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加白求恩形象書寫

2024-01-01 00:00:00李彥張承姣劉涵之
華文文學 2024年6期
關鍵詞:形象跨文化

摘要:近年來,中加白求恩形象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學界的持續關注,以白求恩為橋梁的學術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互動,特別是加拿大華裔作家李彥等人,通過探索和書寫加拿大的白求恩形象,塑造了異于中國的白求恩形象。筆者通過在加拿大訪學的機會,采訪了在滑鐵盧大學任教的李彥老師,在訪談中探究了她筆下跨文化的白求恩形象的發展歷程,也揭示了更多中國白求恩形象在加拿大的傳播情況。

關鍵詞:諾爾曼·白求恩;形象;加拿大文學;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24)6-0114-08

筆者按:李彥,北京人。1987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同年赴加拿大留學,獲溫莎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7年起在滑鐵盧大學瑞納森學院任教,2007年至2022年兼任孔子學院院長,現任文化及語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管、副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包括英文長篇小說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紅浮萍》),Lily in the Snow(《雪百合》);中文長篇小說《海底》《嫁得西風》,紀實文學《蘭臺遺卷》《不遠萬里》,作品集《尺素天涯》《呂梁簫聲》《羊群》;譯作《紅星照耀中國》《1937,延安對話》《白宮生活》;另有合著中英文對照《中國文學選讀》(Chinese Literature: A Reader),英語文集《沿著絲綢之路》(Along the Silk Route)《重讀白求恩》(Rediscovering Norman Bethune)等。

一、中國的白求恩形象

張承姣、劉涵之(以下簡稱張、劉):李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了解到您近年來非常關注白求恩書寫,國內也有很多關于白求恩的作品,例如: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周而復的《白求恩大夫》、章學新的《白求恩傳略》、張駿祥導演的電影《白求恩大夫》等,能否談一談您對這些作品的看法?以及您早年對白求恩形象的認識?

李彥(以下簡稱李):少年時代,我就學會了背誦《紀念白求恩》那篇文章。在我的第一部小說,用英文撰寫的《紅浮萍》里,描寫過女主人公不到11歲時就離開北京,到黑龍江林區生活,為一群文盲家庭婦女朗讀《紀念白求恩》,并帶領她們對照英雄做檢查,進行自我批評的有趣場景。可見,那個形象早已深深刻印在我們腦中,以完美形象指導每一個人的行為了。

大概20歲時,一個夜晚,我站在露天廣場的最后邊,看了電影《白求恩大夫》,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完美無缺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中喚起的對男性的那種朦朧的愛慕、敬仰。這個細節,我在我的第二部英文小說《雪百合》里面,也有過描述。

至于周而復那本寫于1940年代的書《白求恩大夫》,我是直到最近幾年才讀到的。因為在撰寫中文作品《不遠萬里》一書時,涉及到了白求恩的遺囑為何在中加兩方學者中引起了不同看法這一問題,迫使我追根溯源,尋找到了中國最早出版的白求恩故事,進行對比探討,試圖解決這一研究上的差別。

我很欣慰,在中外學者的一致努力下,我在白求恩遺囑的鑒定方面,取得了具有說服力的結果,從而消除了在加拿大學者中曾經存在的疑問。

張、劉:近年來,您已出版了《重讀白求恩》(Rediscovering Norman Bethune)、《不遠萬里》《蘭臺遺卷》等書寫白求恩的作品,請問您是怎樣對白求恩書寫產生興趣的?

李:人活著,是需要一點精神的。這點不僅窮人知道,富人也知道。否則生命便顯得空虛、沮喪,不值得留戀。

過去幾十年里,在中國,白求恩是代表著完美的理想主義精神的。正如在西方世界,耶穌基督代表著完美形象。

在中國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作家,搞文學創作。八十年代來加拿大留學時,中西文化的強烈對比,在我心頭引發了撞擊,不由自主地開始了反思。

我是一個堅持情感真實的人,總是如實地描寫我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青年時代對人生、社會的觀察,受閱歷影響,也許是膚淺的,簡單的,但從那時起,我就習慣了如實記錄對生活的感受。白求恩出現在我的第一部書,而且是英文書中,并非偶然。他反映出在革命歲月里那一代人的價值觀、追求。我在書中描寫到對比白求恩做自我批評時,黑龍江林區家庭婦女的不同回答,都是真實有趣的,這些源于生活的真實寫照,刻畫了人性的復雜,在我童年心靈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因此幾十年后我自然而然地在第一部小說中描寫到了白求恩在中國社會里的傳播。

寫英文小說《雪百合》時,白求恩更是貫穿全書,為女主人公在異國他鄉掙扎求生時提供了一種精神支柱。這同樣源于真實生活的體驗。記得我初抵加拿大時,一個加拿大朋友借給了我英文版的《手術刀就是武器》(The Scalpel, the Sword: The Story of Doctor Norman Bethune),這是加拿大共產黨員撰寫的第一本關于白求恩的書。我讀完后,被他深深打動,流下了眼淚,多年后都難以忘懷。他的勇敢、正直、無私、善良,代表著人類最美好高尚的情感,今天社會里基本上很難看到了,也因此成為我心目中對理想男性的向往。

后來我用中文撰寫了中篇紀實文學《尺素天涯》《何處不青山》(注:編入《不遠萬里》一書中),與同事合編了英文版《重讀白求恩》,以及近期出版的《蘭臺遺卷》,都繼續了我對白求恩的研究。我之所以一直保持著對白求恩的強烈興趣,是因為我逐漸意識到了,他所代表的這種理想主義精神,實際上源于基督教文化的最根本價值觀,而由于一百年來意識形態領域里非此即彼的長期爭論,為了擊敗對手,許多政客和學者故意扭曲、抹殺這二者之間共享的本源,造成了尖銳對立的現象。

《蘭臺遺卷》通過對比白求恩與何明華這兩個背景非常相似的歷史人物,我經過六年的思考和調研,試圖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理解意識形態糾紛產生的原因。我相信我已經搞清楚了,所以今后不會再糾結了。

張、劉:毛澤東曾說白求恩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張承志則說“理解一個高尚的人,就是需要五十年甚至八十年”,當前國內掀起了一股重新認識白求恩的潮流:他既是救死扶傷的名醫,又是顯擺醫術的庸醫,既是艱苦卓絕的英勇戰士,又是貪圖享樂的上層人士,您認為現在中國的白求恩形象還發生了哪些變化?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李:來到加拿大之后,在不斷尋找白求恩故事的過程中,我也逐步認識到,白求恩并非完美無缺的人。他與我們一樣,經歷過人生的成長、挫折、受到過面對誘惑時的彷徨,甚至也有過放縱自己的墮落。但他之所以最后成為毛澤東口中的完美英雄,是經過痛苦的對理想主義的思考、尋找,以及驗證的。

起初,我也曾痛苦過,不能接受白玉有暇這種事實。為此,我曾經追索各種說法的源頭,以證實真偽。

我的朋友,加拿大學者萊斯布里奇(David Lethbridge)教授早就告訴我,你不要去尋找了。你所找到的最終結果,只會令你失望。你應當學會接受并理解一個英雄的成長過程。

我在《蘭臺遺卷》中,融入了一些我的調研材料,并且描寫了我對白求恩的心理分析。他在加入共產黨之前,通過一封信,能看出他的心猿意馬。但即便在那時,他也坦誠聲明了,假如他真能感受到共產主義理想的可行性,他會義不容辭地投入其中,哪怕那樣做,會毀掉他的生計。我們看到,在他來到中國之后,從他所接觸到的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官兵以及中國老百姓身上,他感受到了他所追尋了半生的那種美好的東西。這也就激勵著他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就了一個英雄。

我的師姐熊蕾女士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白求恩遇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這個黨和這支人民軍隊的上上下下尊重他,卻不哈著他,照顧他卻不慣著他,能夠充分發揮他的才干卻又能用紀律約束他。而這個黨和軍隊的宗旨方略及行為方式,也讓白求恩心悅誠服。所以他在這片土地上活得清貧而快樂。所以,最終成就白求恩的偉大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白求恩在中國最終升華為高尚純粹的人,成為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一部分。”

中國人從過去對白求恩的了解,僅僅通過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以及相關電影,是比較片面的。

記得幾年前,一個國內著名的青年評論家對我十分坦誠地說:“李老師,我們七零后的人,對白求恩沒有感覺啊!”

他的話令我失望,但同時也認識到,在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引進資本主義的許多觀念后,人們早已對理想主義觀念嗤之以鼻了,大量獲獎的文學作品中,充斥著對人性丑惡墮落的驚人描寫,看得我心驚肉跳、深感沮喪。但國內青年一代卻早就習以為常了,反而覺得歌頌純潔美好是不符合人性的虛假。

我感覺,單純地提倡讓人們學習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在這些年盛行于市的陰暗丑惡人性的強大沖擊下,歌頌美好竟然顯得蒼白無力。

當然,作為文學創作者,我們也必須承認,人性的丑惡是與生俱來的,本來就沒有天生的英雄。由于人性的缺陷,在面對誘惑時,要想戰勝自己,保持崇高、純潔,是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的。白求恩的羽化過程,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改造人性的榜樣。

在我筆下,我剖析了白求恩曾產生過的思想波折,描寫了他從一個有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為一個偉大英雄的過程。

即便是在加拿大共產黨員萊斯布里奇教授筆下,他也十分坦率地指出,白求恩的生命里曾經充滿矛盾。工作時,他會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全力奉獻,但在生活中,只要有機會,他就可以像資產階級分子一樣享受奢侈品,且心安理得。

當然,他這種矛盾心態,在經歷過西班牙戰場上血與火的殘酷教訓后,尤其是受到了同志們的嚴肅批評后,使他出現了轉變,進入了沉痛反思的階段。因此,在他來到中國之前,就已經留下了兩句名言。

“生為資產階級,死為共產黨人”。

“我只有一個條件,假如我回不來了,你們一定要讓世人知曉,諾爾曼·白求恩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犧牲的。”

而在中國的兩年經歷,協助他最終“洗盡鉛華”,完成了人生夙愿。

二、加拿大的白求恩形象

張、劉:您早年在《海底》等作品中,就已經提及中加白求恩形象的差異了,請問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中加白求恩形象差異的?您如何看待這種差異?

李:這種差別,從我踏上加拿大的國土就開始了。首先,80年代的中國,白求恩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加拿大,我周圍的同學和老師幾乎都不知道他是誰。個別知道他的人甚至鄙夷地說,他呀,就是個共產黨!

這引起了我的驚訝,從那時起就在思考,為什么一個人在不同國度,會有反差如此大的評價。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

涉及我個人的感覺,前面提到了,是對復雜人性的認識和承認的過程。

涉及外界對白求恩的評價,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意識形態領域里宣傳的影響造成的。西方社會為了詆毀共產主義理想,必須丑化白求恩這樣的著名共產黨員,夸大他的缺點,抹殺他的亮點,以便影響輿論。

在宣傳手段上,西方社會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十分成熟老道,懂得如何調動輿論,影響民心,何時傾巢而出廣泛報道,何時裝聾作啞集體封殺。經過長期運作,這方面培養了大批高手、能工巧匠。政客們長期浸淫在這種氛圍中,各個都能言善辯,巧舌如簧,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相形之下,這方面中國差得實在太遠。中國人還是太愛面子,好為“仁義之師”,總想“以德服人”,但面對厚顏無恥、撒謊成性的西方政客,常常在輿論宣傳上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我看得很心疼,但也深感無奈。

張、劉:您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加拿大民眾對白求恩形象的這種看法?

李:前面談了很多,不再重復了。

對真善美的標準,不同文化都差不多。人們都會欣賞歌頌美好的品德,譬如大公無私、同情弱者、堅貞不屈、誠實可信等等。

但意識形態領域之爭,導致了西方掌握輿論工具的人們會刻意丑化白求恩,夸大并強調他的缺點。

譬如我曾經遇到過幾個老年婦女,她們屬于文化較低的一類,大概只是高中畢業生吧,當我問及她們對白求恩的評價時,她們很簡單地說出了腦子中被灌入的印象,“他是個共產黨!”“他不怎么樣,不但離過婚,還和其他女人有緋聞!”

給人貼上“共產黨”的標簽,就等同于罪犯了。這種宣傳攻勢很成功。如何造成的呢?因為從一百年前,加拿大共產黨剛成立時,就遭到了警方跟蹤迫害,抓捕入獄,這種審訊和判罪的過程,在民眾之間造成了恐懼心理。我在《不遠萬里》一書中,介紹了白求恩當年在加拿大共產黨里的親密戰友。莉蓮夫婦和他們的兒子比爾,一生都投入了工人運動之中,為社會的公正而奮斗,但屢屢遭受迫害,被警察跟蹤監督,因此找不到任何工作,長期處于貧病交加的生活之中。

我在《蘭臺遺卷》里,也描寫了對白求恩外甥女裘安·林德利(Joan Lindley白求恩姐姐最小的女兒)的采訪。她九十多歲了,頭腦仍然十分清晰,回憶了三十年代的白色恐怖給她一家帶來的驚嚇。那時,因為舅舅白求恩是家喻戶曉的共產黨人,母親珍妮特(Janet)經常要叮囑上小學的裘安,“記住了,跟誰也別提你舅舅是誰!”白求恩從太行山上寄來的家信,也無一例外,均被裘安的母親焚毀了,以絕后患。

而在中國,為尊者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因為白求恩是中國共產黨的朋友,是英雄,在宣傳上就不能有任何負面的東西出現,也會對他的缺點避而不談。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待卑鄙無恥的流氓政客,你處處被動挨打,不奏效,但在本質善良的人那里,卻是有用的。

如熊蕾女士所說的,“為什么同一個白求恩在西班牙鎩羽而歸,卻在中國走向了輝煌?……讓他在西班牙和黨內同志鬧到不可開交的臭脾氣,在中國就沒有產生任何不愉快的后果,白求恩的臭脾氣還在,他卻和中國同志相處得很好,就是因為土八路‘鎮得住’他。”

張、劉:白求恩在加拿大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加拿大官方、學術界和普通民眾對白求恩形象的認識是否有差異?為什么?

李:差異是存在的。多數加拿大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只是這些年隨著與中國的交往逐步增多了,加拿大才有更多的人知道了白求恩是誰。

學術界的人,也是對加拿大歷史了解的人,當然會知道白求恩是誰。但由于所站立場不同,對白求恩的評價當然也不同。

我和這個領域里首屈一指的幾位學者多年來一直有聯系,常常分享各自的白求恩研究新發現,也會討論一些問題。譬如我與他們分享了關于白求恩與毛澤東合影照片發現的過程,也曾就白求恩遺囑的真偽進行過辯論,并最終用中國白求恩紀念館里保存的實證說服了他們。

即便是我們幾個對白求恩持推崇態度的人之間,態度也不盡相同。有人是加拿大共產黨員,堅決維護白求恩的歷史地位。例如萊斯布里奇教授。他認為白求恩雖然生在基督徒家庭,受到了基督教中社會主義理念的深刻影響,但他最終轉變為無神論者,成長為一個完美的共產黨員,是加拿大共產黨值得驕傲的遺產,不容抹殺。

也有人和我一樣,是無黨派人士,會比較客觀地看待白求恩的一生,包括如何界定他的精神源頭以及最終身份問題,和共產黨學者也有所不同。

例如拉瑞·漢納特(Larry Hannant)教授,傾向于把白求恩描述為披著紅色斗篷的人道主義者。很多左翼加拿大學者也持相同看法。

還有珍妮·尤恩(Jean Ewen),在她的作品里常常把白求恩與傳教士聯系起來。當然,她也承認,白求恩每次聽到她這樣聯系,都會十分惱火地反駁她。

我個人挺敬佩珍妮的。因為她晚年撰寫回憶錄時,曾經多次有人引誘她詆毀白求恩,但她都堅定地拒絕了,不肯撒謊,迎合媒體的惡意歪曲。

在珍妮去世后,她要求把自己的骨灰送到中國,因為“那是留下了我最美好青春記憶的地方。”其實說明了一切。但我看到,就在幾年前,還有加拿大學者寫文章,從女權主義的角度出發,指控白求恩對珍妮的男子沙文主義做法,傷害了珍妮等等。我讀到那種文章時,生出來“為賦新詩強說愁”之感。

人性的卑劣,我在《蘭臺遺卷》中也提到了,正如萊斯布里奇教授所指出的,在白色恐怖甚囂塵上時,不斷有人泯滅良知,討好主流社會,包括白求恩當年的某些“戰友”,也曾寫文章和接受采訪,把自己打扮成曾經與白求恩做過斗爭的“英雄”。

至于阿諾德·白求恩(Arnold Bethune)牧師,作為白求恩家族如今的掌門人,則堅定不移地相信,白求恩精神實際上就是源于基督教精神,他的一切高尚理念的源泉,都是深受他出生成長的那個家庭所影響的。當然,在阿諾德的眼中,白求恩就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還有的學者,因為其立場站在主流社會方面,受到反共意識影響,會有意無意地通過夸張的語言,渲染白求恩的負面形象。

當然,這類學者其實也并非一成不變的。例如,《不死鳥:諾爾曼·白求恩的一生》(Phoenix: The Life of Norman Bethune)的作者羅德里克·斯圖爾特(Roderick Stewart)在撰寫白求恩的前半生時,在闡述事情時,盡管他能做到比較客觀,不胡編亂造,不隨便下結論,但難免在描述事實時,用帶有明顯偏見色彩的語言,影響了讀者的判斷。然而,該書的后半部,是作者采訪了大量中國人之后,并且親自來到白求恩戰斗過的地方,與他當年的戰友和當地百姓交談后,才撰寫的。所以該書的后半部,就不難看出,連作者本人也深受打動,思想產生了變化,語言也隨之改變了。

至于加拿大官方的態度。我在《重讀白求恩》一書中,收入了一個加拿大青年學者馬克·圣皮埃爾(Marc St-Pierre)的文章《在中國是英雄,在加拿大則不同》(Hero in China, not so much in Canada)。該文對比了白求恩在中加兩國的不同境遇后認為,從1930至1960年代末期,加拿大人要么忽視他,要么反對他。他也注意到了加拿大法裔及英裔族群對白求恩的態度也不同。

關于這一點,其實我也注意到了。白求恩在法裔聚居的蒙特利爾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在英裔為主的多倫多。可以理解,因為他為全民醫療制度呼吁奮斗時期,恰恰在蒙特利爾工作期間。尤其是當時法裔多為勞工階層,英裔則多為上層人士。所以白求恩受到底層人民懷念是正常的。

馬克·圣皮埃爾認為,自從皮埃爾·特魯多(Pierre Elliot Trudeau)成為加拿大總理后,白求恩在加拿大文化中的地位才開始轉變。1970年代初期,白求恩被定義為與國家利益相關之人士。但不可否認,自那時起,幾十年來,關于白求恩的一些國家活動,基本上都是受到商業利益考量影響的,而非當權者出于對這位國際主義戰士的崇敬。

至于皮埃爾·特魯多,我相信他本人是崇敬白求恩的。因為這位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他在倫敦經濟學院讀書期間,那篇未完成的博士論文,就對比了馬克思主義和基督教之間的相似性。

三、白求恩形象的重新認識

張、劉:您為了寫《不遠萬里》《蘭臺遺卷》等作品做了哪些努力?(例如收集白求恩研究資料、走訪白求恩故居、訪談白求恩親屬等),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著力于書寫白求恩形象的?

李:這些努力,我都如實記載在我的作品之中了。只要讀了我那些作品,自然就了解了全部過程。例如:2009年秋,我組織了一場名為“白求恩的多面人生”的國際論壇,2015年秋,我參與組織了“白求恩精神與我們的時代”的國際論壇;2019年組織了“白求恩精神于今意義何在”的國際論壇。我拜訪過白求恩家族的掌門人阿諾德·白求恩牧師,白求恩的外甥女裘安,白求恩戰友的兒子比爾·史密斯(William Cecil-

Smith)等。十幾年來,我驅車走訪了加拿大的許多地方,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到過白求恩學習和工作過的多倫多大學和麥吉爾大學收集相關資料。

至于什么因素促使我這樣做的。簡單講,就是追隨心靈的召喚。前面說過,我是個認真執著的人,幾十年來,一直想弄明白,人類的意識形態領域糾紛,癥結究竟在哪里?

通過探討對白求恩這么一個人在兩邊世界的不同評價,就可以搞清楚某些問題。我認為,我已經搞清楚了。

張、劉:近年來,您都是以非虛構作品來書寫白求恩,您認為以非虛構寫作塑造的白求恩形象有哪些特點?

李:對于真實的歷史人物,我是堅決避免用杜撰編造的手法來表現的,那樣做,會對不起歷史,對不起讀者,也對不起良心。

近年來有不少作家采用穿越等手段編寫歷史小說。我雖然欣賞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但我本人是絕不會走那條路的。曾經有國內著名學者推薦我看劉慈欣的《三體》。盡管這本書成功在世界上推出了,我也沒興趣讀。只要我知道內容是編造的,無論技巧多么高超,我都沒興趣。

之所以堅持寫實,也是因為我感到,生活中存在著數不清的真實故事,本身就蹊蹺曲折,情節動人,遠遠勝過編造出來的虛情假意的玩意兒。

我近年來撰寫的幾個外國人的題材,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偶然注意到之后,勾起了興趣,一番探索,發現被埋沒了幾十年的動人故事。除了白求恩,還有美國學者托馬斯·亞瑟·畢森,香港主教何明華等。歷史留下了豐富的礦產,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去挖掘,開采。

具體到白求恩,我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用客觀的眼光去分析處理我所挖掘到的相關材料的。在《蘭臺遺卷》中,展示給讀者的某些資料,以前也許曾經被介紹過,但隨著我人生閱歷的增加,我對英雄人物的心理活動,審視的目光也出現了不同的角度,賦予了更多人性的色彩。

我收到某些讀者的反饋,說他們閱讀到某些細節時,情不自禁落淚了,也有很多人說,一氣讀完,掩卷之后意猶未盡。我是非常欣慰的。

張、劉:您是在中加文化交流背景下進行白求恩書寫的,這與以往封閉環境下塑造的白求恩形象有哪些不同?您在書寫加拿大白求恩形象時是否會將中國的白求恩形象作為參考系,并探尋中加兩國的白求恩形象哪一個更接近真實的白求恩?

李:我首先閱讀到的白求恩傳記,實際上是加拿大共產黨員泰德·阿蘭(Ted Allan)撰寫的。我深受感動,久久難以忘懷。因為他的文筆讓我看到了一個遠遠超過《紀念白求恩》那篇文章所描繪的英雄。幾十年后,有人說,他實際上是根據周而復的《白求恩大夫》所寫的,受到了周的影響。但后來我閱讀周的原文時,沖擊力卻沒有泰德·阿蘭帶給我的那么大。

在那之后,我也閱讀過加拿大小說家丹尼斯·鮑克(Dennis Bock)的長篇小說《共產黨人的女兒》(The Communist’s Daughter)。那部小說的語言雖然極為高超精煉,但對白求恩的描寫,卻戴了有色眼鏡,對負面的東西過于夸張了,甚至包括虛構的假象。

有趣的是,人都不是一成不變的。2015年我組織了一支加拿大學者和作家隊伍,赴華參加紀念白求恩的活動。剛到北京時,鮑克還非常自負地宣稱,他覺得白求恩不是英雄,不值得中國人那么崇拜。然而,幾天之后,當他參加了一些活動,看到中國人對白求恩表現出來的崇敬,尤其是在太行山白求恩陵墓前,還有在白求恩工作過的小山村里,參觀了那種艱苦環境,聽到了各種不同的故事,他深受感動,理解了為什么白求恩在中國深受尊敬,也改變了自己初始的態度。

至于說,中加兩國哪個更接近真實的白求恩,我只能說,加拿大人了解的,更多是沒有去過中國的白求恩。而中國人了解的,更多是來到中國之后的那個白求恩。基本上都是真實的。

張、劉:這些年,通過您的抽絲剝繭,加拿大的白求恩形象得以展現在中國讀者面前。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您對白求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請您總結一下您現在對白求恩形象的認識?

李:我如今對白求恩的看法,已經在《蘭臺遺卷》中清楚地展現出來了。簡而言之,我是贊同大衛·萊斯布里奇教授的觀點的。你們可從書中找到那段話。

“白求恩犧牲之后,世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調和階級矛盾,采用了‘人道主義精神’來解讀白求恩崇高的理想世界。這種做法矮化、褻瀆了英雄的初衷,必須予以糾正,方不枉白求恩的奉獻與犧牲。”這么多年過去了,試圖把白求恩解釋為人道主義者而非共產黨員的聲音,像個幽靈,一直在游蕩。

即便是白求恩自己,也早在1937年赴華之前就用調侃的口吻對加拿大媒體說過了:“你問我是不是赤色分子?如果基督徒算是赤色分子,那我就是。”

更確切地講,白求恩是從一個帶有缺陷的基督徒最終轉變為一個完美的共產黨人的。而這種轉變過程,是在中國大地上完成的。

四、白求恩在中加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張、劉:對白求恩的書寫成為中加文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兩國的不斷交流,有關白求恩的作品也被翻譯成中文或者英文,例如書寫白求恩的傳記作品《白求恩傳:手術刀就是武器》《不死鳥:白求恩的一生》《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動家》都由英文翻譯成了中文,加拿大有關白求恩的文學創作、傳記作品在中文語境中接受如何?

李:這點我并不十分清楚。因為我基本上在加拿大工作生活,沒有機會廣泛接觸國內讀者。我感到,加拿大人撰寫的白求恩作品,因為不熟悉或者根本不了解中文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習慣,不一定能很有效地被中文讀者接受。但這些作品作為參考資料,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彌補中國資料不全的缺憾。例如拉瑞·漢納特的那本書,基本上囊括了白求恩的所有作品資料。

我所致力于撰寫的白求恩系列,一是挖掘了一些新的歷史資料,二是采用了適合中文讀者的敘述方式,所以,這些作品問世后,受到了不少讀者的歡迎。

張、劉:與此同時,中國的有關白求恩作品也被譯介到加拿大,這些作品在加拿大有何反響?加拿大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白求恩形象的?您認為加拿大是否會有新的白求恩熱?

李:這方面幾乎沒有引起任何反響。原因很簡單,受到大環境驅使,也受到西方意識形態領域長期以來歪曲丑化共產主義理想的影響。任何歌頌一個共產黨員的書,都會受到媒體的詆毀、攻擊、有意忽視。

2015年,在我和中加兩方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了大型畫冊《諾爾曼·白求恩》。中國出版集團投入了大筆資金,配備了四種語言,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但在加拿大基本上落到了石沉大海的命運。

加拿大在短期內是不會掀起任何白求恩熱的。

張、劉:目前在中加兩國都有不少以白求恩命名的交流團體,這些組織促進了中加兩國文化、醫療、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您認為這些組織團體在未來應該如何發揮更大作用,促進中加兩國交流?

李:雖然中加雙方都有很多以白求恩命名的團體,但真貨不多。因為不少人是抱著謀取私利的目的,注冊成立了這種打著白求恩旗號的協會,試圖撈取個人名利。

我比較欣賞的一個加拿大團體是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外科心臟手術專家利·艾瑞特(Lee Edward Errett)醫生負責的。我在《蘭臺遺卷》里面也介紹了他。他在1998年首次訪華,堅持了二十多年,輪流去中國邊緣地區如貴州,云南,內蒙古送醫送藥,培訓當地醫生,也去亞非拉等落后國家。2011年他成立了“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逐漸擴大,現在有幾百名加拿大醫護人員,他們不求名利,不到處搞演說,而是以實際行動在踐行白求恩精神的。

我認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加拿大,都應該提倡利·艾瑞特醫生們的做法。減少耍嘴皮子騙取名利的假大空,多些實際行動。

其實,中國也有這樣的人。我看過一篇報道,是寫一個上海醫生王萬青(最近去世),60年代主動要求去西藏工作,娶了當地藏民女子為妻,扎根牧區一輩子,為牧民服務。在我眼里,那才是真正的白求恩精神體現。

至于文化和教育交流方面,我過去曾多次帶領加拿大教育界人士、作家、青年學子等訪問中國,向他們介紹白求恩精神。他們都深受感動,紛紛表示,愿意前往中國貧困地區,奉獻自己的力量。我沒有醫療技能,只希望能通過我的筆,為年青一代中國人提供一些必要的精神食糧,只要我還能工作,就會繼續努力,促進兩國民眾之間了解白求恩所代表的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境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解讀,盡一己之力。

張、劉:好的,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訪談。這次訪談解答了我們的很多疑問,相信很多跟我們有同樣疑問的人一定很期待看到您的解答。

李:謝謝你們。很高興看到有年輕學者對白求恩研究感興趣,希望這次交談能夠傳達一些有益的看法。

(責任編輯:霍淑萍)

Dr. Norman Bethune’s Chinese and Canadian Image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n interview with

Chinese-Canadian Bilingual Writer, Professor Li Yan

Li Yan, Zhang Chengjiao and Liu Hanzh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Norman Bethune’s image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has attracted continuous attention in China,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Dr. Norman Bethune has also gained furth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n particular, Professor Li Yan, a Chinese-Canadian writer, created a different impression of Dr. Bethune in Canada from that of China. Through an opportunity as a visiting scholar in Canada, Professor Li Yan was interviewed. She i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Professor Li Yan has rigorousl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Dr. Norman Bethune’s cross-cultural image in her works, and has also revealed more details about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public perception of Dr. Bethune in Canada.

Keywords: Norman Bethune, Image, Canadian Literature, Cross-cultural

(English Translator: Li Yan, Zhang Chengjiao and Liu Hanzhi)

作者單位:李彥,滑鐵盧大學瑞納森學院;張承姣,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劉涵之,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猜你喜歡
形象跨文化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鐵骨柔情——論《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形象
開創硬漢派偵探小說先河
論導演創作的指揮棒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2:00
《水滸傳》宋江形象探析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2:50
簡述中國戲劇語言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豬形象比較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59:29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跨文化思考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永久色|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www亚洲天堂|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五月婷婷| 国内精品91| 女人一级毛片|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香蕉色综合|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限乱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性天堂网|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久久毛片基地|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午夜日b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婷婷六月| 色婷婷在线影院|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最大综合网|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午夜18| 国产福利拍拍拍| 综合亚洲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资源站| 在线无码九区| 久久国产热|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色精品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欧美第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