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之說,許多中藥既是藥物也是食物,其中有些很常見。作為常見的食物,它們離我們并不遙遠,有些甚至就在廚房里觸手可及。可以這么說,廚房就是離我們最近的中藥鋪。今天,我們就從燉肉的“五大法寶”—生姜、蔥白、花椒、肉桂和八角茴香—說起,看看它們都什么特別之處吧?
一、生姜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入藥。首載于《本草經集注》,應用歷史悠久。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同時可解魚蟹毒。臨床常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近年來,隨著對生姜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生姜中的活性成分還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炎、降低膽固醇、增強免疫功能、護肝、止嘔等作用。
生姜具有獨特的辛香味,對人體消化道黏膜可以起到刺激作用,既能提高食欲也可促進消化。生姜特別適合傷風感冒、寒性痛經、暈車暈船、體質偏寒的人群食用。說到這,你的腦海里是不是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淋了雨、受了寒回到家,媽媽總會端上來一杯姜糖水,說趕緊喝了祛祛寒。可見,生姜解表散寒之功早已深入人心,成功融入生活之中。
【藥師提醒】生姜性熱,有積熱、癰瘡、陰虛內熱的人慎用。
【家庭妙方】
(1)鮮姜片外貼內關穴,可治療暈車。
(2)秋末初冬預防感冒的小藥方:
—姜茶飲:生姜10片,茶葉7 g,煎湯,趁熱飲。
—姜棗茶:生姜5片,大棗10枚,煎湯,趁熱飲。
二、蔥白
蔥白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蔥的鱗莖。隨時采挖,切去須根及葉,剝去外膜入藥。首載于《名醫別錄》,功效發散解表,通陽散寒,解毒散結。《用藥心法》:“通陽氣,辛而甘,氣厚味薄,陽也。發散風邪。”從中可以看出,蔥白有通陽行散之功。現代研究表明,蔥白具有抗菌、驅蟲等作用。
煎、炸、烹、炒,增香、去膻、除腥,蔥白在廚房中必不可少。
【藥師提醒】本品味辛,性溫,辛溫發散,表虛汗多者忌服。
【家庭妙方】這里為大家準備的是“神仙粥”。神仙粥出自清代醫書《惠直堂經驗方》。治療外感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常與生姜同煮粥。做法:準備蔥白7條(連根葉)、生姜5片,共搗碎;加白糯米1撮、水3碗,煎清粥2碗;最后,放入醋少許。
三、肉桂
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功效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臨床常用于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經閉。肉桂的主要化學成分為揮發油、多糖類成分、多酚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及微量元素,具有鎮痛、抗菌和抗腫瘤等藥理作用。
【藥師提醒】本品味辛,性熱,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者及孕婦慎用;不宜與中藥赤石脂同用。
【家庭妙方】對于腎虛腰痛以及受寒引起的腰痛,可采用敷臍法治療:取生姜粉、肉桂粉各3 g,用溫水調糊,調勻后敷于肚臍。
四、花椒
花椒是蕓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除去種子和雜質。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蜀椒;花椒之名首見于《本草綱目》。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臨床常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治濕疹,陰癢。花椒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類、酰胺類、香豆素等化學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花椒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殺蟲等作用。
花椒可以去腥增香,是調味佐餐之要品。
【藥師提醒】本品味辛,性溫,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用。
【家庭妙方】這里送大家一個輔助治療滑膜炎的妙方。將花椒與大粒鹽按照1:1的比例裝入純棉布袋中(也可以加入少量紅花和艾葉),制成花椒鹽袋。將花椒鹽袋表面淋濕,放入微波爐中加熱4分鐘,然后直接外敷于滑膜炎疼痛的關節處,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五、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又稱大茴香,是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實。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中。臨床常用于寒疝腹痛,虛寒氣滯、脘腹脹痛,腎虛腰痛。八角茴香含有揮發油、脂肪油、蛋白質、樹脂、樹膠質等化學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升高白細胞、鎮痛、抗氧化等藥理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八角茴香還是對抗禽流感的良藥—達菲—的原材料。
【藥師提醒】陰虛火旺者慎用。
【家庭妙方】預防甲型H1N1流感香囊的制作:八角茴香120 g,藿香、甘草、艾葉、肉桂、蒼術各20 g。上藥研碎混勻后,裝入縫好的囊體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