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灤州影戲傳播到東北之前,東北本土演唱的是一種被稱為“關東老影”的土皮影。遼金時期,戰爭導致遼東半島出現大規模人口遷移現象,客觀上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混居與文化交融是影戲在遼中南地區傳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移民則是影戲傳播的載體。金人擄掠藝人北上時將影戲帶入東北,其傳播路徑是從開封經由河北再傳入東北。蒙元時期,遼東半島作為邊徼襟喉要地多有軍隊鎮守,民戶墾荒,為影戲開辟了廣大的鄉村市場。但到了明末清初,遼東一帶兵燹頻仍,城市丘墟,后又有封禁政令掣肘,導致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滯后,阻礙了本土影戲的演化進程。因此直至清末民初,遼東半島的土影戲依然保留著“流口影”的早期形態,是為白山黑水之間最早出現的古影戲。
[關鍵詞]影戲;遼東半島;傳播;人口遷移
近代蓋州影戲是灤州影戲的一個分支。19世紀初,灤州影戲從河北擴散至東北地區,出于地緣因素,遼寧成為影戲傳播的第一站。從地域上劃分,蓋州影戲屬于“東北影”中的“遼南影”1。遼南影又可從風格上劃分為南派和北派2,蓋州影戲即北派的代表。這種用地域、風格把影戲分門別類的方式是在影戲發展為相對成熟的“翻書影”之后才開始的,清末民初在東北傳播的灤州影戲即翻書影。在翻書影傳入之前,東北地區早已存在著一種被稱為關東老影的“流口影”,這種古影戲又是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傳來的呢?
影戲誕生于北宋,從諸多文獻記載可知,北宋都城開封即影戲在北方的傳播發散中心。兩宋時期,影戲的發展達到其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宋滅亡后,由于北方戰亂不斷以及政令管制等原因,影戲似乎進入了停滯階段,直至清代才迎來其第二個興盛期。盡管這一時期文獻闕載,但影戲并未完全消失,作為一項已經深入民心的通俗藝術文化,影戲反而因為戰爭帶來的移民以及北方文化交融等原因從中原傳播擴散至東北一帶,成為白山黑水之間最早出現的古影戲。
本文所說東北指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著重梳理遼寧省遼東半島一帶的歷史移民變遷活動。近代遼南影傳播的地理范圍主要包括今蓋州市、海城市、大石橋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瓦房店市及大連市所轄的旅順口區、金州區、普蘭店區、莊河市等地,以及地處遼河平原的沈陽市、遼陽市等地。
一、遼金時期遼東半島的人口遷移與民族混居
遼設五京,實行道府州縣建制,蓋州及遼中南地區屬東京道(治所遼陽)管轄。遼初期統一東北后,為墾荒和軍事防衛,將大量外族人口遷入東北一帶,后期還將強制性移民的地域范圍從東北擴大至黃河流域。“遼太祖元年(907年)平州(治今河北盧龍)刺史劉守奇因其兄劉守光囚父奪權,率數千人降遼,被安置在平盧城(今遼寧朝陽)。”1神冊四年(919年),遼遷渤海人和漢人實遼陽府。神冊六年(921年)遷檀(治今密云)、順(治今順義)兩州人至東平(遼寧遼陽)、沈州(治今沈陽)。天顯十一年(936年),遼占據幽薊十六州地,此后遼軍經常南下攻宋并將其民俘獲北送,直至遼宋雙方簽訂澶淵之盟(1004年)才停止。經戰爭擄掠至遼河流域的漢人有數十萬人。2“然自阿保機時至于近日,河朔戶口,擄掠極多,并在錦帳。平盧(今遼寧朝陽)亦邇柳城,遼海編戶數十萬。”3為了管理這些俘掠來的漢族移民,遼以俘戶建襟要之地,將移民充至各道府州縣,如天贊三年(924年)遷薊州民實遼州(治今遼寧新民),開泰三年(1014年)以漢戶置順化城(治今遼寧瓦房店南),開泰七年(1018年)以漢戶置廣州(治今沈陽西南)等。如此一來,遼代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漢人數量劇增,涉及今遼南影地區的有順化城(今瓦房店市南)等地。此外,遼也將本族少部分契丹人遷入遼東一帶,如圣宗時遷稍瓦部至遼水(遼河)以東,4又有遙里部三石烈居潭州(治今遼寧建昌西北)、利州。5故而此時期契丹人的居住地域可東擴至遼東海岸,但契丹人的主要聚居地還是在上京道和中京道。
被遼軍強制遷徙的還有其他民族。唐末契丹崛起前,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統治著東北東部地區(包括吉林省大部分和黑龍江省松花江以南地區)。從9世紀末起,契丹不斷在渤海發起戰爭,并將俘掠來的渤海人強制遷移。天顯元年(926年),遼滅渤海,改稱其為東丹,隨后遼將大批渤海人陸續以州縣為單位集體遷移到東北的西部和南部。這些州縣里有不少地區是因遷入渤海移民而建,故而其早期人口構成是以渤海人為主。涉及今遼南影地區的有盧州(今蓋州市南)、鐵州(今大石橋市南)、海州(今海城市)、寧州(今瓦房店市東北)、歸州(今蓋州市西南)等地。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遼伐高麗,驅回渤海逃民并以其復置寧州、歸州。開泰年間,又從女真地區掠渤海人歸遼。1太平九年(1029年),渤海人大延琳起兵反遼,一年后被平定,遼將部分東京道的渤海戶遷到中京道和上京道,遼南的歸州戶(今蓋州市西南)遷到中京遷州(河北山海關),寧州戶(今瓦房店市東北)遷到中京潤州(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東北),海州戶(今海城市)遷上京遷遼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之后又移澤州民實海州。經此以后,留在東京道的渤海人數量減少,遼又將大批漢人遷移到東京道南部,“遼東舊為渤海之國,自漢民更居者眾”2,“東京本渤海故地,既滅渤海,幾盡徙其戶上京,其地空,乃以漢俘實之焉”3,是以后期遼中南地區的漢人數量遠超渤海人,成為當地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
女真唐稱黑水靺鞨,分布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一帶。遼滅渤海后將其民集體外遷,另有部分渤海人逃入女真地區,而女真也趁著渤海地空,南下拓展領土。自遼圣宗繼位后常伐女真,每次作戰都要俘掠人口,并將女真俘民遷移到東北各處,客觀上促使女真的分布范圍擴大至東京道南部的遼東半島一帶。“阿保機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4這些位于遼南地區的移民也稱南女真,主要分布在蓋州境內,后向南擴展至大連北部地區和普蘭店境,其中盧州(治今蓋州熊岳鎮)、歸州(治今蓋州歸勝城)、蘇州(治今大連金州區)、復州(治今瓦房店)的兵事屬南女真湯河司,東京道北部部分州縣的兵事則屬北女真。接受遼統治的南北女真也被稱為熟女真,他們與漢族等其他民族混居,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待女真崛起后,也開始像契丹一樣強制遷移其他民族到東北地區。公元1115年女真建金,定都會寧府。天輔四年(1120年)金攻占遼上京臨潢府,六年(1122年)攻占遼中京大定府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南)。金攻占燕京后,于天輔七年(1123年)二月“盡徙六州氏族富強工技之民于內地”1,這些燕京漢人自松亭關(今河北省喜峰口)被金遷入東北,十一月金又徙遷(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潤(今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等州人口入沈州(今遼寧省沈陽市),此外金還遷徙了來(今遼寧省綏中縣西)、隰(今遼寧省綏中縣東)等四州民眾至沈州。天會三年(1125年)金滅遼后,將大多數契丹人遷至臨潢府及上京路其他地區,另有部分契丹人被遷至“內地”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所在地區。金世宗、章宗時部分居于遼寧、吉林等地的契丹人多次起兵反金,失敗后又被分散遷入內蒙古和黑吉遼等地區,為防其再作亂,金令契丹與女真雜居,以達到“男婚女聘,漸化成俗”2的目的。
天會四年(1126年)金人克汴,北撤時從開封擄走了約十萬人,“男女北遷者以五百人為一隊,虜以數十騎驅之”3,“華人男女,驅而北者,無慮十余萬”4,華北其他地區百姓也盡被俘虜,“敵既不能下南京(河南商丘),乃自寧陵而上……至是悉驅而北,舍屋焚爇殆盡。東至柳子(安徽濉溪西南),西至西京(洛陽),南至漢上(湖北漢水流域),北至河朔,皆被其毒……郡縣為之一空”5。天會五年(1127年)金滅北宋。在金人將燕云諸州的百姓批量遷移到東北之后,河北地區人口密度下降,天會六年(1128年)金又將汴洛一帶的百姓遷移到河北。天會七年(1129年)金攻至江南,揚州“人民未渡江者尚數十萬,奔迸墜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婦人無貴賤老幼悉被驅虜,不從者殺之”6,建康府(南京)被屠后,剩余的幸存者也盡驅而北。這樣的強制俘虜北遷活動直到貞元元年(1153年)金遷都城以后才逐漸停止。而后,金代各府州根據當地的漢人和女真人數量,分別設置了漢人司吏和女真司吏,司吏數量不定,戶多就多設,戶少就少設,東京路的按察司并安撫司設有6位漢人司吏,7說明此地漢人數量不少。金定都中都后,又設五京作為陪都。另外,東京路的留守司設有女真司吏10人,按察司設有女真司吏12人,而在其所轄節鎮中,僅蓋州一地的女真司吏就有12人之多,8說明這些地區是女真人的重要居住區。金代末期北方蒙古興起,金“疑遼遺民有他志,下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1,客觀上促使當地形成了女真與契丹等民族混居的狀態。崇慶元年(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因不滿金之防范政令,在隆州和韓州起兵建國東遼,并在占據遼東州郡后定都咸平府(治今遼寧開原北),其弟耶律廝不叛出,在澄州(治今海城)稱帝,后被平定,耶律留哥則率眾歸附蒙古,徙居遼故都臨潢府。可見至少在金末以前,東北地區的主要人口是女真人,漢人也占據了相當數量,同時還有不少契丹人,說明這個時期的東北處于多民族混居狀態。民族混居會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傳播,大量漢人的遷入讓東北各民族能夠較早地接觸到中原文化,這是影戲等中原伎藝能被其他民族接納的前提條件,也為影戲在東北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社會文化環境。
二、民族文化交融與影戲傳播
唐以前居住在東北東部地區的人口主要是通古斯民族,漢人數量很少。經過梳理遼東半島一帶幾大民族的遷移歷史,可以發現遼中南地區自遼代起就不斷有漢人遷入。遼前期漢人主要分布在遼寧中部和西部地區,后期因渤海地空、遼以漢俘實之,使遼東地區的漢人數量超過渤海人。盡管這一時期在東北的統治者是遼,但東北地區的契丹人口要遠遠少于漢人,從人口數量上來看,漢族成為東北第一人口大族,契丹和渤海數量次之。這意味著遼金時期東北的民族分布格局較之唐代已經發生改變,民族混居成為當地的主要居住形態。人是文化的載體,漢人的大規模北遷必然會使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北地區,而民族混居會使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趨于融合,通常表現為人口數量較多或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影響人口數量較少或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其他民族。這就為中原影戲在東北的存續提供了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來自中原的移民即影戲在遼中南地區的傳播載體。
遼從興起之初便仿照中原建律法、定禮儀、改習俗,啟用漢族官吏協助統治者建立國家組織和政治制度,“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2,“時儀法疏闊,知古援據故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3,遼甚至以尊孔奉儒作為建國思想路線,并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建契丹大字,“契丹本無文記……漢人陷番者以隸書之半,就加增減,撰為胡書,同光之后,稍稍有之”1,且契丹文與漢文并行使用。到了遼中后期,在多民族聚居的東北還會以漢語作為通行交際用語。“當契丹強盛之時虜獲異國人則遷徙于此雜處。南有渤海,北有鐵離吐渾,東南有高麗靺鞨,西有女真室韋,北有烏舍,西北有契丹回紇黨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風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是知中國被服先王之禮義,而夷狄亦以華言為證也。”2遼國統治階層對儒家思想的推崇,也會促進民間百姓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和繼承,婚儀葬制、音樂服飾等契丹習俗在200余年的時間里逐漸漢化,百戲、角觗、雜劇等娛樂藝術形式自然也受到遼國上下的喜愛。因上層貴族喜愛中原伎藝表演,被遼軍俘掠來的有伎藝者往往會被送入宮廷作宴會表演,還有一部分藝人會被充入軍隊娛樂軍士或統治者,“所俘人戶有伎藝者置之帳下,名屬珊,蓋比珊瑚之寶”3,故而這些藝人也會隨著軍隊四處遷移,繼續把中原伎藝傳播到其他地區。
民族文化交融是影戲在遼中南地區傳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而統治階層的喜好則會加速影戲的傳播進程。金代不僅在建國初期參用遼國的政治律法制度,其統治階層還沿襲了遼國對中原文化的偏好。女真是生活在東北的古老民族之一,遼時女真隨著戰爭移民,從東北北部遷徙到東北平原和遼東地區,與漢、契丹、渤海等民族混居,因而女真在崛起之前便已接觸過中原文化。金建國初期,兼取契丹法制與女真舊俗,隨著金軍四處征戰和強制俘民北遷,漢人的生活地域被分散、擴大到東北東部的黑龍江松花江以南地區。后來金上層統治者不斷吸收、采納中原禮儀制度與文化,女真文字即“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4而成。同時金人也如契丹一般喜好中原的娛樂表演活動,“樂如前所敘……云乃舊契丹教坊四部也”5,可知金之宴樂表演繼承于契丹教坊。宋宣和七年(1125年),許亢宗出使金國,見其“悉用契丹舊禮。如結彩山、作倡樂、尋幢角觗之伎、斗雞擊鞠之戲,與中國同”1,正是在這種偏好下,金人開啟了強虜中原伎藝人北上的序幕。
靖康元年開封城破,“金人求索諸色人……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人……歌舞宮女數百人。先是權貴家舞伎內人自上即位后皆散出民間,令開封府勒牙婆媒人追尋之……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瑟吹笙等藝人一百五十余家,令開封府押赴軍前”2,“十四日,虜盡索司天官、內侍……影戲、傀儡、小唱諸色人等及家屬出城”3,明確記載了影戲藝人及其家屬被金人擄掠北上。天會四年(1126年)十一月,“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都由開封府列冊津送,諸可考索。入寨后喪逸二千人,遣釋二千人,僅行萬四千人。北行之際,分道分期,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婦十存七”4,“諸色目三千四百十二人,右監軍固新、左監軍達賚押解。天會五年四月初一日,自青城國相寨啟程,五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實存……諸色目一千八百人,分其半至上京”5,這些伎藝人被分道分期地押送北去,過程中或死或逃或少量遣散,行到燕云之地時人數只剩下一半左右,金人又將這些剩下的俘民“點驗后,半解上京,半作分賞……百工、諸色各自謀生”6,所以這個時期有千人左右的伎藝人被留在了華北地區,其中也包括影戲藝人,客觀上擴展了影戲在北方的傳播地域范圍。北方地區多受中原文化輻射,二者文化語境相似,有利于影戲在此區域生存,大量影戲藝人的集中遷入也會促進華北地區影戲的發展與自我延續,后世聞名的灤州影戲或許就是在這個時期從中原傳入灤州一帶的。
金人攻占燕京后就曾將大量六州工技之民遷徙至內地,“內地”是金對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的稱呼,這些俘民的遷徙路線是經過河北后再向北遷移至東北地區。金人克汴后再次大批量地將中原俘民遷入東北,“分其半至上京”即把點驗后的另一半諸色目伎藝人驅送至上京會寧府,影戲藝人也在其內,至此東北地區始有影戲流傳,其傳播路線便是從開封經由河北再傳入東北一帶。金中期時世宗曾說“金之燕飲音樂,皆習漢風”1,再結合金人對中原百戲伎藝的偏好來看,影戲更是會在金人的統治范圍內得到進一步傳播。尤其是金人集中居住的東京道及遼東半島一帶,僅蓋州一境就設有女真司吏12人,說明其境內軍隊與女真戶數眾多,對影戲、雜劇等娛樂表演有著大量需求,是以影戲能夠傳播到遼中南地區并扎根立足于此。加之此地區不斷地有漢人遷入定居,也為影戲的承繼和延續提供了文化載體和重要支撐。
三、元以后遼東半島影戲流傳概況
今遼東一帶在元朝時屬遼陽行省南部范圍,蒙元于北方興起后,四處征伐,大舉進攻東北,金統治者被迫將都城南遷,金人也大多從東北撤離進入中原。遷入中原腹地的女真人在元一代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依然留在東北的女真人則還保持著本民族的特征。蒙元占領東北后,出于作戰或戍邊鎮守等軍事目的,分封諸王及派遣兵將,世代坐鎮邊徼襟喉要地,軍隊駐守時也會帶家屬同行,故而這時期遼東一帶多有軍隊鎮守。此外,為削弱對方國力,元軍在戰爭中同樣采用了擄掠人口的軍事手段,這些被俘虜的人口一部分被元編入軍隊補充兵力,另一部分則被遷移至邊徼之地屯田、戍邊。至元(1264—1294)年間,元人多次將用南宋軍隊改編成的新附軍遷入遼中南地區屯田墾荒,還在金州(治今大連)、復州(治今瓦房店)置有金復州萬戶府。遼陽行省南部地區在金代有女真、漢、契丹、渤海等民族混居,后元軍多次進攻高麗,將大量俘民置于沈陽—遼陽一帶,使得此地高麗人口劇增。至明前期,遼東地區人口構成已變為“華人十七,高麗土著歸附女直野人十三”2。終元一代,北方戰亂不斷,城市丘墟,地處襟喉要地的遼東半島歷來更是主作屯戍之用,經濟、文化發展皆進入遲滯階段。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影戲自然也無法更進一步發展。因文獻闕載,不能得知這一時期的影戲生存全貌。但遼東一帶始終有軍隊駐扎、民戶墾荒,這便為影戲的存續提供了可能。作為一項可隨處作場的伎藝,影戲所具有的便利性和隨意性能讓影戲藝人通過趕場子的方式維持生計,還可以依托農令時節、迎神賽會等各種名目去作演出,久而久之影戲便能于田里鄉間扎根、保存下來。更何況蒙元統治者雖對漢俗漢制一直持抵抗態度,但其于樂曲一道卻是對中原推崇備至,元不僅征徙西夏、亡金禮樂舊人,還廣遷江南樂工于京師,故元所用雅樂,是為宋之大晟樂遺法。在此風尚下,遼東一帶的影戲斷不至于絕跡,只不過在戰爭和文化管制政令的影響下,影戲離開了城市坊鎮,另從田野鄉村開辟演出市場。
元明鼎革后,社會生產逐漸恢復,經濟文化水平穩步上升,北曲南戲蓬勃發展。繁盛的地方戲曲占據了城市的表演空間,影戲卻成了不受文人重視的末流小戲。盡管如此,廣大的鄉村市場和穩定的社會環境,還是讓影戲重啟了發展進程。尤其是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原地區,影戲已從“流口影”演化為“翻書影”。1958年在河北發現的明萬歷己卯年(1579年)所抄連臺本影卷《薄命圖》,包括了今灤州影戲的所有行當和大部分戲文板式與詞格,這意味著河北本地的影戲至遲在明萬歷年間已趨于成熟。相對于中原腹地各方面的持續發展,遼中南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社會文化明顯滯后。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遼東半島三面環海,遼河平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有燕山山脈相隔,交通頗為不便,不利于兩地文明交流互鑒,客觀上制約了東北的經濟文化發展進程。二,遼東半島是邊徼重地,戰事不斷也會導致城市與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停滯。遼金之前,從華北去往東北多走盧龍塞古道、平崗古道或無終古道,自遼太祖以漢俘建錦州起,大量漢人被遷到遼西一帶,并設遷、潤、來、錦等州將遼西走廊東西兩端打通,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山海衛(今山海關),使遼西走廊一躍成為華北與東北連接的交通主干道,同時也讓位于遼西走廊東端的遼寧錦州等地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攻掠遼東邊地,再次開啟強制遼東半島人口遷移的軍事活動。作為明廷與后金對峙的前線區域,遼東一帶的百姓在戰爭中大量死亡、逃徙或被俘虜遷走,當地人口數量驟減,一度使這個區域的社會、經濟陷于毀滅。三,逮至清兵入關,作為龍興之地的關外被列為封禁區,導致東北地區人口增長緩慢,生產經濟恢復程度有限,是以遼東半島一帶的影戲演化過程遠不如中原影戲進展順利。
清代是影戲發展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隨著清王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戰火平息,社會趨于穩定,交通復暢,農業、工商業恢復,民俗文化勃興,沉寂一時的影戲又重新在城鎮鄉村中活躍起來。清兵入關后,將對影戲的愛好一并帶入京中,為震懾地方加強控制,清廷派遣八旗兵去往各省駐防,影戲藝人也隨軍一同前去,上行下效,影戲遂于全國流行。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影戲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影戲流派,尤其是在經濟繁榮的地區,影戲多已演化成“翻書影”。而位于邊陲之地的遼東半島,因歷史上戰亂不斷且有封禁政令掣肘,導致此地區的影戲未能進一步發展,依然停留在“流口影”階段。一般情況下,一種文化藝術形態離它的發源地越遠,越能保留住它的早期狀態。當這種藝術在它的發源地更新迭代時,處于其輻射圈邊緣地區的演化往往具有滯后性。一個新藝術形式的出現不會立刻取代前一種,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層面上,它們是可以共存的。但文化藝術形態不會一直凝固不變,演變前進才是其發展的總方向和總趨勢。是以當灤州影在清末民初傳入東北時,原存于遼東半島的古影戲“關東老影”受到猛烈沖擊,不得不退出遼中南城市群的主要演出市場。張永夫先生曾記:“而原來的老影收縮于大連、新金、鳳城、寬甸等地區,演出活動較少,在某些地區現已絕跡。”12023年筆者及同僚拜訪蓋州皮影藝術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世敏時也了解到,遼南早年間還有點“流口影”,據她回憶以前曾在鳳城見過。2時至今日,蓋州及周邊地區已不見“流口影”的蹤跡,我們只能通過文獻記錄和藝人口述追溯它在遼東半島一帶的傳播歷史和存續原因。
結語
綜上所述,在灤州影戲傳播到東北之前,東北本土演唱的是“流口影”,也稱關東老影、土皮影、老調影等。遼金時期,戰爭導致遼東半島出現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現象,客觀上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混居與文化交融是影戲在遼中南地區傳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移民則是影戲傳播的載體。金人擄掠藝人北上時也將影戲帶入東北,其傳播路徑是從開封經由河北再傳入東北。蒙元時期,遼東半島作為邊徼襟喉要地多有軍隊鎮守、民戶墾荒,為本地的影戲開辟了廣大的鄉村市場。但到了明末清初,遼東一帶兵燹頻仍,城市丘墟,后又有封禁政令掣肘,導致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滯后,阻礙了本土影戲的演化進程。因此直至清末民初,遼東半島的土影戲依然保留著“流口影”的早期形態,是為白山黑水之間最早出現的古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