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受季風環流支配,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日海洋的季風帶來豐沛雨水。春秋兩季,南北季風交替之際,氣候更顯多變,冷暖無常,晴雨難測。年降水量的七成,主要集中于三個時段:四五月間的春雨,六七月的梅雨,以及九十月間臺風攜來的秋雨。
無錫境內,地勢平坦而遼闊,土壤肥沃,宛如一顆明珠鑲嵌于太湖水網平原之中。此平原,乃古澙湖之遺跡,占全市總面積半數之多,其東北部略高,河渠縱橫,人稱漕河平原;西北部稍低,圩田密布,名曰圩田平原;中部與南部,則是平田廣袤,為無錫之腹地。平原多為湖積與沖積所成之土壤,肥沃適宜,稻麥皆旺。
特定的氣候與地貌,織就了無錫的水鄉畫卷。市內河網密布,湖蕩星羅棋布,大小河道三千余條,蜿蜒曲折,總長逾兩千九百多公里。京杭大運河自西北向東南斜貫其境,錫澄運河向北通江,直湖港與五牧河溝通太湖與西北圩區,望虞河則連接太湖與長江,更有錫北運河、九里河、伯瀆港等水系,交織成網。除浩瀚之太湖,尚有五里湖、鵝真蕩、宛山蕩、省灘蕩等湖蕩點綴其間。無錫之民,因水而生,依水而居,形成與水共生的經濟生活與獨特的鄉土聚落,演繹著一曲曲水鄉之歌。“塘”類鄉土地名便是這一水鄉特色的生動體現。從往昔滋養田疇、孕育魚米的灌溉與養殖之基,到后來成為舟楫往來、商貿繁榮的交通要道,乃至構筑起抵御外患、護衛家園的堅固防線,一步步見證了無錫水鄉社會的滄桑巨變與蓬勃發展。
無錫“塘”類地名概況
無錫之地,因水而興,“塘”之名,意蘊深長。在諸多義項中,“塘”或指水池、浴池,亦或堤岸、生火之小坑,其義豐富,皆與水息息相關。《說文解字》闡釋:“堤也,從土唐聲。”《康熙字典》則進一步釋之:“筑土遏水曰塘。”
據《越絕書》所載,“無錫歷山,春申君時盛祠以牛,立無錫塘”,“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瀉西野”。昔時,芙蓉湖(又名無錫湖,古時是與太湖南北相望的大湖)廣袤,水患頻發,春申君筑堤遏水,分湖為田,既保航運之暢,又灌田疇之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自此,無錫之水,始有“塘”之稱,寓意精心修筑之堤岸。如沿河老街的兩岸皆作“上塘”“下塘”,河堤則稱為“塘岸”,遵循“橫為塘、縱為浦”之古制。歲月流轉,“塘”之名漸次擴展,亦指代人工開鑿或整治之河流,相當于運河。無錫,淺水沼澤遍布,運河之開,為求陸道之連續,便于拉纖避浪,水陸并行,久而久之,“塘”亦含河流之意。百姓稱無錫運河為“塘河”,此運河歷來為漕運要道,又是南來北往之官道,故稱“官塘”,其河岸則簡稱“塘”。城北運河之北岸,名曰“北塘”,城南運河之西岸,喚作“南上塘”,東岸則稱為“南下塘”。城中運河依橋梁而分,中市橋、南市橋皆有“上塘”“下塘”之稱。
觀乎全國,帶“塘”之地名,多以南方為盛,北方除沿海之地其他則較為少見。無錫地處水鄉,百姓傍河而居,市鎮街道亦沿河而興。鄉土地名,乃自然環境、人類生活、語言習俗的具體反映。在無錫很多地方,水塘既為維系村落之生存的鮮明地標之一,還寄托百姓對風調雨順、旱澇保收之期盼。
無錫“塘”之盛行,乃至向“鎮”“村”“莊”等村落通名演變,成為準通名之存在。無錫“塘”類地名,星羅棋布,涵蓋居民點、自然風物、道路等諸多方面,難以計數。此等地名,多以鄉土地名為主體,承載著無錫人民對傳統農耕生活的深深眷戀與依賴。他們以居所周邊之“塘”為命名依據,以此表達對水的熱愛與敬重。
然城市化進程迅猛,不僅水塘洼地消逝無蹤,諸多關聯地名亦隨之湮滅。雖有部分地名,通過村鎮或街道之命名得以傳承,然其變動頻繁,難以逐一溯其本源。這無疑是無錫豐富地名文化遺產的一次深刻變遷,讓人在感慨歷史滄桑之余,也深思地名文化傳承與保護之重要。
“塘”類鄉土地名的構詞與含義
檢索“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數據截至2024年8月1日),無錫境內帶有“塘”字的鄉土地名已達995個。更以其豐富的構詞方式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無錫地名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按地名類別劃分,居民點占大多數,依后則是橋梁129座、河流88條、支路42條、次干路22條、社區22個、行政村18個、紀念地旅游景點15個、主干路12條、水庫4個、集鎮3個(江陰的璜塘集鎮、湖塘里集鎮、河塘橋集鎮)和山3座(濱湖區的窯塘山、石塘山,宜興市的石塘里)以及建筑物3個、行政區域2個(祝塘鎮、東北塘街道)、鄉道1個(宜興市的塘新線)。
按所屬行政區劃分,數量從多到少依次為宜興市364個、江陰市225個、錫山區219個、惠山區82個、梁溪區47個、濱湖區35個、新吳區23個。宜興市、江陰市、錫山區占比最多,主要原因為三地面積較廣,且保留的農村居民點較多,此外與三地山丘地貌分布也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宜興,具有獨特的氿水文化,氿一般是指水面比湖小,比河蕩大的水域,也指溪水匯集,南山眾多溪水匯聚于宜興,形成東氿、西氿,水網縱橫,使得“塘”類地名應運而生。
“塘”字在無錫地名中存在靈活多變的組合方式,展現了地名的多樣性,深刻反映吳地人民的生活習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主要可歸納為“名狀式”與“方位式”兩種構詞模式。
一是“名狀式”地名。“塘”字居于其后,其前多為修飾成分,或描繪“塘”的形態、功能,或關聯著地域特色與人文風情。如“大塘”之壯闊、“石塘”之堅韌、“蓮塘”之清雅、“藕塘”之豐饒,乃至“李家塘”這樣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無不透露出吳地人民傍水而居、以水為鄰的生活圖景。在江陰與宜興,尤以姓氏命名的“塘”類地名居多,它們不僅是對先祖開拓精神的銘記,也是家族情感與地域認同的紐帶。
二是“方位式”地名。以“塘”為中心,輔以方位詞,精確地標定了地域位置。這些方位詞不僅限于傳統的“東、南、西、北、上、下”,更有“口、底”等具象詞匯,賦予了地名更為生動形象的表達。如宜興市的“董塘口”“東塘底”“塘頭”。“塘”前可以疊加其他方位詞,如錫山區的“東北塘”“西北塘”,梁溪區的“南下塘”。這種地名結合了兩種“方位式”構詞方式,不僅體現了地名命名者的智慧與創意,也讓人在品讀之間,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份來自遠古的方位指引與歸屬感。
“塘”類鄉土地名的演變及文化內涵
在無錫,“塘”類地名深刻烙印著社會經濟變遷的軌跡,它們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見證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鮮活的記憶。
“塘”,最初或許源自古人對水域的敬畏與利用,那些古老的堤塘、河塘,不僅是水利設施的遺跡,更是先民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隨著歲月的流轉,語音的輕吟淺唱中,“塘”字地名或因河道的悄然填埋而隱匿于歷史塵埃,如古時城中“南門二下塘”“北門二下塘”的消逝,以及“三下塘”化身為如今的“新生路”,這些變遷,體現著城市發展的軌跡。而新的“塘”類地名,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或依附于新建的水庫,如宜興市的“爛塘岕水庫”“蒲塘水庫”“九畝塘水庫”“石板塘水庫”,靜靜地守護著一片水域的寧靜與豐饒。
建城區的擴展也是“塘”類地名演變的重要方面。隨著無錫城市的擴張和人口的遷移,一些原本位于城市邊緣或鄉村地區的“塘”類地名,逐漸被納入城市范圍,成為城市地名的一部分。如江陰市“璜塘村”、惠山區“西塘村”、新吳區“東塘街村”。同時,隨著交通的改善和水利的發展,新的“塘”類地名也在更廣闊的地域內產生,如江陰市“河塘公園”、錫山區“興塘公園”,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不斷改造和利用。
“塘”類地名與社會經濟生活的互動關系尤為緊密。在古代,這些地名往往與農業灌溉、水上交通、漁業等經濟活動密切相關。隨著近代無錫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塘”類地名開始與工業、商業、服務業等新的經濟形態相聯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曾位于城中“北塘”“南塘”之間的運河兩岸街道,是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南北往來的貿易通道。那些曾經的長街短巷,如今雖已換上了現代化的面貌,但那份因“塘”而生的繁榮與活力,依舊在城市的血脈中汩汩流淌。
“塘”類地名成為無錫地方特色
“塘”類地名在無錫的歷史演變中,不僅記錄了地理環境的變遷,更融入了無錫的地方特色,成為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封建社會早期,“塘”類地名往往與無錫的水鄉特色、農業文明緊密相連,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一些以“塘”命名的村莊或集鎮,可能正是圍繞某個重要的水利設施或水域而形成的農業社區。諸如錫山區的“黃土塘”自南北朝以來就是錫北重鎮,其依傍東青河而生,河運暢達,農業繁盛,這里曾是錫北地區的重要經濟與文化樞紐,見證了水鄉農業文明的輝煌歲月。每一方“塘”畔,都承載著先民們辛勤耕耘、漁舟唱晚的生動場景,構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
清初詩人杜漢階《梁溪竹枝詞一百首》中,有詩描繪無錫古運河兩岸商市之繁華:“北塘直接到南塘,百貨齊來貿易場。第一布行生意大,各鄉村鎮有銀莊。”又有無錫俗語說:“上塘十里能興市,下塘十里能燒窯。”無錫在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史上寫下光輝篇章,成為江南經濟中心城市。其中北塘地區是其顯著代表,當時北塘地區的“八段米市”為全國著名四大米市之一,同時亦為無錫贏得“布碼頭”與“銀碼頭”之稱譽。此時之“塘”文化,主要體現為“尚德務實,開拓進取”之無錫近代工商業文化。當代,隨著無錫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塘”類地名開始融入更多的城市元素和現代文明,成為無錫工商業蓬勃發展、城市版圖不斷擴張的見證者。南長街上的“圣塘里”商業街區,便是這一變遷的生動例證。古色古香的臨水民居與現代化的商業氛圍交相輝映,魚骨狀的街巷布局沿河蜿蜒,既保留了傳統水鄉的風貌韻味,又煥發著現代都市的勃勃生機。
“塘”類地名以其鮮明的地域性和歷史感,構筑了無錫獨特的城市形象與文化標識。它們不僅讓無錫人感受到家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也讓外來者能夠通過這些地名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無錫這座城市。
(作者簡介:葉倪,無錫工商管理碩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成員,無錫市濱湖區作協會員,研究方向為交通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與交通文化。)
欄目編輯: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