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制定事關我國信息化、現代化人才培育工作,對其政策發展過程進行整體把握,有利于未來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完善與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探索期、初步形成期、全面發展期與深化創新期四個階段。文章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框架,歸納其政策變遷類型,并識別其中制度、利益、理念三種變量對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的動力作用。由此得出,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在變遷過程中不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引發制度變遷的關鍵節點實際上是社會主體受教育權的一次深化機會。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歷史制度主義;政策分析;教育政策史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31
The Changing Logic of China'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bstract The formul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is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alents in China, and an overall grasp of its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epening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fu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exploration period, the initial formation perio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deepening innovation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types of policy changes and identify the role of the three variables of institution, interests, and concepts on the dynamic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changes. As a resul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path-dependence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change in China, and the key point that triggers the system change is an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social subjec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 policy history
信息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特有的教育類型," " "承擔著引導主體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責任。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政府與各方團體的不懈努力,這種新型教育已被社會廣泛接受,配套的政策體系陸續得以完善。隨著數智技術與社會各層面的深度融合,信息素養教育將迎來新一輪的內涵拓展,與其相關的政策理念必將走向新的高度。因此,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相關政策進行整體梳理,還原其政策演進歷史,分析其變遷規律,對信息素養教育的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目前,學界對于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史的研究一般融入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分析中,側重階段時期劃分[1]、政策結果分析[2]等研究主題,分析方法多以文本內容分析或結構主義理論分析為主,以求找出影響政策走向的一般性因素。這兩種研究方法分別從微觀、宏觀兩種視角考察,這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中觀層面的介入,使得一些特殊變量被隱匿,導致其在解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波動與變化時缺乏必要的說服力。
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作為一種關注歷史維度的制度分析范式,主張從時間角度解析制度的演變過程,通過對制度歷史鏈條上多種變量(制度、利益、行動者等)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現誘發制度變遷的關鍵節點與動力機制。這樣既能展示制度延續的路徑依賴性,又兼顧了制度發展的波動性,在縱向與橫向兩個坐標上解釋制度變革的因果邏輯[3]。可見,運用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來分析長時段的政策變遷態勢是合宜的。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作為素質教育政策的分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便有大量的正式性、非正式性政策文件陸續發布,政策關照的主體走向多元,政策設計理念亦不斷深化升級,整個政策發展脈絡呈現出一種典型的漸變式特征。因此,本研究擬援引歷史制度主義理論,通過大跨度的變量序列考察與政策網絡分析,分辨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變遷速率,識別引發政策變革的結構性、能動性因素,從整體上歸納該政策歷程的發展邏輯,以期為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解釋框架。
1" "從成事到成人: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演進脈絡
對“時間觀”的重視,是歷史制度主義政策解析的基礎。鑒于此,本研究首先嘗試將改革開放后與信息素養教育相關的政策、關鍵性會議等事件進行整合,再結合已有研究,將其變遷歷程劃分為探索期、初步形成期、全面發展期、創新深化期四個階段。
1.1" " 探索時期(1978年-1998年)
信息素養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國外,國內政策的最初形成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對國際教育潮流的刺激與回應。其在各自領域出現了不同的政策主題。(1)基礎教育領域。1981年,我國代表團參加“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應用會議”,隨后便決定在國內五所高校附中開設計算機課程實驗選修課,自此便拉開了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之路的序幕。為指導課程建設,教育部陸續發布了《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1984)、《關于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1992)、《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五年發展綱要(1996-2000年》(1996)、《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1997)等系列文件,主要為培養學生程序設計能力與計算機基本使用技能。(2)高等教育領域。為提升學生文獻素養,教育部制訂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1984)、《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教學的幾點意見》(1985)、《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1992)等專業性政策,用以培養大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報意識。(3)社會教育領域。公共圖書館事業整頓后,相關部門發布《關于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1987)、《關于圖書館工作深化改革的幾點意見》(1992)等文件,將文獻信息資源服務與培養“四有”新人的任務緊密結合。
經歷了探索時期,信息素養教育的前期事業開始轉入新賽道:基礎教育層面的計算機課程內容模塊基本形成,從程序教育逐步發展為計算機應用教育,各項試點工作得以實施;高等教育與圖書館已經開始做好培養信息人才、發展信息產業的教育準備;電化教育、遠程教育亦為信息素養教育的進一步形成提供了教育理念、技術與硬件支持。
1.2" " 初步形成時期(1999年-2009年)
至20世紀末,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已形成一定格局,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逢其時。隨著《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9)、《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等政策的陸續發布,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21世紀初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要務:(1)在基礎教育層面,《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2000)、《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2003)等文件接連發布,信息技術教育開始取代計算機教育,主要為培養學生信息處理技術與信息意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以必修課的形式全面開展。(2)在高等教育層面,2002年高校圖工委召開首屆“全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用“信息素質教育”替代“文獻檢索課”課程名,并引入國外較成熟的信息素質教育標準。該會議具有較大的啟發性意義,標志著我國圖書情報界開始成為推動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力量。(3)在社會教育領域,圖書館界響應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的號召,不斷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2002)、《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意見》(2007)相關政策。此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工作在該階段開始受到重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指導意見(試行)》(2000)、《關于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的指導意見》(2003)等文件相繼頒布。“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等成為教育信息化工程標桿性項目,在“天網”“地網”“人網”的通力配合下,助力西部、農村地區的信息素養教育工程相繼啟動,頒布了《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2002)、《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關于廣播電視大學進一步面向農村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若干意見》(2004)等系列文件。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是新世紀開局的重要戰略體現,在素質教育精神引領下,信息素養的內涵已經開始由工具素養逐漸轉變為主體素養,教育內容逐漸呈現信息性與多元性,教育評價體系開始被關注,教育與學習的界限逐漸開始模糊,終身教育、教育公平的思想已被納入其中。
1.3" " 全面發展時期(2010年-2019年)
經上一階段政策的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取得了較大進展,資源庫、遠程設施、教育平臺已經可以支持新教育技術的大規模運用,教育信息化事業開始由建設走向應用與服務階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因此,提升教育質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戰略目標成為本階段教育政策制定的新基調:(1)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互聯網技術是政策制定的技術背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8)均提倡利用“互聯網+教育”技術,改善與構建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生態環境。(2)關注優質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分配。K-12教學網、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在上一階段已經開通,《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011)、《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2014)都旨在通過共享、開放機制來服務學習者,使不同地區、層次的學生在獲取平等信息教育機會的基礎上,享受更有質量保障的優質數字課程資源。(3)多種素養教育政策衍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017)、《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指導意見》(2018)、《中國公民信息素養教育提升行動倡議》(2019)、《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19)等多元性的法律、政策依次頒布,助力信息素養教育走向全民性。
與上一階段相比,該階段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更加關注教育質量,在“三全兩高一大”的新行動目標支撐下,新的教育生態環境開始形成,信息素養教育已經超越師生、課堂、校園等固定場域,公民性、參與性、未來性成為該階段教育的新特征。
1.4" " 創新深化時期(2020年至今)
數字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已經有了一定的產業化規模與社會效益,引發國內多個領域結構性變革,數字社會對社會主體生存發展的意識、品格、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4]。在這種環境下,信息素養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有了拓展,映射在政策中,具體特征如下:(1)全民性的數字素養教育行動提出,《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2021)、《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2022)等文件陸續發布。面對日益嚴峻的數字鴻溝問題,將弱勢群體、鄉村問題納入政策保障范圍是政策人文性的體現,于是《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2020)、《關于廣泛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培訓的通知》(2021)等文件產生。(2)在基礎教育領域,對一些問題性因素、突發性因素進行了特別考慮,發布了《關于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2020)、《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2021)、《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等文件進行綜合治理。(3)為保障新一代教育平臺展現出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與公共服務性,《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2021)、《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數字教育資源內容審核規范(試行)》(2022)、《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接入管理規范(試行)》(2022)等相關文件依次頒布。此外,對教師素養培訓、學生評價也有了新的參考標準,《關于發布lt;教師數字素養gt;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2022)、《關于開展信息技術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試點工作的通知》(2022)等政策相繼產生。
在創新深化期,社會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要求愈發嚴格,從最初的“成事”到如今的“成人”,信息素養已然成為一種“元素養”。該時期的政策內涵深刻體現了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性與普惠性,共同富裕、共建文明數字社會成為政策制定的深層次要求。
2"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的類型
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主要以累積式變遷(低速率變遷)為主,突變式斷裂(高速率變遷)為輔,關于教育內容變更、教育技術革新與教育資源分配等是變遷的重要主題。根據這些政策變遷的速率與強度,可以識別具體的政策變遷類型,以便更加直觀展現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變革細節。為此,本研究引入馬洪尼和西倫所提出的四種漸變類型[5](見表1)作為劃分依據。
2.1" " 制度漂移
制度漂移多是由于制度規則與執行環境的錯位引起的。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演進的過程中,制度漂移雖不是常態,但由于體制限制、行為者參與等因素干擾,導致這種政策執行偏差現象偶有發生,通常包含附加式執行、象征性執行、機械式執行、替代式執行等形式[6]。如在試行中小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時期,政策倡導各地政府機構劃撥專項經費用以保障教育開展,但由于基礎教育辦學權下放,這無形對本就捉襟見肘的教育經費增加了負擔,欠發達地區、部分縣鄉為考核評估需要,自行籌集建設經費,但由于缺乏監管,就產生了亂收費的現象。《中國青年報》曾以《監督教育亂收費:折戟阜陽》為題,對該亂象進行報道[7]。表面上政府、學校都按照政策要求進行課程建設,但在實際執行時,卻擴大了政策的控制范圍,增加了社會的負擔,這屬于一種附加式執行現象。再如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2015),出發點為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增加個體學習機會,但由于線上考核的弱控制性,導致“水學分”“付費刷課”的現象產生,表面上學生完成了線上學習的任務,但實際上卻削弱了開放教育政策效能,這種漂移屬于象征性執行現象。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在執行時,亦不乏有替代性、機械式執行等現象,均發生在政策環境未成熟或者政策環境早已發生變化的時期,情景斷裂引發執行偏差,出現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照本宣科”的現象。
2.2" " 制度層疊
制度層疊現象,一般是由于原制度具有模糊性,需要一個新的制度來進行內涵強化,在一種疊加的狀態下,引發政策發生緩慢演變。制度層疊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中是一種常見現象,不僅能夠保持政策執行的穩定性,防止朝令夕改的現象發生,還可以及時跟進形式變化,防止制度漂移現象出現。如教育部于2018年4月發布《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同年12月又提出《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在原有文本基礎上,加入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等內容,提綱挈領,使原來的指南有了更為明確的導向性。再如遠程教育工程在最初啟動時,試點的選擇往往更傾向于東部較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地區不均衡性就會產生。于是在《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0)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對貧困地區給予支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制度層疊現象往往采用“嫁接”的方式,利用新政策文本將新的意志進行滲透,新舊政策并行,不產生較明顯的破壞力,共同保障某種教育活動行進。
2.3" " 制度轉換
制度轉換主要指已有的制度形式沒有發生變化,但隨著新行動者的加入,需要對原制度做出新的部署,可以簡單理解為“舊瓶裝新酒”。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設計脈絡中,運用制度轉換手段,往往是為了減少政策的陌生感,以一種更加靜默的方式進行制度內涵的正常更迭。如在遠程教育政策的設計中,最初只有電視、廣播等少量教育手段,而后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關于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1998)、《關于支持若干所高等院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意見》(2000)等新政策將更多的教育技術手段納入,逐步擴大著遠程教育的內涵,不斷增加信息素養教育的實踐探索。再如教育部2019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明確指出新技術對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發展新的創新測評機制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創新。在轉換中,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法較之2014年的政策文本,并未改變,但是新文件中的“三提升一全面”目標是對舊文件的高度升華,是一種機制的創新與深化。
制度轉換與制度漂移相比,雖然兩者對原制度的形式或者概念均不進行大幅度的改動,但在目標發生變化時,前者會主動尋求變革,而后者只能被動執行政策,最終走向斷裂。與制度疊加相比,轉換是為了置換舊原則,而疊加則是保持并行,激烈程度不同。
2.4" " 制度取消
制度取消,即舊制度被新制度完全替代或者被宣告終結。教育部等機構會定期發布通知,宣告一批文件失效或廢止,這是辨別制度取消最顯著的標志。如教育部2011年2月發布的《關于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即包含信息素養教育相關政策,如《關于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1992)、《關于印發lt;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gt;的通知》(1997)、《關于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革師范院校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的通知》(1999)等文件。2022年3月,教育部頒布《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暫停2022年秋季招生簡章制訂和招生宣傳工作》,這意味著網絡高等學歷教育告一段落,對于社會主體的繼續教育工作將面臨新一輪的改革與發展。制度的衰竭,意味著原有制度的執行成本在新的環境中正在逐步增高,回報機制遞減,政策走向消亡成為必然性事件。
3"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的影響因素與邏輯分析
歷史制度主義在分析制度變遷因素時,尤其關注制度、利益、理念三者的結構平衡與變化,認為變量之間的排列方式對政治后果具有重大影響。三者聯合產生的制度復合體[8],最終在內外壓力的聯合作用下,超過某種閾值,即誘發制度變遷(其作用機制見圖1)。本研究擬將這種分析原理放置于信息素養教育的政策體系中,通過對復合體穩定情況進行過程性分析,進而判斷政策的路徑依賴效應以及關鍵節點因素。
3.1" " 制度-X:相關變量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的影響
3.1.1" "制度-制度: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與其他制度實踐的互動關系
國家制度安排對于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變革具有決定性作用:(1)與政治體制的互動。改革開放戰略為我國整體教育事業規劃提供了一次顛覆與重構的機會。在對外交流中,信息素養教育的理念開始在國內引起關注,這是政策產生的起點。隨后,通過不斷推進體制的民主化、法制化進程,堅持問題導向,避免了教育體制的僵化,提升了教育地位,為信息素養教育的持續發展清除了阻力。(2)與經濟體制的互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引入效率概念,允許多種經濟模式支持教育事業建設,為信息素養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保障。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專業性人才需求,從側面刺激信息素養教育走向全民化與綜合化。(3)與教育體制的互動。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教育評價機制的變革與完善,教育信息化、規劃化、法制化多頭并進,均為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機制保障。
制度實踐與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互動決定了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宏觀走向,也就是如何建設、建設什么樣信息素養教育的問題。與其互動越激烈,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變遷的速率就越快。這一效應在探索時期表現最為明顯,在該階段,利益主體單一、集團化能力弱,理念未定型,制度因素占據絕對優勢,復合體并未呈現均衡狀態,致使一系列試驗性政策推出,政策替換現象發生頻繁。
3.1.2" "制度-利益: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與社會網絡之間的互動關系
利益是社會網絡中各主體理性競爭的結果,在制度變遷的剛性框架中,利益影響具有柔性,一般在制度趨于停滯或不健全時,利益誘發制度變遷的現象就會出現。政府(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等)、學校(學生、教師、校長等)、社會(公眾、企業、國際組織等)、家庭均屬教育活動相關的利益主體。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這些主體的進場順序有較大差異。政府作為核心行動者,主導教育資源的利益分配:(1)在探索期,核心行動者謹慎選擇有條件的學校進行試點,學生成為直接獲益的群體。對于信息教育軟件的迫切需求,也吸引了科技企業的參與。該階段其他主體并沒有被納入利益網絡中。(2)在初步形成期,信息素養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打牢地基——“建庫、建網、建隊伍”,此舉將更多的行業、教師隊伍征召進來,不發達地區的學校也被納入考量,與人才培養、勞動力需求掛鉤的高校、高新企業亦主動參與進來。(3)在全面發展期,公平性、多元性原則使農村、公眾群體被重點納入,信息素養教育的公共服務屬性顯著提升,公共文化組織利益相關性增加。(4)在深化創新時期,數字經濟在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同時,已深刻影響到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共進性與發展性的社會建設目標再次擴大了信息素養教育關照的外延,更多的弱勢、少數群體被納入進來。加之新媒介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家長開始大規模主動介入。可見,在整個政策發展過程中,參與主體既有通過自上而下的教育資源再分配,被動納入教育活動中,亦有被政策紅利吸引主動參與進來,他們共同影響著核心行動者對政策的調度與完善。
3.1.3" "制度-理念: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與行動者認知之間的互動關系
理念的引入,是歷史制度主義的重要貢獻之一。韓國學者河連燮將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中的理念劃分為三個種類,即作為范式的理念(政策精英在解決特定問題時提出的方向與框架)、作為項目的理念(政策精英在解決特定問題時產生的具體對策)、作為公眾情緒的理念(公眾對問題解決的假定)。理念來源于行動者們的社會實踐,通過對以往實踐經驗的沉淀,形成對事物發展預期性認知與評價標準[9]。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這三種理念在引領政策方向、豐富政策內涵、協調行動者利益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作為范式的理念——國家領導人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信息素養教育的時代進路。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改革開放后信息素養教育的誕生確立了先決條件。隨后,“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又為基礎教育層面的計算機教育快速發展錨定了坐標。2016年,習近平提出“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公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教育理念[10],對信息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社會使命。作為項目的理念——江澤民于2008年發表《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文,詳細論述了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對我國經濟、軍事、生活的主要影響,指引了新時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戰略和政策取向[11]。作為公眾情緒的理念——公眾信息素養意識的覺醒,由最初單一的信息技術利用能力,發展為終身學習能力,再到當前的主體長遠發展能力,這些訴求都為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優化與創新提出了命題。內生性的認知、信仰、態度同樣會對制度政策的制定帶來壓力。這種非正式制度概念的引入,填補了結構性因素對制度變遷解釋的機械性,也為政策完善提供了更多塑造可能。
3.2" "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變遷邏輯
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體系的發展脈絡、變遷類型、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可以獲得較為完整的政策變遷全景圖(見圖2)。俯瞰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演進歷程,結合歷史制度主義的經典理論,可以歸納出以下觀點:
3.2.1" "“不明顯”的路徑依賴
援引歷史制度主義學說研究教育制度史,路徑依賴理論的運用幾乎是每位研究者的青睞,借以解釋教育制度影響的長時性與穩定性。但綜合上述各層面的分析,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演進的路徑依賴效應并不明顯,并沒有進入“鎖定”狀態,而是呈現出一種:在經濟學話語主導下,不斷對多元主體進行權益賦予而引發的政策漸變狀態。
在信息素養教育政策設計的最初階段,主要以培養勞動者素養為現實目的。至20世紀90年代末,為配合科教興國戰略,服務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成為各層次信息素養教育的宗旨。2000年以后,培養適合轉型期經濟產業發展的科技型人才,實現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成為該時期教育的新目標。在“十四五”建設新時期,在各項強國戰略的號召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又服務于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共同富裕的愿景。可見,經濟發展的總任務決定性地支配著我國信息素養政策變遷的全過程,政府作為核心行動者自始至終進行著理性的政策加固,通過長期的“制度學習”來進行教育資源的布局、再分配,它們始終服務于當下或未來經濟發展規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演進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性。但信息素養教育又具有惠普性,這就需要公共理性來調和其中相關行動者的有限理性。因此,政府不斷將少數、弱勢群體納入政策保障范圍,在不同行動者理念與利益的推動下,制度復合體開始走向失衡,制度間的“新陳代謝”由此產生。從這個角度看,路徑依賴作用又是失效的。
3.2.2" "關鍵節點的再分析
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四個階段的銜接點,即所謂的關鍵節點,可以看作是舊利益集團訴求的否決點,新利益集團表達的誕生點。從法律學來講,利益是主體權利的基礎,但唯有經過社會權衡、調節與認定,并在一定保障下才能將該種正當利益轉化為權利[12]。政策活動即屬于該種中介程序,也就是說,新的政策設計必定是實現了某種正當利益到權利的轉化。對照信息素養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從主體層面來看,每一次政策的斷裂期,都會迎來社會群體受教育權利的一次深化。一方面,從局部試點到全面建設、從城市到鄉村、從學生到全民,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在演進中不斷擴大著主體受教育權利的范圍;另一方面,在政策保障下,信息素養教育內容與模式不斷升級,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已由保障主體公平受教育權,上升為追求主體“公平優質”受教育權。這是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教育政策安排與教育發展實踐的真切響應,亦是我國公民受教育權內涵式發展的顯著體現[13]。
4" "結語
當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已然成為一種全納性的國民教育類型,并衍生出數字素養教育、數據素養教育、數字公民教育等多種形態,這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引導與保障。對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史進行考察,需要依照其發展過程中的內涵與特征變化情況,努力從多個教育政策框架中抽取其在各個時段的政策身影,最終拼接成較為完整的信息素養教育政策演化圖景。當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政策已進入創新深化階段,保持均衡式發展,適當進行斷裂式自我革新,就需要能動性地把握路徑依賴效應與關鍵節點的安置,以此才能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的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李亞楠.從“成事”到“成人”: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價值走向新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1):21-25.
[2]" 鐘志賢,曾睿,張曉梅.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演進(1989-2016年)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9):14-23.
[3]" 王保星.歷史制度主義與我國教育政策史研究的方法論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1):136-141.
[4]" 李秋實,劉瑾潔,黃一澄,等.效能導向下公共圖書館數字素養教育關鍵因素及創新路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2(4):102-114.
[5]" 馬得勇.歷史制度主義的漸進性制度變遷理論——兼論其在中國的適用性[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5):158-170.
[6]" 石火學.教育政策執行偏差的表現、原因及矯正措施[J].教育探索,2006(1):51-53.
[7]" 黃勇.監督教育亂收費:折戟阜陽[N].中國青年報,2005-11-02(1).
[8]" 段宇波.制度變遷的邏輯框架與方法建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9(5):117-125.
[9]" [韓]河連燮.制度分析:理論與爭議(第2版)[M].李秀峰,柴寶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02-103.
[10]" 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2016-09-10(1).
[11]" 江澤民.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42(10):1589-1607.
[12]" 張志銘,鐘欣.法治思維:從利益主張到權利訴求[J].浙江社會科學,2022(11):44-51.
[13]" 魏文松.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國公民受教育權保障的歷史邏輯與前景展望[J].理論月刊,2020(2):105-115.
作者簡介:劉星,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侯征,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臧志棟,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程結晶,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