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海洋生物學”是海洋科學類本科生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海洋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專業思政視角下,通過“三精”途徑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對其核心部分“三教”進行重點闡述。期待通過專業思政視角下“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和其他專業課程一起,共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專業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64-04
1 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發展歷程
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又稱新時代高教40條),明確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是專業思政和學科思政的骨架和基石,在專業思政和學科思政的引領下,以課程教學為載體,“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其建設效果決定了專業思政和學科思政的建設成效。根據《指導綱要》和多年教學經驗,安鑫龍等2022年提出了“三精”課程思政建設途徑(以下簡稱“三精”途徑)[1],為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過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范例。
海洋生物學課程是海洋環境科學本科生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與專業其他課程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2-3]。通過6年多教學實踐和探索,該課程形成了“一翻·二線·三精”迭代式教學模式,開拓出一條教學創新設計之路[4]。課程組前期通過海洋生物分類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凝練出了海洋生物分類“六個一精神”思政元素,在培養學生海洋生物分類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針對整門課程,如何將這門課時有限、知識點多、內容豐富、前后銜接緊密、系統性強的專業基礎課教好并讓學生們學好,達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因此,課程組緊密結合《指導綱要》對理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要求,通過“三精”途徑進行了專業思政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建設。
2 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建設
在專業思政視角下,通過“三精”途徑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部分是“三教”:教師(一教)、教案(二教)和教學過程(三教)以及“一挖兩融”(挖掘以及融入思政元素于教案和教學過程)。
2.1 精心打造思政素養和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師隊伍“主力軍”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教師隊伍“主力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攻手[1]。海洋生物學課程教師隊伍匯集了海洋科學、水產科學和環境科學3個專業教師,他們政治立場堅定、思想覺悟高、與學生交流暢通,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動物學和海洋生態學等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與編寫高等院校海洋專業規劃教材《海洋生物學》等[6]。同時,課程組邀請了思政課教師擔任顧問,指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高質量融入。
2.2 精雕細琢課程建設“主戰場”
精雕細琢課程建設“主戰場”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起著決定性作用[1],簡言之就是精心設計教案,其核心要義就是基于專業需求和思政目標組織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建設。
2.2.1 課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
課程組在全面系統地梳理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2]、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3]和教學創新設計[4]以及初步挖掘思政元素[5]基礎上,立足于專業思政目標,在課程思政目標指引下進一步深入細致地挖掘出整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表1)。
2.2.2 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
課程思政元素高質量有機融入課程內容是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的根本[1]。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方法主要有5種:一是直敘法,例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篇授課。二是案例法,例如“海洋及其生物分區”小節介紹“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攻堅克難的大國工匠精神和合作精神、八旬院士(汪品先)“三潛”南海的探索未知、不畏犧牲、為國奉獻精神以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研究所發現深海新物種的砥礪奮進和科技報國精神等。三是科研成果融入法,例如“海洋低等植物”一章引入課程組拍攝的視頻和物種照片,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四是討論法,例如講完“海洋低等植物”一章后,討論一篇海洋有害藻華相關文獻,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五是總結法,例如講授完海洋微藻分類之后,提出“一滴水”精神[4]。
2.3 精準占位課堂教學“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1]。將教案落實到課堂教學,就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海洋生物學課程精準占位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基本方式是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案例、視頻、科研成果和創新創業成果等豐富的線上資源,使學生認真自主學習后能夠深受啟發;線下課堂討論和總結過程中通過2.2.2的方法高質量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安鑫龍,申淑琦,楊超,等.“三精”途徑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海洋生態修復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20):181-184.
[2]安鑫龍,李雪梅,崔興凱.“海洋生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5):43-45.
[3]安鑫龍,杜鑫,李雪梅.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以海洋生物學課程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2,8(19):5-8.
[4]安鑫龍,申淑琦,李雪梅,等.海洋生物生態工程類課程教學創新設計[J].黑龍江水產,2024,43(2):222-224.
[5]安鑫龍,李雪梅,申淑琦,等.“海洋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初探[J].黑龍江水產,2024,43(3):356-358.
[6]柯才煥.海洋生物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ina 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ty
AN Xinlong, SHEN Liang, LI Xuemei, SHEN Shuqi, DU Xin,WANG Shunting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3, Hebei China)
Abstract: “Marina biology” is a very important fundament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of marine sciences,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marine sc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essence\" approach was carr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ty, and \"three-teaching\" was highlighted a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ina 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ty, we look forwar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otential in learning jointly along with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Keywords:marina b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ty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SPOC課程建設項目:海洋生物學(無編號,教務處[2016]4號);河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HY2020011);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4073)。
作者簡介:安鑫龍(1976-),男,博士,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分類和海洋生態修復。主要從事海洋生物學、海洋有害藻華和海洋生態修復相關教學與研究工作。E-mail:axlqhd@heb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