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5-14
作者簡介:郭曉瑜(1987—"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郭光威(1965—" ),山東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旭(1986—"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沈艷(1990—"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李碩(1988—"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
* 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大學圖書館研究課題“圖書館智慧化:‘lib+’賦能與成效實證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2ZB03。
摘" 要:文章從應用場景出發探討了“lib+”應用場景對高校智慧館員的核心能力提出的要求,分析了高校智慧館員所應具備的五種核心能力,并提出了高校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的策略,以期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Lib+”應用場景;智慧圖書館;智慧館員;核心能力;高校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6-0093-04
1" 背景
對于圖書館的發展建設,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始終堅持不斷探索與創新,從向用戶提供單項服務的圖書館1.0,到鼓勵用戶參與的圖書館2.0,再到以“引導”為精神核心的圖書館3.0建設,圖書館的服務要素與結構不斷發生變化[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推進線上和線下公共服務的融合,積極開展智慧圖書館建設[2]。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提出鼓勵高校以圖書館為依托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通過合理配置空間流程、文獻資源等要素,將高校圖書館打造成多元化學習中心,實現對圖書館空間價值及服務場景的賦能與再造,使高校圖書館成為服務學者、學術、學生的知識樞紐[3]。隨著越來越多的元素融入“Lib+”這一理念當中,“Lib+”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展、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圖書館智慧館員既是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的創造者、執行者,也是智慧形態的建設者[4],隨著圖書館服務升級、智慧化建設的深入開展,對館員也提出更高要求,館員的能力是否與智慧圖書館相匹配、能否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是智慧圖書館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5]。高校智慧館員承擔著服務廣大師生讀者的重要職責,不斷強化其核心能力建設,使智慧館員成為信息輔導員、學習協作員,對于促進圖書館建設發展、打造知識樞紐、推動圖書館智慧服務升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匹配
2.1" 智慧館員核心能力界定
智慧館員是為了適應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而形成的一種角色[6],關于其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研究者進行了諸多分析。鄭懌昕、包平從智慧圖書館環境出發,提出智慧館員的核心能力應包含基礎能力、實戰能力、延伸能力三個部分[7]。王偉從智慧服務視域出發提出智慧館員應具備快速接受、收集整合、知識儲備和溝通交流四種核心能力[8]。許春漫、陳廉芳從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的角度出發,提出智慧館員應具備學科知識分析、新知識快速吸收、教學科研輔助等核心能力[9]。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圖書館智慧館員的核心能力要求也不盡相同,智慧館員應根據所在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及不同應用場景需求,積極提升自身核心能力。
2.2" “Lib+”應用場景概述
“Lib+”是多種元素與圖書館資源、空間、服務相融合而形成的應用場景,高校圖書館融合新技術、創新創意、學生教育等元素,打造了多種應用場景,以期豐富用戶服務內涵,提高用戶服務質量。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數字化發展,加快線上線下服務融合[10]。高校圖書館利用各類新興技術,推動圖書館數字化發展,實現“Lib+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實體與虛擬空間、線上與線下服務的優化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能夠促進資源整合,為高校圖書館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數字平臺建設及智慧化、人性化服務系統升級提供技術支持,有效突破時空限制,打造科技化、智慧化服務場景。
“Lib+創新創意”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不僅通過鼓勵用戶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交流協作,促進不同思想間的交流碰撞,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熱情,還通過為用戶提供器材及場地,為他們的創造性學習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其創新創意的快速孵化,發揮圖書館嵌入式輔助學科發展的功能。高校圖書館不僅是高校的知識服務中心,還承擔著協同開展學生教育的職責。“Lib+學生教育”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館藏資源優勢,開展德育、智育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機會,培養他們的勞動精神,促進高校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2.3" “Lib+”應用場景與高校智慧館員能力要求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借助智慧資源平臺、智慧設備為館員與用戶提供服務,館員憑借對智慧資源平臺與智慧設備的了解為用戶提供服務,用戶通過與館員溝通交流,更好地利用智慧資源平臺、智慧設備。高校圖書館通過融合不同元素打造“Lib+”應用場景,對于高校智慧館員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Lib+”應用場景下,館員要熟悉圖書館各類資源,具有提供智慧服務和數據服務的能力;具有教學科研能力,能夠對學生學習、創造給予指導;具有較高綜合素養和安全維護能力,助力學生培養和教育。
3"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智慧館員核心能力構建
3.1" 智慧服務能力
智慧服務能力是指館員要在良好的技術系統支持下,以用戶具體任務需求為場景,充分運用自身與團隊的知識和智慧,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知識需求所應具備的一系列相關能力[11]。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智慧館員應具備提供智慧服務的能力。館員要具備用戶需求分析能力,能夠準確識別和挖掘用戶需求,按照用戶類型、特征對其進行畫像分析,為個性化服務的開展奠定基礎;具備業務辦理能力,熟練掌握各類智慧設備、智慧資源平臺的內容及使用方法,以便指導用戶,促進線上線下資源的融合;保持積極的服務態度,理解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尊重用戶個體的差異性,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保障用戶對圖書館的使用權;具備交流溝通能力,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和社交禮儀,能夠與用戶順暢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3.2" 數據服務能力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智慧館員要能夠準確、快速地識別信息、提供信息、利用信息,具備數據服務能力,這種數據服務能力主要體現在數據管理能力、數據挖掘能力和數據倫理三個方面。高校智慧館員要準確獲取、評價和揭示各類信息資源,了解各類重要期刊、數據庫等數據資源的特點,掌握文獻計量、可視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及相關文獻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數據管理的標準與規范,具備為用戶提供數據管理服務的能力。高校智慧館員要具備較強的文獻檢索能力,能夠為用戶提供各類數據的檢索來源,熟練掌握各類數據庫的使用方法;能夠為用戶的科研活動提供服務,具備科技查新和查收查引的能力;能夠為用戶識別新熱點、新趨勢,分析研究課題的新穎性與可行性;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能夠根據圖書館發展的需要和目標對已有的技術和系統提出改進升級方案。高校智慧館員要具有數字版權、學術規范等意識,掌握知識產權相關知識,通過利用開放獲取政策為用戶提供數據獲取、學術出版等方面的幫助,促進數字資源的共享;為用戶提供有益的建議,增強其尊重版權、保護版權的意識,避免版權問題的發生。
3.3" 教學科研能力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智慧館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科研知識和能力,能夠承擔科研任務,還要具備教育教學的能力,能夠承擔用戶的教育和培訓工作,為用戶知識和創意的轉化提供支持。一方面,高校智慧館員應具備文獻管理、論文寫作、項目申報等能力,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科學研究的方法,熟悉論文寫作規則,了解科研項目申報的流程規范,能夠指導學術調查研究的開展、學術論文的撰寫及發表,具有協同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智慧館員應具備教育教學能力,能夠將自身所掌握的科研知識總結凝練,根據用戶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教學培訓服務,并善于利用數字化平臺舉辦講座和培訓,助力科研知識普及。
3.4" 綜合素養能力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設施,打造集自主學習、學術研究、創新創意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多元化智慧空間,為用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因此,高校智慧館員在工作中需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如: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具備一定的文化特長,能夠與用戶進行交流探討;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能夠指導用戶實踐活動的開展等。
3.5" 安全維護能力
“Lib+”應用場景是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在實體空間安全維護方面,高校智慧館員應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豐富的安全知識,能夠全面分析、應對安全事件,為用戶提供安全保障,如:發生自然災害時如何自救、逃生、組織疏散,用戶突發疾病時如何急救等。在虛擬空間安全維護方面,高校智慧館員應具有較強的信息安全意識,采用批判性思維對信息數據的可靠性、可信性進行全方位分析評估,指導用戶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合理獲取、利用和分享數據內容。
4" 高校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的策略
4.1" 爭取政策支持
館員隊伍是保障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高校圖書館要積極爭取相關政策的支持,在強調開展智慧教育、建設智慧化圖書館的同時,認識到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12]。高校圖書館要將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列入發展規劃中,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實施,制訂詳細的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方案,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資源對相關活動予以支持,確保規劃的落實并取得成效。
4.2" 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
“Lib+”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要開設系統的培訓課程,根據智慧館員的崗位特征開展差異化培訓,搭建館員學習交流平臺,增強他們的終身學習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具體措施如下:一是豐富館員培訓內容。高校圖書館不僅要采用多種培訓方式面向館員開設必修、選修課程,對館員進行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公文寫作、藝術鑒賞等全方位培訓[13],還要及時傳遞新技術、新思想,更新館員知識,培養其創新思維。二是開展差異化培訓。高校圖書館要依據館員所在的崗位及職責對其必備的技術能力進行分析,開展差異化培訓,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如:面向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的館員,開展公文寫作、數字化平臺應用等方面的培訓;面向與學生接觸較多的館員,注重其智慧服務能力的提升。三是搭建館員實踐交流平臺。實踐交流不僅能促進館員在經驗分享過程中收獲更多知識,還能吸收好的工作經驗[14]。“Lib+”應用場景下,高校圖書館不僅應搭建線上虛擬平臺,建立交流社區,還應舉辦線下經驗交流會、案例分享會等,鼓勵來自不同高校、不同類型圖書館的館員交流經驗、分享心得。
4.3" 建立科學的反饋評估機制
在智慧館員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建立科學的反饋評估機制必不可少,通過對培訓課程、講座等活動內容及館員核心能力培養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能夠更好地了解館員的優勢與不足。一方面,高校圖書館要對館員核心能力培養的內容、形式等情況進行反饋和評估,通過專家評定、向參與館員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培訓活動的內容、質量、適用性、前瞻性等進行評估和反饋,總結經驗、改進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要對培訓活動的效果進行反饋評估,對數據加工、學科服務等易于量化統計的數據進行評估;通過領導打分、館員互評、用戶調查等方式,對館員服務理念、奉獻精神等非可量化的數據進行評估;通過設置考試、開展資格認證的方式對培訓效果進行反饋和評估[15]。
4.4" 增強館員的自我發展意識
“Lib+”應用場景蘊含元素豐富且不斷發展更新,智慧館員應增強自我發展、自主學習意識,認識到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高校圖書館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過職業精神塑造,引導館員把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作為必備的職業精神之一。二是幫助館員制訂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引導其把核心能力培養作為終身目標,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通過設立榮譽稱號、給予表彰獎勵、納入績效考核等方式,激勵更多館員增強自我發展意識。
5" 結語
“Lib+”應用場景對高校智慧館員的核心能力提出了高標準、立體化的要求,圖書館只有不斷提升館員在智慧服務、數據服務、教學科研、綜合素養、安全維護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智慧化圖書館建設。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強化政策支持、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建立館員核心能力反饋評估機制和增強館員的自我發展意識等方式,推動高校智慧館員核心能力的提升,為智慧化圖書館建設、用戶服務優化助力。
參考文獻:
[1]" 吳漢華,王子舟.從“Web3.0”到“圖書館3.0”[J].圖書館建設,2008(4):66-7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4-04-1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王宇,孫鵬.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邏輯起點、時代機遇與探索路徑[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26-32.
[4]" 王家玲.基于智慧要素視角的智慧圖書館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7):41-44.
[5][11]" 初景利,張國瑞.面向智慧圖書館的館員能力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4):1-3.
[6]" 丁明春,任恒,葉路揚.論智慧館員職業能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提升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2):33-39.
[7]" 鄭懌昕,包平.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館員核心能力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7-11.
[8]" 王偉.智慧服務視域下圖書館館員核心能力構建與增強路徑[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2):101-103.
[9]" 許春漫,陳廉芳.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下智慧館員隊伍的建設[J].情報資料工作,2014(1):87-91.
[10]"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EB/OL].[2024-04-18].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06/content_5740407.htm.
[12]" 陳建龍,邵燕,劉萬國,等.高校圖書館館員隊伍建設指南針報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1):28-36.
[13]" 鄭清文,梁南燕,陳建龍.基于創新力標準的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隊伍現代化建設新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1):5-10.
[14]" 陳凌,王燕雯.智慧圖書館館員綜合能力評價指標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4):66-72.
[15]" 蔡迎春.賦能與重塑:智慧服務下館員培訓體系再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3):34-41.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