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歷史與文明的傳遞,但如今面臨著傳統技藝傳承人年事高、傳承方式老化等挑戰,保護及傳承的任務迫在眉睫。土家織錦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地區仍采用傳統“口口相傳”的保存方式,對于數字化的技術還未完全掌握。探索數字技術在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通過文獻回顧與案例研究,構建了一個面向公眾的土家織錦數字檔案庫,并基于用戶中心設計原則,創新設計了相應的公眾數字交互平臺。研究不僅為土家織錦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及保存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設計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三條規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1]從法律角度明確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的重要性。土家織錦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組成,集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于一體,并在2006年6月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其獨特的色彩及織作技藝反映了土家人民真實的生活、文化、審美和精神信仰。因此,對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采用先進的數字處理技術對土家織錦編制技藝與圖案及其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采集及保存,使相關的資料及信息永久儲存,并通過數字平臺實現數字化技能還原了文化、審美展示及與公眾的交互信息傳遞,使公眾沉浸式體驗土家織錦編制技法及對土家文化魅力的互動。因此,作為土家文化重要載體的土家織錦傳承及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土家織錦非遺保護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土家織錦保護現狀
土家織錦又名西蘭卡普,它是土家族一項非遺制作技藝。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力度的加大,國人對非遺重要性認識的提升,土家織錦紡織技藝非遺項目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國內眾多學者和組織對土家織錦的技藝、文化、審美以及開發應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采取了系列宣傳及教育活動,使土家織錦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提高了公眾對土家織錦重要性的認識。
主要代表成果有中南民族大學周少華2022年出版的《土家織錦圖譜》,該書選取了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100幅織錦傳統圖案,并對其進行了分析。陜西省委副書記趙剛于2019年出版的《土家織錦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展示技術》分析了土家織錦文化數字化保護的現狀;提出和闡述土家織錦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展示的主要方法和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土家織錦文化資源關聯挖掘與可視化方法、面向互動體驗的土家織錦虛擬織造方法和面向多終端的土家織錦文化資源服務與展示方法等,并就相關應用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進行詳細介紹。2020年在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由湖北民族大學李軍教授主持“傳承土家織錦技藝,實現創新協作發展”這一會議中,土家織錦相關的領導、專家、企業家與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合作與交流,推動了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們學習土家織錦技藝,土家織錦得以在年輕人中傳播,預示著織錦非遺傳承事業輝煌可期。其中張家界市于2014年投入256萬元創建了張家界“乖幺妹”土家族織錦生產基地,集創意、研發、生產、營銷和培訓于一體,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收到了不錯的效果[2]。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更多人對土家織錦鮮有了解。為了促進土家織錦的持續發展,需要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土家織錦保護與傳承的效率,提升土家織錦在全球的影響力。
(二)土家織錦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土家織錦這項非遺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但目前面臨著傳承人年事已高,“后繼無人”等困境。比如土家織錦的傳承人、有著“活字典”美譽的葉玉翠師傅也遇到了類似情況,80余種土家織錦的圖樣因未來得及在其去世前描繪,最終失傳。可以說,土家族民間手藝人的年邁或辭世、傳承人的缺失,會給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不可逆的損失[3]。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某些地區已經開始建立數字檔案庫,但機制不健全,數字檔案的方式沒有得到全方位覆蓋。構建數字檔案在于把現存的與土家織錦相關的信息如織錦工序、工具、紋樣等進行存儲,進行真實、系統及全面的數據采集、記錄,建立檔案及數據庫,利用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展示土家織錦的美學與工藝開發線上交流平臺,讓用戶在平臺上實現交互行為。建立織錦的數字檔案可以解決文獻分散、不系統、易丟失的問題,使它得到更加有序規范的保存。
二、土家織錦數字化展示與檔案構建
(一)土家織錦數字檔案構建技術
土家織錦數字檔案的構建是將土家織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數字化形式記錄、保存及展示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對現存的土家織錦在色彩、工藝、紋樣上進行采集記錄,全方位整理土家織錦相關資料,整合成數字檔案,對該數據庫進行保存并能做到實時更新,展示給用戶。數字檔案最大的優勢是讓更多用戶能夠線上接觸土家織錦,避免了傳統手法所帶來的一些弊端,更有利于滿足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及精神的需求。
1.數字采集與記錄技術
非遺數字化采集與記錄是指運用各種數字化技術與設備對非遺信息進行文字、數據、圖片、音視頻、動作捕捉、三維建模、虛擬重現等多種形式的收集、記錄,是非遺數字化的基礎性工作[4]。對于土家織錦的數字采集和記錄的對象通常包括:(1)土家織錦傳承人,傳承地區相關的文檔、照片、文字和圖像等材料的數字化轉換及保存;(2)對土家織錦的用具、技藝、紋樣、構圖等進行數字化記錄與存儲;(3)對活動過程的實時和多維度記錄及保存。
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收集是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最基本、最常規的形式[5]。這會用到3D掃描、動態三維成像、文獻整理等相關的數字化技術。其中3D掃描主要用于檢測和分析土家織錦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等,收集到的數據被用于三維重建過程,以便在數字檔案中能夠展示出虛擬模型。比如西藏純手工精羊毛嗶嘰紡織產品“澤帖”的保護采用了3D掃描技術,當我們進入數字博物館后,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看到立體的“澤帖”紡織工藝從傳統的藏氆氌經由緯線由粗變細到質地由厚變薄,再逐步形成獨特的“澤帖”紡織工藝的全過程[6]。同時意味著3D掃描技術可以運用在土家織錦中,當我們在觀摩傳承人制作技藝時,對織錦傳承人的過程進行采集與記錄,還原其技藝流程紡捻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撿綜、翻篙、撿花、捆桿上機、織布、挑織12道工序,使用戶通過3D掃描技術能多角度觀看傳承人制作土家織錦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數字采集與記錄技術能夠收集、儲存大量信息、避免了傳統技術所帶來的弊端,數字化技術維護將更加便捷,記錄也會更加準確。
2.數據處理及管理技術
數據處理技術是指原始數據需要經過層層過濾、拼接、轉換才能最終應用,數據處理就是這些過程的統稱。要求技術人員對織錦相關的數據進行嚴格審查,要確保高質量的數據才能被應用在平臺中,對于那些構圖不當或出現其他問題的織錦照片將不予采用。若關于色彩方面的問題可以利用PS的色階或是通過其他工具等工具進行色彩修改。一旦所有數據處理完畢,技術管理人員需要對數據庫進行維護和存儲。
數據管理技術是指對數據進行有效收集、存儲、處理和應用的過程,涉及從基礎的數據錄入到復雜的數據分析和應用的各個方面。土家織錦的管理技術要求對所有織錦相關的數據進行歸納及整理,建立織錦數據庫,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管理,確保其安全準確,能夠及時更新。
總之,采用圖像處理、建立元數據庫等技術讓各地區的織錦更加完善地保存,才能使我們的非遺成果名垂青史。
3.交互展示技術
數據庫構建完成后需要考慮用戶使用、平臺設計方面的問題,這可能就包含用戶界面的設計、用戶體驗感、平臺的加載速度、平臺的反饋機制及平臺的可持續性等問題。在前期需要做好用戶調研的工作,分析用戶對界面的操作行為,后期才能對界面功能、按鈕的分布有更加全面的認知,設計出直觀易懂的交互流程及舒適的界面,使用戶能夠輕松地導航、探索數字檔案。
使用增強現實(AR)及虛擬現實(VR)技術,讓用戶通過虛擬技術體驗織錦的文化及歷史背景,在線上體驗制作土家織錦,增強用戶體驗感。比如網絡虛擬博物館“超越時空紫禁城”主要呈現了故宮的建筑及珍貴藏品等物質文化遺產,游客還能通過互動方式體驗圍棋、射箭等非物質文化技藝[7]。
將這一項技術應用于土家織錦中,用戶可以線上進行土家織錦的紡織,自己動手操作,提高了用戶的互動參與感,土家織錦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與傳播,這充分體現了數字虛擬技術在如今的非物質文化環境中可視化的明顯優勢。
(二)土家織錦數字檔案展示原則
1.美觀性原則
符合大眾的審美原則,遵循美觀性原則設計數字檔案,應嚴格對其圖案、色彩、紋理進行探究,探討如何合理使用這些元素,使其分布在界面中達到合理化、美觀化。將織錦元素融入平臺及檔案的構建之中,使用織錦的圖案作為背景元素,設計的按鈕也可采用不同的土家織錦顏色或者紋理來表達該平臺濃厚的民族情懷。在界面布局上,運用土家織錦的相關元素設計圖標及按鈕,保證頁面的整體美觀度。
2.實用性原則
需保障土家織錦數字檔案的實際、可持續使用,滿足多平臺、多方式的使用,對土家織錦的文化傳播起到實際意義及價值。遵循以上的觀點需要做到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搜集用戶意見與建議,向熱愛織錦文化的用戶、政府部門、織錦傳承人等用戶征詢意見,考慮到大眾的需求,分析這些目標群體的需求及特點,設計出合適的用戶界面,在頁面布局的風格方面,選擇現在大部分人喜愛的簡潔式頁面。設計出一些顯而易見的分類標簽,便于用戶對不同織錦紋樣的辨識。搜索欄的位置放在首頁,確保用戶可以直接高效地搜索到織錦相關的信息,操作過程不繁瑣。在平臺的維護上,對數字檔案進行定期更新及維護,保證內容的準確性、時效性,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及篩選,對該用戶進行個性化模塊推薦。平臺的安全性問題及信息構架要做到嚴謹,保證用戶個人信息的隱私安全,為用戶提供反饋機制,信息構架嚴謹,讓用戶不需反復描述一個話語,讓數字檔案庫的建設有實際應用價值。
3.創新性原則
遵循創新性原則,要求織錦在保護與傳承的方式上新穎、有趣味性,能得到用戶的正面反饋。應用虛擬方式讓用戶進行“穿戴”式體驗織錦的服飾,比如在“鐘表與奇跡”日內瓦高級鐘表展上,雅典表隆重推出全新FREAK ONE奇想腕表,通過虛擬數字技術,讓更多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上手FREAK ONE奇想腕表,感受高級制表的美與震撼[8]。基于此,創建一個在線社區,讓用戶不僅能學習、欣賞織錦,還能分享自己的作品或故事,在線模擬來教授或是學習織錦技藝,讓更多的用戶潛移默化地學習織錦技藝,有更多的參與感與互動感。
三、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設計與實踐
(一)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的設計理念與框架
對于數據庫的設計而言,如何縮短從數據到價值的距離,以何種形式參與到整個價值創造流程當中,是在數據庫設計過程中需要時常思考的本質性問題[9]。設計理念在于設計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時,需廣泛收集用戶相關信息,采用所有交互設計的操作都建立在對用戶的深入了解基礎上,提高公眾對這一文化的認識,在平臺上與織錦文化進行互動,同時也支持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傳承人之間的在線交流,從而促進更廣泛的公眾參與。
在平臺框架方面,特別針對新用戶的引導功能,便于初次使用平臺的用戶更好操作。考慮到大多數土家織錦的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平臺提供了易于學習和操作的界面。平臺設置中包含“字體大小”“護眼模式”等可調節選項,滿足年輕用戶、老年用戶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用戶的使用習慣。
平臺的兼容性也是設計的重點之一,確保無論是電腦、平板還是手機,用戶都能獲得良好的訪問體驗。在用戶體驗的同時,特別關注用戶信息和隱私的保護,確保數據庫的全面安全,以維護平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過這些設計,旨在打造一個有效的、用戶友好的數字交互平臺,不僅促進了土家織錦文化的傳播,而且增強了國際文化的交流。
(二)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用戶體驗與互動策略
設計一個既真實又有趣的土家織錦數字檔案交互平臺,提高用戶體驗感和參與度。在平臺開發過程中,重點關注目標用戶的需求、偏好和使用習慣,確保平臺設計能夠滿足用戶習慣。例如新用戶在注冊賬號和密碼之后,平臺可以通過引入富有教育意義且有吸引力的織錦故事來增強用戶的參與感。這些故事可以根據用戶的性別、地區、星座等個人信息進行個性化調整,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定制化的體驗。為了讓歷史故事更具吸引力,平臺設計中融入了土家織錦的背景和文化,同時結合了地區傳承人的真實故事。這不僅能夠增強用戶的情感聯系,也有助于提升平臺內容的記憶點,使更多用戶喜愛并收藏該控件。
考慮到當前流行的互動游戲元素,平臺集成了與土家織錦相關的小游戲,旨在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通過趣味性的方式促進知識的學習,這種互動不僅能激發用戶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增強用戶對土家織錦文化的理解。
為了保證平臺的持續優化,設立了專門的客服渠道。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渠道反饋對平臺的滿意度,使平臺能夠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持續改進,從而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平臺提供了一種有效的、互動性強的土家織錦文化傳播方式,符合對數字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的新趨勢。
四、結語
本研究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保護及傳承土家織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應用潛力,通過構建面向公眾的數字檔案庫,并輔以用戶中心設計的交互平臺,為傳統保護及傳承提供了創新途徑。該平臺有效地彌合了傳統技藝傳承的代際斷層,確保了這一絢麗的持續生命力。尤其是面對傳承人老齡化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土織家錦的保護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研究發現,通過注重用戶體驗及交互性的平臺設計,能夠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及教育效果。這一點對于其他類似的非物質顯示屏數字化保護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數字檔案與交互平臺的結合,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傳播策略,能夠激活傳統文化,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最后,本研究證實了數字化保護路徑在當下的重要性,為土家織錦的數字化保護工程指明了方向,為其他非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參考,也為國家及民族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倪曉春,張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資源庫建設的思考[J].檔案學通訊,2017(2):53-57.
[2]楊靜.少數民族瀕危口述史資料數字化保護策略研究——以土家族為例[J].圖書館,2023(4):92-96,103.
[3]付志偉,任一帆,付薇,等.土家族織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張家界市為例[J].東方收藏,2022(3):89-91.
[4]馬曉娜,圖拉,徐迎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現狀[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9(2):121-142.
[5]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1(2):69-74.
[6]常凌翀.新媒體語境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1):39-42.
[7]董堅峰.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12):1298-1301.
[8]陸垚.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傳承與保護研究——評《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J].毛紡科技,2020(5):111-112.
[9]譚藝凌.侗錦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的設計研究與實踐[D].長沙:湖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向鑫,吉首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周世波,吉首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