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江西特色鄉村的空間特征,為其關聯發展、異質協同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方法】以國家公布的827個江西特色鄉村為研究對象,通過相關數據采集,結合ArcGIS和地理探測器從宏觀探究其空間格局特征及關聯發展路徑?!窘Y果】特色鄉村的聚集性分布,為特色鄉村關聯發展提供了可行性?!窘Y論】(1)江西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在市域層面具有較強非均衡性,總體呈現“三核多點”集聚分布格局;(2)影響江西特色鄉村分布的因素由強到弱分別為:與中心城市距離、高程、城鎮化率、水系、坡度、公路密度、人均GDP、人口密度;(3)單因素解釋力均小于雙因素共同作用解釋力,盡管有些因素影響力較弱,但與其他因素交互能產生較大解釋力。
關鍵詞:江西;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地理探測器;關聯發展
引言
人與環境的關系為人類既適應環境,又塑造環境,其相互作用影響彼此并交織成一個整體[1]。鄉村聚落是城鎮建成區以外農村居民聚居的地域,是人地關系互動的現象與過程[2]。黨的十九大報告及國務院近年出臺多項“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鄉村建設提供政策依據[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必然要以探究鄉村形態塑造的外因內核為基礎,特色鄉村作為區域鄉村聚落的特色代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驅動效應。如何將相關特色資源整合,構建更為精準的區域發展框架,對于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品牌塑造、全域聯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以特色鄉村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主要集中于傳統村落研究,且多立足于不同空間尺度上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例如全國尺度[4-9]、省域尺度[10-14]、市域尺度[15-17]以及某特定地理區域上的研究[18-21]。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傳統村落的研究日漸深入,但研究對象局限于傳統村落,缺乏橫向關聯分析,缺少對異質化資源的綜合保護、開發和利用,缺乏系統的頂層架構。因此,本研究嘗試突破研究對象的局限,以江西地區被收錄的“特色鄉村”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分布的空間特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江西特色鄉村聚落關聯發展、異質協同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中東部( 北緯2 4 ° 2 9 ′ -30°04′,東經113°34′-118°28′),總面積16.69萬km2,總人口4527余萬,轄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江西境內地形復雜多樣,中北部為鄱陽湖平原,地勢平坦,東西南部分別由武夷山脈、羅霄山脈、九連山脈所圍合,整體地勢南高北低,中部丘陵起伏。境內河流眾多,鄱陽湖水系覆蓋面積達94%。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變化分明,雨量充沛。
2 數據與方法
江西省特色村落數據按國家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林草局及住建部聯合有關部門分別公布的國家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森林鄉村、傳統村落等進行選取,截至 2021年,納入特色鄉村名錄合計827個,其中國家美麗休閑鄉村4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2個、森林鄉村430個、傳統村落343個。
借助百度開放平臺坐標拾取工具獲取827個特色鄉村的空間信息。導入ArcGIS10.6軟件構建江西省特色村落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其中,DEM數據、江西行政區劃界限等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人均GDP、城鎮化等社會經濟屬性數據來源于《江西省統計年鑒(2022)》和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本研究通過最鄰近指數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地理探測器(見表1)三種研究方法探析江西特色鄉村的空間分布格局、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以最鄰近指數測定江西特色鄉村集聚或分散分布特征,但其無法測出點要素的主要集聚區域,因此,在該基礎上引入核密度測度江西特色鄉村主要集聚區域,并以地理探測器中的因子探測器及交互探測器測度出特色鄉村主要影響因素。
3 空間分異特征
3.1 總體空間分布特征
從市域層面數據看,目前,江西省827個國家級特色鄉村在全省11個地級市均有分布,總體分布不均衡(見圖1)。位于江西東部和南部的上饒、吉安、撫州、贛州4個市域擁有數量較多,其數量之和占全省總量的64.86%。其中,贛州最多,占總數量的17.87%;其次是撫州,占比16.89%;除上饒、吉安、撫州、贛州以外的其他7個地市特色鄉村數量之和約占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
從縣級層面的數據分析可知,上饒市婺源縣以53個位列全省縣級區劃首位,緊隨后面的是金溪縣45個、浮梁縣25個、吉水縣18個、安??h16個,省內數量排名前5的縣域特色鄉村總數接近全省總量的五分之一。
而從不同類型特色鄉村來看,美麗休閑鄉村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數量少且分散,森林鄉村多并呈“U”型分布,主要受到江西三面環山的地形影響,傳統村落則呈簇群狀分布,分別集中于贛北的婺源縣、贛東的金溪縣、贛中的吉水縣等山脈與平原的中間地帶。
3.2 空間集聚特征
利用ArcGIS平均最鄰近工具計算,結果顯示,江西8 2 7 個特色鄉村的點要素分布最鄰近比率為0.676148,小于1,說明江西省特色鄉村空間上呈明顯的聚集型分布。
為進一步探究特色鄉村空間分布的主要集聚區域,通過ArcGIS10.6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 計算核密度。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特色鄉村分布不均衡,總體呈現出“三核多點”集聚分布格局,分別是贛東北部上饒市的婺源特色鄉村聚集區,撫州市北部的金溪縣特色鄉村聚集區,吉安市的吉安縣、吉水縣和泰和縣區域聚集區(見圖2)。
4 影響因素分析
4.1 特色鄉村與自然環境因素
4.1.1 海拔高程
運用 ArcGIS10.6將江西省地形DEM與特色鄉村點要素進行耦合分析可知,江西省特色鄉村大多分布在地勢較高的中南部山地、丘陵區域,以及北部小丘陵地帶,而平坦地勢的中北部區域特色鄉村數量明顯偏少(見圖1)。但在不同類型特色村落間存在差異,森林鄉村更多分布于山地,而傳統村落多分布于丘陵及平原間地帶。
4.1.2 水系
水系亦是影響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村落通常選擇近水而居,既保持與水源相對安全距離,避免洪澇災害,又滿足村落日常用水取水的需求[25]。江西省水資源豐富,通過分析水系數據和特色鄉村的地理位置數據發現,江西省特色鄉村空間格局具有顯著沿河流走向的分布特征(見圖3),這也表明水系對鄉村空間分布有顯著影響。
4.2 特色鄉村與社會環境因素
4.2.1 與區域中心城市距離
隨著社會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特色鄉村分布受城市的影響越發顯著,已有學者研究發現,與中心城市的距離會影響村落分布[26]。本文選取江西省11個地級市駐地作為特色鄉村的中心城市,分析中心城市與特色鄉村的空間關系。其中,最臨近中心城市的特色鄉村容易受到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影響,逐漸與城市建設發展步調一致,原有的鄉村傳統特色逐漸衰退甚至消失。而在20-80km范圍的特色鄉村既會受到城市經濟建設的帶動影響,又保持一定距離,較好地保留了鄉村原有的文化習俗和特色產業,客源流通量也較大,有利于特色鄉村建設和旅游產業發展。
4.2.2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為了探討江西各地市區域社會經濟發達程度與特色鄉村分布之間的關系,以現行統計資料為基礎,通過統計分析特色鄉鎮所在地市域的城市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公路密度等四個指數,研究江西省市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各項指數與特色村莊數量間的關聯性。據表2所顯示,江西省特色村莊數量分布與市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特色鄉村越多的市域,四項指標均越低,且都低于整體均值。這是因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到工業化、現代化沖擊小,村落毀壞少,大部分可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見表2)。
5 江西特色鄉村空間分異成因
5.1 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影響因素分析
江西地區特色鄉村分布格局是多種因素相耦合的結果。借鑒前人研究成果[21,26-27],遵循區域特性和數據可獲取性、可離散化、可量化原則,選取與中心城市距離(x1)、高程(x2)、公路密度(x3)、坡度(x4)、人均gdp(x5)、城鎮化率(x6)、人口密度(x7)、水系(x8)8個指標作為影響江西特色鄉村空間分布的相關因子。利用ArcGIS將研究區域格點化為10km×10km的網格單元進行分析,借助自然斷點法將數據進行離散化處理分級,通過地理探測器中的因子探測器,計算出各個自變量的解釋力q值(見表3)。
從分析結果可知,影響江西特色鄉村分布的因素解釋力由強到弱遞減為:與中心城市距離(x1)gt;高程(x2)gt;城鎮化率(x6)gt;水系(x8)gt;坡度(x4)gt;公路密度(x3)gt;人均gdp(x5)gt;人口密度(x7)。結果表明,與城市中心距離和高程對特色鄉村聚落分異影響最顯著,解釋力q值分別達到0.9461、0.8208,說明地城市距離的區位條件和地形地勢對特色鄉村空間分布有關鍵影響,其次為城鎮化率、水系、坡度三個因素對特色鄉村的影響較大,而公路密度、人均gdp、人口密度這些因素對江西省特色鄉村的空間分布的影響力均較弱。
5.2 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在因子探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交互探測器,探索維度因素對空間分布的交互作用影響程度,即2個因子共同作用時,能否增強或減弱對因變量的影響(見表4)。
從交互形式上來看,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為雙因素增強型,任意2個因素之間不存在減弱或獨立關系,這說明與單因子作用力相比,不同形式的雙因子相互影響比對特色鄉村于空間分異的因素作用能力更強,是多因子相互聯合作用的結果。人口密度(x7)在單獨因子探測中解釋力q值僅為0.1993,和與中心城市距離(x1)交互作用的數值為0.9926,是交互作用探測中最大解釋力,強于這2個因子本身的解釋力,這說明與城市中心距離和人口密度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助于影響特色鄉村的空間分布格局。
6 特色鄉村關聯發展路徑
6.1 特色鄉村發展現狀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轉,城市的虹吸效應也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村落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鄉村的生產經營和經濟發展都面臨新挑戰。鄉村單一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發展目標,村村聯合發展模式勢不可擋。而具有特色和資源稟賦的村落更是未來鄉村振興發展的可持續場所,這也要求在鄉村振興中更多關注特色村落的發展建設。在制定江西省特色鄉村的關聯發展途徑時,基于前述分析結果,城市化率高的區域可能需要更注重保護鄉村傳統特色;地勢較高的鄉村可能更適合發展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項目;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應當加強社區合作;在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鄉村則強化自給自足的農業模式;在規劃管理層級建設時,應重視那些具有獨特地理和文化特征的鄉村,位于高程較高或接近水系的鄉村應被視為發展潛力大的區域,以此來吸引投資和發展資源。簡而言之,以江西省特色鄉村分布特征為基礎,因地制宜,細化特色鄉村的關聯發展途徑。
6.2 實現關聯發展途徑
6.2.1 經濟聯動是發展方向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背景下,鄉村關聯發展模式能更好地穩固提升相對區域內特色鄉村的經濟建設效益[28]。主要可分為三點:一是,強村帶弱村的聯村發展模式,強村與弱村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現狀制約了區域整體經濟的提升,由于村村之間缺乏交流往來,一些有限資源和個體優勢得不到互通帶動,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強村的發展,構建強村帶動弱村發展模式,改善弱村的滯后狀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流通;二是,以鎮鄉為導引的多村聯建模式,不同村莊發展程度不一,部分村莊規模過小,發展緩慢,應當實行“多村聯建”的發展模式,以當地鄉鎮為區域管轄,統一調度,結合各村特色要點,以市場為導向,實現關聯發展;三是,建設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開拓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村產業數量,豐富農村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特色鄉村之間的產業融合。
6.2.2 文化建設是核心關鍵
江西區域文化可以區分為臨川文化、廬陵文化、徽文化、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這七個領域[13]。江西的特色村落文旅發展模塊以七大地方文化為主,形成了江西的文旅品牌,形成產業鏈條后,就必須要形成相應的發展規模。而特色村落的核密度分布核心,正是實現集群效應與規模效應的關鍵。
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特色鄉村,提出以下三點建設思路;一是,深入挖掘江西特色鄉村文旅資源,重點打造區域特色文旅;二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統籌兼顧,核心村級文化效應帶動外圍村落建設發展,重點打造特色文化及發展特色產品銷售渠道,外圍村落分級提供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實現以點帶面,分層建設,促進外圍村落協同發展;三是,挖掘鄉土文化,展現特色鄉土風情,保留村落自然風貌,打造田園景觀,鄰近村落打造不同康養旅游項目側重點,使得村村有亮點,提升游客的消費欲望。
6.2.3 交通建設是連接紐帶
交通可達性是影響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及其關聯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江西省大部分村落都面臨交通路網缺乏規劃、連貫性不足、公路道路等級混亂、道路空間狹窄、行人安全保障度低的問題?;谂c中心城市的距離和高程是影響特色鄉村分布的主要因素,應優先發展那些地理位置優越、易于游客訪問的鄉村。同時,依據不同鄉村的地形特征,建設優化鄉村道路,完善交通設施,提供特色客運服務,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產業的發展。
考慮到鄉村間5公里內的交通時間在5-10min車程,具有較好的可達性關聯價值,因而分析江西省特色鄉村進行5公里緩沖范圍。結果可以發現整體上能夠較好的將各個村落串連(見圖4),以村落為點,交通為線,以點帶面,建設區域性交通路網,將特色鄉村與周圍傳統村落連貫起來,從宏觀上為構建鄰近村落的組團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建設優化鄉村道路,合理串聯村級道路,將一定區域內具有條帶狀分布特征的村落整合規劃在一條游線上,增加特色鄉村在交通域網的曝光性和可達性。
6.2.4 管理層級建設是內在支柱
鄉村發展要注重異質化發展路徑的構建,避免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關聯發展鄉村規劃的發展思路,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貌的異質格局,同時積極聯接各個主體之間的緊密關系,協同發展并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產業鏈條,結合全域旅游的宏觀規劃,構建特色游線。從區域視角而言,由于基層政府難以進行宏觀層面把控,因此,鄉村產業的宏觀發展布局應由省市一級政府主導,縣鄉一級政府細化實施,才能實現有效的異質化發展。同時,鄉鎮積極引導促進建立村級合作社或農村合作社,共同開展農業生產和銷售。村村之間建立交流平臺,定期召開聯合會議,分享各村莊的優勢資源和經驗,制定聯合發展規劃,共同爭取政府支持和資金。
7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預測法、最鄰近指數模型和地理探測器模型,對江西省特色的農村群落空間分布格局和發展驅動原因展開研究,并得到了如下結果:(1)從總體上看,村落呈不均衡態勢,呈現兩個主要“三核多點”集聚分布格局;(2)從市域層面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撫州市、吉安市、贛州市、上饒市,約占總數的64.86%,特色鄉村在空間分布上具有較強的地域空間關聯性及空間近鄰分布效應;(3)區位對特色鄉村空間分布具有重要影響,距離中心城市的尺度是影響特色鄉村空間分布的驅動因素之一,且具有一定規律性,特色鄉村數量總體呈現為低—高—低的態勢;(4)江西省特色鄉村空間分異格局是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結果,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經濟因素共同影響,在自然因素奠定宏觀格局的基礎上,社會經濟因素進一步強化格局分布,此外,特色鄉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因素,其參與了特色鄉村空間格局外在導向作用;(5)鄉村發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必然受城市化影響,而特色鄉村作為廣袤鄉土中最具有資源稟賦的場所,其關聯發展也是國家城鄉振興戰略推進的必然選擇。
特色鄉村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更有時間維度的積淀,因而對其的研究更需要從歷史的尺度去探討其形成發展的機理機制。但由于歷史的社會形態難以獲得可靠的數據統計資料,本文以時間維度中單一時間節點的統計數據加以分析,這也導致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鄉村振興發展要有序有度,不搞大拆大建、盲目無序的運動式發展,這也要求對特色鄉村的關聯發展的方式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業、保障根本、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
學報,2018,73(4):637-650.
[2] 楊忍.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達性的廣東省鄉
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
2017,72(10):1859-1871.
[3] 陳謙,肖國安.我國鄉村振興與城鄉統籌發展關聯
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21(12):160-168.
[4] 李咪,芮旸,王成新,等.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及影
響因素研究——以吳越文化區為例[J].長江流域
資源與環境,2018,27(8):1693-1702.
[5] 高楠,鄔超,白凱,等.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異及
影響因素[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48(4):97-107.
[6] 李江蘇,王曉蕊,李小建.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
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20,40(2):
143-153.
[7] 佟玉權.基于GIS的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異研究
[J].人文地理,2014,29(4):44-51.
[8] 余亮,孟曉麗.基于地理格網分級法提取的中國傳
統村落空間分布[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11):
1388-1396.
[9] 許建和,柳肅,毛洲,等.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
特征與保護系統方案[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1,35(2):152-160.
[10] 李天宇,陸林,任以勝,等.浙江省傳統村落空間
格局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0,36(6):626-634.
[11] 賓津佑.廣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異及其影響因素
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14(2):35-43+60.
[12] 王乃舉,王塞,陳曉華.安徽傳統村落空間格局分異
測度[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41(1):55-61.
[13] 陳倩婷,張琍,段亞鵬,等.江西省傳統村落時空格
局與演變研究[J].遙感學報,2021,25(12):
2460-2471.
[14] 韓麗,戴必輝,陳愛梅,等.云南傳統村落空間分布
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2022,6(5):48-55.
[15] 孫瑩,王玉順,肖大威,等.基于GIS的梅州客家傳統
村落空間分布演變研究[J].經濟地理,2016,36
(10):193-200.
[16] 王義民,李艷艷,董詩涵.信陽國家級傳統村落空間
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
科學版),2017,30(3):397-401.
[17] 陳信,李王鳴.區域視角下傳統村落組群風貌的空
間特征——以麗水市傳統村落為例[J].經濟地理,
2016,36(10):185-192.
[18] 王培家,章錦河,孫楓,等.中國西南地區傳統村落
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機理[J].經濟地理,2021,
41(9):204-213.
[19] 劉淑虎,樊海強,王艷虎,等.閩江流域傳統村落空
間特征及相關性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19(9):
17-25.
[20] 林祖銳,張杰平,張瀟,等.井陘古道沿線商貿型傳
統村落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山西省平定縣西
郊村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9(9):10-16.
[21] 居肖肖,楊燦燦,趙明偉,等.浙皖陜滇四省傳統村
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2,
42(2):222-230.
[22] 王艷想,李帥,酒江濤,等.河南省傳統村落空間分
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40(2):129-136,204.
[23] 何銀春,謝靜,梁越.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
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20,14(1):84-92.
[24] 王勁峰,徐成東.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J].地理
學報,2017,72(1):116-134.
[25] 王曉勤,金建華.江西省傳統村落流域分布及區域
特征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0(6):566-574.
[26] 林金萍,雷軍,吳世新,等.新疆綠洲鄉村聚落空間
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
(5):1182-1199.
[27] 薛明月,王成新,竇旺勝,等.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空
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
環境,2020,34(4):94-99.
[28] 雷煥貴.中國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路徑
探索——基于“ 五個一批”與“ 五大振興”銜接的視
角[J].財會月刊,2023,44(6):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