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方興未艾,已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對家庭金融產生了深刻影響。結合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與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數據庫(CHFS)的數據,通過建立Probit模型與Tobit模型,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顯著促進了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機制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通過提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強化居民金融知識儲備進而促進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市家庭,尤其是一線城市家庭以及高收入水平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有著更強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監管機構應共同合作,通過改善數字基礎設施及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來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發展,有效促進弱勢群體的金融參與。同時不能忽略居民數字金融素養的提升,使居民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收益,更加理性地持有風險金融資產。
關" 鍵" 詞:數字普惠金融;家庭金融;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0.5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2517(2024)06-0042-12
DOI:10.16620/j.cnki.jrjy.2024.06.004
一、引言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居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家庭財富得到迅速積累,在此基礎上,家庭對金融投資以及資產配置需求也隨之旺盛。家庭作為經濟活動參與者, 積極參與社會資金融通、周轉等經濟活動, 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單位,家庭金融日漸成為與公司金融等傳統金融研究并重的重要研究領域。我國居民的資產配置表現出偏重房產而輕視金融的特征, 實物資產占比較大,以住房為主的實物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在金融資產中,風險較低的投資和剛性兌付產品的比例較高,股票和基金的持有比例則相對較低。這表明我國家庭金融市場仍然不夠發達,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情況較為有限[1]。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為家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貸款、儲蓄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幫助改善家庭的財務狀況和抗風險能力,使家庭更多地參與到金融市場。第一,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應用,數字普惠金融為家庭提供了便捷的投資平臺與多樣化的投資產品,使家庭能夠輕松地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風險金融資產,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需求進行選擇,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第二,數字普惠金融使家庭可以進行小額投資,不再像傳統投資方式那樣需要大量資金,且交易費用通常較低,從而使更多的家庭能夠參與到金融市場中來。第三,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能夠提高投資的透明度,家庭可獲得實時的市場信息和分析報告, 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投資風險, 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數字普惠金融不僅為傳統金融服務不足的家庭提供了新的機會, 還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和便捷的服務模式, 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普及和參與度。 這種金融創新極大地改變了家庭理財和投資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場之外的家庭也能享受到金融發展的紅利。那么,在此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能否起到促進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作用呢?數字普惠金融會通過何種機制來影響家庭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行為呢?本文將對此展開研究。
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將微觀層面家庭數據與宏觀層面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相結合進行實證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供更加細致和具體的證據, 還能增強研究的說服力和可靠性,可較為全面地揭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的影響,進而深入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機制和規律。第二,提出了有別于現有文獻的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影響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機制。現有文獻多集中于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下的影響路徑,而本文通過理論推導和實證分析,揭示了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滿意度和居民金融知識在數字普惠金融影響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中的作用。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現有研究的理論框架,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二、文獻綜述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產品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家庭也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到金融市場中,家庭金融市場參與、家庭資產配置及其影響因素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眾多學者從宏微觀角度分析了影響家庭金融行為的因素。
在微觀層面。首先是金融素養,國內外學者都較為認同金融素養的提高能夠促進家庭參與金融市場。Cardak等(2009)研究發現財務意識和知識在家庭是否持有風險資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孟亦佳(2014)在考慮了受教育年限影響后,認為認知能力對于家庭參與金融市場和股票市場,以及在家庭資產配置中選擇風險資產和股票資產的比例,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其次,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也是影響家庭金融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雷曉燕等(2010)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在選擇投資組合時,健康狀況成為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4]。周慧珺等(2020)指出健康風險是影響和改變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因素[5]。此外,受教育程度[6]、社會資本[7]、家庭老齡化程度[8]等皆是影響家庭金融行為的因素。
在宏觀層面,主要集中在房價、政策、醫療保險等方面。易行健等(2022)研究發現預期房價上漲會明顯降低家庭參與股票市場的可能性和程度。這是因為房價上漲預期使居民家庭不僅降低了對股票收益率的期望,同時也增加了住房資產,從而降低了居民家庭對股市的參與概率和程度[9]。政策方面,和澤慧等(2023)認為打破剛兌政策對家庭資產配置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投資者真實的風險偏好,減輕了剛兌對家庭資產配置的扭曲效應,并增強了風險定價機制的有效性[10]。醫療保險方面,周欽等(2015)發現醫療保險的引入提高了城市參保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可能性[11]。
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互聯網金融、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的角度研究其對家庭金融行為的影響。尹志超等(2022)研究發現,互聯網金融參與對家庭收入的提高有積極作用[12]。劉渝琳等(2021)研究發現網絡交易行為頻繁的家庭更可能參與風險資產投資[13]。Li等(2020)則認為,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創業水平和優化財務資產配置效率來促進家庭財富積累,且這種促進作用隨著家庭財富增加而增強[14]。李曉等(2024)研究發現數字金融的發展顯著降低了中國家庭的金融排斥[15]。吳雨等(2021)研究發現,數字金融的發展主要通過提高投資便利性、促進金融信息獲取和增強風險承擔水平等途徑,有效提升了家庭的金融資產組合效益[16]。朱明昊等(2023)、劉霞等(2023)通過實證分析認為數字金融能夠顯著降低家庭的金融脆弱性,使家庭更多地參與金融投資[17-18]。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家庭金融行為影響因素的分析已經較為詳盡,對數字普惠金融影響家庭金融行為的研究集中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降低投資成本、增強信息可得性、提高信貸可得性、提高居民收入以及強化居民抗風險能力等多種途徑來影響家庭的資產配置行為。通過結合宏觀金融環境,本文將進一步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在影響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中的作用機制,不僅能夠豐富現有的理論框架,還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視角和建議。
三、研究假設
通過便利的數字化金融工具和服務,數字普惠金融不僅能促進消費,而且使更多的人能夠獲得融資機會,激發創業活力,從而顯著提高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和經濟能力[19]。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 家庭有更多的閑置資金可以用于投資,且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提供了便捷的投資渠道和多樣化的投資產品, 使得家庭能夠輕松進入金融市場,增加股票、基金、債券等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投資收益的最大化[20]。此外,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優化了金融環境,提供了更加優質和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顯著提高, 居民的抗風險能力也相應提高。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參與到金融市場中[21-22],進行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活力。
總體來看,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 更是通過提升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便利性,促進了經濟的包容性增長。這一進程不僅提高了個人和家庭的經濟福祉,也使得更多家庭能夠參與到金融市場中來。通過提供便捷的投資渠道和多樣化的投資產品,數字普惠金融增強了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信心,顯著提升了家庭的投資能力和理財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有助于促進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
傳統金融市場的高門檻和復雜性使得普通家庭難以接觸到高收益的風險金融資產,而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改變了這一現狀。數字普惠金融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普及,為個人及家庭提供了更加便捷、靈活、多元化的投資選擇[23],提高了家庭投資者的滿意度。通過互聯網投資理財平臺,投資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投資,這種便捷性和靈活性使得投資者能夠更加方便地管理和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增加投資組合多樣性。同時,互聯網投資理財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決策權,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目標進行投資決策,而不受制于傳統金融機構的限制。互聯網金融平臺還提供了豐富的投資信息和分析工具,幫助家庭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提高其在金融市場中的參與度和收益水平[24]。
互聯網金融平臺、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這些特點使家庭投資者的滿意度提高。高滿意度通常意味著用戶對平臺和產品的信任度增加,當用戶對互聯網理財平臺和產品有更高的滿意度時,他們更可能相信這些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從而更愿意投資于風險金融資產[24]。同時,滿意度高的理財產品通常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豐富的信息支持,這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風險。當投資者感到滿意并且對產品有信心時,他們更有可能提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增加對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比例。由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通過提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促進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家庭時刻都處于各種金融場景中,無形中提高了居民的金融知識,而金融知識在家庭資產配置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2-3]。數字金融平臺通常配備智能投顧服務,利用算法和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這有助于居民更好地了解投資策略和風險, 提高金融知識水平。同時居民可以通過數字金融平臺進行金融課程的學習和培訓,包括投資、風險管理、理財規劃等方面,也可以利用平臺交流金融知識,強化金融知識儲備。金融知識儲備的增加在促進家庭增持風險金融資產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隨著居民通過數字金融平臺不斷學習和積累金融知識,他們對各種金融產品及其風險特征的理解也逐步加深,這使得家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更加理性和自信,能夠更好地評估和管理風險[25]。通過掌握更為全面和深入的金融知識,家庭可以更有效地識別和把握市場中的投資機會,從而增持具有較高收益潛力的風險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和其他高收益投資工具[26]。綜上, 金融知識水平高的家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風險,進而增持風險金融資產。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3: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通過強化居民金融知識儲備促進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數據庫(CHFS)以及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7]。CHFS是一項關于全國家庭微觀層面的綜合調查,是基于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抽樣調查,包括家庭資產負債、投資消費等情況,樣本涵蓋了中國31個省份與337個地級市, 具有代表性。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是由權威學術機構發布,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廣泛的應用性,能夠全面評估各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狀況。
由于2019年的家庭金融調查研究數據反映的是家庭于2018年的金融行為, 因此本文選取2018年地級市層面的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與其進行匹配, 在剔除缺失較為嚴重的樣本后得到26 090個家庭觀測值。
(二)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的被解釋變量有兩個:一是風險金融資產持有概率(risk),表示家庭是否持有風險金融資產,衡量家庭金融市場參與概率。它是一個二值變量,若持有風險金融資產該值為1,不持有則為0。二是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規模(size),用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表示,用于衡量家庭金融市場參與程度。其中,風險金融資產定義基于CHFS問卷,包括股票、基金、債券等。
2.解釋變量
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DFI)可以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點上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程度,其三個子指數覆蓋廣度(CB)、使用深度(UD)、數字化程度(DL)可以反映數字普惠金融在各個維度上的影響程度,因此,選取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及其三個子指數作為衡量數字普惠金融的變量。
3.控制變量
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戶主特征以及家庭資產負債情況出發,選取以下控制變量:戶主性別(gender)、年齡①(age)、年齡的平方②(age2)、受教育程度③(edu)、婚姻狀況(marriage)、風險態度④(attitude)、家庭總資產(total_asset)、家庭總負債(total_debt)。其中男性取值為1,女性取值為0;受教育程度賦值為1~9,9為最高受教育程度,1為最低;已婚取值為1,未婚取值為0;風險態度賦值為1、2、3, 其中1為風險偏好者,2為風險中立者,3為風險厭惡者。
4.中介變量
為了進一步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家庭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行為,本文構建以下兩個中介變量。首先,根據CHFS問卷的問題“您家購買余額寶、 微信零錢通之類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主要原因是?”設置中介變量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IFPS),將回答為“方便轉賬/支付/網購”“購買門檻低”“有收益,收益比銀行存款高”“風險低、安全”的家庭認為是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有較高滿意度,賦值為1;其余回答賦值為0。其次,本文根據CHFS調查問卷中涉及利率、風險等基礎知識的問題設置中介變量金融知識儲備(FK),將4道問題中回答正確超過2道的家庭認定為具有中高金融知識儲備,賦值為1,對回答正確率低于50%的家庭賦值為0。變量的詳細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設定
在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概率的影響時,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家庭是否持有風險金融資產。因變量“風險金融資產持有概率(risk)”是一個雙重虛擬變量,表示家庭是否持有風險金融資產(1表示持有,0表示不持有)。該模型中,潛變量risk*由獨立變量和控制變量決定,其具體形式為:
risk=0,risk*≤0
1,risk*gt;0 (1)
risk*=α1DFIi+β1Xi+εi (2)
其中,DFIi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指標;Xi表示一組控制變量,如教育水平、年齡等;εi是隨機擾動項,服從標準正態分布。
在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規模的影響時,因變量“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規模(size)”表示家庭持有的風險金融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率,是一個左尾連續變量,因此采用Tobit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中,潛變量size*由獨立變量和控制變量決定,其具體形式為:
size=size,if size*gt;0
0" ,if size*≤0 (3)
size*=α2DFIi+β2Xi+θi (4)
其中,DFIi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指標;Xi表示一組控制變量,如教育水平、年齡等;θi是隨機擾動項,服從標準正態分布。
為進一步驗證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具體影響路徑,本文借鑒江艇(2022)[28]的做法,在模型(2)、(4)的基礎上構建以下中介效應模型:
M=α3DFIi+β3Xi+μi (5)
其中,M為中介變量,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和金融知識儲備,DFIi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指標;Xi表示控制變量;μi是隨機擾動項。
五、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是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情況。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概率的平均值為0.12,說明只有12%的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規模的平均值為0.01,說明家庭持有的風險金融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僅為1%。以上的描述性統計說明中國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較少,其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也較低,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意愿較低,金融市場“有限參與”的問題較為突出。數字普惠金融及其三個子指數進行取對數處理。在戶主特征方面,性別的平均值為0.53,說明男性戶主比例較高;婚姻狀況的平均值為0.83,說明大多數戶主已婚;戶主的平均年齡為54歲,說明戶主的平均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的平均值為3.49,說明戶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上;風險態度的平均值為2.72,說明大部分戶主均不是風險偏好者,這也解釋了家庭持有較少風險金融資產的情況。
(二)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數字普惠金融在1%的顯著水平上均為正,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總體上對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起到了促進作用。列(1)、列(3)為未添加控制變量情況下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列(2)、列(4)為添加控制變量后的情況,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分別為0.2144和0.0407,結果更加穩定可靠。可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促進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提供了個性化的投資建議,并增加了金融產品的多樣性,這使家庭能夠更輕松地獲取資金并進行多元化投資,且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提升了家庭的信息獲取能力, 使他們在投資決策中更加理性和自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顯著提高了家庭參與金融市場和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意愿,假設1得證。
在控制變量方面,性別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女性戶主的家庭資產配置優于男性戶主,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在家庭中對資產的掌握比例較高,也可能是男性持有資產的單一性以及較低的參與度使他們在資產配置和管理方面的效果不如女性理想。年齡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會越來越多,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率也相應增加;年齡平方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當居民步入中老年之后,預防性儲蓄會相應增加,導致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率降低,呈現“倒U型”的趨勢。受教育程度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居民擁有更多的金融知識且對金融市場信息處理的能力會更強,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意愿也就越高。風險態度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居民的風險厭惡程度越高,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率就越低。婚姻狀況的系數顯著為負, 說明居民婚后的顧慮較多,出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會相應減少風險投資。家庭總資產水平越高,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率與持有比例就越高;家庭總負債水平越高,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率與持有比例就越低。
(三)內生性分析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與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決定可能會影響其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一個更加愿意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家庭更有可能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其次,遺漏變量可能存在偏差,某些未被納入模型的變量可能同時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和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決策,從而導致遺漏變量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來驗證結論的可靠性。
一般來說,工具變量需要滿足相關性、外生性與排他性三個條件。本文參考張勛等(2020)[29]的方法,采用家庭所在地級市至杭州市的球面距離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工具變量。杭州市作為支付寶等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發源地,其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較高,理論上,離杭州較近的地區,可能受數字金融發展的影響更大,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度可能更高,滿足相關性的要求;家庭所在地至杭州的距離應與影響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其他未觀測因素無關,地理距離作為一種相對外在的因素,不直接影響家庭的風險金融資產選擇決策,滿足外生性的要求;通常來說,距離金融中心或數字金融服務提供機構更近的地區,家庭更容易獲得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而這種便利性會促使家庭更加傾向于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從而影響其風險金融資產選擇,滿足排他性的要求。
由表4可知,Weakiv弱工具變量檢測的p值均較大,排除了家庭所在地級市至杭州市的球面距離為弱工具變量的可能。通過表5可以發現,工具變量二階段回歸中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依舊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且Wald Test的p值分別為0.0177和0.0074,結果說明均可以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是內生的。綜上,在緩解了內生性問題之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依舊有顯著影響。
(四)穩健性檢驗
1.更換核心解釋變量
由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多維度的,因此將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DFI)分別替換為其三個子指標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由表6可知,三個子指標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概率與持有規模的邊際效應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不論是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其發展均能顯著促進家庭的金融市場參與。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程度在兩個模型中的邊際效應分別為0.3250和0.0600, 為三者中影響力最大的指標,因為它代表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技術水平和信息化的便捷性。一個更高的數字化水平通常能更好地提升家庭的金融參與度,并增加其持有風險資產的意愿。使用深度的邊際效應在回歸結果中的影響力位居第二,說明家庭在更頻繁或深入地使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時,對其持有風險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比例的影響會增加。使用深度反映了家庭對數字金融工具的依賴程度或使用頻率,深度使用可以讓家庭更了解金融市場,并有更大的信心參與風險資產投資。相比之下,覆蓋廣度雖然重要,但它只代表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地理或人群覆蓋范圍, 并不直接反映家庭是否會實際使用或受益,因此其影響力小于其他二者。
2.滯后一期解釋變量和更換回歸模型
由于采用滯后一期數據具有更強外生性,因此 采用滯后一期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即2017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進行回歸,結果如表7中列(1)和列(3)所示。滯后一期數字普惠金融(late_DFI)的系數分別為0.2163、0.0411, 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且與上文基準回歸結果相差不多。另外,將模型更換為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回歸后,結果如表7中列(2)和列(4)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系數依舊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綜上所述,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表明,無論是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將核心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還是更換回歸模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都是比較顯著的。
(五)機制分析
表8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數字普惠金融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的影響也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在數字普惠金融和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之間起到傳導作用。綜上,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提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進而促進家庭對于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假設2得到驗證。
表9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數字普惠金融對金融知識儲備的影響也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金融知識儲備在數字普惠金融和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之間起到傳導作用。以上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強化居民金融知識儲備進而促進家庭風險金融資產的持有,假設3得到驗證。
(六)異質性檢驗
不同家庭的特征都不盡相同,即存在異質性,這會導致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的影響也存在差異性,因此,接下來將從城鄉家庭異質性、城市等級異質性以及家庭收入異質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城鄉異質性
本文根據是否為農村居民,將樣本劃分為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進行分組回歸,結果如表10所示。可以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城市和農村家庭的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均存在正向影響,但城市家庭組的系數均大于農村家庭組,說明相比城市家庭,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農村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促進作用較小。造成這一影響的原因可能在于“數字鴻溝”,即不同群體或地區之間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方面存在不平等現象。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固然增強了農村地區的金融可得性,使多數農村家庭接入了數字社會,但受限于智能設備的普及率以及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熟悉情況,農村地區并不能很好地享受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益處。
2.城市等級異質性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城市等級的劃分標準,對一線城市家庭賦值為1,二、三線城市及以下的家庭賦值為0,進行分組回歸。通過表11可以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不同城市等級家庭的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都存在正向的影響,但兩個模型中一線城市家庭組的系數均大于二、三線城市家庭組,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促進一線城市家庭增持風險金融資產方面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原因在于一線城市具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等優勢,一線城市通常具有更發達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包括高速互聯網連接、廣泛的移動網絡覆蓋和先進的支付系統,同時一線城市具有更為發達和復雜的金融體系、更為集聚的高科技人才和創新企業、更易得到的政策支持、更高的文化和社交交流程度等,這些都為數字金融服務提供了便利。
3.家庭收入異質性
本文根據CHFS數據庫中高于年度家庭總收入中位數的家庭視為高收入家庭,賦值為1,反之為低收入家庭,賦值為0,以此變量進行分組回歸。由表12可知, 數字普惠金融系數依舊均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證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各收入水平家庭參與金融市場都具有促進作用。但高收入家庭組的系數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說明相較于較低收入的家庭,高收入家庭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大環境下能夠更好地配置其資產。高收入家庭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更容易受益的原因有: 第一,擁有更豐富金融資產,更有可能利用數字金融服務進行資產管理、投資和財務規劃;第二,擁有更高信用水平, 更容易獲得數字信貸和其他金融服務,享受更有利的金融條件;第三,這些家庭通常具有更強的數字技能與金融素養,更容易適應和使用數字金融工具。
六、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2019年CHFS微觀家庭調查數據以及2018年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將地級市層面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與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進行匹配, 分別構建Probit模型與Tobit模型來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廣度與深度的影響及其機制。結論如下: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我國家庭參與金融市場起到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升了我國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的概率與規模,在經過穩健性檢驗后這一結論依舊成立;第二,由機制分析可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通過提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滿意度、強化居民金融知識儲備進而推動家庭持有風險金融資產;第三,通過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城市家庭尤其是一線城市家庭以及高收入水平家庭風險金融資產持有行為有著更強的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主要結論,得到以下政策啟示:
(一)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各方合作
本文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顯著增進了我國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程度,因此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政府、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形成合作,以共同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使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更好地惠及全民。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各方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和財政激勵, 鼓勵創新和技術應用;金融機構應積極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科技企業則需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確保數字金融平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二)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發展
本文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不同特征家庭的資產配置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城市家庭、經濟發達城市家庭、高收入水平家庭能夠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福利,但農村家庭、經濟較為落后城市家庭、低收入水平家庭受益有限。為此,政府應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差異化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策略。政府可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特別關注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數字金融服務覆蓋,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政府應確保數字金融服務能夠覆蓋到各個社會群體,鼓勵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適合不同用戶群體的創新金融產品,包括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等, 來推動金融包容以縮小數字鴻溝。對此,企業應當設計簡單易懂、用戶友好的數字金融工具,避免復雜的操作流程和術語,以確保弱勢群體能夠輕松訪問和使用這些服務;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可以推出分級金融產品,針對弱勢群體需求提供相應金融產品,如低門檻儲蓄賬戶、小額貸款和保險理財產品,針對發達地區、優勢家庭可以推出不同風險程度、不同認購門檻的金融產品。
2.改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提高互聯網接入的可及性,降低數字設備成本,增加網絡覆蓋,重視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弱勢群體也能夠享受數字金融服務。首先是要加大對寬帶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確保這些地區的居民能夠穩定地接入互聯網,可以通過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作, 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減少城鄉數字鴻溝。其次是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推廣數字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建立數字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機制,確保其長期有效運作。
(三)增強國民數字金融素養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是增強全民金融素養和數字技能的關鍵,應提升居民在數理金融教育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針對農村和低收入群體,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數字金融服務。
1.開展全國性的金融知識普及計劃。政府應制定并推廣全國性的金融知識普及計劃,覆蓋各個年齡段和社會階層,特別是農村和低收入群體。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確保金融知識普及的廣泛性和深入性。
2.實施數字素養培訓計劃。在社區中心、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 定期舉辦數字素養培訓活動,教導居民如何使用數字支付工具、 移動銀行應用等。培訓內容應通俗易懂,并配備實操環節,讓參與者能夠親身體驗和操作。
3.利用數字化平臺開展在線教育。開發并推廣專門的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免費的金融知識和數字素養課程。平臺應包括視頻教程、互動練習和模擬投資工具,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練習。
參考文獻:
[1]尹志超,吳雨,甘犁.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場參與和家庭資產選擇[J].經濟研究,2015,50(3):87-99.
[2]CARDAK B A,WILKINS R.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Risky Asset Holdings:Australian Evidence on Background Risk and Other Factors[J].Journal of Banking amp; Finance,2009,33(5):850-860.
[3]孟亦佳.認知能力與家庭資產選擇[J].經濟研究,2014(S1):132-142.
[4]雷曉燕,周月剛.中國家庭的資產組合選擇:健康狀況與風險偏好[J].金融研究,2010(1):31-45.
[5]周慧珺,沈吉,龔六堂.中老年人健康狀況與家庭資產配置——基于資產流動性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0,55(10):193-208.
[6]VU T H P,LI C S,LIU C C.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Household Financial Risky Assets Holding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2021,71:342-358.
[7]柴時軍.社會資本與家庭投資組合有效性[J].中國經濟問題,2017(4):27-39.
[8]盧亞娟,何樸真,張慧.老齡化背景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研究——基于CHFS的實證分析[J].金融理論探索,2022(5):9-19.
[9]易行健,蘇欣,周聰,等.房價預期與城鎮居民家庭股市參與——理論探討與微觀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22(4):151-169.
[10]和澤慧,路曉蒙,羅榮華,等.打破剛性兌付,資金何去何從?——基于家庭資產配置的微觀視角[J].經濟學(季刊),2023,23(4):1442-1460.
[11]周欽,袁燕,臧文斌.醫療保險對中國城市和農村家庭資產選擇的影響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5,14(3):931-960.
[12]尹志超,仇化,沙葉舟.互聯網金融與收入波動:來自中國家庭的證據[J].管理科學學報,2022,25(9):66-89.
[13]劉渝琳,許新哲.網絡交易會影響家庭金融投資決策嗎?[J].國際金融研究,2021(2):23-32.
[14]LI J,WU Y,XIAO J J.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Modelling,2020,86:317-326.
[15]李曉,李潔,吳雨.數字金融發展緩解了家庭金融排斥嗎?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的分析[J].財貿研究,2024,35(4):15-27.
[16]吳雨,李曉,李潔,等.數字金融發展與家庭金融資產組合有效性[J].管理世界,2021,37(7):92-104,7.
[17]朱明昊,薛凱蕓,胡振.數字普惠金融對家庭財務脆弱性的影響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6):22-36.
[18]劉霞,李俊妍.數字普惠金融、金融素養與家庭金融脆弱性——基于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視角[J].當代經濟,2023,40(11):54-67.
[19]郭凈,王俊然,劉瑋.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居民消費水平?——基于市級面板數據的機制檢驗[J].金融理論探索,2023(5):46-56.
[20]劉蘭欽.數字金融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研究[J].當代金融研究,2023,6(9):53-62.
[21]安強身,白璐.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基于CHFS(2019)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22(10):51-60.
[22]張浩,唐文佳,來特.中國家庭股票市場“有限參與之謎”:數字金融發展解[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4):50-64.
[23]王可,周亞拿.互聯網金融超市與企業債務融資——以“支付寶”財富平臺為例[J].經濟學(季刊),2023,23(1):318-334.
[24]楊雅鑫,宋科,張勁帆.互聯網理財、財富效應與居民消費——來自互聯網平臺居民理財行為的微觀證據[J].金融研究,2024(1):56-75.
[25]王亞柯,邵驕陽,楊建海.金融素養、家庭資產配置與財富積累[J].南開經濟研究,2024(6):167-184.
[26]徐晟,董春曉,張金婷.家庭金融素養對財富積累決策效應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4,40(13):50-55.
[27]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1401-1418.
[28]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29]張勛,楊桐,汪晨等.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理論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2020(11):48-63.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Household Risk Financial Asset Holding Behavior
Liu Gang, Jiang Yuhao, Ding Jie
(School of Finan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s on the rise, which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family financ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clusive Finance Index and the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household risk financial asset holding behavior and its mechanisms by establishing Probit and Tobit model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holding of household risk financial assets. The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promotes family asset allocation by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 and strengthening residents’ financial knowledge reserv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 stronger impact on the asset allocation of urban families, especially those in first-tier cities and high-income familie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regulatory agencies in China should collaborate to promot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by improv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formulat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disadvantaged groups. Additionally, the enhancement of residents’ digital financial literacy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so they can benefit maximall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hold risk financial assets more rationally.
Key word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ousehold finance; risk asset holding behavior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