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課外科學教育在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是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對北京市275所中小學校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課外科學教育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與活動開展、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教師數量不足、科技課程及活動與教育資源開發不平衡、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城鄉學校間存在差異,但鄉村學校在場地資源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不同層級的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科學教育上面臨的挑戰和優勢各不相同。本文基于上述情況,提出促進課外科學教育發展的四條建議:提升課外科學教育重視程度;發揮鄉村學校的獨特優勢;發揮金鵬科技團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根據不同層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投入及保障策略,以促進科學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和高效利用。
[關鍵詞]課外科學教育 " 科技教師 " 科技類校本課程 " 中小學校
[中圖分類號] "N4;G632.0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2.009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1],旨在全面提升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質量和成效。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階段,科學教育的質量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至關重要。科學學習是連續的,這種學習不僅發生在科學課上,也同樣發生在科學課以外。課外科學教育是指在科學課以外的所有與科學有關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可能發生在學校內[2],比如學校的科技類校本選修課程,科技類課后服務,也可能發生在學校外,如科技館中的學習等。有研究表明,大約75%的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科學的最初興趣都是在科學教室以外的場所中獲得的[3]。
當前,關于課外科學教育的研究多采用實證方法,通過全國或地方性的抽樣調查,以學生和科技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有研究者聚焦科技活動開展情況,圍繞參與人數、參與頻次、參與動機、參與活動類型四個主要維度開展研究,得出各類活動總體參與率較低且不均衡的結論[4]。除活動參與情況外,還有研究人員對科技教師培養[5]、科技資源建設[6]、活動場所建設[7]等情況進行了調查,還有研究者從知識信息獲取渠道角度,對課外科學教育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調查[8]。還有研究者對中小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整體現狀進行了總結,認為中小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存在組織機制不健全、公益場所職能弱化、活動開展資源條件受限、活動開展質量參差不齊、活動重視力度不夠等諸多問題[9]。對于北京這樣的科技文化中心,盡管科教資源豐富,但如何高效利用這些資源以提升課外科學教育的質量,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校本課程[10-11]以及科學實踐活動實施方面[12-13],尚缺乏對整體現狀的全面調查和研究。鑒于此,本文旨在對北京市課外科學教育的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從師資、課程、資源和機制四個方面對其現狀展開分析,以期為北京市課外科學教育全面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和改進建議,同時也為國內外其他地區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調查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首先依據學校類型,將其劃分為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三個層次。按照1:1:1的比例,在每個地區內隨機選擇一定數量的學校,共計300所,約占北京市中小學校總數的20%[14]。最終實際參與調查的學校為275所,其中36.00%為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26.91%為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37.09%為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此外,從城鄉分布來看,城鎮(包括城區和鎮區)學校占比81.45%,而鄉村(包括鄉中心區和村莊)學校則占18.55%。
1.2 研究方法
為深入調查北京市課外科學教育現狀,本文在文獻研究與專家咨詢的基礎上編制了《北京課外科學教育情況調查問卷》,以線上形式于2023年8月面向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團隊發放(每校1份),約請團隊負責人與成員共同核實相關信息,團隊負責人實際填寫問卷。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275份,問卷回收率91.60%,有效問卷率100%。調查數據使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處理與分析主要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
1.3 研究工具
基于對課外科學教育領域深入的文獻研究與專家咨詢,本文明確以科技師資隊伍、科技課程與活動、科技教育資源以及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四個方面作為影響課外科學教育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
教師作為教育質量的根本,其數量、教育背景、專業培訓與教學實踐經驗對科技教育的實施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問卷設計中針對師資隊伍的考察不僅覆蓋了教師的基本信息,還深入了解了他們的繼續教育機會。科技課程與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為了全面了解學校課外科學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問卷詳細調查了校本課程的開發情況、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創新性,以及科技活動的豐富性與實施情況。科技教育資源,如教學設施、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等,構成了科技教育實施的物質基礎。問卷調查了學校在這些資源方面的配置情況及其使用效率。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涉及政府和社會對課外科學教育的支持程度,包括政策導向、資金投入、激勵措施等。問卷深入調研了學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感受與需求,以及這些政策與激勵機制對學校科學教育發展產生的實際影響。
為了確保問卷的科學性和內容效度,研究團隊在初步編制問卷后,以多輪書面會談的形式積極征詢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專家的反饋不斷優化和調整問卷內容,以確保每個問題都能精準捕捉關鍵信息,真實反映課外科學教育現狀。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科技師資隊伍現狀
課外科學教育的教師隊伍既呈現出數量不足、兼職比例高的傳統,同時又有學歷水平高、教師培訓豐富的特征。僅18.55%的學校表示負責課外科學教育的教師數量充足。在教師隊伍構成上,僅有11.27%的學校擁有全職教師團隊,23.27%的學校中全職教師多于兼職,而超過六成的學校則主要依賴兼職教師來支撐課外科學教育工作。教師隊伍整體學歷水平較高,84.73%的教師持有大學本科學歷,近乎16%的教師擁有碩士研究生或以上學歷。同時,近半數(47.27%)的學校能夠為教師提供多次課外科學教育培訓機會,這顯示出對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視。這些培訓活動由多元化的組織機構舉辦,包括教育主管部門、科技館等各類科技場館,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等。
從城鄉差異的角度來看,鄉村學校在師資數量配備、學歷上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見圖1)。超過一半的鄉村學校報告了教師短缺問題,這一比例明顯高于城鎮學校。盡管整體上城鄉學校的課外科學教育教師都以大學本科學歷為主,但鄉村學校的教師學歷層次普遍低于城鎮學校,部分鄉村學校仍有高中或專科學歷的教師在負責課外科學教育。不過,在培訓頻次方面,城鄉學校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表明教師培訓資源和機會在城鄉之間的分配相對公平。
進一步對比不同層次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師資情況發現,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的各個方面均顯著優于區級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教師不足的比例相對較低(35.35%),而在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中,這一比例則高達54.90%,但即便是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師資力量不足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教師學歷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學校,其中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比達到了24.24%,并且是唯一擁有博士學歷教師的學校類型。在教師培訓方面,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同樣展現出明顯的優勢,56.57%的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每學期會組織多次教師培訓,相比之下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比例只有48.65%,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比例則不足38%。
2.2 科技課程與活動現狀
科技課程與活動開展情況主要從學校校本課程、科技社團、科技活動以及課程設計來源等多個維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學校認為其科技類校本課程的課時分配是充足的,但仍有22.18%學校反映課程數量不夠或尚在開發階段(見圖2)。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學校都設立了科技社團,41.82%的學校(115所)開設科技社團數量超過5個,且這些社團的主題與北京市學生金鵬科技團①的專業領域高度重合(見圖3),這體現了北京市中小學對科技社團的重視,也顯示出金鵬科技團的顯著引領效應。此外,幾乎所有學校(99.64%)都積極開展了各類科技活動,其中以科技節、科技周,科技競賽和科技講座等形式最為常見,超過80%的學校都組織了這些活動(見圖4)。在課程設計來源方面,超過半數的學校(53.09%)選擇與外聘教師或校外機構攜手,共同推進課外科學教育活動,這顯示了合作已成為當前的主流趨勢。
進一步對比城鄉學校調查結果,研究發現城鎮學校在科技類校本課程的開設(見圖2)和活動開設及實施方面(見圖5)表現更為出色。近80%的城鎮學校表示其課程數量充足或已有部分課程開發完成,而鄉村學校的這一比例則略低(68.63%)。在各類科技活動的舉辦頻率上,城鎮學校也普遍高于鄉村學校,特別是在組織學生參觀高校科研院所或科技企業,以及參與科技研學活動方面,城鎮學校的參與率顯著高于鄉村學校。此外,城鎮學校在尋求合作伙伴時具有更加豐富的選擇,科技館等科普場所、科學教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均成為主要合作伙伴,相較而言,鄉村學校的合作伙伴中僅科技館等科普場所占比較高,達60.78%。
從不同層次的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來看,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科技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活動實施方面成果最為顯著。高達89.90%的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為這類課程安排了充足的課時(見圖2),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各項活動組織和開展方面優于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見圖4)。幾乎所有這類學校都舉辦了科技競賽、科技節或科技周、科技講座等活動,超過半數的學校能夠成功組織科技研學活動,這一比例在其他類型的學校中則相對較低。同時,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與外部資源的合作方面也展現出了更強的意愿和成果(見圖6)。
2.3 科技教育資源現狀
對課外科學教育現有資源的深入調查顯示,其整體狀況并不樂觀。目前,科技類校本課程配套教學用書的開發完善程度較低,僅有10.18%的學校表示已經完善,而28.36%的學校雖處于開發階段但內容相對完整,這表明當前在科技類校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研究發現場地資源也嚴重不足,只有21.09%的學校認為他們的課外科學教育場地是充足的,且大多數學校已建立的場所主要是校園科普宣傳區和種植園,這進一步反映了課外科學教育場所的整體不足。校外基礎設施資源方面,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儀器設備,以及科技企業的產品與設備、媒體企業的設備與資源的當前使用與期待使用存在較大差距(見圖7)。此外,在線上資源的使用方面,所有學校廣泛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和視頻資源,使用率分別高達90.18%和81.82%,這顯示了線上資源在課外科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普遍應用。
比較城鄉學校在課外科學教育資源方面的差異發現,兩者差距并不明顯。就配套用書而言,雖然城鎮學校中選擇“開發完善”的比例稍低于鄉村學校,但在“開發中且內容較充分完整”的選項上,城鎮學校的比例明顯高于鄉村學校,這表明城鎮學校在教學用書的開發上整體表現更佳。在場地資源方面,盡管認為場地“充足”和“基本夠用”的鄉村學校比例略高于城鎮學校,但面臨場地嚴重缺乏或不足問題的鄉村學校比例也相對較高。在器材工具的滿足程度上,城鎮學校和鄉村學校的差距并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和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器材工具的滿足程度上明顯優于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
從不同層次的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來看,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表現出較大優勢。在配套用書方面,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開發中且內容較充分完整”的比例高達51.52%,遠遠高于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顯示出其在教材開發方面的領先地位。在場地方面,市級或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較少面臨場地嚴重缺乏或不足的問題,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這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在器材工具的滿足程度上,市級和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表現相對較好,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問題則更為明顯。然而,在線上資源的使用方面,不同類型的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之間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這表明線上教育資源的普及和使用度相對均衡。
2.4 相關政策保障機制現狀
調查顯示,課外科學教育在政策支持、保障及激勵機制上存在明顯短板。根據圖8,高達44.36%的學校指出課外科學教育相關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夠,這意味著政府層面需要更加重視課外科學教育,并加大相關資源的投入。同時,有35.27%的學校認為自身在課外科學教育的保障和激勵機制上有所欠缺。從城鄉視角來看,城鎮學校在保障和激勵機制方面表現突出,顯著高于鄉村學校,反映出城鎮學校獲得了更多的政策傾斜和資源支持,而鄉鎮學校則在這方面顯得相對匱乏,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扶持。而從學校類型來看,不同層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保障和激勵機制方面存在差異,甚至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認為當前政策保障機制不足的比例更高,進一步印證了當前課外科學教育在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上的欠缺。
3結論與討論
3.1當前課外科學教育取得積極成效,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有較大貢獻
福克(John H. Falk)和迪爾金(Lynn D. Dierking)指出,課外教育是一個高度開放性的學習場景,校外教師、機構場所、同伴、家長等提供了一種社會文化氛圍,能夠對學習者學習產生高度影響[15]。當前課外科學教育在北京地區的多數學校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積極進展,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多數學校已經建立了以本科學歷為主體的高素質課外科學教師團隊。這一變化的形成,得益于近年來對課外科學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提升以及教育政策的傾斜,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愿意投身于課外科學教育事業,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擁有高學歷的教育者。國際上諸如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已明確規定中小學教師應至少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學歷資質[16],北京市的情況與國際相近。
其次,課外科學教育培訓的組織機構和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為教師們提供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知識與技能培訓機會。與校內科學教師培訓的薄弱現狀[17]相比,校外科學教育之所以能夠提供如此豐富的培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涉及的利益相關方更為廣泛,競賽組織者、科普教育場館等都能成為重要的培訓主導者。
再次,科技節、科技周、科技競賽和科技講座等活動,已經成為了課外科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活動主題各異,內容豐富多彩,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實踐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寶貴平臺。眾多研究已經證實,這些多樣化的科技活動對學生開展科學學習和提升科學素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19]。
最后,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的不斷擴展,更好的支撐課外科學教育的組織與實施。科技館、各類科普場所和科學教育企業的積極參與,不僅為學生帶來了更為豐富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還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科學視野。而多媒體課件、各種視頻資源、網絡媒體課程以及智慧教育平臺等線上資源的廣泛應用,更是為課外科學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地豐富了其教育內容和形式。
3.2城鄉課外科學教育存在一定差異,但鄉村存在獨特優勢
研究數據揭示了城鄉之間在課外科學教育領域的差異性,同時也展現了鄉村學校在某些方面的獨特優勢。雖然城鎮學校在資源配置、活動多樣性以及教育成果方面通常表現出更多的優勢,但鄉村學校在課外科學教育的特定領域中展現出了不容忽視的潛力和優勢。
一方面,鄉村學校在場地資源的充足性和適用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有72.55%的鄉村學校認為他們的場地資源充足或基本滿足需求,這一比例高于城鎮學校的61.16%。這一優勢使得鄉村學校能夠更好地利用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科學探索空間,尤其是在開展戶外科學探索和實踐活動方面,鄉村學校能夠提供獨特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盡管城鄉學校在教育資源的獲取上存在差異,但在器材工具和線上資源的利用上,這種差異并不顯著。鄉村學校在適應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表現出了強烈的適應性和創新性,能夠有效地利用線上平臺和數字資源來彌補物理資源的不足。通過網絡平臺,鄉村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可以接觸到優質的教學視頻、參與遠程科學實驗和項目,以及與全球的科學教育資源進行互動和交流,這為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機遇。
分析原因,課外科學教育的成果可能更容易顯現,從而有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和爭取更多機會,這可能激發了教師對課外科學教育的熱情和投入。此外,鄉村學校可能更加注重社區和環境的融入,利用本土文化和自然資源作為科學教育的豐富素材,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親近感和實踐能力。
3.3金鵬科技團認定與管理機制對北京市課外科學教育建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科技社團是學生基于共同的科技愛好自愿組織或由學校支持成立的集體,它們致力于擴展科技知識、提升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不僅是挖掘和培養地區科技后備人才的關鍵平臺,更是豐富校園創新文化和塑造學校科技特色的重要力量。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參與的學校都建立了科技社團,而且這些社團的活動主題往往與金鵬科技團保持一致,這表明金鵬科技團在課外科學教育建設具有顯著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一方面,金鵬科技團作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官方認證的頂尖科技社團,憑借其在推動科技教育方面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激勵著中小學積極參與科技社團建設。另一方面,金鵬科技團覆蓋的科技領域廣泛,包括地球與環境、電子與信息、機器人技術等,這些都是當前科技發展的前沿熱點。多元化的主題不僅能夠吸引廣泛的學生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科技社團活動的熱情。同時,認定金鵬科技團后,市教委每年會撥付專項經費給學校開展社團活動,為學校發展科學教育提供較好的物質保證,且當前金鵬科技團所取得的高水平成果和活動,已成為其他學校和學生學習的典范,有效地引導著更多的教育機構和學生投身于科學教育的熱潮之中。
3.4不同層級學校在課外科學教育上面臨的挑戰和優勢各不相同
自北京市開展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認定工作以來,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之間的差異已日益凸顯。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以其高學歷的教師隊伍、充足的科技課程以及良好的教學資源為顯著特征。這些優勢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教育投入和對優秀教師的強大吸引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4.9%的市級示范學校面臨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這可能是由于高標準的教育質量和科研要求使得合格的教師資源變得相對稀缺,或是由于資金、編制等實際操作的限制導致招聘困難。因此,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當前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在保持教育質量的同時,有效解決部分學校教師短缺的問題,并尋求更有效地引入和利用前沿科技資源,以保持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創新性。
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雖然已具備一定的教育基礎,包括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已開發科技課程和一定的教學資源,但其在各個層面的表現均略遜于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這一現象的背后,反映出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資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這些因素影響了其師資隊伍的進一步建設、課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學資源的更新速度。因此,對于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而言,未來需要在加強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培訓、提升課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優化教學資源的配置上下功夫,并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
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則面臨著更為全面的挑戰,不僅包括教師數量和質量的問題,還涉及科技課程的缺乏和教學資源的嚴重匱乏。這些問題主要源于可能的經濟條件限制、新建學校的資源積累不足,或是長期以來的政策支持缺失。因此,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急需獲得更多的政策傾斜和資源扶持,以改善其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推動科技課程的開發,并大力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從而逐步提升其整體教育質量。
4對策與建議
4.1進一步提升課外科學教育重視程度,大力加強課內、課外融通的科學教育體系建設
提升課外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力加強課內、課外融通的科學教育體系建設,是實現全面、高效的科學教育的關鍵。課外科學教育通過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而且對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舉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其一,相關主管部門應進行系統化的統籌規劃,制定清晰的發展目標,并建立協同發展機制,明確各方角色與責任。搭建社會資源匯聚平臺,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媒體等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為學校提供豐富的課外科學教育資源。其二,進一步加大科學教師的政策傾斜力度,設立專門的培訓項目,提升教師的科學教育知識和技能。校外科技機構應與教育部門協同合作,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幫助教師接觸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并將這些知識和經驗融入到課外科學教育中。其三,學校應從宏觀層面完善發展規劃,中觀層面實行專班負責制,微觀層面加強關鍵要素整合。通過設計能夠連接課內外學習內容的融通課程,使學生能夠在不同教育環境中無縫切換,實現知識的連續學習。其四,科技館等科普機構應根據學校課外科學教育數字資源的使用偏好,加強數字資源開發,提供互動課件、在線實驗平臺和虛擬現實體驗等資源。校外科技資源單位也應加大對學校的開放力度,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提供實地考察的機會、邀請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或實驗室工作,以及提供專家講座和研討會等。
4.2倡導各地積極參考金鵬科技團的認定方式,以科技社團為重要切入點,有力推動本地科學教育優質發展
教育政策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一系列旨在推動科學教育實施的相關措施應運而生,例如教育部啟動的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的認定工作[20],以及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實施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21]。在學校教育中,科技社團作為課外科學教育的典型代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金鵬科技團的認證與管理機制是從教師和學生的實際課外科學教育需求出發提出的一套高度契合師生實際的教育政策。正因如此,學生和教師在執行這些政策時表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倡導各地積極借鑒金鵬科技團的認定方式,意味著各地可以學習其獨特的科學視角和精細化的管理方法。鼓勵各地教育部門、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加強以科技社團為標志的課外科學教育實力。通過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和熱情,期望能夠為本地區培養出更多具備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和繁榮發展。
4.3關注城鄉課外科學教育差異性,發揮獨特優勢,彌補資源現狀差距
盡管我國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城鄉教育差距仍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重而失衡。相較之下,在課外科學教育上城鄉差距不大,鄉村學校反而在場地資源和自然環境方面具有優勢,開展與城市學校不同的科學教育活動,如戶外探索、生態研究等,以提供獨特的學習體驗。此外,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城鄉的資源差距,通過網絡平臺和數字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課外科學教育資源和交流機會。為此,在城鄉課外科學教育上,建議關注城鄉課外科學教育差異性,發揮各自獨特優勢,彌補資源現狀差距。
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大對鄉村學校的投資,改善科學實驗室、圖書館等基礎設施,確保學生能夠進行必要的科學實驗和研究。其次,推動城鄉科學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建立城鄉學校之間的合作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如定期組織城鄉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活動,讓鄉村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城市的科學教育資源。再次,培養鄉村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專業培訓和發展機會,特別是針對如何結合鄉村特點進行科學教育的培訓,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鼓勵社區參與和本土文化融入科學教育。鼓勵鄉村社區參與學校科學教育的規劃和實施,利用本土文化和自然資源開發特色科學教育項目,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科學實踐能力。
4.4以不同層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現狀需求為指引,提供針對性投入與保障機制
針對不同層級的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在校外科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挑戰,教育主管部門需深入分析各校的具體需求,并制定精準的投入策略,以確保教育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對于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應支持其引領作用,促進校際交流合作,并通過政策與資金支持,解決教師數量問題,鼓勵與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緊密合作,確保課程內容前沿創新。對于區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提供更多政策和資源支持,助力課程更新與擴充,并鼓勵根據本地特色開發課程,同時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質量。對于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應重點扶持,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建設,并引入第三方支持。
為了促進不同層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議建立合作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市級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可以作為資源中心,向區級和非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提供支持和指導。此外,為確保課外科技教育的持續發展,建議建立長效的評估與保障機制,一方面,定期對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的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投入策略;另一方面,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科學教育改進過程的反饋機制,確保教育改革能夠滿足各方的需求和期望,共同推動科學教育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3-05-17)[2024-03-04]. https://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615.htm.
李秀菊,趙博,朱家華.課外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Friedman L N,Quinn J. How After-school Programs can Nurture Young Scientists and Boost the Country Scientific Literacy[M]//Yager R E,Falk J. Exemplary Science in Informal Education Settings:Standards-Based Success Stories[M]. Arlington,VA: NSTA Press,2008.
郭舒晨,李秀菊,趙芳芳,等.我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參與現狀、特征與對策分析——基于全國22座城市的大規模調查結果[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17-25.
邱明. 小學課外科技活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趙久晨. 重慶主城區小學課外科技活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1.
李斌.青少年學生校外科技教育場所的應用現狀及政策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10(8):51-52.
劉青. 青少年非正式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柯小華,鄧才偉.中小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組織實施的現狀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5(23):51-53.
黃曉玲.我國普通高中校本課程的發展歷程、現狀與展望——以北京市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3(7):5-10.
胡定榮,徐昌.協同、育人、全面、規范與質量——北京市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趨勢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2(10):74-80.
劉秀江,李潤蕊.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9):24-26.
林亞南,鄒斌.高中參加課外科學實踐活動學生的科學態度現狀調查——以北京市為例[J].科普研究,2017,12(1):59-64.
2022-2023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EB/OL].(2023-03-20)[2024-03-04]. https://jw.beijing.gov.cn/xxgk/shujufab/tongjigaikuang/202303/t20230317_2938666.html.
Falk J H,Dierking L D. Learning from Museums: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M]. MD:AltaMira Press,2000.
沈偉,李倩儒.教師地位及其支持制度的國別比較:基于中國、日本、韓國、芬蘭、以色列的考察[J].外國教育研究,2020,47(10):39-53.
王震,周丹華,盧婧,等.我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基于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31 134名教師的大規模調研[J].中小學管理,2023(1):52-55.
Zhang D,Tang X. The Influenc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Science Learning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17,39(10):1381–1402.
Jamie S. Shiel-Rolle F N. Building Scientific Literacy Through Summer Science Camps:a Strategy for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J].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1,22(2):85-98.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的通知[EB/OL].(2023-12-11)[2024-03-0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2189.htm.
激勵創新,樹立“強國有我”鴻鵠志——中國科協、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解讀“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EB/OL].(2023-09-01)[2024-03-0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309/t20230906_1078528.html .
(編輯 "顏 " "燕 " "和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