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物學是貴州大學針對農學、植物學、水產科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態學本科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學科。動物學野外實習是學生由理論到實踐的重要環節。文章闡述了動物學野外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不斷完善實習基地、改善實習工具、調整實習內容、指導教師的引進和注重實習總結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動物學野外實習;改革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79-04
動物學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態學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學科,在學生的培養方案中一般都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課程分為課堂理論和實驗兩個部分。動物學野外實習環節,雖在生物學綜合實習中與植物學并行各占半數比重,卻是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轉化的重要環節,實現了從教室到自然界的跨越。動物學野外實習不僅使學生能親身接觸自然,觀察各類生物,也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態環境,增強對自然界的敬畏和保護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掌握了動物分類與識別技能,還學會了如何觀察記錄,培養了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實習還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生物多樣性的魅力。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4年成立起開設了動物學野外實習,歷經二十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文章旨在總結多年動物學野外實習實踐中遇到的挑戰、積累的寶貴經驗,以期為未來提升動物學野外實習教學質量提供借鑒與指導[1-2]。
1 野外實習基地簡介
1.1 實習基地概況
2006年起,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貴州省銅仁地區梵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作為生物科學類學生的生物學綜合實習的主要基地[3],在部分學期因時間調整,亦曾利用貴州森林野生動物園作為動物多樣性教學參觀的輔助場所。
梵凈山坐落于貴州省銅仁市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地理位置獨特(東經108°47′~108°48′,北緯27°49′~28°1′),其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 572 m[3]。1978年由貴州省政府批準成為貴州省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批準,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3號”文件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8年7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同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4]。
貴州森林野生動物園是2004年10月通過貴陽市泛珠江三角洲招商引資的項目,由云南銀利達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該園坐落于貴陽市周邊,交通便利,占地面積廣闊(5 800畝),是貴陽市政府重點推動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及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雙重身份。該園森林覆蓋率高達87%,且珍稀野生動物種群占比顯著,超過80%,為生物科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地教學素材。
1.2 生物多樣性豐富
梵凈山原始生態保護良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現已初步查明野生動植物7 925種,其中野生動物3 136種,包括梵凈山保護區內現已初步查明的脊椎動物有33目92科455種。其中獸類8目23科69種;鳥類16目39科225種;爬行類2目10科30屬48種;兩棲類2目8科17屬41種(含亞種);魚類5目12科72種;昆蟲22目220科2 258種。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白頸長尾雉等6種[5];國家 II 級保護動物有獼猴、藏酋猴等29種[6]。
1.3 基礎設施良好
梵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作為國家5A旅游景點,交通設施通暢便利,擁有一條近160 km的環山公路[3],提高了通行效率和便捷度。梵凈山管理局持續致力于基礎設施體系的優化升級,旨在增強游客體驗與生態保護效能。近年來,管理局通過構建銅仁鳳凰機場、梵凈山東線索道等現代化交通設施,顯著提升了游客的通達性。同時,規劃并實施了包括太平河景區旅游步道、棉絮嶺登山步道在內的多樣化游覽路徑,以滿足游客探索自然的不同需求。此外,管理局還著眼于提升游客服務設施與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的并行發展,對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休息亭等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并增設了梵凈山生態植物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場、國際會議中心及生物多樣性展示中心等設施,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也為科研教育及生態保護研究創造了優越條件。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提升了梵凈山的旅游吸引力,更為其作為集教學、科研、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3]。
2 野外實習的內容
從2006年開始,貴州大學與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將梵凈山設立為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類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3]。截至目前,管理局已經接待了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3 000余名學生開展動物學野外實習。
2.1 實習時間
動物學野外實習課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的期末,鑒于梵凈山自7月起步入旅游高峰期,為優化實習成效、經濟高效地管理實習經費并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與行程安排,課程規劃于6月中旬的周一至周五進行,以確保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
2.2 實習路線
從2010年開始,每年的實習路線安排是第1天早上8:00從學校出發,中午到達寨沙,下午邀請梵凈山管理局專家向學生進行保護區概況及安全須知講解,然后從管理局會議室步行回寨沙駐地,沿途大約2 km,沿路開始采集動、植物標本。第2天從寨沙——馬馬村——馬馬溝,長大約5 km,此區域非自然保護區,以農田為主,受人類活動顯著影響;第3天從寨沙——明雅池——凱文村,距離大約4 km,溝谷地形狹窄,濕度較高,利于特定生態觀察。第4天從寨沙——蘑菇石——老金頂—新金頂,步行距離8 km,自然保護區內,此段人為干擾極少,生物多樣性豐富,為實習重點考察對象。第5天,于駐地組織實習總結會議;下午返回學校。返校后,依據學生個人時間,另行安排進行標本制作與精細分類鑒定工作,以鞏固實習成果。
2.3 實習形式
動物學野外實習整個過程共劃分為前期籌備、實地調研、數據分析與總結三大階段。前期籌備涵蓋理論知識的復習鞏固、明確實習目標與任務、必需工具與設備的籌備、實習小組的組建及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訓。實地調查階段,因野外動植物實習是同步進行,所以學生根據分組情況,每組里有人負責在指定研究區域進行動物觀察、樣本采集等,有人負責記錄,獲取原始數據,每組可根據自身情況和實習的具體路線靈活變動。指導教師隨行,不僅沿途講解動物學知識,指導學生正確采集樣本,還負責秩序維護與安全監護。每日野外作業結束后,于駐地指導學生進行標本識別,并解答疑問。數據分析階段則聚焦于數據整理、深入剖析,最終形成條理清晰、見解深刻的實習報告。
2.4 實習內容
每年的動物學野外實習內容根據當年氣候,適時調整,核心涵蓋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獸類的觀察與采集。具體而言,昆蟲類標本采集采用多樣化方法,大型昆蟲實施網捕,小型昆蟲則運用掃捕技術,蛾類通過燈誘方式捕獲,要求至少收集50種不同種類昆蟲。魚類采集依賴網捕法,而兩棲類側重于生境觀察與適宜條件下的捕捉。針對爬行類,重點關注蜥蜴目,鑒于梵凈山蛇亞目中存在較多毒蛇,出于安全考量,嚴禁捕捉。鳥類觀測主要采用望遠鏡進行遠距離觀察。獸類部分,以嚙齒類動物為主要對象,運用籠捕法捕獲后進行拍照記錄。此實習設計旨在全面覆蓋動物多樣性,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的觀察與采集技能。
2.5 野外實習工具管理
動物學野外實習因不同的種類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例如蛾類的采集需要用到誘蛾殺蟲燈,因經費等原因不可能做到每組1臺,所以進行統一安排,分組采集;又如鳥類夜晚觀察所需要的紅外線照相機等,不可能普及到每個學生,因此限制了學生實習的個性表現。普通實習工具每年都有損耗,需要更新補充。為了便于管理,每次實習之前進行小組認領,責任到人,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2.6 野外實習考核方式
個人實習成績包括實習報告(每組1份,包括動物名錄、圖片和實習總結)和個人標本制作,按照不同權重計算個人實習成績。
3 加大野外實習指導老師的引進力度
野外實習指導老師既要負責學生的學業指導,又要負責安排學生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因此需要指導老師有非常強的責任心和知識儲備,過去只有任課老師的參與實習指導,每個老師的時間、知識和精力都有局限性,因此引進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引進的新的指導老師不僅提供專業知識指導,還可以幫助規劃學習路徑,激勵學生發掘潛力,實現個人成長。在指導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更能明確方向,取得進步,面對野外實習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能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近些年,學院不斷增加新的相關學科的年輕博士老師和研究生,對新引進的指導老師先進行培訓,老師要掌握野外急救技能、生存技巧和應急處置流程,確保實習安全,向指導老師介紹有效的野外教學方法,包括互動式學習和案例分析,提升教學效果。同時與管理局加強合作,通過實習項目引進具有實際教學經驗的指導老師,提高實習指導質量。
4 野外實習總結和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4.1 實習總結的作用
野外實習總結作為評估實習成效的關鍵環節,對于衡量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知識內化程度及存在的短板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反思實習過程中的表現、所獲成果與不足,能夠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評估,從而準確把握個人學習成效。指導教師則依據學生的總結報告與日常觀察,綜合評判教學效果,為教學策略的后續調整與改革提供實證基礎。學院層面通過匯總分析實習總結,能夠精準識別實習項目的亮點與待改進之處,據此優化實習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與資源配置,進而持續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效果。
4.2 科研思維的培養
野外實習過程中,學生歷經數據分析、問題應對及團隊協作等實踐環節,其科研思維與綜合能力得以顯著培養。數據分析技能的掌握使學生能夠科學解析數據,洞察趨勢與模式;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則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應變能力;而團隊合作的經歷則強化了其溝通協作技巧。此外,參與實際科研項目使學生親身體驗科研流程,不僅提升了實踐操作技能與問題解決能力,還增強了其科研自信與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從而全面促進了學生學術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飛躍。
5 結語
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動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中,通過優化基地資源、豐富實習內容、加強指導老師培訓和注重實習總結,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學院將繼續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學質量。通過持續地改進和創新,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希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推動動物學及相關領域的發展,培養更多具備綜合素質的生物科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文清,梁振普,蘇麗娟,等.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改革探索與實踐: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1(5):250-251.
[2]何素敏,陸勇軍,廖文波,等.高校間生物學野外實習交流共享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8(5):3-8.
[3]曹威,胡國雄,王曉宇,等.梵凈山植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2,5(18):13-16.
[4]高宇瓊,郭春喜.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1,44(1):46-49+60.
[5]黎啟方,王華,陳靖,等.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趨勢與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12):186-187.
[6]楊業勤,雷孝平,楊傳東,等.梵凈山研究:黔金絲猴的野外生態[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zoology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ake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N Yanho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Abstract:Zoology is a basic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in Guizhou University for undergraduates of agronomy, botany, aquatic science and biological 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Zoology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student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is paper expounds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field practice of zoology, and carries out reform and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practice base,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ools, adjusting the practice content, introducing teache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summar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Keywords:zoological field practice;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作者簡介:林艷紅(1967- ),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物學、水生生物學。E-mail:yhlin@g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