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山陽醫派探源

2024-01-01 00:00:00倪泳
江蘇地方志 2024年6期

山陽醫派是以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1758—1836)為宗師,以中醫溫熱病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個醫學流派。所謂“山陽”,即山陽縣,為唐代楚州與明清淮安府的治所,今指淮安市淮安區。因淮安府在明清轄區范圍還包括宿遷、鹽城、連云港和揚州、徐州等市的部分地區,所以山陽醫派又稱淮醫學派、蘇北醫學流派、淮揚醫派、淮海醫派等。[1]溫病學說起源于戰國至秦漢晉唐,隸屬傷寒范圍,經過宋金元時期的變革發展,始脫傷寒藩籬,至明清自成體系。[2]追溯山陽醫派的源頭,首先要提到西漢著名辭賦家枚乘,其名作《七發》被譽為漢朝第一篇大賦,亦是一篇闡述中醫心理學的經典之作。而宋代是中國古代醫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醫家,如龐安時、朱肱、張耒和楊介等,他們對《傷寒論》的研究與闡釋,為后世溫病學乃至整個中醫外感熱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來山陽醫派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溫病學系自《傷寒論》發展而來

傷寒是古代中醫家對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狹義傷寒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溫病是外感熱病的一種,在廣義傷寒的范疇內,溫病為其從屬的一部分。

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難經》和《傷寒論》等。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首次提出溫病的病名,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素問·熱論》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成書于西漢末年至東漢間的《難經》認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明確指出溫病是五種傷寒之一。而成書于東漢末年的《傷寒論》論及溫病,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另外,《傷寒論》的清熱、攻下、養陰等治法和方藥,也是后世形成溫病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晉唐以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在黃河流域一帶,對疾病的醫療經驗以北方為主,對溫病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概念上將溫病隸屬于傷寒的范疇,雖有論治溫病的一般原則,但方法不具體,也不全面,溫病學處于萌芽時期。

宋代戰爭頻發,戰后疫情泛濫,加之宋以后,氣候開始變暖,溫熱病和時行病流行。[3]據郭靄春《中國醫史年表》記載,從北宋到元代311年間,有記載的瘟疫流行竟有61次之多。“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傷寒論》是古代最早以傷寒為題的專著,各家自然以《傷寒論》為依據探討外感熱病的診治藥方。不過在長期實踐中,眾多醫家逐漸認識到僅用《傷寒論》經方治療外感熱病,不能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他們總結新的治療經驗,結合新發現的藥物提出改革的主張,溫病學進入成長發展時期。

宋金元時期政府對醫藥的關注,戰爭及社會的需求,運氣學說及理學的影響,《局方》的盛行等都成為促進中醫學發展的因素。此期是中醫學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的發展與創新,對明清醫學發展興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4]元代山陽名醫潘思誠曾任淮安路醫學教授,其后裔從醫者甚眾,家傳七世,長達近百年之久,有學者認為山陽醫派亦由此發端。

明清時期是溫病學形成階段,眾多醫家在繼承和總結前人有關溫病的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的實踐和體會,對溫病學的多個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研究。明崇禎十四年(1641),全國瘟疫流行,采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溫病大家、“溫疫學派”創始人吳又可追究病源研究分析認為,這種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四時不正之氣所為,屬“溫疫”(宋代《集韻·平聲·魂韻》解釋:“瘟,疫也。”“瘟”字由“溫”演化而來,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相互混用。瘟疫是具有溫熱病性質的急性傳染病,屬于溫熱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兇險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類疾病)。其癥狀雖與傷寒相似,但實際上絕然不同。他在《溫疫論》中闡發疫病流行特點,將“溫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提出了“戾氣”病因學說,建立了表里九傳辨證論治思維模式,創制了達原飲、三消飲等方劑,臨床療效甚驗。自此,不但瘟疫證治有繩墨可循,而且將溫熱與瘟疫逐步合為一家,開溫病學派之先河。

吳又可學術思想對后來的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醫學理論的不斷積累與臨床實踐的深入,至清代,溫病學終于完全脫離傷寒藩籬。在這樣的背景下,吳鞠通作為山陽醫派的宗師,集前人之大成,著成《溫病條辨》。《溫病條辨》在辨證方法、預后傳變、治則治法、組方用藥等方面繼承了《傷寒論》的相關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有溫病特色的學術體系。[5]

二、宋代儒醫對溫病學發展貢獻很大

宋代經濟發達、文化開放,醫學受到朝廷、社會等各方面的推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宋代當朝統治者尤其重視醫學,甚至還親自研習醫學,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文人志士,無不以知醫、學醫、懂醫為榮,[6]許多文人也通醫道,儒而知醫,醫儒互參,亦官亦醫,形成一種潮流,出現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儒醫”群體。宋代官修史料匯編《宋會要輯稿·崇儒》載曰:“伏觀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于疾病,謂之儒醫。”宋儒摒棄了前代注重章句、訓詁的治學方法,形成了新的闡發義理的治學路徑。儒醫將儒家治學方法帶入《傷寒論》的研究中,不僅注重對《傷寒論》內在辨證治療規律的闡發,且在治療溫病時不拘泥于經典著作,對《傷寒論》中治方較少的溫病的治法進行了補充,對溫病學的發展貢獻很大。謝觀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說:“中國醫術,當以唐宋為一大界。自唐以前,醫者多守專門授受之學……自宋以后,醫乃一變為士夫之業,非儒醫不足見重于世。”[7]

宋代造紙、印刷、制墨等行業的蓬勃發展,大量醫籍得以廣泛印刷發行,為傳播醫學知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著名藥學家蘇頌(1020—1101)熙寧元年(1068)曾任淮南轉運使。他學識淵博,兼通百家學說和醫藥,尤精于本草,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祐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后在此基礎上主持編纂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該書集北宋以前本草文獻之大成,為科技史上的創舉。

宋代儒醫以蘇軾與沈括最具代表性。蘇軾(1037—1101)精通醫理,深諳醫術,熟稔藥材,注重實踐應用,著有《蘇學士方》,史稱:“軾雜著時言醫理,于是事亦頗究心。蓋方藥之事,術家能習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能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經試驗,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于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元豐四年(1081)春,蘇軾在《錢飛子施藥》中介紹鄉醫錢飛子治療大風病的驗方,他在黃州試之,病良愈,常以施人。元豐五年(1082)作《服胡麻賦》,認為胡麻“性與茯苓相宜”。“服松脂法”是蘇軾的家傳秘方,蘇軾常服之,受益匪淺,曾寫信將此法傳給著名書法家米芾:“每日早取三錢匕著口中,用少熟水攪嗽,仍以指如常法熱揩齒畢,更以熱水咽之,仍以嗽吐如常法,能牢牙、駐顏、烏髯也。”[8]

蘇軾因此特別愛種松樹,掌握了豐富的種樹技術,“東坡種松法”還被記入《東坡雜記》中。元祐七年(1092)九月初,蘇軾在盱眙都梁山應杜輿的請求傳授種松方法,他在《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見杜輿秀才,求學其法,戲贈二首》詩中說: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二年黃茅下,一一攢麥芒。三年出蓬艾,滿山散牛羊。不見十余年,想作龍蛇長。夜風波浪碎,朝露珠璣香。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煮松脂法,用桑柴灰水)人事多乖迕,神藥竟渺茫。朅來齊安野,夾路須髯蒼。會開龜蛇窟,不惜斤斧瘡。縱未得茯苓,且當拾流肪。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飛霜。槁死三彭仇,澡換五谷腸。青骨凝綠髓,丹田發幽光。白發何足道,要使雙瞳方。卻后五百年,騎鶴還故鄉。

蘇軾在詩中自注:“煮松脂法,用桑柴灰水。”顯然,他將“煮松脂法”訣竅也告知杜輿了。

曾擔任過沭陽主簿的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沈括(1031—1095)對于醫藥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所著《夢溪筆談》中《采草藥》《藥議》等文,從采藥、用藥到辨藥、制藥均有論述,尤其是《藥議》“于形狀性味,真偽同異,辨別尤精”,他還將搜集來的醫方匯成醫藥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早佚)。后人將沈括所著的《良方》與《蘇學士方》合稱為《蘇沈良方》,流傳至今。

清代陸錫熊、紀昀、王嘉會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蘇沈良方提要》中說:“宋士大夫類通醫理,而軾與括尤博洽多聞。其所征引,于病證治驗,皆詳著其狀,確鑿可據。其中如蘇合香丸、至寶丹、礞石丸、椒樸丸等類,已為世所常用,至今神效。”《蘇沈良方》卷五記載:“梔子湯治胸痹切痛,泗州有人病歲余,百方不效,服此二服頓愈。”著名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推崇醫道,廣讀醫書,其“偏頭痛方”被載入《蘇沈良方》卷六,醫家醫案中屢用之。

三、蘇軾摯友龐安時為早期溫病學家

蘇軾及“蘇門四學士”中的張耒、黃庭堅皆為儒醫,他們與“北宋醫王”龐安時交誼深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記《傷寒總病論》載:“安時與蘇軾、黃庭堅、張耒諸人游,皆盛稱之。”

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湖北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人,系宋代傷寒學派大家,以善治傷寒而聞江淮一帶。他臨癥診脈,十分重視人迎、寸口并用之法,不僅精于方藥,且善針法。其一生著作甚多,有《難經解》《主對集》《本草補遺》《龐氏家藏秘寶方》《驗方書》等,惜均佚。

龐安時廣尋諸家之說,結合自己30余年實踐經驗,著成唯一傳世的《傷寒總病論》六卷。該書按照《傷寒論》六經分證的方法,充分說明病證由臟腑往經絡傳變的原因,提出了許多超出前人的觀點和治法,并補充了張仲景《傷寒論》未備之方,是一部研究《傷寒論》較早而有很大價值的著作。龐安時特別強調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飲食起居與傷寒發病的關系,根據傷寒病的不同類型和癥狀,運用《傷寒論》汗、吐、下、和、溫諸法,辨證治療,獲得顯著療效。《傷寒總病論》包含了傷寒和溫病兩方面的內容,而且首次將溫病與傷寒置于平等地位認識和辨治,不再將其從屬于傷寒,對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人們將龐安時視為早期溫病學家。

據《東坡志林》記述,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貶謫黃州第三年,“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針而愈”。此后兩人交往密切,結下深厚友誼。蘇軾對龐安時的醫技、醫德非常欽佩,不但請他為自己治病,還向他人大力推薦。同宗好友蘇頌患病久治不愈,蘇軾寫信給他說:“蘄水人龐安時者,脈藥皆精,博學多識,已試之驗,不減古人。度其勢未可邀致然,必詳錄得病之由,進退之候,令見形狀,使之評論處方,亦十得五六,可遣人與書,庶幾有益。此人操行高雅,不志于利,某頗與之熟,已與書,今候公書至,即為詳處也。”[9]

蘇軾認為龐安時對傷寒病的認識和把握的程度十分嫻熟,稱其“術學造妙”“大類蜀人單驤,善療奇疾。知古今,刪錄張仲景己后《傷寒論》,極精審,其療傷寒,蓋萬全者也”。蘇軾自眉山人巢谷處得“圣散子”一方,在謫居黃州時,恰遇疫病流行,他用此方藥“所活不可勝數”。當初得到此方時,蘇軾曾起誓不可傳人,但他遇到龐安時卻違誓將此方相授。他在《圣散子敘》中說:“安時以善醫聞于世,又善著書,欲以傳后,故以授之。亦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龐安時將此方載入《傷寒總病論》卷四“時行寒疫療法”一節之中。

《傷寒總病論》卷六附有長達1300余字的《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龐安時向蘇軾詳細介紹了溫病與傷寒的本質區別及補正張仲景《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并強調“安時所撰傷寒解,實用心三十余年。廣尋諸家,反復參合,決其可行者始敢編次”。蘇軾在《答安時帖》中盛贊:“惠示傷寒論,真得古賢救人之意。豈獨為傳世不朽之資?蓋已義貫幽明矣。”

黃庭堅為《傷寒總病論》作后序,稱“龐安常自少時喜醫方,為人治病,處其死生,多驗,名傾淮南諸醫”。張耒在《跋龐安常傷寒論》中盛贊:“其用心為術,非儷古人,何以及茲。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豈不信然哉。”并在《贈龐安常先生》詩中首稱其為“醫王”:“德公本自隱襄陽,治病翻成客滿堂。懶把窮通求日者,試將多病問醫王。一丸五色寧無藥,兩部千金合有方。他日傾河如石鼓,著書猶愿記柴桑。”后來他又為龐安時撰寫墓志銘:“聰穎絕人,耳聾從醫。醫術奇妙,聲震江淮。德望之高,當世無比。廣尋諸家,精心論著。跡垂后世,為人敬仰。”

四、張耒、楊介舅甥皆淮安名醫

著名詩人張耒(1054—1114) 曾任泗州臨淮(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主簿。《宋史·張耒傳》記載:“張耒,楚州淮陰人。” 史料記載張耒死后歸葬故土,“宋張耒墓:在府城西,舊淮陰縣”。《淮陰人物傳略》載:“張耒兼有醫名。其子張秬、張秸、張和,皆中進士,以一門四進士而盛傳至今。”張耒交游甚廣,除政、文界人士外,“世之醫往往與之游”,他曾不無自豪地稱:“龐安時者,高醫也,予嘗從之游。”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人物辭典》載:“張耒旁通醫學,與龐安時為友,曾為《傷寒總病論》撰序。輯有《治風方》一卷,凡三十二方。已佚。”張耒早年以文章受蘇軾賞識,因得從學于蘇軾。其《藥戒》一文以述帶論,將高深的醫學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把痞證的成因、臨床癥狀及治療經過描述得很準確,雖是以醫諷政之作,對于醫家治病亦有可法之處。元符元年(1098)三月,蘇軾寓居瓊州府城開元寺時,將張耒論治眼、治齒的方子書寫于寺壁,以此宣傳醫藥知識。

張耒外甥楊介(1060—1130)出身于世醫家庭,舉孝廉,不就,乃立志學醫,懸壺濟世,又受業于張耒門下,盡得其醫學真傳,著有《四時傷寒總病論》《傷寒論脈訣》《存真環中圖》等。《淮陰人物傳略》載:“楊介,字吉老,宋泗州盱眙人,是詩人兼名醫張耒的外甥,少從張耒學醫。”〔民國〕《續纂山陽縣志》記載:楊介為“張耒甥,以醫鳴”,“耒精醫理,介從討論,術益精,故耒喜介”。楊介除以醫術名揚四方,也善詩。[10]清〔光緒〕《盱眙縣志稿》卷九記載,“耒嘗贈以詩,亦重其醫。賀鑄游盱眙南山,亦贈介詩,且云‘楊善方藥,著書甚多’”。楊介還善繪畫,尤擅畫竹。[11]

楊介診疾問病,辨證審因,每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他曾以奇方異法治愈宋徽宗等人的疑難病癥,名震京師。宋徽宗趙佶熟讀《內經》,還曾親撰醫著《圣濟經》,建中靖國年間暑期,他突發脾疾,疼痛難忍,太醫也束手無策,只得詔請楊介前來診治。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記載:“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診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明代萬全《幼科發揮》卷三記載:“宋理宗嘔吐不止,召醫楊吉老治之。問:‘用何方?’曰:‘辛熱藥也。’帝曰:‘服之不效。’吉老奏曰:‘熱藥冷服。’藥成放井中良久,澄冷進服,一啜而嘔吐止。”

楊介在臨證之余,精研臟腑內景,形體骨度,厘正宋以前有關臟腑圖形資料,實圖繪制了我國最早的人體解剖圖譜——《存真環中圖》一卷(“存真”指臟腑,“環中”指經絡),并于政和三年(1113)刊行。政和八年(1118),著名傷寒學家朱肱(1050—1125)撰寫《重校證活人書》,論述經絡、脈穴,剖析傷寒的各種癥候,其中以楊介《存真環中圖》為主要依據繪制了6幅“經絡圖”,將經脈循行文字以圖的形式予以展示,受到朝廷重視,國子監奉詔刊行,影響很大。朱肱研究傷寒最重經絡,認為不識經絡,則猶觸途冥行,不知邪氣所在。在用經絡循行部位和生理特點解釋傷寒傳變的同時,他還特別強調脈證合參以辨別病證的表里陰陽。為便于臨床辨識與治療,他對外感熱病分類歸納命名,施以不同方藥,這種分類方法對后世醫家影響頗深,[12]也為山陽醫派在溫病診治上的精細化分類提供了思路。

宋時楚州和泗州皆為大運河沿岸的重要城市,交通便利,張耒與楊介經常有書信往來。有一年秋天,張耒得到楊介寄來的書信和好藥,非常高興,寫了《秋日喜楊介吉老寄藥詩》:

閑坊遠市聲,終日掩衡門。惟有風中葉,蕭騷終日聞。午枕不成寐,起坐無與言。喜聞故人書,珍藥幸見存。其方受仙圣,其效未易論。豈惟蠲沉疴,庶可稍本根。珍重復珍重,厥價萬玙璠。永年未可有,庶保無天昏。

楊介也經常到楚州探親訪友。有一次,楊介到山陽去看望外婆,張耒見到他不僅以佳茗款待,還賦詩《喜吉老甥見過》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楊甥時過我,論詩朝達暮。”“樂逢親骨肉,情話到爾汝。”楊介曾寓居楚州行醫,清〔光緒〕《盱眙縣志稿》卷九記載:“楊立之自廣州通判歸楚州,喉生癰,腫潰,膿血流注,寢食皆廢,眾醫束手。適吉老來郡,立之兩子往邀之。至,熟視良久,曰:‘不須看脈,已得之矣。此疾甚異,須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子有難色,謂:‘喉中膿潰痛楚,豈宜食姜?’立之曰:‘吉老醫術通神,言必不妄,試啖我。’初食,殊甘香,稍益至半斤許,痛漸已。滿一斤始覺味辣,膿血頓盡,粥餌入口無滯礙。明日召吉老謝而問之,對曰:‘君官南方,必多食鷓鴣。此禽好食半夏,久而毒發,故以生姜制之。今病源已清,無庸服他藥也。’”

當時楚州醫術高超者不止楊介一人。〔民國〕《續纂山陽縣志》卷十“人物”引《蘇沈良方》云:“時有小兒醫王鑑以黑神丸治急慢驚風極效,致厚產,神之,未嘗傳人。又有人以白茅花一大把水煎治衄血急診,皆吉老之流。”

楊介以中藥香白芷為原料制成藥丸,對于治療傷風頭痛有奇效。此藥丸起初沒有名稱,因為盱眙別稱“都梁”,自山陽慕名前來求醫的蘇軾好友王定國將其命名為“都梁丸”。宋代王璆《是齋百一選方》卷之九第十二門“都梁元(即丸)”條下記載:“王定國因被風吹,項背拘急,頭目昏眩,太陽并腦俱痛,自山陽拿舟至泗州求醫,楊吉老既診脈,即與藥一彈元,便服,王因疑話,經一時再作,并進兩元,病若失去。王甚喜,問為何藥,答曰:‘公如道得其中一味,即傳此方。’王思索良久,自川芎、防風之類,凡舉數種皆非,但一味白芷耳。王益神之。此藥初無名,王曰:‘是藥處自都梁名人,可名都梁元也。’”[13]都梁丸至今仍然是常用的中成藥。

黃庭堅與楊介亦交往密切,他在《山谷別集·楊子建通神論序》中云:“余有方外之友曰楊介,嘗為余言《素問》《本草》之意。且曰:五運六氣,視其歲而為藥石,雖仲景猶病之也。至于本草,則仲景深矣。余涉世故多,未能從介學之,衰老竄逐戎僰,瘴癘侵陵,生意無幾,恨不早從楊君之學也。”

清代陸心源《宋史翼》卷三十八載:楊介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愿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介盡以精微告之。李后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雖然正史中并無蘇軾與楊介交往的記載,但宋代王明清《揮麈后錄》卷八載:“蘇叔黨(即蘇軾第三子蘇過)以黨禁屏處潁昌,極無憀。有泗州招信士人李植元秀者,鄉風慕義,歲一過之,必遲徊以師資焉,且致饋饟甚腆。叔黨懷之。”楊介后人對蘇軾后人多年堅持慷慨饋贈,透露出楊介與蘇軾兩個家族之間非同一般的情誼,而張耒、黃庭堅等人與楊介的關系非常親密,楊介由此接觸到龐安時等醫學大家的學術思想,受到他們在溫病學上獨到見解的影響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代眾多醫家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藥物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在溫病治療方面,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吳鞠通在繼承宋代傷寒學派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溫病的辨證施治進行了深入探索。他提出“三焦辨證”理論,將溫病病變過程劃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證候特點和治療原則,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溫病學的辨證體系,為溫病治療提供了寶貴的臨床指導。可以說山陽醫派的形成是對宋代以來傷寒學派學術精髓的深刻繼承與拓展,它以獨特的學術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遠的學術影響,成為中醫外感熱病學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倪泳,現代快報社記者,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文化。)

欄目編輯:王魁詩

參考文獻

[1]楊建華.山陽醫派的形成和發展初探[J].江蘇中醫藥,2010(4).

[2]張之文.談溫病學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4).

[3]小高修司,楊文喆,張再良.從蘇軾看宋代的醫學與養生——從古代的氣候史、疫病史思考《傷寒論》的校訂[J].中醫文獻雜志,2018(2).

[4]李成文.宋金元時期中醫學發展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J].中國醫藥學報,2003(3).

[5]胡琨建,溫玉.試述《溫病條辨》對《傷寒論》的繼承與發展[J].吉林中醫藥,2018(6).

[6]趙軍斌.宋代的醫學發展及其原因解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5(1).

[7]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01.

[8]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53.

[9]李官火.蘇軾與龐安時[J].浙江中醫雜志,2003(9).

[10]湛芬.張耒籍屬譜系及生卒年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6).

[11]張姣.從楊克一《圖書譜》看北宋印學圖譜之肇始[J].西泠藝叢,2022(12).

[12]聶廣.醫道繁 貴乎辨——試論朱肱研究《傷寒論》的特點[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8(1).

[13]王璆.是齋百一選方[M].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1: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午夜影院a级片|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在线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址|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性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人人干|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成人91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欧美国产中文|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特级毛片|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精品另类| 午夜色综合| 亚洲色图另类|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床戏一区| 蜜臀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99久久精彩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成人夜夜嗨|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伊人成人在线|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毛片网站|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在线看| 福利一区在线|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色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