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分析東北林蛙(Rana dybowskii)全人工養殖經濟效益,在黑龍江蘿北縣團結鎮利用1 000 m2的庭院搭建養殖棚,2023~2024年開展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試驗。結果顯示,產1齡東北林蛙500 kg,成活率68.4%,利潤18 880元;產2齡東北林蛙2 000 kg,成活率40%,利潤22.8萬元。試驗結果表明,全人工東北林蛙養殖效益較高,推廣前景看好。
關鍵詞:東北林蛙(Rana dybowskii);全人工養殖;效益;蘿北縣
中圖分類號:S966.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08-03
東北林蛙(Rana dybowskii)全人工養殖作為黑龍江省蘿北縣域一種新興的漁業養殖方式,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該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如池塘、庭院等)發展當地林蛙養殖業,增加養殖效益,還能起到保護自然資源的作用[1]。東北林蛙是集食、藥、補為一體的珍貴蛙類。目前在蘿北縣,東北林蛙主要采取“人工助繁,天然放養,封溝管理”的生態養殖方式,即“人養蝌蚪,天養蛙”的模式[2],且養殖面積平均在70 hm2左右,養殖回捕率低。自2020年,根據《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進一步規范蛙類保護管理的通知》(農漁發〔2020〕15號),東北林蛙和黑龍江林蛙明確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技術是根據林蛙的生物學特性,模擬林下生態環境條件,從林蛙抱對產卵、蛙卵孵化、蝌蚪飼養,到蝌蚪變態、幼蛙、成蛙的飼養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條件下進行的一種集約化養殖方式。在當今東北林蛙市場需求量增加的背景下,因東北林蛙本身的綜合價值較高,在生長、發育、繁殖等方面可以完全由人工控制完成,具有成活率、回捕率高的特點[3],該養殖模式效益逐漸受到廣大養殖群眾的關注。為探索該模式效益情況,在蘿北縣團結鎮一戶養殖場以全人工養殖模式進行了林蛙養殖試驗,并詳細分析了養殖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養殖場條件
2023年4月3日,在蘿北縣團結鎮一戶養殖場建造林蛙養殖場,面積1 000 m2,場內設有3個塑料棚,棚內用塑料薄膜、塑料紗網做成防逃網,以防逃逸和天敵危害,高度在1 m左右。頂部覆蓋遮陰網進行全封閉養殖,場內種植綠色植物進行遮陰、保濕,在養殖圈的中央挖面積15 m2左右的長條形水池,水位保持在20 cm~30 cm,保證陸地面積和水池面積在10∶1~20∶1的比例,防逃網周圍設有孵化池、蝌蚪池和變態池。棚內還安裝噴灌設施,天旱干燥時可進行噴灌,保證棚內濕度在70%以上,并具備排注水功能、溫濕控制器以及增氧設備,同時該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1.2 池塘消毒
于4月28日,每1 m2水面用生石灰100 g~350 g或漂白粉20 g~40 g,化漿后全池潑灑,消毒后7 d~10 d,待藥效消失。
1.3 孵化
5月8日,從吉林地區購置400團的林蛙卵,每1 m2水面可投放7~8團卵團,孵化期間不要攪動水體,加灌新水時流速要小些。
1.4 蝌蚪期飼養
5月15日,當卵團孵化出蝌蚪后,池水深度應保持30 cm左右,隨著蝌蚪生長,耗氧量也增大,應定期注排水,并使用增氧機增氧,保障蝌蚪正常生長。在蝌蚪飼養期要注重飼養池換水,有助于保持相對良好的水質,可以有效降低蝌蚪發病率[4]。蝌蚪孵化第5天開始投喂,開口餌料投喂蛋黃水或豆漿,每10 000尾蝌蚪投喂1個蛋黃,每天投喂2~3次,連喂3 d~4 d,以后投喂煮過的青菜,如胡蘿卜、白菜等。還可投喂升索牌配合飼料,注意飼料適口性,投喂直至變態期。
1.5 變態期飼養
6月25日,蝌蚪進入變態期,加水至池水與池邊地面相接近,或在池中放置枝條,一邊搭在池邊,使變態東北林蛙通過枝條爬到池邊陸地上,變態期的東北林蛙體質較弱,怕日曬和光照,通過噴水保證棚內的濕度,防止東北林蛙因干燥死亡。
1.6 幼蛙和成蛙飼養
幼蛙在變態期結束時開始攝食,采購黃粉蟲進行投喂,幼蛙在養蛙圈中生活3個月的時間,前期每只每次喂2~3齡黃粉蟲2~3只,后期每只每次喂4~5齡黃粉蟲2~3只,成蛙每次每只投喂5~6齡的黃粉蟲2~3只,每天投喂1~2次。
1.7 日常管理
由于林蛙肺構造簡單,皮膚起著非常重要的輔助呼吸作用,但林蛙皮膚怕日曬和空氣干燥,所以在晴天要經常噴水,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80%,堅持“三看”和“四定”投餌飼養,蝌蚪發育早期用精飼料投喂,可提高體質,不易患病,幼蛙、成蛙投喂一定要均勻,保質保量。生長不均勻時,要大小分級飼養。
1.8 疾病防治
東北林蛙疾病防控技術是林蛙全人工養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現代養殖業中,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對于保持種群健康,提高養殖效率至關重要。根據病因可分為傳染性疾病(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和寄生性疾病(原生動物等病原體)。蝌蚪常見的疾病有爛鰓病、水霉病、腸炎病、錨頭鳋病、車輪蟲病等,蝌蚪期是養殖環節的關鍵期,疾病防控應包括合理的飼料配方,增強林蛙的免疫力。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飼料有助于提高蛙體抵抗力,減少因營養不良引發的疾病。同時。科學的投喂飼料和保持良好的生長環境是疾病防控的關鍵措施,還能提高蝌蚪的體質,有效提高變態期的成活率。幼蛙和成蛙常見的疾病有腐皮病、紅腿病等,防治辦法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葡萄糖等提高林蛙免疫力,全池潑灑適量的漂白粉或五倍子中藥合劑。在養殖的過程中,注意養殖環境的衛生,及時清理殘余飼料,定期潑灑益生菌,穩控水質。
2 結果
2.1 東北林蛙產量
2.1.1 1齡林蛙產量
2023年10月中旬,產1齡東北林蛙500 kg,平均規格3.6 g/只,共13.68萬只。購買400個卵團,按每個卵團500粒卵估算,共計20萬粒,從孵化到培育至1齡東北林蛙,成活率68.4%。
2.1.2 2齡林蛙產量
2024年產2齡林蛙2 000 kg,平均規格25 g/只,成活率是40%。
2.2 經濟效益
2.2.1 1齡林蛙養殖經濟效益
以當時規格的市場價是220元/kg(一齡的雌、雄蛙價格相同),收入是11萬元。購買的400團林蛙卵加運費2 520元;建大棚30 000元;黃粉蟲購買費用是20 000元,防病藥物600元,相關設施投入28 000元(噴淋設施、濕度控制器等設備),人工費10 000元,共計成本91 120元。利潤18 880元。
2.2.2 2齡林蛙養殖經濟收益
雌雄比例是7∶3,雌蛙1 400 kg,單價是240元/kg,收益是33.6萬元,雄蛙600 kg,單價40元/kg,收益2.4萬元,第二年總收益是36萬元。第1年加上第2年成本建大棚3萬元、相關設施投入5萬元、飼料5萬元、防病藥物2 000元、人工費2萬元、設施器材損耗1萬元,總計成本13.2萬元。利潤22.8萬元。
3 分析與討論
由于東北林蛙價格的波動較大,以上東北林蛙的單價都是當時市場的最低價格,根據測算得出,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出售1齡蛙的收益是1.888萬元,出售2齡蛙的收益是22.8萬元,出售2齡蛙的收益是出售1齡蛙收益的12倍。可見,出售2齡東北林蛙的效益較高。此次試驗的第1年收益較第2年差距較大的原因是養殖場內的剛需設施成本較大,而第2年不需要再次投入,所以提倡養殖戶售賣2齡東北林蛙,達到較高的收益。
此次試驗表明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模式的效益較好,特別是養殖2齡東北林蛙的收益較高,從經濟效益角度看,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在資源利用和成本控制上表現出顯著優勢。通過科學的養殖管理和技術優化,養殖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養殖產量和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從而提高了銷售收入。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的盈利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發展東北林蛙養殖業,農民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該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飼料加工、產品銷售等,進一步促進了漁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然而,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養殖技術的創新和優化需要持續進行,以提高養殖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價格波動對養殖業的影響不容忽視,需要注意市場監測和預警機制建設,繼續加強養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不斷創新東北林蛙養殖技術模式[5],促進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的效益較高,因此在資源利用、增收創匯和活躍市場經濟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6]。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東北林蛙全人工養殖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張玉國,王占富,王增祥.中國林蛙半人工養殖的效益分析[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7):10-11.
[2]勾天兵,崔鐵花,張士俊,等.東北林蛙人工養殖技術研究進展[J].吉林林業科技,2022,51(5):42-44.
[3]駱向萍,張勁松,張靜,等.中國林蛙全人工與半人工養殖效果對比試驗[J].當代畜牧,2013(29):85-86.
[4]崔鐵花,馬振華,張士俊,等.東北林蛙蝌蚪期水體消毒防控疾病研究[J].吉林林業科技,2024,53(1):23-26.
[5]黃權,劉新宇.我國東北地區林蛙增養殖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水產,2022(6):58-61.
[6]許殿申.中國林蛙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吉林農業科學,1997(2):91-93.
Experimental study on artificial culture of Rana dybowskii in Luobei County
XU Jia
(Luobei County Aquatic Products Service Center, Luobei 154299,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reeding Rana dybowskii, a breeding shed was built in a 1000 m2 courtyard in Tuanjie Town, Luobei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a breeding experiment of Rana dybowskii was carried out from 2023 to 202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aged Rana dybowskii was 500 kg, the survival rate was 68.4%, and the profit was 18880 yuan. A total of 2000 kg was produced, with a survival rate of 40% and a profit of 228,000 yua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ure benefit of the whole artificial Rana dybowskii was higher and the popularization prospect was promising.
Keywords:Rana dybowskii; full artificial breeding; benefit; Luobei County
作者簡介:徐嘉(1993.6- ),男,漢族,蘿北縣水產服務中心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指導工作。E-mail:860987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