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的屁股里脫出一塊肉,就像一條紅色的尾巴,不知道是不是痔瘡,現在我該怎么辦啊?”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滿臉通紅地跟我說。
“不是痔瘡,”檢查后我發現,“是直腸脫垂。”
那么,什么是直腸脫垂呢?讓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也叫“脫肛”,是指直腸黏膜、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部分或全部脫出肛門以外的一種疾病。直腸脫垂按照脫出的長度可以分為3種:
● I度脫垂:排便時脫出腸段<4 cm(大多在3 cm左右),直腸壺腹內腸套疊,即隱形直腸脫垂,便后可自行還納。
● Ⅱ度脫垂:排便時直腸脫出4~8 cm,直腸全層脫垂于肛門外,須手托復位。肛管位置正常,肛門括約肌功能多正常,無明顯肛門失禁。
● Ⅲ度脫垂:排便時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或肛管脫出于肛外,長度>8 cm,較難復位。肛門括約肌功能受損,伴有肛門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關于直腸脫垂,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痢疾諸侯》中就有記載:“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腸虛冷所為。”又指出:“婦人產育用力,小兒久痢,皆至此。”其后,《景岳全書·脫肛》綜合前人之說:“大腸與肺相表里,肺熱則大腸燥結,肺虛則大腸滑脫,此其要也。”可見,不少人在千年前就已承受“脫肛”之苦。
直腸脫垂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0.5%,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是在幼兒、經產婦及年長體弱者中更為多見。在老年人群中,直腸脫垂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尤其是由于年齡增長導致的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松弛,以及可能的激素水平變化等因素,使得老年人更容易發生直腸脫垂。
二、直腸脫垂的原因
1.傳統醫學的認識
中醫認為直腸脫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氣虧虛,升舉無力,不能固攝。比如,《黃帝內經·素問》曰:“氣虛下陷,能使肛門脫出。”《瘍科心得錄》也有記載:“老年人氣血已衰,小兒氣血未旺,皆脫肛。”《醫方考》亦記載:“久瀉則傷氣,下多則亡陽,是氣血皆虧矣。故今廣腸虛脫。”
2.現代醫學的認識
現代醫學中關于直腸脫垂的理論較為復雜,這里就簡單為大家介紹目前最被認可的兩種說法:
(1)滑動性疝學說:1912年,Moschcowitr提出直腸脫垂是疝的發生過程。該學說認為,由于外在壓迫使得直腸前壁下移突入直腸。當腹壓增加時,直腸前壁隨凹陷的加深向下滑動,逐漸脫出肛門外。
(2)腸套疊學說:1986年,Broden和Snellman認為,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出現腸套疊,反復腸套疊導致直腸向下移位,直至脫出肛門外。
三、直腸脫垂的表現
1.脫出
疾病早期,患者可以觀察到直腸黏膜在排便時脫出,排便后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展,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在排便時都可能會脫出—不只在排便時會脫出,甚至在咳嗽、負重、久站、行路或下蹲時也會脫出。初期,脫出的直腸可以自行回納,或者用手推送回到直腸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脫出的部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大,直至難以回納。
2.出血
一般來說,患者出血量不會很大。當大便干燥或直腸反復脫出時,會出現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大便時會有滴血、擦拭出血。
3.失禁
由于直腸反復脫出,導致肛門括約肌功能受損,患者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輕者導致腸液從肛門流出,污染內褲,重者甚至無法控制排便。
4.其他
在脫出期間,患者可能會感到肛門周圍的不適或疼痛,特別是當脫垂的長度逐漸增加時,甚至可能伴有腹部或下腹部的鈍痛。老年人還可能會有尿頻等癥狀。
四、直腸脫垂的預防
(1)注意調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不吃過于油膩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便秘或腹瀉,或排便增多。排便時不要太用力或蹲廁過久。
(2)婦女分娩和產后要充分休息,以保護肛門括約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宮下垂和內臟下垂,應及時治療。
(3)積極去除誘發因素,如久坐、久站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咳嗽、腹瀉、腸炎等疾病。
(4)經常做提肛運動,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五、直腸脫垂的治療
首先,并非所有的直腸脫垂都需要手術治療;有時候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也可以很有效,當然一定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1.保守治療
(1)一般治療:側重于去除病因,如治療便秘、慢性咳嗽及前列腺肥大等,以減少腹內壓增高的情況。推薦每日進行肛門括約肌的收縮鍛煉,增強括約肌功能,防止脫垂。
(2)膠布貼合法:主要適用于幼兒早期直腸脫垂,將脫垂的直腸復位。如脫出時間較長,或有充血、水腫,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復位脫垂。復位后立即做直腸指診,將脫垂腸管推到括約肌上方,然后用紗布卷堵住肛門,再將兩臀部靠攏,用膠布固定。暫時堵住肛門,可以在短期內防止小孩因啼哭或腹壓增加致使腸管再脫出。
(3)硬化劑注射療法:適用于病程較長的兒童和用膠布貼合法無效者,以及成人輕度直腸脫垂。通過在直腸黏膜下注射硬化劑(如5%苯酚植物油、50%葡萄糖注射液等),使直腸與周圍組織黏連固定。切記:這些操作必須由專業醫生執行!
(4)精神心理評估:對于合并明顯精神障礙的直腸脫垂患者,建議先進行精神心理評估,然后再確定治療方案。
2.手術治療
對于嚴重的直腸脫垂,尤其是那些伴有肛門失禁或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的患者,手術治療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手術治療的目的包括:①通過切除或恢復正常解剖來消除直腸脫垂;②糾正便秘或肛門失禁等功能異常;③避免產生新的腸道功能障礙。
直腸脫垂的手術方式雖然有上百種,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經肛門手術和經腹手術。不過,關于直腸脫垂的最佳手術方式是哪一種,目前仍存在爭議。另外,在追求更低的遠期復發率的同時,如何更好地降低手術風險、兼顧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此,具體手術方式的選擇,需要醫生結合患者的情況綜合考慮。
六、手術后還會復發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直腸脫垂的發生和局部解剖變異有關,無法完全根治,存在一定的復發率。因此,手術后的預防很重要。為防止脫垂復發,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飲食:保持高纖維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2)充足水分:保證每日足夠的水分攝入,有助于軟化糞便,讓排便時少用力。
(3)定期排便: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長時間憋便。
(4)提肛運動:術后逐漸開始進行提肛鍛煉,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5)避免重體力勞動:術后一段時間內避免提舉重物和劇烈運動,以減少對盆底肌肉的壓力。
(6)控制體重:避免肥胖,以減少對直腸和盆底肌肉的壓力。
(7)戒煙限酒:煙草和酒精可能對腸道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同時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還有益于整體健康。
(8)適當運動:逐漸增加身體活動(如散步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腸道功能。
(9)遵循醫囑: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使用藥物,定期復查,及時進行必要的治療。
(10)心理調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減少術后的心理壓力。
(11)避免長時間站立:長時間站立會增加盆底壓力,應適當休息。
(12)注意傷口護理:保持術后傷口的清潔和干燥,防止感染。
直腸脫垂是可以管理的,一定不要“一脫再脫”!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保證適當的體育活動,同時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對預防和緩解直腸脫垂的癥狀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