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在魚蝦混養模式下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具有捕食行為,難以保障黃鰭鯛與蝦類的和諧共生。為實現黃鰭鯛與蝦類的和諧共生,開展了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技術研究。首先,針對養殖系統,確定了適合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設計了養殖池結構及內部布局。其次,飼養管理上設計了飼料配方和定時定量投喂方法。最后,采取病害防治、篩選和隔離病弱個體等生物安全措施,實現魚蝦混養模式下黃鰭鯛咸淡水的健康養殖。
關鍵詞:魚蝦混養模式;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咸淡水;養殖
中圖分類號:S964.3;S965.2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37-04
隨著中國對水產品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傳統的單一品種養殖模式已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混養模式因其能夠提高養殖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養殖成本等優點,逐步發展為水產養殖的熱點。魚蝦混養作為常見的一種混養模式,通過在同一養殖環境中同時養殖魚類和蝦類,能夠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資源,提高單位水體的產量和效益。其中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作為一種適應咸淡水環境的優質魚類,因其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是混養模式中理想的魚類品種之一。然而,將黃鰭鯛與蝦類進行混養時,由于魚類和蝦類的生態習性不同,它們在水體中的活動范圍、攝食習慣以及對水質和溫度的要求等方面存在差異。如何在混養過程中實現兩者的和諧共生,減少相互捕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開展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 養殖系統設計
1.1 適合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設計
在進行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這兩種水生動物的生態習性[1],黃鰭鯛是一種適應性強的咸淡水魚類,而蝦則是底棲動物,二者對水質、溫度和光照等環境因子有著特定的偏好,所以通過對這些指標參數的選擇與設置,來進行適合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設計,確保養殖環境可以滿足二者的生長需求。表1列出了適合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的主要指標及其推薦范圍:
綜合考慮水質指標、溫度指標以及光照指標,進行了魚蝦混養的養殖環境設計,可以為這兩種水生生物創造一個和諧共生的生長環境,從而實現高效、可持續地水產養殖。
1.2 養殖池的布局和結構探討
養殖池作為黃鰭鯛與蝦類混養的基礎設施,其布局和結構至關重要[2]。首先,在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池設計結構設計中,由于圓形養殖池具有良好的集排污能力,所以設計一個高度為1.5 m且徑深比為5∶1的圓形養殖池,并將池底設計為錐狀,以此實現魚池糞便、飼料等廢棄物的自然沉積,如圖1所示。
在確定了養殖池結構與徑深比之后,還需進行進、出水口的設置,為提升養殖池的集排污能力與水循環能力,采取流入式和流出式管道設計方案,如圖2所示。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秋冬季節養殖池內的水溫穩定在23.6℃~28.1℃的范圍內,必要時可以采用鍋爐加熱系統對水體進行升溫。具體而言,在養殖池四周均勻布置鐵管,通過向鐵管內通入熱水的方式,將熱量傳遞至池內水體。由于養殖池水體存在散熱特性,因此需要通過供熱系統的供熱量與散熱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公式來確定熱水的溫度:
q0=q1+q2+q3(1)
q0=ηρV(T1-T2)(2)
式中,q0表示養殖供熱系統動態平衡下養殖池的總散熱量也就是總供熱量;q1表示養殖池自然散失熱量;q2表示養殖池的池壁導熱傳熱過程中散失熱量;q3養殖池的池底導熱傳熱過程中散失熱量;η、ρ分別表示供熱管道內熱水的比熱和密度;V表示單位時間內進入供熱管道內的熱水體積流量;T1、T2分別表示供熱管道的入口、出口溫度。結合式(1)與式(2),即可求出滿足養殖池內水體溫度環境需求的供熱系統水溫等參數。最后,在完成魚蝦混養模式下養殖池結構的設計后,還需確定養殖池的布局,為避免黃鰭鯛與蝦類之間的相互影響,采用分隔布局形式,也就是通過網箱、隔板等物理屏障,將養殖池分隔成不同的區域,使黃鰭鯛和蝦類在不同區域內生長。總之,通過合理設計養殖池的布局和結構,結合上章內容所述各類養殖環境參數,完成了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系統設計。
2 飼料管理
2.1 飼料配方
在黃鰭鯛咸淡水養殖中,飼料配方設計是影響養殖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黃鰭鯛作為咸淡水魚類,其營養需求與其他魚類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黃鰭鯛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養分的需求因其發育時期的差異而異[3-5]。為此,必須通過合理的飼料配比,保證飼料中蛋白質、脂肪和糖等多種營養素的平衡,才能適應黃鰭鯛各發育時期的營養要求。針對黃鰭鯛設計飼料配方數據,其中包含了原料和配比信息,見表2。
總之,合理的黃鰭鯛的飼料配方,可以確保其營養需求得到滿足,減少對蝦類的捕食。
2.2 定時定量投喂方法
為了實現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效益的最大化,設計一種定時定量的投喂方法。首先,根據黃鰭鯛的攝食習性和養殖環境,確定合理的飼料定時投喂策略,通常每天投喂2~3次,投喂時間分別為上午、中午和下午,以減少魚群應激反應和餌料浪費[6-7]。然后,在定量投喂策略上,主要根據前一天的餌料剩余、攝食及天氣情況,來決定當天的投餌量,一般5月~8月天氣較熱期間,投餌率控制在6%左右,而9月至次年4月天氣較冷期間,日投餌率控制在4%左右。
3 生物安全措施
3.1 病害防治
生物安全措施是確保魚蝦健康生長和養殖效益的關鍵,尤其是對于黃鰭鯛這一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大的養殖品種,其病害防治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病害的發生不僅會導致魚群死亡率上升,影響魚體生長速度和品質,從而降低養殖效益,所以深入探討黃鰭鯛常見病害,并給出相應防治措施[8-9]。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
總之,黃鰭鯛的病害防治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據實際病害情況進行針對性防治,不僅可以降低黃鰭鯛病害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而且可以減少疾病傳播,保障魚蝦整體健康。
3.2 篩選和隔離病弱個體
在魚蝦混養模式下,由于遺傳、環境、營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病弱個體,這些個體往往具有免疫力低下、生長遲緩或患有疾病等特征,若不及時發現并進行隔離,它們可能成為疾病的傳播源,對養殖群體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需要篩選并隔離病弱個體。首先,通過觀察動物的體態、行為、食欲等外在表現,結合血液檢測、糞便分析等實驗室檢測手段,對養殖群體進行全面的評估,以此精準篩選出魚蝦群體中的病弱個體。一旦發現病弱個體,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疾病的傳播。隔離區域應設置在遠離養殖群體的地方,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10]。與此同時,在隔離期間,應對病弱個體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診斷,明確其病因和病情。根據診斷結果,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如藥物治療、營養支持、環境改善等。因此,在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過程中,定期篩選和隔離病弱個體是保障養殖群體健康、提高養殖業效益的重要措施。
4 結語
該研究深入探討了魚蝦混養模式下的黃鰭鯛咸淡水養殖技術,從養殖系統設計、飼料管理到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研究,不僅成功優化了適合黃鰭鯛和蝦類共生的養殖環境,提出了有效的飼料管理策略,而且實施了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顯著提高了養殖效益。未來,將繼續深化對黃鰭鯛咸淡水養殖技術的研究,探索更多混養模式,優化養殖管理策略,以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益,并推動水產養殖業向更加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曉奇,周發林,馬志洲,等.斑節對蝦南海2號混養黃鰭鯛和褐籃子魚對池塘水質和生長性能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9,46(5):121-127.
[2]魏武.循環水圓形養殖池數值模擬及結構優化[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3.
[3]TIBALDI E, HAKIM Y, UNI Z,et al.Effects of the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dietary fish meal by differently processed soybean meals on growth performance,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nd activity of intestinal brush border enzymes in the European sea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J].Aquaculture,2006,261(1):182-193.
[4]PANG Guanhong,LI Yongan,ZHANG Zhengzhou,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iets containing different lipid levels for juvenile yellowfin seabream Acanthopagrus latus[J].Aquaculture Reports,2024,34(1):101898.
[5]WU Xiaoyi,LIU Yongjian,TIAN Lixia,et al.Utilization of several different carbohydrate sources by juvenile yellowfin seabream (Sparus latus)[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2007, 13(4): 295-303.
[6]肖偉平.黃鰭鯛投喂率和對蛋白質及三種必需氨基酸需求量的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6.
[7]鄭進春.淡水池塘黃鰭鯛與南美白對蝦混養技術[J].河北漁業,2010(5):17+26.
[8]LI Zhicheng, ZHONG Zhihong, ZHUANG Jingyu,et al.A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yellowfin seabream (Acanthopagrus latus) for Amyloodinium ocellatum infection[J].Aquaculture, 2023,574(1):739641.
[9]羅志平,于方兆,黃聰靈,等.黃鰭鯛標準化池塘養殖技術[J].海洋與漁業,2020(11):74-75.
[10]ALY S M, FATHI M.Advancing aquaculture biosecurity: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and future outlook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24,32(1):1-27.
Astudy on the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Acanthopagrus latus under the mixed culture model of fish and shrimp
LIU Kunhong
(Putian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 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predation behavior of Acanthopagrus latus in fish-shrimp mixed culture, it is difficult to ensure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fish-shrimp.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fish-shrimp, the brackish water culture technology of Acanthopagrus latus under the mixed culture mode of fish and shrimp was studi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system, the cultur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 symbiosis of fish-shrimp was determined, and the structure and internal layout of the culture tank were designed. Secondly, feed formula and regular and quantitative feeding method are designed in feeding management. Finally, biosafety measures such as disease control, screening and isolation of sick and weak individuals were adopted to achieve healthy culture of Acanthopagrus latus in brackish water under the mixed culture mode of fish and shrimp.
Keywords:fish-shrimp mixed culture model; Acanthopagrus latus; brackish water; culture
作者簡介:劉坤鴻(1995.1- ),男,漢族,福建東山人,碩士,莆田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水產養殖。E-mail:5053378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