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個結合”的邏輯證成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構

2024-01-01 00:00:00蘇培君
江蘇社會科學 2024年4期

內容提要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提出的重大原創性命題,也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根本前提。這一根本前提集中體現在問題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層面:在問題邏輯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出場的具體化與形態化訴求以及中國傳統哲學自身的限度回答了為何應當結合的問題(必然性問題),此回答全面描繪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本土化與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協同演進的歷史圖譜;在理論邏輯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活動生成論之本性及其在價值觀上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夠結合的問題(可能性問題),此回答為“兩個結合”打開了可能性空間;在實踐邏輯層面,時代場域轉換引起的哲學立場與結合方式的轉變,以及從碎片化、抽象繼承向整體性、歷史性梳理的變革回答了以何種方式結合的問題(實踐路徑問題),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舊全球化格局轉換視域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路徑。從問題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方面出發揭示“兩個結合”的出場邏輯,有助于基于“兩個大局”的歷史方位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培育其系統而深厚的理論根基。

關鍵詞 “兩個結合”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出場邏輯 歷史性梳理

蘇培君,博士,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創新的理論范式轉換與方法論研究”(23CZX013)的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為此,有必要用中國話語、中國精神重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形態,以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構之宏偉目標。對“兩個結合”的邏輯證成是回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以及如何構建的理論前提,決定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構的成敗。因此,在探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形態之前,亟須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一種前提性反思,即從為何應當結合、何以能夠結合、以何種方式結合三個方面出發揭示“兩個結合”的問題邏輯、理論邏輯以及實踐邏輯。唯有如此,方能準確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出場的前提性基礎,繼而為在新時代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培育其系統而深厚的理論根基。

一、為何應當結合:“兩個結合”的問題邏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1]這一論斷清楚地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種‘一經出場便永恒在場’的僵化的理論學說,而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科學性和革命性高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精準指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什么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究其根本,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出場的具體化與形態化的訴求以及中國傳統哲學自身具有的限度及其現代化轉型的要求所決定。

1.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的具體化

作為一種在國外誕生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原創之際便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色彩,是馬克思主義形成、發展過程中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而確立起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的基本原理與它所扎根的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具體環境、民族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產物,即唯物史觀的西歐邏輯。這種帶有鮮明西歐民族風格與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下文簡稱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實踐以及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轉型來說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但我們不能不經思考地用其來剪裁中國實踐經驗或中國傳統哲學各家各派的思想,否則便會如陳獨秀、王明一般,在偏離唯物史觀哲學立場的同時,陷入一種教條主義或歷史虛無主義的困境,難以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恰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3]故而,當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時,中國學者首先要做的是區分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帶有顯著局部特征或西歐民族特色的經驗內容和具有一定普遍性特征并且能夠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抽象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避免陷入教條主義困境,并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的出場提供先決條件。當然,此種區分不能簡單地拘泥于抽象、非現實性的純粹理論層面,只有基于現實的邏輯,深入中國具體實際并經由實踐的反復檢驗方可實現。

進一步而言,這種帶有西歐民族文化特色與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經過中國實踐反復檢驗后總結出的基本原理,盡管精準地指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內部最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內容,但其本質上依然是抽象的。只有深入現實邏輯,將其在對象領域的內容中加以擴展,才能使其真正實現由抽象向具體的躍升。換言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對其加以重塑,才能使其由抽象的基本原理躍升轉化為能夠揭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具體真理(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繼而發揮其思想引領作用,將其真正用于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因此,自毛澤東同志開始,我們黨便始終把“第一個結合”放在首位,一方面試圖在實踐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重塑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的出場形態),使其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之基,另一方面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國實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等一系列偉大戰役的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結合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第一個結合”的學理性表述是不斷發展的。在“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時期,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1]。此后,隨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性認識的逐漸深入,胡錦濤同志在此基礎上采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2]的表述,該表述一直延續至今。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化重構

當然,以上論述只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的具體化闡釋層面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出場形態,并據此闡明了“兩個結合”中“第一個結合”的必然性。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倘若不考慮在當代中國出場的文化形態,拒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就不僅有失民族特色,難以被中國人民理解、接受,而且會使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礎,無法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本土的生根發芽,即無法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氣韻,使之由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形態轉化為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以保證其出場形態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由此而論,在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過程中,不僅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一種真理的具體化闡釋,構建一種能夠作為時代精神哲學表達的“真理形態”,借以聚焦和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還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一種形態化的重構,使其憑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融通于中國歷史并經由民族認同而深度嵌入中國文化土壤[3],成為一種具有中國歷史成長脈絡和鮮明民族特色的當代文化形態,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繼承者。

顯然,這樣一種形態化的重構,不是在“文化沙漠”中的自然生長,而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國傳統哲學)為文化根脈和思想資源,“在深厚豐富的千年遺存的儒釋道文化與哲學場域中展開積極對話”[4],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補充、重塑方可實現。其原因主要在于,盡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以“改變世界”為宗旨的實踐哲學,但其同樣具有內在價值規范向度,只不過此種向度多是“從既定的經濟基礎出發,對某些規范性觀念的產生、發展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做出實證性的說明”[5],較少涉及對“情”“理”“意”結構的統一、主體心境對于知識論探究的前提性意義、“和”的辯證思維等方面的揭示與闡發。本體論與認識論在“情”“理”“意”結構中高度融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恰好能夠彌補這一缺憾。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凝聚而成的精神追求與價值旨歸作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穩腳跟的“根脈”,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彰顯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文化稟賦和精神風貌,而且可以為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一種超越西歐三大思想來源所能描繪的全新的哲學圖景,以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的時空坐標體系中的價值意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出場,若是摒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鍛造和思維方式的培育,便難以將脫胎于西歐文化傳統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形態轉化為一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形態,亦會因此而無法固守民族文化之“根”,繼而喪失“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1]。所以,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對“第一個結合”的闡發,即“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2],便已蘊含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傾向。只不過,這一時期為了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革命與建設問題,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界定與提法上,更多地傾向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一種中國人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并未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時代由“世界走向中國”向“中國走向世界”的轉變,中國學者具備了擺脫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學徒”的狀態,建立起重新書寫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者中心地位的現實條件。這種時代坐標的轉換以及“讀者”與“作者”地位的翻轉,必然要求在處理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問題上,向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告自身的主體地位,在找回失落的哲學自我的同時,真正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場,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文化敘事問題,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備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主張,并將之提升至與“第一個結合”并列的地位。2023年,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盵3]

3.中國傳統哲學自身限度及其現代化轉型的必然要求

上述觀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剖析了“兩個結合”的必然性。事實上,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來說,其自身所具有的限度同樣決定了只有將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才能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具體實踐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需要,真正實現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轉型的理論目標。為了更加清晰地說明此觀點,這里不妨對中國傳統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或內在本性做一總體性把握,以揭示中國傳統哲學自身所具有的限度?!爸袊鴤鹘y哲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以‘人文化’或‘人倫化’為價值眷注、凸顯人類生活世界與人世間的社會關系的哲學。”[4]各家各派關注的焦點往往落于日常生活世界中主體間人倫化的交往關系(交往規范的價值向度)方面,崇尚以人倫為本的實踐哲學,即在人倫日用層面上下經世致用、篤行務實的功夫。不過,中國古代哲學家們并未停留于此,而是致力于走出一條“內在超越”的道路,即將主體間人倫化的交往關系納入“天人關系”中,并試圖借此為現實世界中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社會倫理規范)提供某種理論依據,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或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礎。由此觀之,中國傳統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主要包括主體間人倫化交往關系和“天人關系”兩個維度。雖然少部分學派和思想家在探究“天人關系”的過程中消解了“天”所具有的形上色彩或本體論意味,使其由超驗的形上領域回落至現實世界,成為獨立于人的意識的物質層面的自然之天;但多數學派和思想家在考察“天人關系”時則強調“天”的超越性,賦予“天”一種先驗性的本體論意義,將其指向形上領域中作為最高道德準則的義理之天、主宰之天、倫理之天等,并用此解釋人倫世界的生成與發展。這就是說,現實世界中的“主體際”交往關系背后隱匿著一個形而上學的本體統攝這種“主體際”的交往關系。

應當承認,這樣一種帶有強烈現實關懷,指向人倫世界生成與發展的傳統哲學和文化,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凝聚而成的諸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修齊治平、明德弘道等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確實維系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以農業文明為基干形態的傳統社會”[1]的繁榮安定,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歷史原初基礎,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建構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以形上之本體[2]為理論根基的價值觀念僅停留在解釋世界的思辨哲學層面,意在為人們探尋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并未從改造世界的角度出發思考“人道”(人之本質和理想社會)之構建問題,因而帶有鮮明的形上色彩,缺少改造世界的實踐維度。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也強調“行”的重要性,將其治學之旨歸結為偏向于實踐性的“修、齊、治、平”“恭、寬、信、敏、惠”等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但總體來說,這里的“行”更多指向一種道德踐履,而其改造、規范現實世界的意愿并不強烈。雖然明清之際以黃宗羲、顧炎武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批判反思,形成了一股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但受制于封建專制制度,這種思潮非但沒有奔涌向自然科學領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動力,反而被引入“考據學”,成為一種“通經明道”的手段。加之,富于思辨和哲理色彩的道家、佛學思維方式的融入不斷“將人的思想拉向浩渺的蒼穹,然后再由‘空中’鳥瞰‘地面’”[3],導致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不得不“務虛”而止,將理論引向思辨的哲學領域,最終難免流于空疏。若是不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僅停留于中國傳統哲學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價值維度(即以形上之本體為理論根基的單純道德品行上的內省、倫理關系的構建等),就難以長久維持中華民族的繁榮安定,更遑論從現實層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宏偉目標。正如馬克思所言,“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4],近代以來,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華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強奴役侵略、追求民族復興的同時,在思想文化領域通過與西方文明的比較艱難地求索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轉型道路。例如:馮友蘭在繼承宋明理學傳統的同時,以新實在論為基礎,運用邏輯分析法創立了“新理學”的理論體系;牟宗三憑借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融合的方式,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等等。誠然,這種以“西方思潮”的學科化知識體系來重建“中學”的做法,雖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轉型問題,推動了中國傳統哲學從以農業文明為根本的知識或智慧體系向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知識或智慧體系轉變,但其遠未達到中國變革世界所需要的理論高度。

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學者才在文化方面找到了中國傳統哲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即吸收西方文化杰出代表——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改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與形式,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徹底的革命性、縝密的科學性以及扎根人民的實踐性融入中國傳統哲學,使中國傳統哲學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凝聚而成的精神追求與價值旨歸能夠借以獲得客觀的現實基礎和顯著的實踐效力,進而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思想引領和科學的行動指南。當然,這種改造在“兩個大局”的全新歷史方位下,既不是丟棄中國傳統哲學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也不是以一種“外馬”“蘇馬”的思維定式任意剪裁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個別概念與思想,而是一種立足于“作者中心地位”所進行的創新融合。

二、何以能夠結合:“兩個結合”的理論邏輯

在對“兩個結合”的必然性進行討論之后,亟須進一步追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什么能夠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可能性問題。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回到馬克思主義原初語境,從馬克思當年發動哲學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觀”的本質出發,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之間的辯證張力;另一方面要從文化或哲學層面出發,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價值觀上的高度契合性,剖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原因或理論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兩個結合”打開可能空間。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動生成論”本性

追尋馬克思思想誕生、演進、發展的邏輯脈絡,不難發現,貫穿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全過程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新世界觀”的形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顛覆了黑格爾主客顛倒的思辨唯心主義體系,試圖賦予其所創建的“新世界觀”以唯物論的哲學基礎,另一方面克服了僅從客體或直觀層面出發理解事物,將事物視作一種既成的或外在“在場”的直觀唯物主義體系的弊端,宣稱“實踐”是構成人的“類本質”和世界歷史的客觀基礎。由此,“實踐”就成為馬克思發動哲學革命,即主張從主體(人的感性活動)出發解釋歷史、理解人的勞動類本質的出發點,也是其形塑“新世界觀”的基本視界。此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將主體間的交往及其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等“主體際”向度的思維范疇納入實踐概念,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這種把實踐的主體性與社會關系在客觀活動基礎上統一為“物質交往”活動的觀點,不僅使馬克思徹底擺脫了抽象的人本觀或單一主體性觀念的糾纏,而且推動其哲學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觀”上升到一個全新的理論高度,得出了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反復強調的“物質交往觀”或“交往實踐觀”。按馬克思的觀點,人在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自身本質的同時,創造或生產著與他人的交往關系以及建立在此種關系之上的社會本質,因此,人的本質并非抽象的“類”本質,而是多元主體間現實交往實踐活動整合的結果(交往實踐人格化的產物),其需要在交往實踐活動中獲得相關現實性的規定。在此規定中,交往實踐活動一方面發揮著“雙向建構”之功能,既建構不同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結構,也建構參與交往的主體,另一方面發揮著“雙重整合”的效用,即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制約以及主體之間的相互設定使交往實踐活動的參與者成為不同個性的異質主體,并在構筑這些異質主體之間交往關系的基礎上把他們整合為一種群體。

這種建立在多元主體間交往實踐基礎上的“活動生成論”,不僅把“改變世界”的旨趣賦予馬克思的“新世界觀”,而且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時代性與在場性,使“新世界觀”能夠有效地突破抽象表達現實對象的層次,真正運用于各種具體的現實情境,解答時代提出的問題。因此,在完成“新世界觀”的形塑之后,馬克思本人并未讓其停留在抽象表達或非現實表達的層面,而是深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2]這一現實對象本身,構筑起他在經濟學語境中所要表達的哲學體系。此種“新世界觀”之“活動生成論”的本性以及由“新世界觀”到“哲學體系”的出場邏輯足以說明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備與中國具體實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可能性,能夠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打開新的空間。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價值觀上的高度契合性

在國外具體歷史情境和文化場域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若要真正地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與接納,繼而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繼承者或當代出場形態,就不能僅僅依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之間的辯證張力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開放包容性,還要從文化、哲學層面出發,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部分的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進一步剖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原因或理論前提。其原因主要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價值觀上的高度契合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盵1]此種契合性不僅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的解釋學背景,減少了中國人民接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障礙,而且在哲學層面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語境下結合打開了可能空間,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利進入“相互結合”的邏輯進程。

然而問題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哲學或思想體系為什么會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之間究竟以何為契合點來打開結合的可能空間?一部分學者在探索這一問題時,受制于蘇聯教科書體系和“西方中心-東方邊緣”兩極分裂格局的影響,多是采用外在反思的思維方式,從概念、命題或話語的相似性維度把握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高度契合性,以此深入“第二個結合”的邏輯進程,即僅限于尋找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相似性的個別概念或話語(如“氣一元論”“自然之天”“經世致用”“大同社會”等)作為“第二個結合”可能性的理論依據,忽視了中國哲學史中有關“性與天道”“人生境界”“情理結構”等既建立在“形上本體”理論根基之上又指向主體間人倫化哲學向度的思想。這種探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同文化或哲學之間的排斥反應,有效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但同時折損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地位和話語體系的完整性,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本真精神相去甚遠。為祛除這一弊病,隨著“世界走向中國”向“中國走向世界”的時代轉變,部分學者開始逐漸擺脫“外在反思”思維方式的束縛,深入中國傳統哲學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真實演化的歷史邏輯,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契合性。

事實上,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契合點不僅展現在概念、命題、話語的相似性或相通性等方面,更表現在兩者“內在地具有一種本質或本性上的一致性”[2]。例如,王立勝教授便從經世致用性、人倫交往性、人民主體性、開放包容性、主客一元性和浪漫理想性等六個方面概括了兩者在本質或本性上一致的具體表現,并據此說明“第二個結合”能夠理性地加以預期[3]。沿著王教授的思路進一步深入“第二個結合”何以可能的內在邏輯,不難發現只有深描中國傳統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和馬克思發動哲學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觀”的本質,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闡明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或本性上的一致性,繼而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邏輯進程。

由上文可知,盡管中國傳統哲學帶有強烈的人文和現實關懷,指向人倫世界的生成與發展,但絕大多數哲學家在探索現實世界中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社會倫理規范)時都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之外的形上領域,試圖在形上之本體與現實世界中作為主體存在的“人”的關系(或者說“天人關系”)上找到某種理論依據。因此,中國傳統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主要包括主體間人倫化交往關系和“天人關系”兩個維度。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也將其著力點置于現實世界,但堅定地宣稱思辨性舊哲學體系的終結,并基于交往實踐活動展開了“新世界觀”的形塑。按馬克思的觀點,作為人本質力量的外化過程,交往實踐活動既是主體自覺改造物質客體,形成“周圍感性世界”的感性活動,也是建構不同主體間交往關系的社會實踐活動,故而其本質上指向雙重關系,即主體間的交往關系以及在實踐活動中結成一定交往關系的異質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可見,交往實踐活動形塑的“新世界觀”(或者說“交往實踐觀”)不僅將“主體際”關系的人文向度納入其中,而且在汲取“主體際”關系積極因素的同時保留了“主-客”關系對科學理性所做的有效辯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實踐觀就其結構而言是對“主體-主體”“主體-客體”兩種哲學框架辯證揚棄而又合理統一的完型,即建構了“主體-客體-主體”的基本框架,清晰地勾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視界。既然中國傳統哲學致思的基本向度與馬克思發動哲學革命所創造的“新世界觀”的本質均蘊含了“主體-主體”和“主體-客體”雙重維度,以這兩個維度為契合點便具有建立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脈相承歷史性關系的可能性,使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整體性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的總問題、總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旨歸,展現中國傳統哲學所長,并在與中國傳統哲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真正完成在中國大地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從而形成“接著講”的當代話語形態,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以何種方式結合:“兩個結合”的實踐邏輯

既然“兩個結合”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已經確立,接下來就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實踐路徑層面探討“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結合方式,即“兩個結合”的實踐邏輯問題。所謂“出場路徑”,既是一種聯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也集中體現了支撐結合方式的哲學立場和文化態度。對“出場路徑”的把握,最為關鍵之處在于以問題為中心,堅持“反思的問題學”,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追問“兩個結合”出場路徑的現實與邏輯起點,絕不脫離具體實際情況抽象地談論以何種方式結合。這是因為,“真正的哲學總是時代生活問題的解答……實踐提出問題,哲學反思問題并給出形而上的方向指引,這是理論發生發展所遵循的問答邏輯”[1],時代問題和思維方式直接決定了哲學解答的理論旨趣和出場形態。所以,在以“兩個結合”為邏輯起點構建中國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時,要拋開將哲學看作獨立于問題的先驗學科的觀點,基于問題視域思索哲學在中國本土的出場形態,把“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置于現實問題與哲學理論的關系中進行考察,用問題邏輯推動哲學邏輯的辯證運動、創新發展,以問題的演變來展現“兩個結合”的必然性、可能性以及結合方式或出場路徑的演化歷程。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抽象的思辨哲學體系的壁壘,為“兩個結合”奠定一個堅實的實踐基礎,使之由可能走向現實。由此而言,中國具體實際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現實場域,決定了“兩個結合”的出場方式。當然,由于不同時代面臨不同的具體實際情況或時代問題,“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結合方式在不同時代亦應有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清晰地表明“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結合方式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

1.時代場域轉換引起的哲學立場和結合方式的轉變

以歷史觀回溯過往,在“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時期,時代的中心問題主要表現為“中國向何處去”的革命與建設問題。為了在思想文化領域給予這些問題以正確的引領,繼而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一系列偉大戰役的勝利,中國學者在“兩個結合”出場路徑的判定或選擇上更多地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此突顯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之理論品格。盡管他們曾關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的繼承,但囿于蘇聯教科書體系和“西方中心-東方邊緣”兩極分裂格局,中國學者此時在文化、哲學領域并未突破“學徒狀態”,維護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處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的問題上,他們往往采用一種單純客體論或“以外釋中”的外在反思的思維方式,將中國傳統哲學視作一種歷史文化“遺產”,然后以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標準,對之進行碎片式的裁剪或簡單的拼合,即從相似性層面出發選擇性地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質性的個別概念和話語,而沒有整體性把握二者的關系。誠然,此種結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在馬克思主義內部造成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思想根源以及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激進主義”之弊端,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先天判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存在于“死人王國”中的碎片化“遺存”而非具有自主生命系統的歷史在場之觀點,折損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地位和話語體系的完整性,可能跌入歷史虛無主義陷阱。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從“世界走向中國”向“中國走向世界”的時代轉換,時代的中心問題也開始從“中國向何處去”的革命、建設等問題轉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問題。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出一種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和價值旨歸的新的文明形態,僅依靠上述結合方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亟須對“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做出一種新的調整:一方面超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視作歷史文化“遺產”而進行外在或先驗性裁剪的結合方式,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哲學是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化根脈和重要思想資源;另一方面變革蘇聯教科書體系統攝下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僅僅是發現規律、改變世界的看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新的時代高度,重新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魂脈”的關系,以完成從革命敘事、建設敘事向文明敘事的躍升。

新舊全球化格局的轉換[1]引起的“學徒”與“當代作者”身份的翻轉以及“中”“馬”之間內在本質或本性上的一致性恰好為此種躍升提供了最為堅實的現實與理論基礎。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基于“兩個大局”的歷史方位探索“兩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結合方式時,不僅要秉持上述以中國具體實際為其理論之“基”的哲學視域,更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種文化立場或哲學立場的變革。換言之,扭轉過去把中國傳統哲學看作一種被結合、被繼承的“對象”或“客體”之觀點,在向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告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真正立足于中國傳統哲學的立場,將中國傳統哲學視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活的在場”或自我運動、自我成長的辯證主體。然后,借由對中國傳統哲學在幾千年的歷史洪流中自我運動、自我成長的內在機理以及中國傳統哲學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真實演化歷史邏輯的揭示,闡明“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魂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從而創造出一種既貫注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靈魂,又能整體性繼承中國傳統哲學話語體系、精神內核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的結合方式不再是外在反思、任意拾取“遺產”的“斷裂式結合”,而是在中國傳統哲學從歷史走向當代、與時俱進的文明進程中完成的一種創新融合。

2.從碎片化、抽象繼承法轉向整體性、歷史性梳理范式

如何具體地完成此種創新融合?除了要繼續推進時代場域轉換引起的哲學、文化立場以及結合方式的轉變,還要從方法論層面對“第二個結合”的出場路徑或結合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即“從碎片化、抽象繼承法轉向整體性、歷史性梳理范式”[1]。具體來說,就是回到歷史深處,從“主體際”交往關系和主客關系兩個維度出發,將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一致性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來探究。然后,基于以問題譜系的演變、思維方式的轉換和解答問題的邏輯三條內在關聯的共進線,審視中國傳統哲學圍繞“主體際”交往關系和主客關系兩個維度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的不同問題、哲學家們在探索這些問題時采用的不同思維方式,以及借用不同思維方式思考這些問題所形成的解答問題的邏輯或理論樣態。這樣既可以把握某一階段中國傳統哲學的本真精神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也可以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展現這些問題、思維方式和解答問題的邏輯如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真實演化。新時代,之所以走向“兩個結合”,走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因為中國傳統哲學圍繞“主體際”交往關系和主客關系兩個維度所呈現的問題已然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即不再只是在解決解釋性理論內部矛盾的提問視域中或在對現實世界的解釋中獲得問題,而是堅持從變革世界的對象中獲取真實的問題。這種轉變所引發的問題僅依靠中國傳統哲學自身具有的價值維度、國外原初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或“以外馬釋中”的外在反思思維方式所構建的中國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均無法進行有效回答。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魂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大開闊的歷史語境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以一種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式共同熔鑄于新的理論形態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解答這些問題。由此可見,新時代,“兩個結合”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憑借這種方法,既可以根除“以馬論馬”或“以外馬釋中”思維方式的弊端,也能為整體性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精神內核提供必要的方法原則,使21世紀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獲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成為一種既具有中國歷史成長脈絡又面向未來的哲學。至于“兩個結合”最終指向的理論形態,或者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范式最大可能的走向,就是準確把握當代全球新變局的時代背景,哲學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體實踐,深刻批判資本創新邏輯的最新動態和總體結構,科學解答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所展現的“新型世界”及其可能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且貫穿“中”“西”“馬”本性的“21世紀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

總而言之,“兩個結合”在21世紀時代語境的出場,絕非一個偶然性事件,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邏輯與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轉型的理論邏輯發展演變的歷史必然。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之際,以“兩個結合”的邏輯證成與出場路徑為關鍵前提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時代出給中國的必答題,也是新的歷史語境下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共同面對的核心問題。只有從問題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方面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前提性反思,分別回答為何應當結合的問題(必然性問題)、何以能夠結合的問題(可能性問題)以及以何種方式結合的問題(實踐路徑問題),才能真正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構建的出場邏輯,繼而為在新時代基于“兩個大局”的歷史方位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培育系統而深厚的理論根基。

〔責任編輯:洪峰〕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

[2]蘇培君、任平:《論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性引領原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年第2期。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

[2]《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0頁。

[3]王增福:《“兩個相結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4]任平:《論構建“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繼承原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5]段忠橋:《唯物史觀是政治哲學嗎——與王新生教授商榷》,《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年第3期。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頁。

[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4]蘇培君:《由選擇性繼承到整體性繼承——“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方法論轉向》,《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1]康曉強:《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5期。

[2]這里所謂的“形上之本體”包括后文提及的“形上本體”等,它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形而上學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形而上學更加偏重于世界觀層面,指的是一種孤立、靜止、片面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形上”概念則更偏重于本體論層面,通常是指一種超脫于實際世界的本體。

[3]路新生:《排拒佛釋:乾嘉考據學風形成的一個新視角》,《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頁。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頁。

[2]王立勝:《“兩創”“兩個結合”“時代精華”:構建中華新文化的基本原則、基本路徑、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2022年第3期。

[3]王立勝:《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哲學發展的現代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2023年第1期。

[1]任平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學術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75—279頁。

[1]這里新舊全球化格局的轉換指的是,伴隨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偉大復興之戰略目標,資本邏輯造就的“西方中心-東方邊緣”兩極分裂格局正逐漸被中國倡導的多極文明主體間交流互鑒、共建共享的新全球化體系所替代。

[1]任平:《論構建“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使命》,《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在线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av在线无码浏览| 日本91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第一视频区| 亚洲婷婷六月| 男女男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二三区|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无码37.|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香蕉在线|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午夜啪啪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视频黄| 成人韩免费网站| 性69交片免费看| 伊人激情综合网|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96在线 |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丝袜乱伦|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AV网站中文|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