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北鹽場一直是產鹽重地,是全國四大海鹽場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每年鹽產量高達200萬噸之巨,主要負責上海、湖南、廣西、安徽等16個省區(市)工業鹽和食鹽的供應。這里為什么能產這么多鹽呢?除了優越的地理條件外,更因為背后有一大批默默奉獻、值得大寫的產鹽人。
走向合作的時寶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淮北鹽場系統有一個名字很響亮,他就是時寶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組僅有10余人,卻負責徐圩鹽場老東港所外四份灘、面積約達503畝的產鹽工作。
1950年,場所開展勞動競賽,目的是多產鹽。時寶玉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思想覺悟不低,他領會競賽精神后,就和小組其他鹽工商量,認為可以利用本小組灘上的優勢,聯合起來,走合作之路。大伙們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他們最初合作形式是合用蓄水池。小組4份灘,每2份灘使用一塊蓄水池,為了有效發揮蒸發池效能的目的,他們在4份灘的兩塊大蓄水池上加了兩道埝進行合用。實施合作后,采取“倒揚走水”的方法,拉長了蒸發池走水路線,提高了2度水質,從而提高了原鹽產量。另外,充分利用廢灘地,圍堰約270畝夾灘,作為蒸發池使用,以達到多制鹵水、多產鹽之目的。他們還集體使用鹵水,促使剩余鹵水早日結晶。
據曾在外四份工作過的幾位老鹽工回憶,合作形式確定之后,時寶玉帶領一班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閑暇時,留守值班;春曬時,緊張忙碌;收鹽時,夜以繼日。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經過全體人員的不懈努力,當年秋天收鹽結果一出來,每個人都笑逐顏開。
1950年,時寶玉小組共產鹽22240擔,超出原計劃6540擔,創全所14個小組最高紀錄。事實上時寶玉小組基本條件與其他小組并不在一條起跑線上。他們小組雖算是頭等灘,但實際面積要比頭等灘的標準小1/4,而產量卻高出絕對值1/4。可見,小組成績來之不易,也正是走合作之路結出的碩果。
收鹽結束后,場所許多領導干部紛紛深入時寶玉小組,親自到灘頭,實地查核情況,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總結經驗,理出思路,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推廣方案。為此,場所出了簡報,要求在學習、推廣“時寶玉小組”經驗過程中,掌握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確保灘地公有,認清合作生產的好處;二是以自然圩子為小組,形式上便于領導,便于操作;三是培養骨干,團結群眾,凝聚人心,基本上做到一呼百應,形成力量。
從此,在淮北鹽場系統,打破以灘為生產單位、家庭勞動為主體的小包工制,從分散到集中,從各自為政到向集體化方向發展的模式逐漸被推廣,原鹽產量節節攀升。就是從那時起,“時寶玉小組”聞名遐邇,家喻戶曉。
沖破世俗的徐士英
在舊社會,鹽場有句老話:“婦女是烏盆,洗碗涮鍋不算人。”婦女是被錯誤地認為“干不了鹽場工作”的。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婦女不僅能出色地掌握生產技術,而且學會了管理生產的本領,模范女鹽工徐士英就是其中一個好典型。她帶頭沖破世俗、當起女領灘手的事至今還被淮鹽人津津樂道。
徐士英和鹽場其他女工一樣,從小吃盡苦頭,父親是個鹽工,一家老小七八口人,全靠父親一個人維持生活。每月領到的一點口糧,還沒到手,就給掌管扣去很多。到沒辦法時,她家只好靠采野菜充饑,小小的徐士英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然而,這樣可憐的日子也過不安寧。一次,她的父親因故遭到一頓毒打,接著被開除場籍,趕出鹽場大門。不久,她的祖父母和她的父親先后餓死,她的媽媽沒辦法,被迫改嫁。她姊妹三人給人家做了童養媳。12歲的徐士英只得跟著大人上鹽灘,學幫工,過著苦難的生活。
鹽場解放以后,徐士英和許許多多女工一樣翻了身。苦難的經歷,使她對中國共產黨、對新的社會無限熱愛,她不由得把黨的事業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剛解放時,反動統治者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破破爛爛,殘缺不全。徐士英響應“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的號召,修整工具,積極儲水,及時保證了生產的需要,使一份最小的鹽田(150畝左右),一季生產2200擔鹽,創造了全所生產的新紀錄,受到了上級的重視。從此,淮北鹽場有了第一個女特等勞模。
1949年,徐士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1年春天,徐士英擔任了女領灘手,轟動了淮北鹽場,鹽工們都作為奇聞傳談。老年工人都說:“如今世道變了,人也變了。”徐士英干起活來和男子漢一樣,她把褲子卷到大腿,赤著腳,跳下鹵塘,扒淤泥,和格子,壓格子,掌握了鹽田生產的全套技術。徐士英運用了“搶種巧曬”的經驗,每次雨后都要提早半天撒鹽種,大幅提高了產量,被淮北鹽場廣泛推廣。
1953年,徐士英成為淮北鹽場第一個女所長。
挑戰自我的時明芳
古有女子花木蘭從軍,英勇殺敵,衛國戍邊,戰功顯赫;今有女子披甲領灘,寒來暑往,以灘為家,成績卓著。她就是原徐圩鹽場管港工區豐太小組女領灘手時明芳。
1980年,時明芳中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父母所在的小組當鹽灘工人。一向有著倔強脾氣的她,對這一就業機會充滿期待。在時明芳的心里,她曾盤算過,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名堂來。為此,她找到生產組長,主動請纓當領灘手。當時,不要說組長沒有從正面瞧她一眼,就連她的家人和一起分在本組的男同學也沒人挺她。之后,經時明芳再三游說,終于如愿以償。
其實,在時明芳力爭領灘手之前,她也反復掂量過。首先,她是地道鹽場人,在父母及小組其他長輩身邊耳濡目染,對豐太灘地情況了如指掌;其次,她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加之頭腦聰明,勤奮好學,不斷請教老前輩,拜師學藝,有了一定的生產經驗;再次,她可以和有經驗的老鹽工簽訂合約,集中全組人的智慧和力量。
豐太是個老式八卦灘較多的大單元小組,格塊較小,樣式零亂,除不利于制鹵外,每每收放閘門就需跑來跑去,這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僅每天走路就有近40里路,假如遇上極端天氣,不得不跑步進行。時明芳在征求他人的意見后,決定對此進行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花大力氣將老式八卦灘改為新式對口灘,以此來提高產量。改造很快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那些年里,時明芳頭疼感冒時,她堅持著;手被磨出血泡,她堅持著;累倒時,她仍然堅持著。每年扒鹽需要推小車過艞板和上鹽廩,這些難度較高的重活一般都是男職工干,可時明芳當仁不讓,載重和速度有時還超過了男工。
在擔任女領灘手近6年間,時明芳憑著一股風風火火的熱情和永不言敗的精神,硬是把一個很不景氣的落后班組,改變成在全工區40個單元中排名第3位且鹽產量連年刷新的班組,令眾多老資格男領灘手刮目相看,嘖嘖稱羨。
1987年5月4日,時明芳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光榮稱號,赴北京參加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召開的表彰大會,受到黨中央、團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88年5月4日,時明芳參加全國共青團代表大會,當時連云港市僅有兩名代表出席,她便是其中之一。會議期間,她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次日,該報頭版位置用較大篇幅刊登了她的先進事跡。鮮花、掌聲、榮譽一個接著一個,連云港電視臺還拍攝專題片《海英草》,把時明芳感人事跡傳遍四面八方。
(上接第51頁)
創造“奇跡”的葉汝春
葉汝春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9年度的全國勞動模范,是實實在在的“產鹽大王”。
1983年后,一度限產的原鹽忽然緊俏起來,一向靠天吃飯的海鹽產業,為滿足市場的要求,千方百計提高產能,這成了江蘇鹽業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海鹽生產周期長,從海水進灘到成鹵結晶,用“煉”字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要提高產量,除受氣象、灘地、技術等條件制約外,很大程度靠職工的能動性和智慧。
借改革東風,徐圩鹽場提出“投資與增產、增產與分配”雙掛鉤方案,首次把職工、效益、投資三者結合起來。這對慣于旱澇保收、長年拿固定工資的鹽工可是一個巨大挑戰。政策出臺,無人應戰,場領導決定從全場277個單元中挑選16個單元來闖關。
場長選中了葉汝春。工區起用他當組長后,用9個月的時間把一個下游10年的6組盤得生機勃勃,一年后又把一個連續4年沒完成任務的2組搞了上去。葉汝春有組織才干,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場長讓他小組的4個單元全部加入“雙掛鉤”。
“解放快40年,公頃單產翻過幾番?你姓葉的能干,兩年翻一番?說著玩呢!”面對風言風語,他不為所動,和場里簽訂了貸款兩萬、當年增產兩千噸的合同。
“冬準”是原鹽生產的準備階段,他領著15名職工平整蒸發池215畝,壓池板272畝,整修溝道4條,挖土1300立方米……全年沒休過一天完整的假期,可以說他是全面進入了超負荷工作狀態。
葉汝春非常注重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他說:“人心齊,再大的困難也不可怕。”他關心職工細致入微,誰有困難、有情緒,都瞞不過他,他會盡全力幫助排憂解難。職工都說:“跟著葉組長干,再累也沒怨言。”
葉汝春還非常注重科學技術的運用。海鹽生產技術雖然不斷發展,但是,要想有重大突破非常不易。葉汝春總結出一套“四個不浪費”操作法,在生產工藝每一細小環節做足功夫,向管理要效益。
葉汝春成功了。三年增產原鹽7539噸,噸鹽投資只有4.21元。在他的帶動下,三年中,全場105個單元加入了“雙掛鉤”行列。輕工業部還向全國制鹽行業推廣了“雙掛鉤”經驗。他的業績成了江蘇鹽業的奇跡,同時也是海鹽生產史上的里程碑,人們把“產鹽大王”的稱號送給了他。
葉汝春,作為一名普通的產鹽工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成為人民代表,還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不僅是葉汝春個人的光榮,更是江蘇鹽場全體產鹽工人的榮耀。
(作者簡介:盧同根,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連云港發展研究院理事長。)
欄目編輯:胡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