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SWOT 理論,通過查閱資料和調查研究相結合,分析了政產學研視角下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現狀,探討其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并提出發展策略,為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政產學研;農機裝備;SWOT;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S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6-0011-04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6.002
0 引言
農機裝備的發展和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然而,農機裝備產業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如技術創新不足、市場需求不穩定等。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往往忽視了農機裝備產業與其他領域的關聯,如政府政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緊密聯系。采用SWOT 分析方法,從政產學研(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視角出發,全面評估農機裝備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對農機裝備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意義
1.1 理論意義
1.1.1 為產業決策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結合政產學研融合服務體系,運用SWOT 分析方法,可以系統地評估農機裝備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為農機裝備產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1.2 為產業領域政產學研合作提供借鑒
我國的農機企業多而散,通過對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研究,可以為其他產業領域的政產學研合作提供借鑒和參考,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發展。通過對政產學研協調創新模式的研究,促進協同創新和農機裝備科技的發展[1]。
1.2 現實意義
1.2.1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
農機裝備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撐,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截至2021 年底,我國農機服務組織達到19.3 萬個,農機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4 816 億元[2]。因此,深入研究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1.2.2 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政產學研融合服務產業是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政產學研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速度。如依托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省級農機裝備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形成產學研等融合創新機制,引領農機裝備產業創新發展[2]。
搭建現場演示推廣平臺,將農機企業、科研院校和種養大戶的農機研發、生產和使用等要素進行融合,構建起產學研等一體化的農機化工作機制,展示農機產品性能,促進供需雙方信息對接,取得農機農藝融合的多贏效果[3]。
1.2.3 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SWOT 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可以全面、系統地分析農機裝備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SWOT 分析的結果可以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重要參考,為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提供借鑒和建議。通過對農機裝備產業的SWOT 分析,政府部門可以更好地了解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王志琴等[4] 研究認為,運用SWOT 分析方法對系統進行定性分析具有明顯的優勢,可運用于戰略管理研究領域,該研究為河南省農機化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2 農機裝備產業分析
2.1 優勢分析
2.1.1 政策扶持
在農機產業的政產學研融合體系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之一。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為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組織保障。
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加強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政府通過建立科技園區、孵化器等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另外,政府建立相關服務平臺和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市場推廣等支持服務,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引進數字化農機管理中心、物聯網、可視化云平臺、北斗自動導航和無人駕駛系統等設備,傳統農業加快向數字農業轉型[5]。構建農機裝備相關的研發、生產、推廣和應用深度融合機制,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及分環節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有顯著效果[6]。
2.1.2 科技創新
政產學研融合服務的進程中,科技創新是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持續的科技創新可以提高農機裝備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農機裝備領域具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技術實力,能夠提供先進的研發平臺和技術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企業可以通過技術轉讓、委托研發等方式獲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和成果,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場份額,實現可持續發展。
2.2 劣勢分析
2.2.1 市場需求不匹配
農機裝備市場的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程度較高,而目前農機裝備的研發和生產相對滯后,無法滿足不同地區和用戶的特殊需求,導致一些農機裝備在市場上難以推廣和應用。農機裝備的更新換代速度較慢,與快速發展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不相適應,一些新型農機裝備在推出后難以獲得市場認可和廣泛應用。
2.2.2 人才隊伍培養不足
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非常缺乏,而且現代新型農機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是鄉村振興中急需破解的問題[7]。在農機裝備領域,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隊伍培養相對滯后,缺乏具備農機裝備研發和創新能力的優秀高級人才,限制了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企業需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而高校培養的人才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和學術研究,缺乏實際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另外,農機裝備行業的薪酬待遇相對較低,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張立功[9] 運用SWOT 分析方法,對楊凌示范區工業園區的農機裝備制造產業進行深入研究,表明農機類高端人才缺乏是阻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機會分析
2.3.1 平臺助力
政府通過建立科技園區、孵化器等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加強政府與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構建協同育人新模式,建設集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使其成為政產學研融合、產學研緊密協同的示范性基地。提升搭建產學研結合平臺,探索互聯網+農機模式,有利于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農業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10]。
2.3.2 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內需拉動與促進農機產業水平的整體提升有重要關系[11]。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為農機裝備的需求提供了持續的動力。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為農機裝備的應用創造了條件。
2.4 威脅分析
2.4.1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隨著農機裝備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外現有企業及新進入市場的競爭者都在爭奪市場份額,這種競爭壓力可能導致價格戰,利潤減少,甚至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首先,從企業數量方面來看,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更多企業進入農機行業,導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2011 年,國內農機企業數量共有1 832 家,截至2021 年底,數量增加至3 126 家,企業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競爭會更加激烈。
其次,農機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農機裝備同質化嚴重、利潤卻低,許多企業在產品設計和制造上缺乏創新和差異化,導致市場上的農機產品同質化現象更加嚴重,競爭更加激烈。
最后,企業平均規模效益小也是當前農機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農機行業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平均規模效益較小。這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等方面面臨較大的壓力,從而加劇了市場競爭。
2.4.2 環境保護壓力增加
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農機裝備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棄物等對環境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科研單位和企業面臨環保法規的嚴格限制和監管,需要提升環保意識和技術,降低環境污染。自國Ⅲ升級國Ⅳ,農機裝備產業面臨了技術升級的壓力。不同于國Ⅲ,只要配套的柴油機符合要求,整機廠家無須額外增加環保設備;國Ⅳ則要求整機廠家必須增加排氣后處理技術,如DPF(柴油顆粒過濾器)、DOC(柴油氧化催化器)和SCR(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技術。
3 策略與建議
3.1 發揮優勢
加強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機裝備產業的支持力度,提供財政資金、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通過加大資金與相關科研投入,推動農機科技創新,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12]。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研發項目和技術轉移,提高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采用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政產學研結合模式,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發揮優勢,通過新機制促進政產學研結合的集成化、組織化程度,形成深度融合銜接關系,促進農業相關單位對政府任務的戰略配合[13]。
3.2 克服劣勢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高校應加強對農機裝備領域人才的培養,協同科研機構共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訓農機使用與維修專業化、技能化人才,解決因操作不當和缺乏維修保養造成農機故障的問題[14]。加強農機管理型人才培養,加大對農機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15]。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創新項目。加強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企業應加強對市場需求的調研和分析,及時了解農民的需求和反饋。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產品結構和開發方向,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3 利用機會
農機裝備企業積極爭取農機政策和資金,通過農機現場演示會、教育培訓等手段培育農機人才,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16]。企業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不斷推出新型農機裝備,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提供優質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展覽、交流會議等活動,拓展國際市場渠道。
3.4 消除威脅
加強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企業應密切關注市場競爭動態,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策略。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方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解決環境保護壓力的相關技術難關。企業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及時識別和評估各種潛在風險,加強風險管理和應對能力。
4 結束語
本研究在政產學研視角下,對農機裝備產業進行了SWOT 分析。
(1)農機裝備產業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及消除威脅。
(2)政府應加大對農機裝備產業的支持力度,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和措施,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促進產業發展。
(3)企業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積極爭取相關政策和資金,促進農機產業發展壯大。
(4)高校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科研機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積極參與農機裝備產業的研發工作,提供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持。與企業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政產學研合作是推動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新形式。政府從政策層面引導,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應加強合作與創新,合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提升農機裝備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溫福軍.促進農機裝備科技發展的“政產學研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9.
WEN Fuju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terns of \"government,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 \" for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quipment technology[D]. Guangzhou: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9.
[2]2022 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白皮書[EB/OL].( 2023-04-07).http://www.cama.org.cn/secondPage/getDetails/43/2166.
[3]陳文輝.張掖市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市成效及經驗[J].農業機械,2021(8):63-64,66.
[4]王志琴,白人樸,張領先.AHP+SWOT 方法在河南省農機化發展方略選擇中的應用[J].中國農機化,2010(5):59-62.
WANG Zhiqin, BAI Renpu, ZHANG Lingxian. Application ofSWOT + AHP method in strategy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0(5):59-62.
[5]郁靜嫻.匯聚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底氣[N].人民日報,2024-01-04(10).
[6]祁玉潔,景三虎.補短板 強弱項[N].甘肅經濟日報,2024-01-04(2).
[7]楊杰.“解鎖”土地潛能 “筑夢”現代農業[N].中國農機化導報,2023-12-25(2).
[8]曾佳.近代東北農業試驗場研究( 1906—1931) [D].沈陽:遼寧大學,2023.
ZENG Jia.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in NortheastChina(1906—1931)[D].Shenyang:Liaoning University,2023.
[9]張立功.楊凌示范區工業園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ZHANG Ligong. Study of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Yanglingdemonstration zone indusrtial park[D]. Yangling: Northwest A amp; FUniversity,2018.
[10]李昭軒,張浩銘,杜浦.基于SWOT 模型的河北省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研究[J].河北農機,2021(4):19-20.
[11]何美益, 韋樹梅. 融安縣果園軌道運輸機推廣應用情況分析[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3(3):17-18,25.
[12]武玉環,王海松,周榮柱,等.農業機械化綜合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及收斂特征[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4,45(2):311-319.
WU Yuhuan,WANG Haisong,ZHOU Rongzhu,et al.Regional differencesand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2024,45(2):311-319.
[13]江旖琪,賈海薇.數字農業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機理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水稻智慧直播”為例[J].新經濟,2023(11):127-143.
JIANG Yiqi,JIA Haiwei.How and why digital agriculture to promote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rice smart sowing technology' ofSCAU[J].New Economy,2023(11):127-143.
[14]曾慶文.梅州市農機社會化服務現狀與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裝備,2023,44(6):86-89.
ZENG Qingwe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of socialized agricultura machinery services in Meizhou City[J]. ModernAgricultural Equipment,2023,44(6):86-89.
[15]陸一鵬,陸軍.稻麥機械化生產服務保障之變革與思考:以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農機服務和生產為例[J].肥料與健康,2023,50(6):28-31.
LU Yipeng,LU Jun.Reform and reflection on the service guarantee of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rice and wheat:tak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service and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ia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Development Co. Ltd. Huaihai Branch as an example[J].Fertilizer andHealth,2023,50(6):28-31.
[16]李愛國,宋亞鵬,張璇.廣安市廣安區農機工作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23,61(12):164-166.
LI Aiguo,SONG Yapeng,ZHANG Xuan.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work in Guang'an District of Guang'anCity and its recommendations[J]. Agricultural Equipment and VehicleEngineering,2023,61(12):164-166.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科創龍江產業科技服務團示范項目(KCLJ202303);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創新基金項目(20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