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旨在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為此,學校方面要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教師方面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本專題文章從優化作業設計的角度出發展開論述,旨在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本專題文章將持續刊登,歡迎廣大教師圍繞本專題內容踴躍投稿!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樂學性,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快、健康的氛圍中學習成長,教師應該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小學生學習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以減負增效為終極目標,重視作業的多元化設計。基于此,文章從“雙減”政策入手,充分闡述了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
作業設計不僅僅是為了鞏固知識,更是為了深化知識與運用知識。作業作為展示教師教學思想、教育理念是否與時俱進的有效途徑,可以充分體現出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可程度以及對數學知識的吸收程度。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統稱“雙減”)的頒布與實施,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以“雙減”為抓手,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學習特征、認知能力等,將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緊密結合,創新性地運用生活化作業、游戲化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等,進一步提升作業實效性,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這樣不僅能夠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也能夠運用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豐富作業內容,使作業更具有實效性
1. 設計基礎作業,鞏固學科知識
基礎作業是學生鞏固學科知識、夯實數學基礎的有效方式。對于小學數學基礎作業,教師要能夠摒棄“題海戰術”這一作業方式,精心分析教材內容,優化作業設計,體現出作業的少而精、少而優。“雙減”也意味著減負增效,減負說明作業量要少,想要讓學生通過少量作業快速掌握數學知識要點,形成數學能力,需要高效率、高質量的作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優的作業效果。教師在設計基礎作業的過程中,應當依據數量少、質量高的設計原則,分析教材,優化基礎作業內容,運用基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的教學中,為了設計出更為優質的基礎作業,教師需要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學重點。這一課包含了不進位乘法和進位乘法兩大知識點,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自主構建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過程,理解乘法豎式每一步的含義,逐步掌握建立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2)突破筆算乘法難點,理解進位問題(一次進位、連續進位)和因數中間含0以及末尾是0的問題;(3)培養學生初步遷移類推的能力。根據教學目標得出結論:理解乘法豎式計算每一步的含義,掌握乘法豎式計算的方法是其中的教學重點。那么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
算一算:150 × 6,78 × 5,40 × 6。
豎式計算:93 × 8,136 × 2,89 × 6。
應用題:一輛電動車的質量為55千克,摩托車的質量是它的3倍,汽車的質量是摩托車的4倍,計算摩托車和汽車的質量。
算一算能有效夯實這一課的知識;豎式計算能夠讓學生理解乘法豎式計算中每一步的含義,掌握乘法豎式計算的方法;應用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本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雙減”背景下,為了進一步貫徹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基礎作業設計上要能夠把握教學重點,注意作業量,如此才能夠發揮基礎作業的實際效果。
2. 融入生活內容,增加學生認知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現象在生活中都有體現。因此,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創新性融入生活化內容,也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將數學問題清晰、明確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可以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問題、完成數學作業,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也能夠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作業設計中,這一課中涵蓋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等內容,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聯系起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活化作業,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中進一步理解本課的知識重點,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師設計了“計算校園里操場的面積”的課后作業,校園是學生每天學習的地方,而操場是學生玩耍、嬉戲的地方,學生對這個作業很感興趣。為了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教師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可以自由討論、思考作業應該怎樣完成,并且小組內部也可以進行任務分工,將數據測量、圖形繪制、圖形劃分、面積計算、作業核對分給不同組員,最后在小組合作下,學生完成了課后作業。
融入生活內容的課后作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也能在完成作業中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提高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激活數學思維,增加對數學學科的認知,促進數學能力的發展。
二、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1. 設計游戲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游戲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超強的吸引力,那么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設計數學作業就可以創新性設計游戲作業,充分利用游戲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但是關于如何設計出質量與趣味并重的游戲作業,教師需要進行深切的研究和分析。學科作業可以分為課后作業和課堂作業。課堂作業往往是在教學完成之后,由教師所設計的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作業,能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設計課堂作業時,運用游戲形式將游戲與作業充分融合,既能活躍課堂氛圍,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材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之后設計游戲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課教授了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算理,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4 × 3 + 10 = 22,35 ÷ 5 + 11 = 18”的算式內容,分為“4 × 3”“+ 10”“= 22”“35 ÷ 5”“+ 11”“= 18”等寫在卡片上,盡可能多準備一些卡片,然后就可以在課堂中組織一次“尋找好朋友”的游戲。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隊(紅隊和藍隊)。先將卡片貼在藍隊身上,由紅隊首先開始“找朋友”,即將幾張卡片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算式,哪一支隊伍先完成算式搭配就獲勝。隨著“游戲開始”的聲音響起,紅隊的學生有條不紊地開始游戲,他們有的負責計算,有的負責尋找,很快就完成了游戲,然后再進行角色互換,由藍隊學生負責尋找。教師可以在完成游戲之后,對用時最少的隊伍給予獎勵。
“尋找好朋友”的游戲作業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也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回顧“混合運算”這一課的內容,使學生明確其中的算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這種作業設計的方式不僅體現出了創新性,也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且也改善了學生對作業的看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 設計實踐作業,培養綜合能力
小學生對于陌生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可以加入實踐作業,這種作業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特征,既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此外,在設計實踐作業時,教師可以將前置作業和課后作業結合起來,前置作業可以被稱為預習作業,是學生對于新知識的預習;而課后作業則是對知識的鞏固。運用實踐形式設計作業能夠讓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并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材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前置作業和課后作業。
前置作業:教師設計“觀察分析”的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第94 ~ 99頁的內容。學生分析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且根據教材中所出示的統計圖看一看自己能否理解其中的內容,也可以在“觀察分析”之后,自主嘗試完成教材中“做一做”的部分。在前置作業中設計“觀察分析”的實踐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課后作業:教師在設計本課的課后作業時,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動手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于這一課的理解。對于教師設計了“調查班級學生的睡眠時間,制作統計圖”“調查班級學生最喜歡的動物,制作統計圖”這兩種作業內容,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種完成。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完成,也可以學生間自由組合完成。這些調查作業不僅提升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也能夠使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使知識得到進一步內化,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運用分層設計,提高作業針對性
關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數學作業進行分層,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積極融入因材施教、分層教育的教學理念,從而使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可以運用兩種模式:學生分層和作業分層。學生分層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思維情況、學習興趣等,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然后再據其設計作業內容,這樣既能夠保障作業效果,也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作業分層是指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程知識的重難點,設計內容不同的階梯性作業,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需要提升的部分,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教材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一)”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分層設計,提升作業效果。
學生分層:首先將學生分層,班級中數學思維滯后、基礎較弱、學習能力尚可的學生是A層次;班級中數學思維一般、基礎一般、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是B層次;班級中數學思維靈活、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生是C層次。對于A層次學生,教師可以將課后練習作為作業內容,以不增加學生作業壓力,鞏固基礎知識為主,讓A層次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對于B層次學生,教師則可以設計一些富于靈活性、綜合性的作業內容,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性為目的,讓這一層次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有所提升。而對于C層次學生,教師則可以設計擴展延伸的作業,以培養這層次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思維,以及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為目標。
作業分層:作業分層是教師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將作業設計為基礎知識、思維提升、頭腦風暴三種不同的作業內容,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作業。
基礎知識:
1. 正確轉化為小數、百分數。
0.28% = ( " "),51.9% = ( " "),
0.19 = ( " "),1.55 = ( " ")。
2. 排列大小。
1.23,57%,0.39,0.02。
3. 填寫正確答案。
25千米增加15%是( " ")。
60公斤減少10%是( " ")。
思維提升:
六年級七班中男生人數為40人,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10%,試問六年級七班共有多少學生?
頭腦風暴:
1. 某公司近期產出一種新型玩具,成本為80元,如果生產廠家想要盈利25%,售賣商想要盈利10%,試問售賣商訂購這種玩具的單價是多少錢?顧客購買這種玩具的單價是多少錢?
2. 一家大型生產公司共生產零件200個,其中有5%的不合格零件,試問不合格零件有多少?如果拿出5個不合格零件,試計算現在不合格零件所占的百分比。
基礎知識是學生對于本課的回顧與掌握,而思維提升則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具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頭腦風暴則是需要學生在運用知識的同時,能夠找出問題中的關鍵部分,從而解答問題。這幾種作業在難度上呈現階梯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更為契合的作業內容。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教師要先能豐富作業內容,使作業更具有實效性,運用基礎作業鞏固學生的學科知識,設計生活作業增加學生的學科認知;要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以游戲增加作業的趣味性,運用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因材施教,設計分層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情選擇更為適合的作業,從而在提高作業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丹. “雙減”新舉措 "作業“巧”變革: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的點滴思考[J]. 試題與研究,2023(8):186-188.
[2]于麗霞.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生活化設計探索[J]. 讀寫算,2022(2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