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加工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和實現路徑。農產品加工業向產地集中,向縣域集聚,有助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效率,有助于農民就近就業增收。近年來,河南省持續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但仍面臨一些問題,如政策執行不到位、集聚效應不明顯、技術水平低、品牌影響力弱等。因此,應在明確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向規模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并采取措施優化政策環境、加強產業協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化品牌效應,以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縣域經濟;集群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6-3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07
0 引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鄉村產業的主要業態,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引擎和實現路徑[1]。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縣域農業產業化是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化、農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河南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培育了雙匯、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實現了從“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人餐桌”的轉變。2023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然而,當前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境。一方面,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模式存在著低效、低附加值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集群效應,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等方面存在著不足,競爭力較弱。推動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式發展有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來源,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1 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概況
1.1 河南省農產品資源概況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的發展與河南省整體農業資源密不可分。這些農業資源為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豐富的農業資源還將促進更多本地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涌現,并吸引外來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此落戶。河南省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同時也是蔬菜、水果、畜禽產品等農產品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河南省加快發展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十大優勢特色農業。2022年,河南省發展優質小麥10 853 [km2]、優質花生12 927 [km2]、食用菌178萬t,均居全國第一位,優勢特色農業產值占比達57.8%[2]。202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為662.45億 kg,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玉米產地。河南省“油料、蔬菜、水果、瓜果、肉類、禽蛋”生產規模常年位列全國前三位。
圖1顯示了河南省2010—2022年農林牧漁總產值的變化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整體上呈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農林牧漁總產值從2010年的5 619.7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0 952.24億元,13年間產值增長了近2倍。2021年,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超過萬億大關。
表1顯示了河南省和全國近十年農林牧漁總產值以及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占全國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
從2010年開始,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位列全國第二,僅弱于山東省。近10年來,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占全國比重在7%左右,增速略低于全國。總量大、增長率快的農林牧漁業為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2 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點產業,按照“一群多鏈、聚鏈成群”原則,推動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截至2021年,河南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國近1/10,其中,面及面制品產量約占全國的47%,米面速凍制品約占全國的66%,肉類加工產品約占全國的70%,乳制品約占全國的13%,果蔬飲料約占全國的15%[3]。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共有970家,其中國家級77家、省級893家。這些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有力帶動了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長足發展。2022年,河南省糧油加工轉化率達80%,主食產業化率達65%,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2]。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第十五屆中原智庫論壇上指出,2022年河南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為2.5∶1,與國際先進水平約3.5∶1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時,河南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僅為20%,與發達國家70%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仍然較大,潛力可挖掘度較高。
2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2.1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空間布局大多集中于大城市郊區。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河南省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產地集中,向縣域下沉,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把更多農業增值收益留在鄉村。然而,受資源稟賦差異影響,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1 產業政策執行不到位
近年來,河南省編制了《河南省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2017—2020年)》等引領性文件,明確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方向。盡管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已取得一定的政策成效,但政府支持政策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現有政策缺乏針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專項資金,主要通過省先進制造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持,金融資金以及其他相關資金扶持政策多向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對中小型加工企業的惠及面較小。此外,河南省產業政策措施仍以財稅政策為主,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弱。
2.1.2 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縣域集聚發展時間較短,大多處于萌芽或成長階段。目前,部分縣域農產品加工企業主體規模普遍偏小,生產集中度較低,僅在地理上形成集聚,內部合作關系還需要完善,內部產業鏈條較短,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4]。同時,部分地區缺乏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如物流運輸、倉儲設施等,這也制約了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2.1.3 技術水平低,質量不穩定
目前,河南省部分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缺乏,多數企業規模較小,聯農助農帶動作用不強。部分加工企業仍采用傳統的加工方法和設備,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穩定,附加值較低,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企業創新意識薄弱,缺乏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能力,企業精深加工能力弱,制約了產業的進步和發展。
2.1.4 品牌影響力弱,市場承壓能力不強
河南省小麥、花生、茶葉、林果、中藥材等農產品品質一流,但產業品牌較多較亂,存在“產品是高端、價格是中端、品牌是低端”現象。由于縣域農產品加工企業多為小微企業,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強,產品知名度低,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2.2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式發展
縣域經濟處于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之間的紐帶地位,是未來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基本盤。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指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鼓勵并支持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向縣域經濟下沉。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是農業產業集群的一種,是指在特定區域內,以某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為主導產業,以貿易和非貿易的方式將眾多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上下游服務企業以及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支撐機構緊密結合,展開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組織。
近年來,河南省縣域經濟紛紛開花結果,涌現出漯河市臨潁縣、新鄉市原陽縣、駐馬店市正陽縣等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典范。目前,河南省已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7個。2018年,農業農村部批復建設的全國首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落戶河南省駐馬店市。駐馬店市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助推該市農產品加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成“千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2022年,駐馬店市小麥、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產量居河南省第一位,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由10年前的841億元增長到2 218億元[5]。泌陽縣食用菌產業、正陽縣花生產業、遂平縣小麥產業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實現了食品加工百億級的產業集群。盡管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式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著產業集聚程度不高、企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3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方向
產業集群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縣域聚集,旨在形成產業集群,必須走規模化道路。同時,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應堅持綠色發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
3.1 規模化集群
河南省建設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的首要任務是擴大規模和提升規模效應。為此,河南省應推動優質小麥、花生等優勢產業集中連片,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主產區和集散地。河南省要依靠市場化手段提升規模效應,一是要繼續培育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其聯農帶農作用,健全“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體系,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性;二是要培育或引進龍頭企業,用市場手段推動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發揮集群規模效應。
3.2 綠色化集群
河南省建設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化作為河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符合農業資源約束的現實要求,又契合了消費升級的趨勢。一是要重視農產品加工過程導致的環境污染,加強廢棄物的處理工作,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園區;二是要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實施全鏈條綠色智造工程,打造“綠色工業”;三是要打造綠色品牌,結合“綠色農業”,促進綠色資源形成市場優勢。
3.3 數字化集群
河南省建設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要堅持數字化方向,依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推進傳統農產品加工業轉型。為此,河南省要著力搭建數字化平臺,覆蓋整個產業集群、所有產業單元,以數據驅動農產品加工全程標準化體系建設。同時,河南省應著力構建數字化全產業鏈體系,上至農產品的種養,下至農產品的流通、銷售各環節,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構建生態伙伴集群。
3.4 共享型集群
河南省建設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把“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大產業;持續推動加工產能向縣域下沉,改變過去加工在城市、原料在鄉村的狀況,把更多的產業留在鄉村,把更多的就業崗位留給農民,把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留在鄉村;要創新集群組織新方式,培育帶農作用明顯的產業化聯合體,以保底收購、分紅、帶動就業等方式,帶動農民參與集群發展,合理分享產業收益。
4 河南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路徑
4.1 優化政策環境,促進集群建設
政府為農產品加工業所制定的相關政策是確保其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能夠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穩定地發展,促進其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此外,政策也在糾正農產品加工業市場機制的缺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域集中,集群式發展,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如土地政策,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集中。當地政府應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集群區域內的土地使用給予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當地政府需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提供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企業增加投入,加快技術更新和設備升級,從而提升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當地政府要加強縣城生產生活環境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大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到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區域就業和創業,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當地政府還可以鼓勵農民以要素入股融入產業集群,進一步深化農民與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確保農民享受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紅利,以實現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雙重目標。
4.2 加強產業協同,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集群內的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產業聯盟或協會等組織形式,推動農產品種植、采購、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緊密合作,加強集群內企業之間的產業協同,促進產業鏈條的銜接和優化,從而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6]。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加強與農民之間的合作,可以以土地入股、訂單農業等方式,建立農產品種植基地,確保證原料供應的穩定和高品質,為產業鏈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的延伸,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實現產業鏈條的延伸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產業鏈條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此外,當地政府應加大對產業協同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產業鏈條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4.3 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
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為共同富裕夯實經濟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當地政府應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推動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集群龍頭企業需要增加研發投入,以農產品加工關鍵環節和瓶頸為重點,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和應用,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政府應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支持企業牽頭成立科技創新聯盟,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科研機構深入產業集群開展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解決方案。此外,政府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加強對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的監管,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4.4 強化品牌效應,拓展市場空間
品牌建設在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培育品牌,可以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市場空間,促進企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這有助于實現從產品經營到品牌經營的轉變,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充分利用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有條件的加工企業要加強品牌建設,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經營和附加值的提升。通過彰顯產品的地域特色、品質優勢和文化內涵,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認可。企業通過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認知度,可以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實現產品銷售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同時,品牌效應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合作伙伴,促進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品牌效應的形成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從傳統生產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5 結束語
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業價值的關鍵,是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的核心。立足縣域經濟,河南省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農產品加工優勢,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涌現出臨潁縣、正陽縣、延津縣等百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河南省其他縣域應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本地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推進河南省農業強省建設。
參考文獻:
[1]陳池波,孟權,潘經韜.農產品加工業縣域集群發展的時空差異及驅動因素:以湖北為例[J].學習與實踐,2019(12):46-54.
[2]劉曉波,開啟新征程 加快現代化農業強省建設[N].河南日報, 2023-02-13 (006).
[3]劉丹,喬地,孫越. 抓住“兩頭兩尾”河南走出食品產業發展新路徑[N]. 科技日報,2022-07-26(005).
[4]王紅梅.數字經濟賦能河南省糧食全產業鏈韌性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鄉村科技,2023,14(7):65-68.
[5]付建強.從一粒糧到“千億級”產業集群[N].駐馬店日報,2023-10-26(001).
[6]李銅山,楊紹聞.論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對策取向[J].中州學刊,2017(4):43-49.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32400411189);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SKL-2023-2836);2022年度鄭州西亞斯學院校級科研項目(2022-B10)。
作者簡介:賈強法(197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