背后的艱辛。想當年,數學家陳景潤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難題,光草稿紙就用了幾麻袋,最終他摘取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談到自己的成功,他曾這樣說:“攀登科學高峰,就像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懦夫和懶漢是不可能享受到勝利的喜悅和幸福的。”這就告訴人們,任何成功都無法一蹴而就,只有在充滿了艱難險阻的路上不斷披荊斬棘的人,才有資格收獲鮮花與掌聲。
模擬優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生活中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但這句話似乎還隱含著更多的意味。對此,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作文材料“生活中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這句話確實隱含著很多意味。
1.面對結果的無奈,言外之意,我已經很努力了,實在無法改變結果;
2.面對他人可能的指責,為自己辯解,言外之意,我已經很努力了,結果跟我無關;
3.面對良心的拷問,言外之意,我是問心無愧的;也許還有更多……
同樣一句話,考生需要讀出“我很努力了”這句話背后的不同社會心理,并且針對上述心理,考生還需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如:既然結果已出,而且他們已經很努力了,那么他們還要不要繼續努力?這些問題都需要考生思考,也需要考生進一步論證。
考場范本1
努力與結果
一考生
生活之道路阻且長,事情的結果不能總盡如人意。不理想的結果帶來個人價值的缺憾,于是人們往往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彌補心中空缺的成就感。
歸根到底,這句話反映的是“反結果主義”的價值取向。結果決定論者認為結果是一切努力的根本目的,而反對者們認識到努力本身也可喜可賀,能帶來肯定與成就感的不只是結果。“我很努力了”,并且我為我的努力自豪。
但言不止于此。“我很努力了”往往還隱含著的未說盡的話是“我不必更努力”或“我無法更努力”。
“我不必更努力”這一判斷反映出對努力本身價值的認識不足。他們這樣認為:結果不那么重要,因此通往結果的努力也失去了價值。然而,努力并不只因結果而熠熠生輝,人們能在沿途收獲新的見解、認識,同時又獲得整體能力的提升。這些收獲一者完善個人修養與人格,二者,從功利主義視角看,促成未來的成功,從而使人們離理想的結果更進一步。
而“無法更努力”的認知則反映著整體上對個人能力的信任缺失與精神的透支,是在與現實交鋒后從結果與精神兩方面上無奈落敗的判詞。無論是此類飽含消極意味的“我無法更努力”,還是既反結果主義又不奉行過程主義的“我不必更努力”,都必然使個體走向精神與人生的虛無,并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化不良影響。試想整日投身于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如果在面對數百次不理想的試驗結果后退縮,都承認“我很努力了”而放棄試驗,那我們將生活在一個醫療水平落后、科技發展停滯的社會,這是人類無法承受的代價。那么,問題何解呢?
前者的反結果且反過程是行不通的,人的信仰總要有個落腳點。既不可一味反結果又反過程,兩者間存在一個平衡,使你既在結果的鼓舞下不斷前進,又能不為結果的時常不理想所擾,保持良好心態,欣賞沿途風景。
而后者缺乏努力的動力是更為要緊且普遍的問題。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告訴我們,成事需要力,還需要志。有志者哪怕面對不如意的結果,也不會用“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范圍,因此不拘泥于小的得失,“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正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上千次實驗失敗的結果也不會讓他氣餒,因為他心中有更高的境界,以全人類的福祉為牽掛——“志”推動他不斷前行,最終研發出優良品種的水稻,用力與志改造世界。
如何面對不理想的結果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保持良好心態,且行且歌,堅定志向鼓舞自己,從而達成更高的生命境界。
(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呼應作文原材料,探究“我很努力了”背后的社會心理,開頭目標明確,語言簡潔。
承接上文,從“反結果主義”的角度對其社會心理作肯定性論述,思想深刻,思維角度新穎。
在作文原材料的留白處讀出了言外之意,思路開闊。
承接上文,進一步探究“我不必更努力”背后的心理,并提出正確的認識,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此段呼應第3段,既探究了“無法更努力”背后的社會心理,也論述了“無法更努力”和“不必更努力”兩種心態的危害性。
聚焦問題,尋找對策,立意很高。
第6段和第8段都可以作為文章的結尾,但風格完全不同,第6段是舉重若重,第8段是舉重若輕。)
考場范本2
自是者不彰
一考生
生活中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以“我很努力了”來肯定自己。
但這句話似乎還隱藏著更多的意味。人們通過“我很努力”企圖表現對自我的認可與接受,抑或是對既有現狀的接受,甚至有企圖以自我肯定來影響他人判斷的意味。
人們為什么會常常說這樣一句話呢?我認為這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價值感缺乏。在這樣一個多元價值并存的時代,常常導致自我認同感不足,于是人們常常以“我很努力了”這類話激勵自身以獲得信心。
同時,社會“內卷”的旋渦如黑洞一般吞噬著每一個個體,我們越“反抗”,越使我們被迫卷入這一無意義的競爭旋渦中。于是,人們對情緒價值的需求日益顯現,但多數也僅是沉溺于自我麻痹的“很努力”中。
因此,“我很努力了”這句話也不僅是自我認同和自我安慰,更多的是企圖肯定自我以否認偏離理想軌道的現實,甚至異化為“精神勝利”。
誠然,這種話語仍有其積極意義。在陌生人社會中,我們可能無法找到傾訴對象,只能在寒冬之夜的孤寂處點燃手中火把以取得溫暖,這也是前行的動力或勇氣。但是凡事都是雙刃劍,“我很努力”這個火把可能會引火燒身。對自我的說解乃至容忍只會使我們陷入泰勒所說的“唯我論”的狀態,我們或將逐漸在一聲聲的“我很努力了”中迷失前行的方向;抑或將在狂妄自大和獨斷專論中一次次吸食“精神勝利”的鴉片,最終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淵。
只是,現實生活中,情緒價值的需求不可斷絕,內卷還在繼續,事情的結果還在繼續,我很努力的呼聲也在繼續,人們的自我麻痹仍然在繼續……
那么,我們能怎么辦?《〈老子〉四章》里有這么一句話:“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而這些都是“余食贅行”。
我們應該果斷拋棄“唯我論”的狀態,讓本真重回視野,同時注重理性交流的回歸,讓二維的審視關系代替自說自話式的麻木和安慰,用交往理性的真誠替代“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
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我們或許都手足無措,但我們可以遵從內心,不隨波逐流,像西西弗斯一樣,不問結果地創造價值,來對抗無意義的結果。
這樣,面對結果,我們會沉著面對而非逃避,我們會深刻地理解“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為“登上頂峰的過程足以充實人的心靈”。
(直接引述作文原材料,開頭非常簡潔。
呼應作文原材料,對作文原材料略作詮釋,探究言者背后的社會心理,思想深刻,思維開闊。
承接上文,深入探究“我很努力了”的社會心理,對這種社會心理作肯定性論述,視野開闊。
從另一個側面論述“我很努力了”的社會心理,對這種社會心理作否定性論述,觀點比較辯證。
此段是對上文觀點的小結,既明確了觀點,也使得論證思路更加緊湊。
此段繼續論述其背后心理的積極意義和危害性。
以上三段承接上文,聯系現實,繼續論述“我很努力了”心理消極的一面,同時聚焦問題,尋找對策,引用論證就近取材,親切給力。
結尾兩段呼應上文,面對問題尋找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