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定庵文集》數十卷,載有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已輯為《龔自珍全集》公開出版。他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官職。雖是今浙江杭州人,但他壯年辭職后卻情有獨鐘地定居于江蘇昆山。雖然時間不長,但他在此激揚文字,為文壇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遺產。
隱居:緣起羽琌山館
龔自珍與昆山的結緣始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十月,那是一次因公出差做客昆山的機會。由于他知道昆山孕育出了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知道昆山是個科考昌盛的地方,所以當他踏上這塊風水寶地時,看到昆山城里優美的人居環境和名門接踵的文化底蘊后,覺得名不虛傳,就深深地愛上了昆山。于是,龔自珍從赫赫有名的“徐氏三鼎甲”之老二、原禮部侍郎徐秉義的后裔手中,購得了位于東塘街中段的一幢舊宅,準備告老還鄉后,移居昆山修身養性。
14年后的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由于性格倔強、秉公直言,龔自珍受到了朝廷的排擠,47歲時退出官場后立即南歸準備隱居。一路上,龔自珍顛沛流離、悲觀失望,回到杭州老家稍事休息后,就想起曾在昆山買下的那幢舊房,可去感染當地的文化氛圍,專心創作,傾吐心聲,便離開了杭州去昆山養老。但是,多年前購置的徐氏老宅已陳舊不堪、難以入住,龔自珍決定先行修繕,以求能有長期定居的舒適條件。他將老宅加固粉刷,頓使面貌煥新。為了營造出更加優雅的環境,龔自珍還買下東鄰的一片竹林,盼望日后能源源不斷提供他最愛品嘗的時鮮竹筍。他還購來許多太湖怪石,在庭院中組合成了千姿百態的玲瓏假山,并親手種植了許多名貴樹種和別致花卉。
在龔自珍獨具匠心的加工裝點下,老宅逐漸變得美輪美奐。龔自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古人將收藏奇珍異寶的地方稱為“羽琌”。這座住宅里確實藏有龔自珍從京城帶來的一些價值連城的古董,如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玉印、唐拓本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等等。這些藏品鮮為人見,被主人視為掌上明珠、鎮宅之寶,又因住宅臨近風景如畫的玉峰山,故龔自珍為這座新居取名為“羽琌山館”。這個命名古樸典雅,含意深奧。屋主由于日夜陪伴在這些珍貴藏品的左右,便自豪地稱自己為“羽琌山人”。
自定居昆山后,龔自珍就遠離了官場的喧鬧,城里秀美的玉峰和清澈的婁水撫慰了他那顆懷才不遇的孤獨心靈。不久,他把妻子也接來昆山居住,在修葺一新的羽琌山館里,過著平靜而愜意的生活,在這里馳騁心緒,激揚文字,抒發著自由情感,享受著天倫之樂。
邂逅:玉峰神交林公
清道光十四年(1834)春,兩江總督陶澍視察昆山時,公事之余游覽了城邊的玉峰山。為了紀念那次高官蒞臨玉峰所留下的足跡,當時的昆山縣令就在玉峰山腰中建亭立碑,還在亭邊巨石上刻下了陶澍來昆一游的時間、地點、環境、過程,及同游人、建亭人等有關信息。
是年夏,江蘇巡撫林則徐奉旨疏浚婁江,余暇由昆山縣令陪同,也游覽了玉峰山景。當他爬上半山腰時,發現了這座為自己敬仰的陶澍總督而建造的涼亭時,頓生感慨,欣然揮毫,留下了兩條亭聯墨寶:“有情碧嶂團欒繞,得意孤亭縹緲間。”寫下了“道光甲午夏日,偶過昆山,來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詩語題之”的附款。該對聯不僅生動地寫出了玉峰山的美麗景色,而且也表露出作者對自己前程牽掛的糾結心境。事后,為了紀念林則徐到此一游且還留下墨寶的舉動,昆山人將此對聯刻于那座涼亭的亭柱上,并且還將亭名改為“林跡亭”。
龔自珍定居羽琌山館后,即去游覽了近在咫尺的玉峰山,當然邂逅了那座留下當朝名臣林則徐所題對聯的林跡亭。此時的龔自珍好像與林則徐神交了。透過字跡反復感悟,似乎已觸摸到林則徐當時懷揣的復雜心態,不禁對他的近況牽掛起來。當朝廷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火速趕往廣東沿海查禁鴉片后,移居昆山的龔自珍立即寫就《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人)一文,為林則徐的禁煙進言獻策,盼他能旗開得勝。文中有三句擲地有聲的忠告:一句是“食妖宜絕矣”,意思是吸食鴉片的“妖事”務必禁絕;一句是“火器宜講求”,意思是新式武器一定要講究先進,而且一定要立即求購;一句是“刑亂邦用重典”,意思是對販毒者不能心慈手軟。林則徐讀到龔自珍此文深受啟發,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當眾銷毀,給販運鴉片的外國列強以沉重的打擊。
林則徐和龔自珍曾經同朝為官,前者是展一代反帝英氣的民族英雄,后者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愛國學者,由于共同持有鮮明的禁煙立場,他倆成了一對志同道合的剛強義士。
言志:編就《己亥雜詩》
龔自珍定居的羽琌山館周圍是昆山城中的一片人文薈萃之地。原房主是當過禮部侍郎的探花徐秉義,他的哥哥是官至刑部尚書的探花徐乾學,他的弟弟是曾任文華殿大學士的狀元徐元文,他的舅舅又是大名鼎鼎的愛國思想家顧炎武,他們都留下了精彩紛呈的經典美文,于是,居住于此后,也激起龔自珍旺盛的創作熱情。他夜以繼日地伏案作詩,才思噴涌,佳作迭出。他整理舊稿和撰寫新稿后,就編集刻印。因該書完稿于他來昆山后的1839年,那年正是農歷己亥年,所以龔自珍就將他的詩集命名為《己亥雜詩》,共由315首七絕組成,題材廣泛,立意深刻。該書詩作基本都是政論風格,旗幟鮮明地表露觀點和抒發感慨,表達出作者的鮮明立場和殷切期望,既批判舊時弊,又倡導新思想,集中反映出詩人關切民族存亡、牽掛朝政命運的愛國情結。其中,不乏有流芳百世的名詩與振聾發聵的佳句,所以,清末梁啟超曾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民初的柳亞子也評說龔自珍的詩是“三百年間第一流”。
《己亥雜詩》中最有名的詩句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詩后被收進中學語文課本,成為世代傳誦的經典作品。這首詩展現了龔自珍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直至今日仍有啟迪意義。
《己亥雜詩》中也有其他憂國憂民的諷喻之作。如“不論鐵鹽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生栽禾”,對不利社會發展的政策進行了大膽揭露和尖銳批評。再有“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對禁煙斗爭的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牽掛。
己亥年時龔自珍定居昆山,馳名文壇的《己亥雜詩》自然就留下了昆山烙印,成為他移居昆山后創作高光時期中留下的一部影響深遠的精品力作。
寄情:撰寫《病梅館記》
龔自珍定居昆山期間,正是清王朝腐朽沒落、行將崩潰的時期。他看到了百姓的痛苦處境,不禁憂心忡忡。作為一介文人別無救國能力,只能采用作文寫詩的方法來托物寄情。他曾在羽琌山館的庭院里栽種了數十棵梅樹,每天伴梅,每天看梅,沒有品味梅花的骨氣,沒有陶醉梅花的香韻,而在另辟蹊徑地賞梅,卻有獨一無二的收獲。文人雅士總是正面詠梅,而龔自珍卻在別有用心地評梅,他發現梅樹上存在的種種病態,感悟出必須療愈病梅的當務之急,于是寫下了不朽名篇《病梅館記》,實際是在殷切地呼吁清廷應趕快醫治國之“病態”,實施改良。
由于受清末文壇的高壓環境所迫,作者不能直言不諱,因此只能通過晦澀艱深的語言旁敲側擊。《病梅館記》就是一篇針砭時弊而又寓意隱晦的政治散文,以借景取喻、托梅議政的手法,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統治者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種種罪行,表達出作者要求改革政治制度、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當時,一些墨守成規的文人認為“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因而,梅樹常被別有用心地修成病態,“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而且,作者指出了這種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嚴重,真是后患無窮。這篇文章,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句句說事。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偏愛人為病態的梅,致使梅花生長得很不正常,影射著在清王朝統治下的腐朽社會里,已充滿著麻木不仁的危機——當朝通過將梅枝斫正、刪密、鋤直的途徑,壓制了大量有才華、有骨氣的人才脫穎而出。而作者看到一棵棵病梅后十分傷感,呼吁立即給予治療:讓梅花親近土地,解開束縛;讓梅樹自然生長,恢復完好。以病態的養梅方法,暗諷統治者在培養唯諾馴服的奴才。這篇散文意境深遠、發人深省。
雖然龔自珍只在昆山居住了短短的三年,但留下的精辟文字足以證明,這三年正是龔自珍創作上的高光時期。他還沒來得及在昆山施展出全部的救國抱負,就被丹陽云陽書院邀去講課了,更不幸的是,不滿50歲時龔自珍突患疾病病逝,讓人惋惜不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后來,羽琌山館人去樓空,在歷史的長河中毀棄了。數年前,昆山在城里的東塘街富春橋附近修復了原羽琌山館中的一些古建筑,才讓今人得以似身臨龔自珍曾經修繕的羽琌山館,感念他在昆山展現的報國情懷,留下的激揚文字。
(作者簡介:楊瑞慶,昆山市文化館研究館員。)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