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緣于動產易移動、難以特定化等特性,動產抵押因此采納“人的編成主義”“聲明登記制”等登記構造,動產抵押物若轉讓,抵押權人行使追及權以保障抵押權益,將面臨法律與事實層面諸多困境。為應對抵押權益保障的困境,首先應規范確立抵押權人對于擔保的信息提供義務,完善抵押物流轉中抵押人通知義務履行及其責任追究的機制,警示抵押權人及時辦理變更抵押人的登記,以此盡可能確保追及力可得實現。若追及權不得行使,價金物上代位作為抵押權益法定延伸機制,以及當事人事先約定抵押權益延伸及于抵押物轉讓價金或其債權,亦可補充保障流轉中的抵押權益。此外,抵押權人與抵押人還可以約定限制或禁止抵押物轉讓并予以登記,防范式地應對抵押權益受損的風險。
關鍵詞:動產抵押 追及權 物上代位 合意延伸 禁轉約定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557(2024)04-0043-15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抵押物的轉讓,《民法典》第406條改變《物權法》第191條所采的限制立場,明示“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確認抵押人原則上可自由轉讓抵押物。對于因抵押物流轉所生之抵押權益保障問題,第406條明確“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即抵押權人仍得追及抵押財產之所在行使抵押權,①藉此肯定并寄望以抵押權之追及效力為抵押物的轉讓護航。
抵押權之追及權,乃抵押權作為物權依其公示可對抗第三人效力之所屬,使抵押權不因抵押物之流轉而迷失。此追及權之行使,對于不動產抵押權幾無障礙,在因于不動產之特定性、固定性及不動產抵押權因此可得采納之“物的編成主義”登記機制。相反,動產多屬類型化的可移動物,難以特定化,致使動產抵押權之登記不得不采納“人的編成主義”,即以抵押人而非抵押物為單位設立登記簿,并進行物權變動登記的模式。如此,動產抵押權追及權之行使,是否依然順暢,抑或將在法律上與事實上產生諸多滯礙,不無疑問。而動產抵押權乃此次民法典動產擔保制度“變革”之重心,在擔保實踐中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若動產抵押權追及權之行使難以完全回應抵押物流轉中抵押權益保障之所需,動產抵押權的擔保功能難免受損。本文嘗試闡述探究動產抵押物轉讓中抵押權追及權之行使是否因動產抵押之特性而存有哪些困境,以及如何為擔保權益的保障尋得應對路徑。
二、動產抵押權之追及困境
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第191條第2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此規定意在保障抵押權人的擔保權益,但限制抵押財產轉讓的妥當性引發了巨大爭論,也造成適用中諸多疑難。【參見程嘯:《論抵押財產的轉讓》,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5期;冉克平:《論抵押不動產轉讓的法律效果——〈物權法〉第191條釋論》,載《當代法學》2015年第5期?!俊睹穹ǖ洹返?06條肯認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借以保障流轉中的抵押權。自此而言,抵押權具有追及效力乃抵押財產得自由轉讓的重要基礎。在動產抵押權,基于抵押財產及權利公示機制等方面的特性,追及權的行使并非順暢無阻,可能在如下幾方面陷入法律或事實層面的困局。
(一)動產抵押權未登記時抵押財產的轉讓
動產抵押權未登記,抵押財產轉讓時,抵押權是否具有追及效力?對此,需結合《民法典》第403條規定加以分析。第403條明確:動產抵押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對抗,是指作為物權的抵押權,其權利人可對任何第三人主張物上抵押權益的享有。而追及,則是指抵押財產轉讓時,抵押權人可追索至特定受讓人,主張抵押權的繼續存在。自此而言,追及力乃抵押權對抗力之所屬。因此可以斷言,未登記動產抵押權人不得對抵押財產的善意買受人主張抵押權的追及力。此中,動產抵押權既未登記,不應苛求受讓人在登記簿之外再作詳盡調查,故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第14條第1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第14條第1款規定:“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薄筷P于動產無權處分時善意的認定標準,將受讓人善意限定為非因重大過失不知所購買標的物上存在抵押權負擔?!緟⒁姼呤テ健⑷~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對于善意買受人,應保護其取得無負擔動產所有權的合理信賴。相反,即使動產抵押權未登記公示,若買受人知悉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動產抵押權的存在,其對于取得無權利負擔所有權因此欠缺合理信賴,仍應肯定抵押權對于惡意買受人的追及效力。
動產抵押權未登記時追及效力的殘缺,源自登記公示被設定為動產抵押權的對抗要件而非設權要件,更可歸咎于抵押權人對于抵押權益未予登記完善的懈怠。
(二)動產抵押財產被轉讓給正常經營買受人
《民法典》第404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并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贝酥匈I受人可稱之為“正常經營買受人”。根據該條款規定,當動產抵押財產被轉讓至正常經營買受人,抵押權人無法追及至買受人主張動產抵押權,即買受人取得無抵押權利負擔的所有權。
上述交易情境中,動產抵押權人無以主張追及效力,源于立法為動產抵押權追及效力特設的限制規定,與抵押權是否登記無關。之所以作此效力限制規定,乃因動產抵押權引入登記為公示方法,致權利查詢所需負擔與動產交易所求效率之間產生的緊張關系難以調和,立法為此構設出賣人正常經營活動中買受人免于查詢權利負擔且不受抵押權追及的特別交易規則。【參見鄭永寬:《論“正常經營買受人”的善意要求》,載《中國法學》2023年第4期?!拷宕艘巹t,可提升交易效率,保障買受人完整權益,亦不損害抵押權人對于抵押人可能實施的正常經營活動之法效的預期。【參見紀海龍、張玉濤:《〈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的“正常經營買受人規則”》,載《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
(三)動產抵押登記下抵押物被出售給善意受讓人
1.動產抵押登記下善意受讓人的存在
動產種類繁多,通常屬于規模化產品而難以特定化,易于移動而不固定,如此諸多屬性決定了動產抵押登記只能采“人的編成主義”,無法如不動產或具有識別可能的特殊動產之物權登記可采“物的編成主義”。因為,動產抵押登記若采“物的編成主義”,須按各個獨立動產逐一編成,登記不免繁瑣費力,且不利于以集合物或流動性資產設定擔保物權,難以因應社會需要。【參見謝在全:《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與蛻變》,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龍俊:《民法典中的動產和權利擔保體系》,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6期?!肯喾矗础叭说木幊芍髁x”,動產抵押登記只為每一個需要交易的動產擔保人設立一個登記頁,即以擔保人的姓名或名稱作為登記簿的編制標準和檢索標準,其名下的所有動產擔保交易,均登記于該頁之上?!緟⒁娂o海龍:《民法典動產與權利擔保制度的體系展開》,載《法學家》2021年第1期。】根據2021年頒布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第26條的規定,檢索查詢動產信息系以擔保人的法定注冊名稱或身份證件號碼為據,此足以說明我國動產擔保登記已采納“人的編成主義”。此外,類型化動產往往不具有唯一性與可識別性,僅以文字描述難以精準對應特定的動產,如何確定特定動產即屬抵押標的物,遂成難題?!緟⒁娙~金強:《現行動產擔保模式之批判》,載《法學雜志》2022年第6期。】我國動產抵押登記因此務實采行“聲明登記制”,【根據《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第9條第1款的規定,動產擔保登記內容只需包括擔保權人和擔保人的基本信息、擔保財產的描述、登記期限,并在該條第4款容許對擔保財產進行概括描述,擔保登記的內容無需詳細包括擔保財產的具體狀況;被擔保債權的種類和數額;抵押擔保的范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等。由此說明,該規定已確立了動產擔保的聲明登記制。】且允許概括描述擔保財產,只要如此描述可合理識別擔保財產即可?!尽睹穹ǖ洹返?00條第2款第3項對抵押財產描述內容的要求只列舉了名稱、數量。《擔保制度解釋》第53條與《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第9條均明確規定對擔保財產可以進行概括描述?!?/p>
按“聲明登記制”,當事人登記動產抵押權時,無需提交基礎交易文件供登記機構核查,當事人登記包括抵押人、抵押權人名稱及抵押財產概括描述等基本信息的融資聲明即可。此登記系統是可以在線訪問的電子化登記系統,動產抵押登記可以由抵押權人單方在線自主完成,無需取得抵押人對于抵押登記的同意,但抵押權人辦理登記前,應當與抵押人就登記內容達成一致。登記機構對于當事人具體的登記申請不作實體審查與參與(《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第24條、第29條)。【參見高圣平:《〈民法典〉視野下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制度的構造》,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莊加園:《動產抵押的登記對抗原理》,載《法學研究》2018年第5期。】登記內容無須包含擔保債權或其數額,對于抵押財產通常只是概括描述,涉及抵押財產名稱或范圍,而非特定抵押標的,所以,對于抵押人動產種類物以及現有或將有的集合動產上的抵押權登記成為可能。
動產抵押所采行的“聲明登記制”被認為具有顯著優點,不僅可以簡化登記流程,降低登記系統的管理成本,也可有效促成擔保物權的公示,滿足了市場對登記系統的需求?!緟⒁娂o海龍:《民法典動產與權利擔保制度的體系展開》,載《法學家》2021年第1期;高圣平:《〈民法典〉視野下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制度的構造》,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康说怯洐C制顯然與不動產物權登記多有不同,其運作基礎主要在于動產抵押登記對抗主義之下抵押合同設權與登記對抗之間的效力區隔,也源于作為公示對象的動產種類多、易移動、難以特定化等諸多特性。所以,動產抵押登記并不創設抵押權,也未充分彰顯擔保交易的具體信息,只是向第三人聲明在抵押人的特定范圍財產上可能存在抵押權,故此登記被稱之為“聲明登記”?!維ee J. F.Dolan and J. B.Vegter, A Voluntary Filing System for Secured Financing Transac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6 European Review of Private Law 195,219-220 (1998).】對于擔保交易的具體準確信息,利害關系人只能借助于進一步的調查才能確切把握。因此,動產抵押登記并不具備不動產物權登記所具有的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國家公權力對其公示過程審查的缺位及公示信息的有限性,使得公信力也難以產生?!緟⒁姼呤テ剑骸秳赢a抵押登記的法理——以〈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的修改為中心》,載《法學》2016年第2期;謝在全:《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與蛻變》,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俊暗怯浭马椀姆e極推定效力僅限于警告后續交易者可能存在的擔保權益”【莊加園:《動產抵押的登記對抗原理》,載《法學研究》2018年第5期。】,至于抵押權是否真實存在及其權利內容,仍有待進一步查明。
既然動產抵押權登記公示內容不足,欠缺相應公信力,動產交易過程中對于其上不存在權利負擔,買受人是否可能存在善意信賴?對此,有觀點認為,在《民法典》第403條動產抵押登記對抗規則之下,受讓人查詢動產抵押登記應屬其法定義務?!緟⒁姼呤テ?、葉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吭趧赢a抵押權已登記情形,受讓人在主觀上處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標的物上有權利負擔的狀態,據此可排除善意的構成?!緟⒁娔獥顭觯骸丁疵穹ǖ洹祫赢a抵押權登記對抗規則的解釋論》,載《中國海商法研究》2022年第1期。】可以確認,除非構成《民法典》第404條“正常經營買受人”規則中受讓人可據以豁免查詢負擔的情形,交易中受讓人對于動產抵押登記應有查詢義務。但動產抵押公示信息不足甚或不實,無法即時表彰權利的確切存在,故查詢登記并不意味著受讓人“已知”。依前文所述,動產抵押登記僅具有“警示”作用,使抵押人的潛在交易相對人可進一步調查抵押人特定財產上是否存在他人擔保權益。登記公示只是調查抵押人財產有無權利負擔的起點,【參見謝在全:《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與蛻變》,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勘U狭瞬樵儥嗬摀枳钚⌒畔⒌目色@得性,【參見莫楊燊:《〈民法典〉動產抵押權登記對抗規則的解釋論》,載《中國海商法研究》2022年第1期?!吭诖?,受讓人仍有進一步查詢之義務。但我國現行法尚未確立利害關系人進一步查詢的機制與標準,即使之后查詢路徑明確可依,經合理調查,受讓人并不必然可發現權利負擔是否存在之真實,因為,真相的揭示過程偶有遭遇人為非人為的誤導或錯漏,而受讓人不應被施加無限制的注意義務,故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的解釋(一)》第14條所確立的“非因重大過失而不知情”之善意認定標準,動產抵押權雖已登記,受讓人經合理查詢,仍可能對于權利存在不知且不應知而構成善意。
2.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不得對抗善意受讓人
若受讓人善意相信交易動產之上不存在抵押權,抵押權人能否以其已登記之權利向善意受讓人主張追及效力?對此,多有觀點主張:動產擔保登記雖不具有公信力,但具有優先及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參見謝在全:《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與蛻變》,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只要動產抵押權已辦理登記,受讓人取得的始終是負有抵押負擔的所有權。【參見王利明:《論抵押權的追及效力——以〈民法典〉第406條為中心》,載《政法論叢》2023年第1期;龍?。骸睹穹ǖ渲械膭赢a和權利擔保體系》,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6期;劉保玉:《民法典擔保物權制度新規釋評》,載《法商研究》2020年第5期?!?/p>
但事實上,公信力與對抗力雖有聯系,終究不同。所謂公示公信,是指公開顯示的權利存在及內容具有可為公眾信賴的效力。當公示可準確地反映真實的權利義務關系,公眾(第三人)可能在此基礎上信守權利邊界,并有相應的交易安排,公示因此具備公信力。很顯然,公信力之有無或程度,源自公示真實、準確與否,故不同類型物權公示的公信力程度實際不一。在以國家公權力主導且以國家信用背書的不動產物權登記中,公示具有高度乃至絕對的可信賴性。就動產所有權而言,其以占有為公示方法,現實中占有與所有分離,乃為常態,所以,占有的公信力程度并不很高,但這不影響其被認為系屬完全物權,且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在此,所謂物權的對世性效力僅為抽象層面的描述,認其在理論上具有區別于債權的可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但不因此表示,在具體個案層面,特定物權在任何情境均可絕對對抗任何第三人。對于任何物權,無論公示完善與否,只要第三人在具體情境中基于公示善意相信與真實不一致的權利表象,物權人即不應以其公示物權對抗此善意第三人,此在動產善意取得表現尤為典型。同樣的,動產抵押權即使登記公示不足,致公信力有限,自權利屬性而言,其仍屬完全物權,具有理論上的對世效力,但只要具體個案中確認存在善意信賴動產抵押權不存在的善意受讓人,對此善意信賴的保護即不應有別,故抵押權人不得對受讓人主張基于公示的追及效力?!緟⒁娻嵱缹挘骸墩摗罢=洜I買受人”的善意要求》,載《中國法學》2023年第4期。】
綜上所述,公示充足與否,將影響公信力,但無論物權公示之公信力如何,只要確認第三人對于物權的存在或內容具有與公示不一致的合理信賴,物權人就始終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此中,物權公示完備與否或將影響第三人善意的認定,但任何物權公示的完備,不能成為無視善意信賴保護而強求絕對對抗力的正當理由。
(四)多重轉讓中未順次變更登記抵押人
動產抵押登記因采“人的編成主義”,系以抵押人而非抵押物為基礎設置登記簿,若動產抵押物被轉讓,當事人對于受讓人成為抵押人的變更未作相應登記,則之后抵押物的任何轉讓,再受讓人將無從查詢交易標的物上的擔保負擔。【參見葉金強:《現行動產擔保模式之批判》,載《法學雜志》2022年第6期;孫鵬、楊在會:《擔保財產之概括描述與合理識別》,載《社會科學研究》2022年第1期。】例如,甲將其動產抵押給乙,且已登記,后甲將動產抵押物轉讓給丙,未將丙變更登記為抵押人,丙再將該動產轉讓給丁,交易中丁將無從依據出賣人丙的名稱或身份證號查詢其名下設置的動產擔保登記簿而知悉所購標的物上的權利負擔,動產抵押權人乙因此不得對丁及其交易后手主張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因此,動產抵押物若多重轉讓,為保有動產抵押權的登記對抗效力,任何一次交易均需確保及時變更登記抵押人,否則,抵押權對后續受讓人的追及效力終將落空。
(五)事實層面的追及困境
前文分別闡述了動產抵押權追及力實現在法律層面面臨的諸多困境。除此之外,動產抵押權之追及權的行使亦存在事實層面的難題。動產通常具有不特定性,使得如此動產難以被有效區分并描述,加上其易于流動的特點,使得動產擔保登記簿的設置無法參照不動產登記的屬地原則加以編制,動產抵押物的轉讓將極大增加查找動產下落的難度?!緟⒁娊獞疖姡骸秳赢a抵押制度質疑——以質疑動產抵押的公示及效力為中心》,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紀海龍:《動產擔保權益延伸的合意路徑》,載《現代法學》2022年第3期?!俊坝捎趧赢a的可移動性,一旦抵押物脫離抵押人的控制,在抵押權人欲依據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實現抵押權時,甚至會遭遇抵押物‘不知所蹤’的境況,向第三人主張抵押權的實現也只能是空談”【劉家安:《〈民法典〉抵押物轉讓規則的體系解讀——以第406條為中心》,載《山東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浚绱藢O大增加抵押權人監管抵押物的成本與風險?!緟⒁娡趵鳎骸丁疵穹ǖ洹档盅何镛D讓規則新解——兼評〈民法典〉第406條》,載《法律科學》2021年第1期?!?/p>
基于動產抵押物及其登記的屬性特點,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在實踐中面臨法律與事實層面實現的困境,在抵押物原則上可自由轉讓的規范背景下,如何應對以盡可能確保動產抵押權益不因抵押物的流轉而喪失,因此成為實踐中動產抵押功能能否有效發揮的重要議題。
三、動產抵押權追及困境下擔保權益的保障
相較于不動產擔保物流轉中追及權行使基本無礙,動產抵押權追及效力的實現面臨法律或事實層面的諸多困境,此前文已述。困境的現實根源或可歸于動產抵押登記對抗效力模式及基于登記公示而衍生之“正常經營買受人”此特別政策規則,更深層癥結則在于動產抵押物難以特定化、易流動等諸多特性及因此不得不采納的“人的編成主義”“聲明登記制”等登記體例,因此,在應對上,除了抵押權人應積極登記以保障擔保權益外,為確保動產抵押權追及力可得實現,首先需要思考,在法定規范層面,是否可能提供應對機制以確保追及權可得行使,而若追及力最終不得實現,仍需探究能否通過當事人合意或其他規范路徑保障動產抵押權益。
(一)當事人程序性義務與責任的施加
1.抵押人的通知義務及其違反后果
根據《民法典》第406條的規定,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但該規定對于通知義務的屬性及其違反后果,未予明確,由此易引發分歧。筆者認為,動產抵押物交易中,抵押人向抵押權人及時通知抵押物轉讓之事實,對于抵押權人及時知悉抵押物在交易中的流向,并使抵押權人促成抵押登記變更或告知受讓人抵押負擔的存在,以確保抵押權追及力的實現,或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時,對于轉讓價金及時行使物上代位權,均屬重要。
鑒于此通知義務履行的重要性,應確認通知乃抵押人的主要義務,而非附隨義務,更不應將其歸為不屬義務的倡導性要求。【有觀點認為,《民法典》第406條第2款雖使用“當為”字眼,但實屬于倡導性規范。參見高圣平、羅帥:《〈民法典〉不動產抵押權追及效力規則的解釋論》,載《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5期。】對于抵押人而言,只要動產抵押權業已登記,即使不經由抵押權人告知而使受讓人知悉權利負擔的存在,謹慎的受讓人通常會查詢動產登記而獲知交易物上的擔保物權,并作出理性的交易抉擇,因此,抵押人履行通知義務不會增加交易的阻力。相反,只要動產抵押物的交易并非隸屬《民法典》第404條“正常經營買受人”規則的適用情形,抵押人的通知將促成抵押權追及力的實現,如此反而可避免抵押權人主張交易價金的物上代位。自此而言,履行通知義務對于抵押人并非毫無激勵,將通知定性為抵押人法定的主給付義務,并不會因此引發抵押人大量的義務違反?!鞠喾吹挠^點,可參見高圣平、羅帥:《〈民法典〉不動產抵押權追及效力規則的解釋論》,載《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5期?!?/p>
問題是,抵押人若未履行及時通知的義務,致使抵押權益的實現受損,抵押人是否需要承擔什么責任,第406條并未明確義務違反的后果。在此,若抵押人為債務人之外的第三人,使抵押人在擔保范圍內承擔抵押權益損害的賠償義務,應無法理障礙,一定程度上亦可起到制裁或威懾效果;而若抵押人即屬債務人,使抵押人在本需清償之債務外,額外再承擔為確保債務實現的損害賠償,正當性難免存疑,但若因此使作為債務人的抵押人無需承擔違反法定義務的責任,通知義務的存在價值與實效將大為弱化。對此,筆者認為,為強化抵押權益的實現,抵押權人可在與抵押人約定的抵押合同中援引法定的通知義務條款,并明確約定抵押人違反通知義務致損的賠償或懲罰性質的責任,以當事人的合意彌補法定規范的不足,充作私人間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根基。如此應可切實發揮抵押人及時通知義務對于抵押物流轉中抵押權益保障的現實意義。
2.確立抵押權人關于動產抵押的信息提供義務
動產抵押登記采用“聲明登記制”,對于抵押信息的記載并不精準,只是彰顯抵押人特定類型或范圍的動產上可能存在擔保負擔,第三人難以僅憑查詢登記獲知擔保交易的具體信息。以登記顯示的交易信息為起點,第三人為確認抵押人特定動產上是否存在或不存在擔保負擔,進一步查詢是動產抵押登記得以發揮效用不可或缺的環節。而查詢基本只能依賴于對擔保交易當事人的詢問,但在我國,《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及其他現行法,并未賦予第三人對于擔保權人或擔保人主張獲得具體擔保信息的知情權。很顯然,若第三人無法經由詢問獲得有關動產抵押的具體準確答復,對于登記公示與對抗效能的發揮以及抵押人與第三人后續交易的開展,均屬不利。因此,規范層面有必要增補確立抵押當事人的信息提供義務。鑒于第三人對于擔保交易的知情是抵押權人基于登記可對抗第三人的基礎,而抵押人為促成與第三人的進一步交易,可能存在隱瞞或提供虛假陳述以使抵押信息不被知悉的動機,故法律應規定第三人以向抵押權人詢問為準,且對抵押權人課以在一定期限內答復的義務?!緟⒁娂o海龍:《民法典動產與權利擔保制度的體系展開》,載《法學家》2021年第1期;孫鵬、楊在會:《擔保財產之概括描述與合理識別》,載《社會科學研究》2022年第1期。】但也有觀點認為,第三人之查詢可能觸及抵押權人之商業機密,且抵押權人對任何第三人查詢均有答復義務將構成其難以承受的負擔,故抵押權人對于第三人不負擔信息提供義務,但第三人可經由抵押人獲取抵押權之具體融資信息。【參見謝在全:《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與蛻變》,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咳欢绱嗽儐柵c答復的程序設計不僅未能“減輕擔保權人之負擔,反而會誘發誤傳風險,徒增交易成本”【孫鵬、楊在會:《擔保財產之概括描述與合理識別》,載《社會科學研究》2022年第1期?!俊τ趽嗳硕?,鑒于其乃“線下調查中唯一可資信賴的信息來源”,使其就第三人之詢問增加答復負擔是動產擔保體系“得以順暢運轉的必要成本”【參見紀海龍:《民法典動產與權利擔保制度的體系展開》,載《法學家》2021年第1期?!俊R虼?,規范應確立抵押權人關于動產抵押的信息提供義務。
比較法上,《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9卷第3章第5分節“登記的擔保權人提供信息的義務”第Ⅸ-3:319-324條,對擔保權人法定回復義務及其相關后果作了較詳細的規定,其中,以下方面的規定可資借鑒。首先,第Ⅸ-3:319條明示擔保權人答復詢問應經擔保人同意。擔保人同意之要求有其必要,是為了避免擔保權人需回復對于擔保信息沒有合法利益之人的查詢,但同時不會不合理地限制有利害關系第三人獲得擔保信息的機會,因為,擔保人若不同意擔保權人提供信息,將會阻斷第三人與擔保人進一步的交易。【參見歐洲民法典研究組、歐盟現行私法研究組編著:《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9卷、第10卷),徐強勝、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頁?!科浯?,第Ⅸ-3:319條為擔保權人設置了回復時限要求,規定為“自收到請求及擔保人的同意函后14日之內”。再次,對于擔保權人在規定期間內拒絕答復、遲延答復或錯誤答復,視其后果可能使得第三人就其所受損害獲得賠償請求權,或使第三人善意取得無擔保負擔所有權或順位在先的擔保物權(第Ⅸ-3:319條與第Ⅸ-3:322條)。
總之,為使動產抵押登記發揮公示與對抗效力,確有必要妥善規定抵押權人對于有利害關系第三人詢問抵押信息的答復義務,如此當可切實減少登記情形善意第三人的存在,則動產抵押物轉讓中抵押權對于受讓人追及力的實現可獲相應的強化保障。
3.抵押物轉讓中變更抵押人之登記依法由抵押權人辦理
動產抵押登記采納人的編成主義,系以抵押人的姓名、名稱或其身份證號,而非以抵押物本身作為編制與檢索標準,若抵押物轉讓,但未及時將受讓人變更登記為抵押人,一旦受讓人再次轉讓抵押物,再受讓人及其后手即使查詢登記,也將無從知曉轉讓標的物上存在抵押負擔,則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將被阻斷?!緟⒁妼O鵬、楊在會:《擔保財產之概括描述與合理識別》,載《社會科學研究》2022年第1期。為克服擔保物流轉中因登記采納人的編成主義而造成的查詢困境,有觀點主張對那些存在唯一序列號或類似編碼的標的物,可以單獨采用物的編成主義,或者效法《加拿大安大略省動產擔保法》,規定此類動產在適用人的編成主義的同時,輔之以物的編成主義,允許將標的物的編碼作為檢索標準。參見高圣平:《〈民法典〉視野下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制度的構造》,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吭诘盅何锪鬓D過程中,受讓人不存在將自己變更登記為抵押人的任何激勵,因為,如此操作徒增成本,并使其再處分標的物的空間受限,因此,不可能寄望并要求受讓人承擔變更登記的義務?!睹穹ǖ洹返?06條明確要求抵押人在抵押物轉讓時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知悉抵押物交易之后可自主采取抵押人變更登記在內的系列保全舉措,但通知義務并不必然會被切實履行,且抵押物流轉中抵押人實施變更登記更可保障時效性,因此,在抵押人利用抵押物轉讓逐利的交易過程中,使本應依誠信原則維護抵押權益的抵押人承擔變更登記擔保人的義務,最為適宜,可據以應對動產抵押物多重流轉中抵押權追及力實現的困境。【參見高圣平、葉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p>
但是,《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辦法》第7條明確規定:“擔保權人辦理登記。擔保權人辦理登記前,應當與擔保人就登記內容達成一致?!钡?0條與第17條明示擔保權人控制修改碼,并憑修改碼“辦理展期、變更登記、注銷登記”,據此可以確認,依現行法,抵押人無從辦理抵押主體的變更登記。立法如此規定的考量,應是認為抵押人作為財產受拘束主體,容許其單方辦理登記,較可能產生登記不實、疏漏的道德風險。如此,規范難以確立抵押人承擔抵押物轉讓中變更登記抵押主體的義務。若最終變更登記抵押人依法只能藉由抵押權人完成,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時切實履行及時通知義務,將再次成為至關重要的程序性環節,規范層面因此確有必要細化強化關于抵押人通知義務履行及其違反責任追究的法律機制。
抵押權人變更抵押人之登記完成后,受讓人作為抵押人,雖與抵押權人并未簽訂抵押合同,但受讓人因受讓已設定抵押權的動產,需一并承受所有權之上的權利負擔,因而與抵押權人之間存在實質的擔保關系?!緟⒁姼呤テ健⑷~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p>
(二)抵押權益的延伸
依前文所述,抵押物轉讓中當事人程序性義務與責任的施加旨在確保追及力可得實現,但仍可能因當事人相關義務的不履行或者特別政策規定,使得抵押權人無法行使追及權,故仍需思考探討在抵押物流轉中追及力之外可能保障抵押權益的其他機制,其中,抵押權益的延伸最受倚重并引發論爭。
1.動產擔保權益默示延伸機制引入的批判反思
動產具有易流動的特點,以動產為抵押物,抵押物流轉中抵押權益如何有效維護,確實會引發不同于不動產擔保物權保障的疑難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循環過程中,抵押動產可能頻繁變化其“形態”,由此產生抵押權能否延伸于替代物之上的疑問。鑒于此,有觀點主張借鑒引入美國法上動產擔保權益默示延伸機制,以滿足商事領域中動產擔保物流動的需求?!緟⒁娗f加園:《動產擔保物權的默示延伸》,載《法學研究》2021年第2期?!?/p>
在《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編,根據其第9-315條(a)(2)款,動產擔保權益自動延伸于擔保物的任何可識別的收益(proceeds),且可保持原有擔保權益的優先順位。擔保權益如此的自動延伸,被歸之于當事人可推知的默示意思,即基于擔保物交換價值的默示推定,假設當事人會以原擔保物的價值替代物設立擔保?!緟⒁娗f加園:《動產擔保物權的默示延伸》,載《法學研究》2021年第2期。】為了使得延伸于收益的擔保物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編第3章設計了精細復雜的公示機制,稱之為動產擔保物權延伸于收益的完善方法。主張借鑒引入美國法上該制度者認為,通過解釋我國現行法體系,可以為動產擔保物權默示延伸引入我國并適用尋得理據。【具體展開,可參照莊加園:《動產擔保物權的默示延伸》,載《法學研究》2021年第2期?!?/p>
筆者以為,當前我國動產擔保領域引入動產擔保權益默示延伸機制,在以下幾方面可反思商榷。
首先,動產擔保物易于流動,確實會制造擔保權益如何維持的疑難,現實根源應主要在于擔保物的流轉,而非擔保物“在經濟循環中連續改變物理形態的情況”以致衍生原有擔保命運如何的問題。因為,動產擔保物在擔保中可能改變物理形態,通常發生于浮動擔保情形。浮動擔保財產包括現有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具有集合性與浮動性,使得特定擔保物物理形態變化,一般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擔保財產價值的動態穩定性并弱化擔保權益。固定擔保中若動產擔保物可能改變物理形態,債權人通常可理性預見并審慎決定是否接受在此類動產上設定擔保物權。即使此類動產設立了擔保物權且于擔保中改變了物理形態,視情形也可能依添附物上之擔保權益、物上代位等規則實現對原擔保物之價值替代物的追索。【詳細可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第41條以及《民法典》第390條的規定?!恳虼?,現實中動產擔保權益維護的疑難仍應指向于追及力實現及其他保障機制的完善。
其次,美國法實踐之所以形成動產擔保權益默示延伸的推定,并最終在《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總結確立自動延伸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乃源自美國20世紀中后期動產擔保融資實踐形成的交易習慣?!?972年《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動產擔保物權自動延伸至其收益,只是反映了美國其時普遍承認的一個融資實踐而已。See Ray D. Henson, Some \"Proceeds\" and Priority Problems Under Revised Article 9, 12 William amp; Mary Law Review 750,751 (1971).】我國顯然不存在類似的融資模式作為基礎,足以推導我國的融資實踐中當事人的默示意思是擔保權益自動延伸到收益上。【參見紀海龍:《動產擔保權益延伸的合意路徑》,載《現代法學》2022年第3期;劉平:《我國動產抵押轉讓保全規則的體系展開》,載《比較法研究》2023年第2期?!?/p>
再次,動產擔保權益自動延伸于收益,使得擔保權人對于收益仍具有與擔保物權相同順位的優先受償權,此機制若求運行順暢,需以被延伸之收益可得識別與公示為前提。收益若不得有效識別與公示,只是確認擔保權人在擔保人責任財產中等值財產可優先受償,無異于締造新的隱形擔保。《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對于是否引入美國法上該制度,曾有討論,最終沒有采納規定,其主要緣由即在于民法典不具備容納類似美國法關于收益識別和公示的復雜規則的空間?!緟⒁婟埧。骸睹穹ǖ渲械膭赢a和權利擔保體系》,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6期?!?/p>
最后,關于動產擔保權益,我國《民法典》已提供追及權、物上代位、價值減少預防與恢復請求權等系列保障機制。物上代位實際上即屬擔保權益的法定延伸,【參見紀海龍:《動產擔保權益延伸的合意路徑》,載《現代法學》2022年第3期。】其與追及權規則共同構筑了擔保物滅失與權利移轉時的擔保權益救濟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相互獨立而無共同作用空間,在擔保物轉讓中,即存在優先以何機制維護擔保權益的問題。《民法典》第460條明示“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僅當“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抵押權人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據此可以認為,擔保物轉讓中,價金物上代位只是追及不能時的補充救濟手段,而非優先或并行于追及權行使的機制。若無視我國既有的動產擔保權益保障機制,貿然引入動產擔保權益自動延伸制度,不僅與法定物上代位形成規范的部分重置,而且也與第406條優先依賴追及權保障擔保權益的規范立場相沖突。
總而言之,動產擔保物權默示延伸至擔保財產之各種收益機制的引入,欠缺歷史、社會基礎以及配套的識別、公示規則支撐,且難以融入我國既有的動產擔保權益保障制度體系,在現行法下無法立足。
2.抵押權益的法定延伸——價金物上代位
鑒于動產抵押權人行使追及權的困難,有學者懷疑動產抵押物流轉中以追及主義保障抵押權益的妥當性,“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應充分考慮強烈的流通沖動、公示的先天不足、潛在的貶值趨向以及對交易安全的高度依賴,除登記的特殊動產適用不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外,其他應棄追及主義而采物上代位主義”【景光強:《論抵押物轉讓規則之重構——以追及效力和物上代位效力的合理配置為主線》,載《私法研究》2018年第2期。】。但《民法典》規范擔保物轉讓的第406條在其第1款明示“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實質上確立了現行法以追及主義保障流轉中抵押權的規范立場。
前文闡述總結追及力難以實現的多種情形,其中有抵押權人怠于登記、特別政策規則以及基于動產擔保物自然屬性的登記構造等因素影響,無論如何,抵押人作為保障債權實現的被授信主體,依誠信原則本即負有維護擔保權益之責。若抵押物轉讓中抵押權人因故不能行使追及權,原則上抵押主體的地位不應有變,仍應容許抵押權人對于轉讓價金行使物上代位權,但也僅限于抵押權人追及不能時可主張價金物上代位。如此結論,自《民法典》第390條關于代位物羅列之后的“等”字作擴張解釋可得,更可直接依據《民法典》第406條第2款所規定的價金物上代位規則?!緟⒁姼呤テ健⑷~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筆者認為,抵押物轉讓中,抵押權人因故追及不能時,原則上可主張價金物上代位,但在浮動抵押中,因抵押人作為商事主體對于資金融通通常具有強烈需求,尤其是考慮到浮動抵押財產的集合性與浮動性影響形成的抵押財產價值的動態穩定,應排除抵押權人對于特定抵押物轉讓價金的物上代位?!?/p>
物上代位,本質上系屬擔保物權法定的自動延伸,是追及不能時擔保權益的替代保護機制。但其因屬自動延伸,非基于當事人合意,而抵押物轉讓價金欠缺公示與特定化控制,除非抵押人切實履行法定通知義務或配合將價金提前用于清償債務或提存,否則,價金將逸失于抵押人之一般財產或被轉移支付,使得物上代位不得實現。當前,民法典并未提供轉讓價金有效管控或公示的機制,司法實踐不妨借鑒美國衡平法基于信義關系理論探索出的“最低中間余額規則”(lowest intermediate balance rule),確認作為代位物的金錢存入抵押人特定賬戶,只要存在賬戶支付記錄,存入的金錢代位物仍不喪失其可識別性。該規則認可如下推定:(1)只要賬戶余額大于或等于存入的金額,則金錢代位物仍然存于混合賬戶之中。(2)抵押人使用賬戶資金對外支付時,推定抵押人首先支付不屬于代位物的資金;當賬戶余額降至代位物金額以下時,代位物始被消耗,金額相應下降。(3)賬戶余額低于代位物金額之后,若抵押人又存入部分資金的,存入的資金不使代位物金額恢復或增加,非屬抵押權人可優先受償的財產。【See G.Virgo,The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Restitution,Oxford,2006,pp.628-633;R.Goff and G.Jones,Goff and Jones on the Law of Restitution,Sweet & Maxwell,2007,pp.113-122.】該推定方案結合證明機制,承認交換價值在一定條件下可特定化,反對金錢混同結果的泛化,在抵押物轉讓但抵押權人追及不能時,既可確保物上代位的實現,又可兼顧對抵押人及其他債權人的保護,使得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只能作用于特定賬戶中推定規則之下的金錢,不至于演化為新的隱形擔保。如此追索方案法理通順,即使我國現行法未予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據理施行,應無障礙。
3.抵押權益的約定延伸
動產抵押物流轉中,若抵押權人追及不能,法定物上代位可能因價金的混同或轉移不得實現,因此,有觀點主張可由當事人合意約定抵押權益及于轉讓價金或其債權,藉此設立未來應收賬款質押或賬戶質押,以未來應收賬款質押拘束轉讓抵押物取得的應收賬款債權,通過賬戶質押管控回收應收賬款而取得的現金收益。二者均屬法定可設立的擔保物權類型,且規范提供了控制、登記等方法以固定收益的范圍或進行公示,【賬戶質押需由擔保權人實現控制,《擔保制度解釋》第70條第1款提供了控制的規范;未來應收賬款質押須登記,《民法典》第445條第1款對此明確予以規定?!咳绱丝蓪崿F抵押物轉讓收益之上抵押權益的對抗效力?!緟⒁娂o海龍:《動產擔保權益延伸的合意路徑》,載《現代法學》2022年第3期;龍?。骸睹穹ǖ渲械膭赢a和權利擔保體系》,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6期?!?/p>
上述約定設立賬戶質押、債權質押路徑之外,還有觀點提及由當事人概括約定“擔保權覆蓋因擔保財產產生的收益”的合意延伸方法。【參見紀海龍:《動產擔保權益延伸的合意路徑》,載《現代法學》2022年第3期。】鑒于如此合意延伸應屬法律容許的未來財產擔保,動產與權利擔保允許概括描述,以及動產擔保登記采納可在線自主完成的“聲明登記制”,此類約定應不違反物權法定并可登記,但在包括現金及應收賬款等具體收益的識別上,尤其是對于來源多樣且易混同的現金收益,將可能引發確定疑難,從而產生可否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爭議。因此,采納概括約定擔保權益延伸及于收益的保障方式,應更審慎。
總之,通過當事人合意約定對于轉讓價金或其債權設立賬戶質押或未來應收賬款質押,且依法進行控制或公示,可以有效應對抵押權追及力及物上代位作為替代保障機制的實現困境。
(三)禁止或限制抵押物轉讓的約定
雖然物上代位及質押約定一定程度上可補充保障抵押權益,但二者的實現仍受制于諸多現實因素,并非必然可靠。所以,有觀點認為,通過當事人合意形成禁止或限制抵押物轉讓的約定(以下簡稱“禁轉約定”),以此可從源頭防范抵押物流轉損害抵押權益的風險?!緟⒁妱⒓野玻骸丁疵穹ǖ洹档盅何镛D讓規則的體系解讀——以第406條為中心》,載《山東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p>
《民法典》第406條第1款明確容許當事人達成禁轉約定,且在《擔保制度解釋》第43條肯定了禁轉約定的登記能力,并確認該約定經登記可對抗第三人,未登記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有觀點主張限縮登記對抗效力的限度,認為限于抵押財產轉讓會影響抵押權實現時,抵押權人才有權主張轉讓對其不發生物權效力?!緟⒁姀垐颍骸兜盅贺敭a轉讓規則的適用》,載《政治與法律》2021年第8期。】若當事人禁止抵押物轉讓的約定明晰且已公示,抵押權人藉此限制抵押物流轉的意志即應受尊重。抵押物的轉讓是否妨礙抵押權的實現,受制于時間、市場以及抵押物管控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并非轉讓其時即可斷言,抵押權人當可選擇拒絕承受此中的不確定性。
盡管原則上禁轉約定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動產抵押物轉讓中,若認可動產抵押權即使登記亦不排除善意第三人的存在,且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屬于抵押權內容一并在登記簿上登記的禁轉約定,同樣應讓步于對善意信賴的優先保護,則第43條登記對抗效力的規定仍不無商榷余地。此外,對于《民法典》第404條所規范的“正常經營買受人”而言,若禁轉約定一經登記即對其具有拘束力,“正常經營買受人”為了避免禁轉約定登記帶來的不利后果,將不得不在交易中通過查詢登記以確認禁轉約定是否存在,如此顯然與第404條旨在豁免買受人在出賣人正常經營活動中查詢標的物權利負擔義務的法政策相悖。即使禁轉約定存在且已登記,亦應限縮認為其僅對明知的“正常經營買受人”具有對抗效力?!緟⒁娻嵱缹挘骸墩摗罢=洜I買受人”的善意要求》,載《中國法學》2023年第4期?!?/p>
賦予禁轉約定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可據以保障擔保權益,有學者表示擔憂,認為抵押權人因此必然會在抵押合同中作出此約定并辦理登記,導致第406條的適用后果倒退到《物權法》第191條的規定?!緟⒁娡趵鳎骸墩摰盅簷嗟淖芳靶ЯΑ浴疵穹ǖ洹档?06條為中心》,載《政法論叢》2023年第1期?!恳惨虼?,有觀點主張,在“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政策目標之下,應堅持當事人之間的另外約定僅發生債法上的相對效力?!緟⒁姼呤テ健⑷~冬影:《民法典動產抵押物轉讓規則的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窟@是對禁轉約定及其登記普遍化將造成負面效應的憂慮。然動產抵押交易所涉情事多樣且復雜,交易中當事人之考量亦有諸多不同,抵押權人保障流轉中的抵押權益并非別無他法,達成禁轉約定不會是應對抵押物流轉風險的唯一選項,也不必然成為優選方案。但無論如何,在法定規范確認抵押人可自由轉讓抵押物的原則之下,容許當事人另作禁轉約定并賦予登記能力,無疑為抵押權益的保障另行提供了防范式的方案。
四、結語
鑒于動產種類多、易移動、難以特定化等特點,以及因此采納的“人的編成主義”“聲明登記制”等動產擔保登記構造,動產抵押物流轉中,抵押權追及力的實現面臨諸多困境。困境的產生,可能是登記對抗模式下抵押權人怠于登記所使然,或歸于“正常經營買受人”規則的特別法政策效應,或源于對動產抵押登記模式下善意受讓人合理信賴的保護,或因抵押物多重轉讓中未就抵押人及時變更登記,還可能是抵押物流轉之后難以追蹤所造成。所需探討的應對辦法,首先是通過抵押權人信息披露義務規則的確立,以及抵押物多重轉讓中確保及時變更登記抵押人,盡可能避免善意受讓人存在致使抵押權無以追及。若事實上抵押權人確實無法行使追及權,應嘗試以其他法定機制尤其是物上代位制度保障抵押權益,但物上代位可能因金錢混同而無法實現。法定救濟機制之外,仍可能依憑當事人的合意應對抵押權益保障的困境,可由抵押權人與抵押人約定未來轉讓抵押物價金之上的債權質權或賬戶質押,以實現對價金債權或其變現的管控;此外,現行法還容許當事人達成禁止或限制抵押物轉讓的約定并予以登記,以此預防式應對動產抵押權益因抵押物流轉受損的風險。至于有學者主張借鑒引入的動產擔保權益默示延伸機制,在我國,既欠缺歷史與社會基礎,也缺乏相應配套的識別與公示制度,貿然引入,將沖擊我國既有的擔保權益保障的層級體系,并非可靠之選。
總之,動產抵押物轉讓中,抵押權追及力的實現盡管面臨較多疑難與困境,但經由法定保障機制及其完善,并有賴當事人合意的靈活應對,動產抵押權或可依追及力繼續存在,或在追及不能時仍得以其他路徑較大限度保障抵押權益。動產抵押權益不會僅因抵押物轉讓即歸于消滅或無從保障。
(責任編輯:周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