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旅居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潛在抓手。基于舒適物理論,實地調研分析了南太行地區發展鄉村旅居產業的現狀及問題,發現南太行地區自然舒適物水平較高,是吸引游客前來旅居的重要因素,但公共舒適物、文化舒適物和社會舒適物水平相對較低,最后提出了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優化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舒適物理論;鄉村旅居;產業發展;南太行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6-52-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10
0 引言
“十四五”時期,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進程的推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我國已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鄉村旅居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高級階段,可滿足現代都市人對鄉村慢生活的向往、對鄉愁的找尋憧憬的需求,并逐漸成為生活、學習和成長的新型方式。鄉村旅居的發展使鄉村地區與人力、資本和其他資源豐富的都市連接起來,有助于農村地區系統要素重組、空間重構和功能提升,促進衰退村莊的轉型發展和鄉村地域系統的全面振興。南太行地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在此發展鄉村旅居的基礎良好,已成為中老年群體康養休閑、避暑避霾的目的地,是文化創意大師、逃離城市者、民宿投資經營者等群體旅居的理想地。在我國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加快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1.1 舒適物理論及其應用
舒適物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Ullman提出,并將其定義為“一種愉悅的生活條件”[1]。對舒適物遷移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鄉村復興”或“非都市轉向”現象。研究認為,在自然舒適物豐富的社區,農村人口增長尤其明顯。Deller等[2]發現被賦予了如自然風光、休閑空間和旅游屬性的自然和人工舒適物的鄉村地區比美國一般的鄉村有著更高的經濟增長率。McGranahan[3]關注氣候、地形和水域;Isserman[4]認為自然舒適物包括自然區域、戶外娛樂、開闊的景象和寧靜的日落。自然資源的舒適性特征被認為是擁有這些舒適物的地區的重要增長決定因素。Isserman[4]將美國農村的自然舒適物視為競爭優勢的來源,可以在21世紀創造新的經濟機會。自然舒適物被認為是一種增長引擎,能提供巨大的經濟機會。自然舒適物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涉及山區、湖泊等[5-6]。
國內也有個別學者關注到鄉村舒適物,認為舒適物是一個地區能夠給人們提供審美、愉悅、文化和游憩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的總稱,有些學者將鄉村舒適物分為自然舒適物、生產舒適物、生活舒適物、文化舒適物和社會舒適物[7];也有學者將鄉村舒適物分為生態舒適物、生產舒適物和生活舒適物[8]。吳志斌等[9]從舒適物的視角探討鄉村舒適物的嵌入與最美鄉村的空間生產之間的耦合關系;王寧[10]認為創業型舒適物移民不但為具有豐富舒適物資源的鄉村提供了發展旅游業所需的人力資本,而且為鄉村帶來了經濟資本。
鄉村有人們渴望的田園景觀和慢生活,但是人們也渴望鄉村有適宜其長久居住的其他舒適物系統。異質化、高質量的鄉村旅居目的地才能讓選擇鄉村旅游或鄉村旅居的人留下來,使有動機的人真正成為現實的鄉村旅居者。舒適物理論更加側重現代鄉村從農業生產方面轉向鄉村消費和審美,鄉村舒適物能夠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發展、吸引城市人才回流,助推和美鄉村建設。此研究認為,鄉村舒適物包括自然舒適物、公共舒適物、文化舒適物和社會舒適物。
1.2 鄉村旅居研究現狀
國外有關鄉村旅居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①鄉村旅居的內涵。Benson等認為旅居旅游(Long-Stay Tourism)是一種介于臨時與永久之間的流動形式,游客通過其追求放松、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可以是特定的氣候和生活方式、自然美景、文化特色等[11-12];Alarc′on等認為旅居旅游位于短期旅游與永久移民間的灰色地帶,旅居旅游在文獻中被稱為定居旅游、第二家園旅游、季節性流動或遷移和生活方式遷移等[13],與短期旅游者和移民不同,由于停留時間的延長和不同的旅游目的,旅居旅游者擁有更顯著的特征。②鄉村旅居的影響因素。Dillman等提出社區研究者和規劃者通常認為娛樂和旅游舒適度是鄉村社區季節性和永久性居留發展的主要原因[14-18]。
國內學者對鄉村旅居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李柏文等[19]對旅居社會進行了詮釋,認為旅居民對于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價值貢獻逐步凸顯;程豪等[20]認為鄉村旅居是鄉村旅游的階段性產物,并將鄉村旅居界定為城市居民(尤指老年群體)在鄉村地區的以暫時居住為主、旅游為輔的行為。馬牧青[21]認為農家樂、農莊、鄉村客棧、共享民居、民宿等已成為鄉村旅居的主要形式,并認為鄉村旅居是鄉村休閑的一種正確承載方式,是城鄉融合的關鍵點;王瑞雪等[22]指出以鄉村文化遺產資源為核心的住宿類項目,滿足了當下人們鄉村旅居的深度體驗需求,對所在地社區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引導作用;趙萍等[23]對河南范縣循環養老度假村的旅居養老景觀規劃設計進行了研究;趙赟[24]從積極老齡化視角對鄉村居住外環境的適老性進行了研究。總體來看,國內鄉村旅居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對區域鄉村旅居發展的特征、發展模式及路徑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在和美鄉村建設背景下,探討鄉村旅居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發展現狀
鄉村旅居是指城市居民到鄉村以休閑、養老等為目的介于旅游與移民之間的一種居留方式。位于河南省境內的太行山脈被稱為“南太行”,集中了太行山脈最絢麗的景觀。南太行水資源豐富,被稱為“華北地下水庫”,是我國黃河流域中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25]。南太行地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是山地型鄉村夏季涼爽,環境優美,適宜鄉村旅居。
2.1 政府大力支持鄉村旅居產業發展
2020年10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了《太行山旅游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指出要依托太行山傳統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體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區。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提出要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為重點區域,打造一批彰顯中原文化底蘊、承載現代生活方式的鄉村旅居目的地,要實施旅居鄉村工程,建設以民宿為核心的微型度假綜合體。2022年9月15日,新鄉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新鄉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關注旅居、研學、紅色等新興旅游消費市場,推進南太行康養產業發展。從國家到地方,立體化的政策導向為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2.2 良好的自然、文化舒適物為南太行地區發展鄉村旅居提供了本底基礎
自然舒適物是指鄉村特定的自然景觀環境,如地形、水體、氣候、樹木等。文化舒適物,作為鄉村特有的文化風景線,主要涵蓋了那些能夠反映鄉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和文化精神的元素[26]。南太行地區位于太行山深處,優良的空氣質量、豐富的水體、舒適的地表溫度等無機資源與動植物等有機資源形成一個天然的吸引力整體,構成了與大自然規律契合的南太行鄉村景色。南太行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落差大,季節特征分明,使其成為度假避暑的理想勝地。其中,新鄉南太行八里溝景區森林覆蓋率超90%,年平均氣溫為14 ℃。同時,南太行地區保存著古樸的鄉村民俗,飲食文化、紅色文化、影視文化特色突出,箜篌、中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良好的生態環境、古樸的鄉村文化為南太行地區發展鄉村旅居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
2.3 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客源市場。位于南太行腹地的郭亮村、南坪村、回龍村、秋溝村、齊王寨村等村落,均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些村落的村民依托自建住房從事鄉村旅游服務,鄉村旅居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其中,郭亮村、南坪村位于以郭亮村掛壁公路、村域建筑及自然景觀等為主要舒適物的南太行萬仙山景區。調研發現,郭亮、南坪兩村居民的旅游業參與比例均在90%以上,他們將自家房屋改造后對外經營,超過半數的民宿客房規模在25間左右,能接待游客50~70人;規模最大的有客房100間,可同時接待200位游客。訪談得知,前來旅居的游客主要來自旅行團,且多為熟客;鄉村旅居者以來自河南省內開封市、鄭州市、新鄉市等地居民居多,省外來此的鄉村旅居者主要來自四川省、北京市、湖北省等地。因南太行地區夏、秋季節氣候適宜,故每年5月至10月為旅游旺季,游客在此期間會選擇長時間居住,一般停留1~3個月。此外,當地還成立了新鄉南太行旅居康養服務有限公司。毗鄰萬仙山景區的輝縣市南寨鎮清水坪村積極打造南太行清水坪國際康養旅居中心,并于2022年被認定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3 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落后的基礎設施阻礙了鄉村旅居環境的提升
鄉村道路、給排水、照明、景觀綠化、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為鄉村旅居者和村民提供主客共享的旅居、生活的基本環境。鄉村旅居者,多數來自繁華的都市,他們渴望在寧靜的鄉村中享受獨特的景觀、傳統的建筑、清新的空氣和純凈的水體,同時也期望能體驗到便捷的交通網絡、高效的通信設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務環境,這些基礎保障將為他們提供更為舒適愜意的鄉村旅居體驗。對郭亮、南坪兩村的調研發現,政府雖然投入大量資金修繕和維護當地歷史建筑,但因位處南太行偏遠地區,在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仍投資不足,當地道路交通、供水供電、消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仍顯薄弱,特別是旅游旺季時,自駕游旅居游客增多致使一些鄉道擁堵嚴重,極大地影響了旅居體驗。
3.2 公共文化設施和空間建設滯后制約了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新時代文明、和睦、富有文化內涵的鄉風民俗日益成為游客前往鄉村旅游、旅居的重要追求。受到歸根意識、家庭觀念、鄉土情結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鄉村旅居者會選擇返回自己的家鄉或自己依戀的宜居鄉村。在城鄉二元化背景下,鄉村文化價值本身所在的鄉風、民風、家風受到了沖擊,鄉村人口的衰退和結構不合理,使得鄉村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巨大挑戰。調研發現,南太行地區保存著古樹、古建筑等元素,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家族的傳承、傳統的農耕文化,同時也孕育著當地居民獨特的生活方式。但是,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空間建設滯后,不利于南太行山地區特色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3 鄉村旅居專業人才短缺致使優質服務供給不足
對郭亮村、南坪村的調研顯示,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的主要從業者是本村或鄰近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旅游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普遍不高,旅游從業者更多是憑借經驗為旅居客人提供相應的服務,管理與服務技能比較欠缺。此外,鄉村旅居經營者中,除了少數新鄉賢或地方精英的經營規模比較大外,更多的是以農戶自主經營為主,規模小、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4 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路徑
舒適物豐富的鄉村社區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會吸引更多的鄉村旅居者。鄉村舒適物系統更側重于自然性、低密度和慢節奏[27]。針對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發展路徑。
4.1 提高公共舒適物水平,加快鄉村旅居環境改善
鄉村新的功能定位應該是打造主客共享的舒適物系統。修復鄉村生態環境、打造美好人居環境是村民安居、旅居者樂居的基礎。為此,新鄉市政府和輝縣市政府應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加強南太行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與治理,統籌保護好當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同時推進南太行鄉村“廁所革命”和垃圾分類處理,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此外,要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為目標,切實加強鄉村道路、夜間照明、污廢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醫療、養老等鄉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
4.2 加快鄉村文化設施和空間建設,提升南太行文化舒適物水平
在南太行地區,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著重于構建一系列充滿詩意的鄉村景觀、傳承古老的農作技藝、保護和恢復鄉村文化遺產遺跡。這些元素,以及能夠喚起鄉愁的鄉土鄉音、特色美食、運動及活動空間,共同構成了鄉村文化舒適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鄉村旅居者而言,正是這些充滿鄉愁的鄉村生活和故事,構成了他們心中的文化舒適物。南太行地區要深入挖掘當地農耕文明和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提取地域特色元素及符號,加快南太行文創產品開發;同時,要加快推進鄉村農耕民俗博物館、鄉村特色書屋、特色民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依托現代科技活化鄉村非遺項目,創新鄉村曲藝、戲劇演藝演出形式,打造南太行地區鄉村特色文化品牌。
4.3 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培訓,提升南太行地區社會舒適物水平
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以康養休閑、避暑為主。旅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為老年旅居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旅居服務,滿足他們對休閑、文化、康養的體驗需求,對推動南太行地區鄉村旅居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政府部門應鼓勵當地高校開設鄉村旅居相關專業,積極協調當地高校和旅游企業加強鄉村旅居專業人才培訓;同時,出臺政策吸引原籍大學生、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等新鄉賢回流鄉村,為南太行地區發展鄉村旅居產業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要努力提升南太行地區社會舒適物水平。南太行地區要加快鄉村旅居產業的發展,理應注重以文化人,提升村民文化素養和文明素養,引導村民養成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煥發鄉村文明風尚新氣象。
參考文獻:
[1]ULLMAN E.Amenities as a factor in regional growth[J].Geogr. Rev,1954,44(1):119-132.
[2]DELLER S C,TSAI T,MARCOUILLER D W,et al.The role of amen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2):352-365.
[3]MCGRANAHAN D A.Natural amenities drive rural populaiton change.Agricultural Economic Report No.781[R].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1999.
[4]ISSERMAN A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rural America in the nextcentur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1(24):35-58.
[5]MATARRITA-CASCANTE D,STOCKS G.Amenity migration to the global south: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J].Geoforum,2013(49):91-102.
[6]MOSS L,GLORIOSO R.Global amenity migration:Transforming rural culture, economy and landscape[J].J Reg Sci,2016,56(1):180-182.
[7]夏遠利,曹方,武靖.基于鄉村舒適性視角的徐州市漢王村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索[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22(2):30-35.
[8]郭屹巖,姚有慶,李鋼,等.綠道網絡重塑鄉村舒適性空間策略:以振江鎮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1):76-84.
[9]吳志斌,姜照君.可參觀性的空間生產與鄉村舒適物的耦合關系:以“最美鄉村”為主線[J].現代經濟探討,2015(11):73-77.
[10]王寧.創業型舒適物移民、反身性旅游發展與鄉村社會整合[J].旅游學刊,2021(10):1-4.
[11]BENSON M,O’REILLY K.Mig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way of life: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lifestyle migration[J].Sociological Review,2009,57(4):608-625.
[12]HONGSRANAGON P.Research note:needs of, and readines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japanese pensioners in long-stay tourism in chiangmai province, thailand[J].Tourism Economics,2006,12(3):475-485.
[13]ALARC′ON P,GONZ′ALEZ E M,P′EREZ J R.Residential tourism in the south of Spain: An approach towards consumption[J].Tourism amp; Management Studies,2010(6):36-48.
[14]DILLMAN D.Residential Preferences,Quality of Life and the Population Turnaround[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960-966.
[15]GALSTON W,BAEHLER K.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necting Theory, Practice and Possibilitie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5.
[16]HAAS W.Retirement Migration: Boon or Burden?[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990(9):387-392.
[17]KNAPP T,GRAVES P.On the Role of Amenities in Models of Mig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9,29(1):71-87.
[18]SNEPENGER D J.Travel-stimulated Entrepreneurial Migr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4(1):40-44.
[19]李柏文,毛志睿.旅游目的地“旅居社會”的建構與發展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1):64-67.
[20]程豪,楊釗.從大眾旅游到鄉村旅居:鄉村區域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基于元方法的驅動力分析與旅居地假設[J].地理科學,2021,41(1):83-91.
[21]馬牧青.鄉村旅居的緣起、背景與實踐[EB/OL].(2019-08-06)[2024-01-10].https://ishare.ifeng.com/c/s/7ousENcK8a2.
[22]王瑞雪,黎筱筱.文化旅游驅動下鄉村旅居探索:以文化遺產為特色的鄉村住宿類項目[J].世界建筑,2021(8):20-23,127.
[23]趙萍,祝曉.基于地域特色的旅居養老基地規劃設計探析:以河南范縣循環養老度假村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20,40(3):72-76.
[24]趙赟.河南鄉村居住外環境適老化更新設計[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1.
[25]李俊生,靳永超,王偉.中國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6]吳志斌,姜照君.最美鄉村空間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舒適物的分析視角[J].文化產業研究, 2015(3):33-44.
[27]薛嵐.國外鄉村舒適性研究綜述與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20,39(12):2129-2138.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南省鄉村旅居發展動力機制與路徑研究”(24B630009);新鄉市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新鄉市鄉村旅居助推和美鄉村建設的路徑及對策研究”(B23059);河南省軟科學計劃項目“數字賦能河南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策略研究”(242400410453);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傳統村落空間話語建構及其對村落社會重構的影響機制研究”(2023BSH012)。
作者簡介:文平(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康養旅游;肖華(198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產業經濟、鄉村旅游;周風帆(2000—),男,碩士生,研究方向:旅游工藝品設計、鄉村旅游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