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產品加工”是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核心課程。文章針對目前水產品加工課程存在的課程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結合課程特點和行業需要,從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建設實踐基地以及構建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探索在該課程中有效實施教學的途徑,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水產品加工;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TS25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75-04
“水產品加工”是高職院校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職業核心課程,其特點是專業實踐性強,緊密聯系生產實際。該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通過學習掌握水產原料加工方法,工藝控制要點,生產過程設備使用、維護與保養以及產品品質的控制等,培養應用水產品原料進行食品加工能力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水產品加工課程教學仍存在課程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水產品加工的基本理論與工藝過程,增強教學效果,適應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針對“水產品加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特點和行業需要,對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實踐[1]。
1 教學現狀分析
1.1 課程內容滯后
高職“水產品加工”課程分為理論與實訓課程兩部分,主要涵蓋水產品的加工原理、工藝流程和貯藏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然而,水產品加工行業不斷發展和變化,部分課程內容滯后,沒有充分考慮到產業的現實需求,未能及時融入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和技術進展。工藝實驗部分主要是按照教材或教師設計好的實驗,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內容、步驟去完成實驗,缺乏思考分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畢業后缺乏與時俱進的專業素養。
1.2 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隊伍中的教學方法相對保守,主要以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傾聽或學生分組討論匯報的形式進行教學,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以致在實際工作中面臨困難。同時,由于水產品加工涉及多學科知識,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亦需進一步探索。
1.3 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當前由于實驗條件有限,教學方法主要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實踐機會相對有限。實訓過程中,學生人數較多,分組數較少,使部分學生容易產生依賴,真正能夠得到實踐的只是少數同學,因而造成大多數同學對實驗的積極性不高[2]。
學生對水產品加工技能培養的需求與現有教學內容之間存在差距。水產品行業對技術嫻熟、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當前教學內容未能充分滿足這一需求,導致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面臨技能不匹配的問題。另外,教師隊伍在專業素養和教學經驗方面存在不平衡。部分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導致他們無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影響了教學質量。
2 改革策略探索
2.1 優化課程內容,適應行業發展需求
針對“水產品加工”課程,應當定期更新和優化課程內容,將行業最新發展融入課程中。根據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行業需求,結合本地水產品特色與區域性水產品加工發展狀況,合理開設實驗項目,使學生了解到行業發展的瓶頸和主要發展方向,將實驗內容合理分為四大模塊:水產品的感官檢驗、冷凍魚糜及魚糜制品的制作、傳統水產食品加工和水產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學生完成實驗教學后,基本上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當前水產品加工業的前沿技術。難度設置應根據高職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操作能力合理調整,確保課程既有挑戰性,又不失可控性。同時,將食品營養學、食品生物技術等課程融入教學,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培養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創新能力,加強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素質。
2.2 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通過分析水產品加工及品質管理崗位﹑典型水產品加工過程的基礎上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目。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案例教學及互動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教學以翻轉課堂形式實施。
在線上,利用在線教學平臺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與相關企業合作錄制水產品相關生產視頻,以“微課”或文檔形式提供水產品加工案例和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討論,并進行在線測試來檢測學習效果。同時,可利用水產品加工虛擬仿真軟件作為實體實驗的補充,突破傳統實訓教學在時空、設備、成本、內容等方面的限制,讓學生在虛擬的實訓環境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實訓教學體驗,幫助學生進行多感官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
在線下,教師根據學生在線測試情況進行針對性輔導,重點講解關鍵的生產工藝和設備,解決學生的問題。前往實訓基地進行現場實踐,組織學生分組完成產品開發實訓任務。例如魚糜制品開發實訓任務,從實驗準備階段,由學生查閱文獻、搜集資料、自主設計實驗,小組討論確定所需原料及工藝流程,動手實踐完成魚糜產品開發,對開發的魚糜產品進行感官評定及包裝設計,并利用流變儀、質構儀等儀器對產品進行綜合評價,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開闊視野,鞏固和運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訓結束后,學生需要完成實訓報告并進行匯報,由專業教師對每組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總結和點評,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分享研究成果,促進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2.3 建設實踐基地,提升學生實訓效果
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構建實訓基地,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實訓,體現辦學特色,教學內容必須體現出職業性、實踐性以及開放性等,同時還要重視學習環節、實訓環節與實驗環節[3]。推進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與企業合作共建“校中廠”。通過“校中廠”的運行模式,最大限度地縮小教室與車間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體驗再到真實生產的全過程“無縫對接”,提供豐富的實際操作和實習機會,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職業體驗。校企雙方組成研發團隊,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為培養從事水產品加工相關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積極對接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工作崗位,滿足學生職業技能訓練需求,還能夠為學生提供與行業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拓寬視野,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室,搭建水產品加工仿真教學等虛擬仿真系統,營造實際實驗環境,提供學生操作任務分配和關鍵技術考核,豐富水產品加工實訓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虛擬仿真資源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熟悉生產操作步驟,運行或設計相應的控制系統來調節或穩定生產過程的主要參數[4],還能夠解決水產品加工實訓教學過程中耗材高損耗、難再現等痛點難點,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4 構建雙師隊伍,提升教學的實用性
教師隊伍是衡量一個教學團隊水平的重要指標。通過組建水產品加工教學團隊,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強對線上線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定期開展團隊教師培訓,培訓內容針對水產品加工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開設針對性強的專業知識培訓課程,使教師能夠緊跟行業動態。針對教學方法的培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案例教學、項目實踐、多媒體教學等,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教育心理學、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與學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與行業之間的緊密聯系能夠使教學更貼近實際需求。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交流活動,可以組織教師參加行業會議、研討會和培訓班,與業界專業人士深入交流,了解行業最新趨勢和前沿技術。安排教師參觀水產品加工企業,讓他們親身體驗實際生產環境,加深對行業的理解。通過行業交流,掛職鍛煉等形式,教師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升教學的實用性。此外,可以聘請相關食品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由他們為學生授課,開設針對性強的專題講座,為學生提供職業方面的教育,構建高職院校雙師隊伍。
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是促進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定期組織教師座談會、經驗交流會,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案例,從而啟發其他教師的教學靈感。此外,可以建立在線平臺,讓教師在平臺上分享教學資源、教案和經驗,促進資源共享和互相學習。
3 效果評估
學生成績、就業率、學生和企業的反饋等是評估課程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標。課程以真實、典型的水產食品為教學載體,以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為動力,以產品開發過程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工作性學習環境中完成學習性工作任務,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通過課程更新與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以及教師培訓與提升,激發了學生更深入的學習興趣,學生成績普遍有所提高,這表明改革策略在學術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改革后的課程更加符合行業需求,通過跟蹤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發現改革后的學生就業率明顯提高。這反映出改革策略使學生更具競爭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通過對學生和企業進行定期的調查和采訪,反映出新的實踐機會和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畢業生的實際技能和知識水平較高,更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并且在工作中表現出色,這也表明了教學改革策略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性。
4 結論與展望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水產品加工”教學中存在的課程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建設實踐基地以及構建雙師隊伍,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更好地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水產品加工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和行業環境。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水產品加工課程持續改進的策略和方向,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產業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將有助于推動水產品加工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丹丹,汪秋寬,何云海,等.食品工藝類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53-54.
[2]施文正,王錫昌,汪之和,等.“水產品加工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2016(8):84-86.
[3]馬昕.高職院校食品工藝技術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食品安全導刊,2020(21):10-11.
[4]董秀萍,謝伊莎,秦磊,等.水產品加工工藝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探索[J].高教學刊,2022,8(31):105-110.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N Junyan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is the core course in the food-related majo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urrent issues in the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curriculum such as lagging course content,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imperfec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expounds the optimization of course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nd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eachers team, so a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mplement teaching in this course and better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基金項目:漳州市自然科學基金(ZZ2021J08)。2024年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虛擬仿真軟件資源開發及應用”專項課題(課題編號:zzyxn23016)。
作者簡介:林珺琰(1994- ),女,福建漳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技術。E-mail:linjunyan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