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對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為火龍果高產栽培提供參考。【方法】本研究選取“金都1號”和“桂紅龍”兩個火龍果品種,設置不施肥、常規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施肥3個施肥處理,綜合考察火龍果縱徑、橫徑、鱗片數、果皮厚度、可食率、單果質量和產量等指標。【結果】結果表明,施肥與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和產量顯著相關,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下火龍果產量達到46.1t/hm2以上,較常規施肥處理增產7.7%以上;與常規施肥相比水肥一體化可顯著增加果實鱗片數和果實縱徑,增加幅度達到8.9%以上。不同施肥方式對果皮厚度和單果質量無顯著影響。【結論】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有利于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和產量提升,不同施肥方式對火龍果品質及綜合經濟效益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火龍果,施肥,水肥一體化,產量,生長發育
火龍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攀援肉質灌木,屬于熱帶水果,原產于中美洲,也是一種重要經濟作物[1]。諸多研究表明[2-3],施肥方式對作物生長有顯著影響,常見施肥方式有撒施、穴施、葉面噴施、側深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施肥等,常見施用肥料品種有化學肥料、有機肥、控釋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等,其中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應用較多。水肥一體化是指一種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水肥管理農業技術,主要通過對灌溉和施肥的融合應用,實現水肥的精準施用,該技術可以提升農作物產量、農產品品質,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
當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火龍果品種篩選、施肥運籌和農藝促控栽培等方面,基于本地氣候環境、火龍果水肥一體化施肥栽培等新型施肥方式的研究還較少。本研究選取“金都1號”和“桂紅龍”兩種常見火龍果品種,設置不施肥、常規施肥(化學肥料撒施)和化學肥料水肥一體化施肥3個施肥處理,通過對火龍果縱徑、橫徑、鱗片數和果皮厚度等果實生長發育指標,火龍果可食率和單果質量等品質指標,以及火龍果產量等指標的考察,篩選出適宜本地區栽培的肥料施肥方式,為本地區火龍果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塊交通便利,肥力水平為中等,試驗區基礎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為15.8mg/kg,堿解氮含量為189.4mg/kg,有效磷含量為17.2mg/kg,pH值為6.8。
1.2 試驗設計
試驗選取2個火龍果品種,P1為“金都1號”,由廣西南寧金之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選育;P2為“桂紅龍”,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選育。試驗植株均為定植3年植株,參試植株營養狀況和生長發育相對一致,以保證試驗精確。
試驗以不施化學肥料為對照,設置常規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施肥兩種施肥方式。T1為常規施肥,該處理采用化學肥料撒施方式施用,施肥量為營養生長期每月施用45%(15-15-15)復合肥50g/株,開花結果期每月施用28%(5-8-15)復合肥60g/株;T2為不施用化學肥料;T3為采用化學肥料水肥一體化方式施用,參試肥料均為水溶性肥料,施肥量為營養生長期每月施用45%(15-15-15)復合肥50g/株,開花結果期每月施用28%(5-8-15)復合肥60g/株;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施肥總量和施肥時間保持一致,參試處理均于4月施用商品有機肥8kg/株,有機肥采用穴施方式進行。火龍果定值行距為200cm,株距為40cm,定值密度為9000/hm2,試驗小區面積為10m2,設置3次重復,試驗區設置1m以上保護行,各處理水分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控等栽培管理保持一致。
1.3 栽培管理
1.3.1 水分管理
保持火龍果適宜水分環境,有利于植株保持健壯,增強抗逆性。水分管理重點做好干旱時期補水,一般在早晚補水,可通過在土壤表面覆蓋秸稈等增加土壤保水性。強降雨時期,要注意排水,保持根系通暢。
1.3.2 花果管理
保持適宜花蕾數量,促進火龍果產量和品質提升。一般在花蕾拇指大小時進行疏蕾,根據植株養分狀況和花蕾發育情況等進行疏蕾,每個枝條保留1-3個花蕾。花蕾凋謝后繼續發育,可適時對幼果進行套袋,隔絕環境影響,提升果實品質。
1.3.3 補光管理
在3月初到4月下旬進行補光,每晚補光3-4h,通過補光措施強化果實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質積累,提升品質和產量。
1.3.4 病蟲害防控
病害重點防治潰瘍病、炭疽病和莖腐病,選擇合適藥劑,采用適宜施藥方式,強化病害預防。蟲害重點防治蝸牛和橘小實蠅等,達到防治指標后進行防控。草害通過增加土壤覆蓋物,適時進行中耕除草作業。
1.3.5 及時采收
適時采收有助于保證商品品質和產量。一般在謝花后30天左右,果實完成轉色后即可采收,使用剪刀等工具沿著果梗將果實剪下,不要搖晃或拉扯果實,以免損傷果皮或果肉,采收后盡快轉移至陰涼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
1.4 測定內容與方法
在火龍果成熟采收期,在不同施肥處理小區選取火龍果植株,并隨機選取3株植株,每株選取2個果實,共計6個果實,測量火龍果果實縱徑、橫徑、鱗片數、果皮厚度、可食率和單果質量指標;各處理單獨采收,稱取總量,計算各小區單位面積產量。單果重采用稱量法測定,果實橫徑、縱徑、果皮厚度采用游標卡尺測定,每個處理選取火龍果稱總重量(M),再將皮去掉,稱其果肉重量(m),按以下公式計算可食率,即,可食率(%)=m/M×100。
1.5 數據處理
本試驗采用Excel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和繪制圖表。
2 結果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果實生長發育比較
由表1可知,以“金都一號”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不同施肥方式對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影響顯著。從果實平均縱徑指標來看,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分別為11.2cm、8.3cm和11.7cm,兩種施肥方式間無顯著差異;從果實平均橫徑指標來看,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分別為9.1cm、7.4cm和10.6cm,兩種施肥方式間無顯著差異;從果實平均鱗片數指標來看,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分別為27.1、24.9和29.7,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9.6%;從果皮平均厚度指標來看,常規施肥處理、水肥一體化施肥和不施肥處理在2.6-2.8mm之間,所有處理均無顯著差異。
“桂紅龍”試驗處理組中,除果皮平均厚度外,不施肥處理縱徑、橫徑和鱗片數平均值均較施肥處理顯著降低,部分指標在不同施肥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果實平均縱徑分別為11.2cm、9.6cm和12.2cm,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8.9%;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果實平均橫徑分別為10.9cm、8.7cm、10.5cm,兩種施肥方式間無顯著差異;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果實平均鱗片數分別為26.8、23.9、30.4,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13.4%;從果皮平均厚度指標來看,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分別為2.9mm、2.7mm、3.0mm,所有處理均無顯著差異。
2.2 不同施肥方式火龍果單果重量比較
試驗對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單果質量進行比較,由圖1可知,以“金都一號”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單果平均重量分別為509.4g、329.1g和513.7g,其中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最高,單果平均重量達到513.7g,與常規施肥處理相比,無顯著差異,較不施肥處理顯著增加35.4%。以“桂紅龍”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單果重量分別為485.4g、354.8g和535.7g,其中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最高,單果平均重量達到535.7g,與常規施肥處理相比,無顯著差異,較不施肥處理顯著增加35.4%。
2.3 不同施肥方式火龍果可食率比較
由圖2可知,本研究比較不同施肥方式處理火龍果可食率,參試處理火龍果可食率在74.1%-77.7%之間,以“金都一號”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可食率分別為74.1%、77.7%和75.4%,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不施肥處理顯著高于施肥處理。以“桂紅龍”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可食率分別為75.3%、77.3%和75.0%,所有施肥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2.4 不同施肥方式火龍果產量比較
對不同處理進行測產發現,不同施肥處理產量存在顯著差異。由表2可知,以“金都一號”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產量分別為44.2t/hm2、35.1t/hm2和48.3t/hm2,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產量下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9.3%。以“桂紅龍”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不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產量分別為42.8t/hm2、31.2t/hm2和46.1t/hm2,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平均產量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7.7%。兩個試驗品種處理中,不施肥處理火龍果產量均較施肥處理顯著降低,產量下降幅度20.6%以上。
3 討論
火龍果是一種熱帶水果,在我國廣東、江西和海南等地區廣泛種植。火龍果產量和品質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中品種、環境、施肥運籌、水分管理和花果管理等因素影響較大[5-6]。肥料品種和施肥方式等肥料運籌技術是火龍果生產管理中的主要栽培措施,諸多研究一致認為有機肥施用與火龍果產量和品質形成顯著相關[7-9]。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已在葡萄、西紅柿和草莓等作物生產中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精準調控灌溉和施肥,利用管道系統或者其他灌溉設備將混合液體輸送到作物根部,以達到高效、節水、節肥、環保的目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10-12]。因此,基于本地生態環境條件下,探明火龍果水肥一體化施肥栽培技術應用效果,對指導本地區火龍果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果實縱徑、橫徑、鱗片數和果皮厚度等是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主要指標,可反映果實健康狀況。本研究發現,“金都一號”處理組中,火龍果果實縱徑和橫徑指標在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兩種施肥處理方式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鱗片數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達到29.7,增加幅度為9.6%。“桂紅龍”處理組中,火龍果橫徑指標在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兩種施肥處理方式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果實縱徑和鱗片數指標上,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8.9%和13.4%。從果皮厚度指標來看,不同施肥方式處理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火龍果可食率和單果質量等指標反映單果生長狀況,也是火龍果商品價值的重要衡量指標。本研究發現,兩個品種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間單果質量指標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且均較不施肥處理顯著增加,其中“金都一號”單果重量在509.4-513.7g之間,桂紅龍單果重量在485.4-535.7g之間。參試處理火龍果可食率在74.1%-77.7%之間,兩個品種試驗處理組中,常規施肥處理和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間火龍果可食率指標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金都一號”處理組中不施肥處理可食率較其余兩處理高的原因可能與該品種果皮和果肉生長對肥料響應度差異等因素有關,具體還有待設置試驗進一步研究。
增產是火龍果主要生產目標,有研究表明,可通過品種、肥水和修剪等方面對火龍果生長發育進行調控,構建高產生產狀態,最終達到高產栽培的目標[13-14]。本研究發現,以“金都一號”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產量達到48.3t/hm2,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9.3%。以“桂紅龍”為供試品種的試驗處理組中,水肥一體化施肥處理下火龍果產量達到46.1t/hm2,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增加幅度為7.7%。參試處理中,不施肥處理火龍果產量均較施肥處理顯著降低,產量下降幅度20.6%以上,因此施肥與火龍果產量顯著相關。
4 結論
施肥與火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和產量顯著相關,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下火龍果產量達到46.1t/hm2以上,較常規施肥處理增產7.7%以上;與常規施肥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可顯著增加果實鱗片數和果實縱徑,增加幅度達到8.9%。不同施肥方式對果皮厚度和單果質量無顯著影響。不同施肥方式對火龍果品質及綜合經濟效益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毛永亞,劉穎,周俊良,等.火龍果種質資源表型
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23,42(1):12-18.
[2] 田新民,李洪立,何云,等.火龍果研究現狀[J].北
方園藝,2015(18):188-193.
[3] 牛新勝,巨曉棠.我國有機肥料資源及利用[J].植
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7,23(6):1462-1479.
[4] 高祥照,杜森,鐘永紅,等.水肥一體化發展現狀與
展望[J].中國農業信息,2015(4):14-19+63.
[5] 鄧仁菊,范建新,蔡永強.國內外火龍果研究進展及
產業發展現狀[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6):
188-192.
[6] 王壯,王立娟,蔡永強,等.火龍果營養成分及功能
性物質研究進展[J].中國南方果樹,2014,43(5):
25-29.
[7] 隋常玲,宋寶安,宋杰,等.腐殖酸功能肥對火龍果
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
(6):124-128.
[8] 張曉梅,劉紅明,李進學,等.有機肥對火龍果不同
批次果實生長與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
2016,44(8):228-230.
[9] 陳麗美,李小英,岳學文,等.竹炭與有機肥混施對
火龍果產量和品質影響及其改土作用[J].生態環
境學報,2019,28(11):2231-2238.
[10] 陳廣鋒,杜森,江榮風,等.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應
用及研究現狀[J].中國農技推廣,2013,29(5):
39-41.
[11] 楊林林,張海文,韓敏琦,等.水肥一體化技術要點
及應用前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6):
23-25+28.
[12] 易文裕,程方平,熊昌國,等.農業水肥一體化的發
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
38(10):111-115+120.
[13] 趙志平,張陽梅,劉代興等.施肥時間、用量對火龍
果產量的影響[J].熱帶農業科學,2018,38(1):
12-16+32.
[14] 陳菁,鄭良永,黃杵娜,等.火龍果營養特性及養分
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