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內源性污染問題,包括飼料污染和漁業用藥污染等,并分析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司法現狀。指出了內源性污染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但目前在污染來源法律標準、損害賠償范圍、賠償金標準和第三人責任方面存在不明確的問題。文章提出了完善海水養殖投入品標準、擴大損害賠償范圍、建立綜合評估機制規范賠償金標準和運用主客觀相結合標準認定第三人責任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對策,強調了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能夠更好地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保護海洋環境。
關鍵詞:損害賠償;海水養殖污染;內源性污染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11-05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近年來中國海洋環境改善明顯,2023年夏季中國的一類水質海域面積達到管轄海域面積的97.9%,近海水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85%的歷史新高,較2018年增長了13.7個百分點,并且實現“六年連續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海水養殖不斷發展,為滿足不斷增長的水產品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據統計,中國現有海水養殖面積3 111萬畝,養殖用海成為18億畝耕地之外,也是向海洋要熱量、要蛋白、擴大食物供給的重要資源要素保障。全國海水養殖總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已經成為中國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海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然而,隨著海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和持續發展,海水養殖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其中的內源性污染問題也漸漸引起關注。內源性污染主要包括養殖廢水排放、飼料殘留、餌料污染、排泄物等,這些不僅會影響養殖戶承包海域,對海水的純凈度造成影響,還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1]。雖然中國目前已初步構建起環境生態損害賠償制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海水養殖污染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方面,我們仍處于探索階段。文章基于海水養殖污染損害的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深入剖析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制度待完善之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借鑒司法實踐案例,更好地處理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加強海洋環境保護。雖然對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研究并不多,較多的是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研究。但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對陸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研究可以作為本文的參考。比如,關于損害賠償費用,呂忠梅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修復生態環境”不等于“恢復原狀”,直接修復生態環境損害的費用,既不算是民法中損害賠償,也不算是民法上的恢復原狀,而是獨立出來的一種環境侵害的責任承擔方式[2]。
鑒于此,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擬從基礎理論出發,厘清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的范疇,分析相關立法及司法現狀,著重解決實踐中存在的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在賠償主體、賠償范圍、賠償金數額、第三人責任方面的問題。充實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有效促進海洋環境保護,促進海水養殖產業良性高效發展。
1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基礎理論
1.1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的界定
海水養殖是指在沿海、淺水、海灣和淤泥等特定漁業水域進行人工養殖和管理海洋生物資源,包括魚類、蝦、軟體動物和藻類。這一過程包括喂食誘餌和肥料等方法,目的是促進生物幼體或幼苗的生長和發育直至成熟。海水養殖是一種重要的水產養殖模式,有助于增加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富的海產品。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是指在海水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生物排泄物、殘餌、養殖生物的尸體等在養殖區域內積累,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產生氨、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對養殖生物和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飼料污染、漁業用藥污染等。內源性污染的積累會引起海水水體富營養化、海水透明度降低,海水透明度降低將會導致光合作用效率和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魚類死亡,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此外,養殖區域內排放的一些物質,比如碳、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含量過高,沉降量也隨之增加,當沉降物數量增加時,它們會促進當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進而使得耗氧量顯著上升。這一過程導致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斷減少,最終可能引發局部海域的缺氧現象。這種情況對于養殖業而言尤為不利,可能會給水產養殖帶來嚴重威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3]。
1.2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的表現形式
1.2.1 水體富營養化
在海水養殖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餌料、漁業用藥殘留,餌料和漁業用藥中存在著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如果在養殖過程中投喂超過養殖品的攝取量,那么這些物質將會殘留在海水中,而近岸海洋的環境承載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不足以凈化大量的殘留物,因此造成了水體的富營養化,這不僅會使水體喪失原有的功能,還會致使赤潮爆發,影響近岸漁業資源發展[4]。
1.2.2 水體透明度降低
水體透明度是指水體中溶解物、懸浮顆粒以及微生物的數量對光線穿透水體的影響程度。透明度可以直觀地展示水體的清澈與渾濁狀態,是評估水體質量的關鍵指標。由于水體富營養化以及殘留物的留存,水體透明度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和水體溶解氧含量也隨之下降,養殖品的生長和繁殖會因此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造成養殖品大量死亡。
1.2.3 污染水產養殖產品
由于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會投入各種餌料和漁業用藥等以維持養殖品的健康、提高養殖品的存活率和產卵率,但過量使用會使其含的激素、重金屬等在水體中有殘留,對養殖品造成潛在危險,輕則會影響養殖品的生長,重則會導致養殖品減少吃食量,免疫力下降,病菌入侵,發生病害,甚至可能會造成養殖品死亡。
1.3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必要性
對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研究是新時代海洋環境保護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更加重視海洋環境保護。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新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全面加強了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同時也加強了海洋生態保護。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隨著海水養殖產業的發展愈發嚴重,損害賠償制度是海洋保護的有效方式,對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完善體現了新時代的海洋環境保護的理念,是對中國新時代海洋環境保護的積極響應。
對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進行研究可以有效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損害賠償制度是一種通過金錢賠償的方式補償受害人的制度,具有預防功能。當損害賠償被視為需要承擔責任時,這種認知實際上向公眾表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即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并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這種信息對潛在的侵權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警示,為他們的行為和權利行使進行限制。在法律層面上,責任的確立為社會建立了一種規范,確保個人行為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標準。這種損害賠償責任不僅僅是對侵權人的一種制裁,更是一種約束,通過對侵權行為的懲罰來促使個人和組織遵守規則和法律。因此,損害賠償的明確界定和執行不僅僅是為了懲罰錯誤,更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正常運轉、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這種賠償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助于保護個人和群體的權利與利益,還有助于從源頭上減少海水養殖產生的污染,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
2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立法現狀
2.1 《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屬于環境污染,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在原則上屬于環境損害。適用《民法典》第七編第七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至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責任進行了詳細規定。這些條款闡明了環境污染的歸責原則、舉證責任倒置、責任分配等規則。此外,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規定了如果侵權人是故意侵權,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請求懲罰性賠償,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規定了國家機關或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向違反了國家規定造成環境污染的侵權人請求賠償,并且規定了賠償內容,包括生態環境受到損害到恢復期間無法提供服務的損失、功能無法恢復的損失、損害調查評估的費用、清除污染修復環境的費用和防止損害發生和擴大的合理費用。這些規定不僅為受損方提供了救濟途徑,也為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了法律支持,體現了中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環境損害事件零容忍的態度。
2.2 《海洋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
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于2023年修訂完成,并于2024年1月1日實施。其中第一條為該法的立法目的,是請求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前提與基礎。第四十五條提到了海水養殖應當遵循的規定,涉及投餌、用藥、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等,均為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的主要來源。并且該條文提到養殖尾水等的標準需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此條規定強調了在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同時,要科學地確定養殖密度等,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推動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第九十八條規定了在從事海水養殖活動中違反投餌、投肥、藥物使用等規定的由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或者機構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該條款通過列舉具體的違法行為類型和相應的法律后果,增強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度,其中的處罰辦法不僅起到了懲罰違法者的作用,還有著警醒其他公民的效果。
2.3 地方性法規中的相關規定
地方性法規不僅可以對國家法律的一般規定進行細化和具體化,還能夠反映特定地區的特點,更貼切地方治理。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維護公共利益,中國不少地區都頒布了海洋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其中《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十五條規定了海水養殖的養殖區域以及養殖密度應當按照規定確定,并應注意養殖用藥標準以及養殖尾水排放標準。此外,大連市、青島市、天津市等也出臺了相關的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市級條例,其中《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對養殖尾水排放和養殖用藥作出了更詳細的規定,要求海水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備與養殖水體和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水處理設施和相應的水質、水生生物監測等基礎性儀器設備,使用符合國家或者本省有關規定和標準的海水養殖用藥。
3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存在的法律問題
3.1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來源法律標準不明確
在海水養殖過程中,內源性污染來源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投入品和養殖生物排泄物,養殖投入品包括飼料、餌料、漁業用藥等[5]。在養殖過程中這些投入品和排泄物中所含有并留存在水體中的氮、磷含量超過了近岸海洋的環境承載力和自凈能力。但是中國對于餌料和漁藥的標準并不明確,截至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投入品標準中對于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是依照《獸藥管理條例》進行規定的。而水產養殖動物屬于水生動物,其用藥方式和用藥途徑和陸生動物并不相同,例如,對水產養殖動物用抗生素藥采取定量注射方式很不方便,因為水產養殖動物一般數量較大、控制難度較高,所以需要將抗生素藥物添加在飼料中,制備成藥物飼料后再投喂給水產養殖動物。因此,漁用獸藥和獸用獸藥其實并不完全相同,對兩者采用相同的標準會影響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用藥效果,獸用獸藥的標準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漁用獸藥。
3.2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范圍模糊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并沒有針對海水養殖污染以及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的規定。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可能導致多種損害,包括其他養殖戶所養殖的水產養殖生物的死亡、養殖產地的污染等,上述規定中并沒有涉及該類損害內容,導致再出現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時沒有清晰的范圍,難以形成統一的司法裁判標準。
與此同時,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造成的損害也可能對非使用價值造成損害,如養殖場地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被污染海域的觀賞價值等。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制度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一部分,所保護的價值是否應當服務于其對公民的價值[6]。而中國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并未明確類似的損害是否屬于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
3.3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金標準不一致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可以分為民事侵權行為和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行為。按照該類污染侵害客體時周圍其他養殖戶合法權益來看屬于民事侵權行為,依據《民法典》這類損害的賠償標準包括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時所應賠償的醫療費、護理費等,以及造成他人財產損害時所應按照損失發生的時候的市場價格或其他的合理的方式所計算出來的價格賠償損失;但當按照該類污染侵害的是海洋漁業資源、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等,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屬于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行為,這種損害不僅影響目前,而且可能對未來的海洋環境產生長期影響。在制定補償標準時,需要廣泛考慮恢復生態環境的成本、生態服務功能的喪失和可能的長期影響等因素[7]。但中國并沒有統一的水產養殖污染損害的評估標準和方法,只是依據《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所列指標將海水質量分為一類、二類、三類、四類以及劣四類,但各地區和各行業對于污染損害程度的評估并不一致,缺乏可比性與科學性,這也導致損害賠償金的標準無法統一。
4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完善對策
4.1 通過完善海水養殖投入品標準確定是否構成內源性污染
目前,應完善海水養殖投入品的標準,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海水養殖健康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應該對水產養殖所使用的飼料和漁用獸藥等作出單獨的規定。文章認為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對海水養殖投入品的標準加以完善:首先,需要明確海水養殖投入品的投入目的和要求,統一海水養殖投入品標準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僅要考慮到海水自我凈化能力和海洋生態環境自我調節能力,還要考慮到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投入品必然的損耗,例如采用遍灑法對水產養殖動物進行消毒或殺蟲時為保證水產養殖動物的吸收量,考慮到養殖區域較大、水質波動大等情況,用藥量也會較大。所以,在制定海水養殖投入品的標準時需要做到既不能對水體質量造成影響,又能保證投入量足以對水產養殖動物起到作用。其次,應當及時地征求意見和收集反饋,海水養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行業,在海水養殖生產過程中會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包括養殖者、投入品提供者、政府的監管部門等,因此,在制定海水養殖投入品標準應當定期組織行業內的相關方參與會議和研討會,就海水養殖投入品標準的制定和及時的修訂進行討論和交流。
4.2 結合損失程度等方面擴大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
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范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為了明確這一問題,需要考慮到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清理污染的費用、修復環境的費用以及對其他養殖戶造成的財產損失等[8]。前幾方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有所規定,但是對其他養殖戶造成的損失該如何賠償以及清理、修復范圍大小,都還沒有明確的規定。損害賠償的范圍應當考慮到該污染對其他養殖戶的水產養殖生物的死亡以及其他養殖戶后續對養殖水體進行恢復的費用,也需要考慮到污染對其他養殖戶和當地居民的健康的影響,相應的醫療費用和補償也應該被納入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此外,海水受到污染不僅會造成物質類的損失,還會造成非物質損失,比如文化遺產、景觀價值也會因此受到損害,這些損害也應當包含在損害賠償中。
4.3 建立綜合評估機制規范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金標準
規范損害賠償金的標準,首先,應當建立并完善綜合海水養殖污染評估機制,通過該機制可以更加全面細致地衡量到污染所帶來的損害,包括一切的直接經濟損失、污染清理費用等,這意味著損害賠償金的計算中不僅會考慮到內源性污染對養殖生產所造成的直接的經濟損失,還會考慮到養殖生物死亡情況、養殖生產停止時的收益損失以及其他養殖戶因被污染影響而損失的市場信譽等。其次,規范賠償金標準時還應考慮到一些不可量化的損害,比如對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影響,以及對當地居民精神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它們反映了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對人們生活影響的范圍很大[10]。同時,在裁定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賠償金額時,為了確保整個裁定過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需要委托具有獨立性的第三方機構來執行賠償金額的裁定過程。同時,由于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賠償金額的裁定也應該具有靈活性,因此,更需要組建具有法律、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專家的第三方機構來運用更專業的知識對損失進行評估后裁定賠償金額。
參考文獻:
[1]任曉亮,施羽露,廖河庭,等.水產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策略[J].農學學報,2022,12(5):42-46.
[2]呂忠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法律辨析[J].法學論壇,2017,32(3):5-13.
[3]劉洋鋒,張海燕,孔聰,等.上海地區水產養殖環境及非藥品類漁藥投入品中農獸藥的污染特征及風險評估[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2,41(9):2055-2063.
[4]楊容滔.海水養殖成近海重要污染源[J].生態經濟,2023,39(6):9-12.
[5]余妙宏.海水養殖內源性污染損害的索賠主體探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10):17-26.
[6]王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新論:法定民事權益說[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4(2):14-31.
[7]袁楚風.環境損害賠償之國際標準的借鑒:基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的分析[J].法學雜志,2020,41(12):122-130.
[8]梅宏,王崢榮.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構建研究[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7(3):79-87.
[9]李雯靜.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適用[J].北京社會科學,2023(1):106-117.
Research on compensation for endogenous pollution damage in marine aquaculture
ZHANG Lingyi, LIN Yan
(School of Marine Law and Humanities,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 Liaoni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roblem of endogenous pollution in marine aquaculture, including pollution from feed and fishery drug use, and analyzes related legal provisions and judicial status quo. It points out that endogenous pollution poses a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there are unclear issues in the legal standards of pollution sources, scope of damages,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liability of third parties. It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standards of marine aquaculture input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damage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chanism to regulate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applying a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tandards to determine the liability of third parties. It emphasizes that by studying these issues, it can better safeguard social public interests and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Keywords:damage compensation; pollution from marine aquaculture; endogenous pollution
作者簡介:張齡羿(2002- ),女,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E-mail:zly11230128@163.com。
通訊作者:藺妍(1980- ),女,博士,大連海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法、行政法等。E-mail:linyan@dl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