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既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前提,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從區域開放的內涵、架構、主線和重點看,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需要堅持“1234”的系統路徑。
首先,堅持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制度型開放是我國開放經驗的升華,也是對逆全球化思潮的理性回應。因此,無論是區域對外開放,還是整個國家的對外開放,都應緊扣制度型開放這一根本要求,從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完善發展制度等層面,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領域,與國際前沿水平相通相融,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從根本上增強我國區域經濟對全球優質企業和生產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
其次,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一方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基于國內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產業結構和開放水平,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開放布局。另一方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也要堅持國際視野,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與更多友好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鼓勵國內各地依托自身比較優勢,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就業水平提升等多方面深度參與國家之間的合作。
再次,把握區域開發、區域合作、區域戰略三大重點。第一,區域開放與區域開發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區域開放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促進區域開發進程,而區域開發進程的深入,也會助力區域開放水平的提高。因此,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以高水平區域開發為支撐。第二,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著力推動區域合作。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目標,既要求不斷提高各地區對國際市場的開放水平,也要求地區間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相互促進的格局。第三,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著力發揮區域戰略的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多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等,在優化區域開放布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持續深入實施。
最后,用好要素流動、企業驅動、產業聯動、政府互動四個抓手。破除制約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堅持企業尤其是行業頭部企業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對加強地區合作和國際交流的促進作用;堅持產業鏈思維,加快形成產業深度聯動和利益充分共享的發展格局;強化政府間多層次、多領域和多頻次互動,為地區之間的多樣化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