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中的“我-你”關系

2024-01-01 00:00:00帥巍
關鍵詞:關系

摘要: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中的“我-你”關系是理解和解釋得以可能的條件,是效果歷史意識的體現,而效果歷史意識則是其哲學解釋學的靈魂。伽達默爾的這種“我-你”關系顛覆了傳統認識論與解釋學中的主客關系,恢復了理解的歷史性,將單向的主客關系以及以恢復文本原意為中心的理解活動扭轉為了理解者與被理解者進行互動的“我-你”關系。這種“我-你”關系貫穿了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所有重要維度,并突出體現了其哲學解釋學的倫理性和實踐性。而列維納斯則認為,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與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一樣,都不能完全體現 “你”或他者的不可理論化與同一化特征,但列維納斯卻忽視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本身一定是具有歷史性的。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不僅對于解釋學自身有重要意義,而且反映了在德法現象學運動中,有著強烈的關系哲學與倫理性實踐哲學的特征。

關鍵詞:伽達默爾;解釋學;“我-你”關系;歷史性;倫理性實踐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211

收稿日期:2023-02-23

作者簡介:帥巍,男,四川彭山人,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輯,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助理研究員,E-mail: swscnu139@outlook.com。

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我-你”關系思想作為理解或對話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作為效果歷史意識的體現,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概念。而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思想是如何從傳統的解釋學思想中發展起來的?這種“我-你”關系在伽達默爾解釋學思想中有何獨特內涵與重要意義?它與在“關系本體論”或對話哲學背景下的其他的關系哲學,或他者本文中無特別說明的“他者”指在“我”之外的其他存在者,因而他者既可指“我-你”關系中的“你”,也可指列維納斯的“他者”。當然,列維納斯的“他者”還意味著通過他人之臉顯現出來的他異性、無限的理念——善的誡命或上帝。思想又有什么重要的聯系與異同?它在近現代哲學發展中,尤其是在德法現象學運動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與意義?這些是本文要探討的具體問題。

一" 從解釋學循環中萌芽的“我-你”關系

(一)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循環中理解者與被理解之間的關系

解釋學起初是關于文本解釋的理論,即一種“以處理文本作為對象的規則或法規匯集”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I》,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488頁。。而使用這些解釋的規則的目的是恢復文本的原始意義或作者的原意。此時,文本被當作了需要恢復文本的原始意義或作者的原意的客觀對象。因此,施萊爾馬赫將解釋學看作一門關于正確理解或避免誤解的藝術參見: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 and ed. Andrew Bowi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1998),3;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67頁。,并將解釋學由一種解釋方法提升為一種作為方法論的普遍解釋學。而作為解釋學對象的文本開始觸及到人的心理、歷史-社會生活,而且在解釋學發展中,文本概念的外延一直在不斷擴展,以致人類歷史本身最終也成了一個有待理解和解釋的“文本”。

在解釋學中,對于歷史文本的理解主要是通過解釋學循環來實現的,而解釋學循環的方式涉及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關系。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關系又涉及對真實的歷史的理解,涉及解釋學由方法論向本體論的轉向。最終,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關系、真正的歷史以及解釋學的本體論轉向都涉及解釋學循環。這兩種層次的循環涉及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問題,用馬丁·布伯的方式說,即它們之間是“我-它”還是“我-你”關系的問題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區分了人與世界的兩種關系:一種是源始的“我-你”關系,一種是“我-它”關系。“我-你”關系是一種互動的、對話性的源始實踐關系,而“我-它”關系則是一種認識論上的主客關系,或占有與被占有的關系。參見:Martin Buber, Ich und Du(Ditzigen: Philipp Reclam jun. GmH amp; Co., 1995), 3-4;中文版參見: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5-6頁。。

在古典解釋學中,理解文本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對文本的意義進行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循環理解來實現,這種解釋學的循環方法首先是由阿斯特(Georg Anton Friedrich Ast)提出的,他指出,“一切理解和認識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個別中發現整體精神,和通過整體領悟個別……這兩者只是通過彼此結合和互為依賴而被設立”阿斯特《詮釋學(1808)》,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

施萊爾馬赫使解釋學由作為方法的局部解釋學上升為作為方法論的一般解釋學,即解釋學從此不再以各類文本為研究對象,而以理解和解釋活動本身為研究對象,這樣,解釋學也就成了一種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哲學。 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模式是“在我你關系中實現的同質性的理解(das Kongeniale Verstehen)。理解文本與理解你一樣,都具有達到完全正確性的同樣可能性。作者的意思可以直接地由文本中看出”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343頁。。可見,在施萊爾馬赫這里,就已經具有了將文本看作“你”的傾向。但他認為,作為“你”的文本可以通過心理學的循環方法完全正確地理解,而且“解釋的重要前提是,我們必須自覺地脫離自己的意識(Gesinnung)而進入作者的意識”施萊爾馬赫《詮釋學箴言(1805-1810)》,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第23頁。。從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角度看,其中還帶有啟蒙運動中“反對前見本身的前見”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Ⅰ》,第383頁。。此外,施萊爾馬赫認為,解釋學是一門“避免誤解的藝術”,因此需要以正確的解釋學方法來保證理解或解釋的正確性,而解釋學循環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他繼承了整體與部分的解釋學循環的思想,并將其應用在語法的解釋和心理學的解釋之中。在施萊爾馬赫這里,語法解釋的循環是指,對于句子整體意義的把握有賴于對句子部分之間的關系的把握,而對句子之間關系的把握則又依賴于對句子整體的意義的把握;心理學的解釋循環意味著,“要真正理解一個文本,必須將文本中的每一個觀點都視為生活/生命瞬間的體現,都要回溯到作者的生活/生命聯系當中去”參見: 何衛平《歷史意識與解釋學循環》,《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第33頁。。可見,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循環只是在被理解的文本中進行的內在循環,而且這種循環可以通過理解者與作者之間具有的普遍主體性,以及自身對于文本整體意義的頓悟而中止對該文本進行的解釋學循環,因此,在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循環中,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還是一種主客關系或“我-它”關系。

(二)狄爾泰的解釋學循環中“我”與“你”的關系

施萊爾馬赫將解釋學循環由語法循環推進到心理解釋與生命解釋。在伽達默爾看來,狄爾泰則進一步把“詮釋學轉用于歷史研究”,具體說是“把這樣一條詮釋學原則——我們只能從文本的整體去理解其個別,以及我們只能從文本的個別去理解其整體——應用于歷史世界”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285頁。按:Hermeneutik,洪漢鼎先生翻譯為“詮釋學”。本文除引文外都采用“解釋學”這個譯法和術語。。而這種應用于歷史的解釋學循環主要是指心理學解釋中的循環。狄爾泰已經意識到,“理解是對于‘你’中之‘我’的再發現,精神在關聯體的更高層次上重新發現自己”狄爾泰《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建構》,安延明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頁。。他提出了以移情、再體驗、再創造的解釋學方法來把握歷史,把握作為“你”的文本,但他還未完全擺脫自然科學認識論中主客關系的影響,仍然試圖完全客觀地理解(文本)作者的原意,仍然還將理解者當作進行客觀認識的前見的主體,因而忽視了理解者作為人的歷史性。這是由于狄爾泰受自然科學認識論與啟蒙主義“排除主觀前見”思想的影響,因此在狄爾泰這里,理解者與被理解者或歷史之間關系還尚未脫離主客二分的“我-它”關系。狄爾泰繼承了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思想,并試圖通過歷史理性批判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的任務是要系統地闡述精神科學的認識論基礎,即要回答“主體中精神世界之建構如何使得精神現實之知識可能”的問題。參見:狄爾泰《歷史理性批判手稿》,陳鋒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將解釋學作為精神科學的認識論或方法論基礎。對狄爾泰來說,精神科學與歷史密切相連,“一切精神科學都依賴于歷史研究”狄爾泰《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建構》,第252頁。,并且歷史世界就是在精神科學之中被建構起來的,而對精神科學的反思的任務也就是“歷史理性批判”。在此可見,解釋學與精神科學、歷史學密切相關,伽達默爾指出,“詮釋學問題……最終是從歷史科學發展起來的”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I》,第414頁。。狄爾泰深受19世紀盛行的實證主義與科學主義的影響,因此,要為精神科學奠定具有科學性的認識論或方法論基礎。由于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是以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為基礎的,在這種主客二分認識論中,自我與他者(他人或他物)是一種靜態的主客關系,因此,盡管在狄爾泰那里,精神科學的對象與自然科學的對象是不同的,但他的解釋學難免受到這種主客關系的認識論態度的影響。從而在狄爾泰那里,歷史作為一種文本也是一種被考察的需要恢復“原意”的客觀對象,作為歷史的理解者或解釋者也還只是如認知主體一般,需要排除其主觀前見及其歷史性影響。

狄爾泰沒能擺脫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態度影響,在他那里,歷史仍然處于一種認識論態度的統治之下。因此,狄爾泰與施萊爾馬赫、阿斯特一樣將解釋學循環限制在文本或過去的歷史聯系之內,而忽視了理解者自身與歷史之間的循環關系(即忽視了理解者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在這些方法論的解釋學循環中,歷史只是被當作一個理解或認識的固定對象,因而理解者與歷史文本之間仍然還處于一種“我-它”關系之中,遠遠沒有注意到理解者自身的歷史性,以及解釋學循環,即理解活動的無限性。

(三)本體論的解釋學循環與“我-你”關系

在海德格爾那里,理解(或領會)成了人的生存方式,人在進行理解的時候總是已經帶著他的理解前結構(Vor-stuktur),即帶著前有、前見、前把握。因此,理解也就是對于已經理解的東西的再理解,也就是前理解與理解之間不斷進行著循環。這種循環不是一種惡性的循環而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理解活動本身的存在方式。所以人在理解的時候不是要如主客二分的認識論一般去否定掉他的前結構,而是進入前理解與理解之間、現在與過去的循環之中。所以,在海德格爾這里,對歷史性文本進行理解的整體與部分的解釋學循環方法,成了生存理解中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循環,即理解者自身的前理解與理解之間的循環,是人的理解活動的源始形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是一種本體論的循環。而傳統解釋學中的方法論循環則還只是人的本體論的解釋學循環的衍生方式。

以往的解釋學或歷史學對理解者或歷史研究者自身的歷史性、有限性有所忽視。伽達默爾繼承和發展了海德格爾的解釋學循環理論,并突出了理解者自身的歷史性。伽達默爾指出,“一種真正的歷史思維必須同時想到它自己的歷史性”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4頁。。理解者是帶著自己的歷史性進入理解活動之中的。解釋學循環也不再是對被理解者(歷史或歷史文本)進行客觀理解(認識)的方法論循環,而是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進行著互動的本體論循環。即,不僅作為被理解者的歷史或歷史文本具有歷史性,而且理解者同樣處于歷史中,并具有歷史性。這樣,理解活動就是“傳承物的運動和解釋者的運動的一種內在相互作用(Ineinanderspiel)”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15頁。。因此理解活動用黑格爾的方式說就是歷史對于自身的理解,歷史在自身之內進行的循環。“歷史意識本身只是類似于某種對某個持續發生作用的傳統進行疊加的過程(berlagerung),因此它把彼此相區別的東西同時又結合起來,以便在它如此取得的歷史視域的統一體中與自己本身再度相統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34頁。。由此,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解釋學的循環由在此在之中的循環上升為了歷史自身的循環。同時,真正的歷史意識并不是把歷史當作客觀對象來認識,而是要意識到自身正處于歷史之中,并與歷史處于一種互動的對話關系之中,而歷史正是以這種活生生的、互動的對話的方式存在著。而且,“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一體”。可見,歷史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和他者的統一體或關系,伽達默爾后來將這種關系稱作“我-你”關系,它表現在人的理解活動之中,而真正的歷史——效果歷史參見: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4、505-507頁。,就體現在作為人的交往實踐的理解活動之中。

通過解釋學循環的幾次變革,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關系逐漸由主客關系向“我-你”關系過渡。同時,歷史本身(或歷史性的文本)也由被考察的對象轉變為了以“我-你”關系的對話或交往實踐的形式發生著的持續不斷的理解事件或效果歷史,因而解釋學也由方法論的解釋學上升為了本體論的哲學解釋學。

二" 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概念的內涵

(一)“我”對具有歷史性、人格性的“你”的態度及理解的可能性

由于在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理解或解釋活動是一種效果歷史意識活動,作為被理解者的“傳承物是一個真正的交往伙伴(Kommunikation),我們與它的伙伴關系,正如 ‘我’和‘你’的伙伴關系”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06頁。,并且“效果歷史意識具有對傳統的開放性”,所以效果歷史意識“與對‘你’的經驗具有一種真正的符合關系”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10頁。。效果歷史意識體現在一種“我”與“你”的交往關系之中,在這種交往關系中,“我”和“你”是一對統一體,它就是一種互動的“我-你”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我”“把‘你’作為‘你’來經驗,也就是說,不要忽視他的要求,并聽取他對我們所說的東西”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10頁。。即要像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把被理解者(文本)當作具有人格性的“你”來進行對話或交往實踐當然,在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踐中,“你”本就被當作了具有人格的“你”。,而不是當作固定的對象來進行概念化的把握。因為文本一方面是人類的精神創造物,另一方面它的意義不像自然物的屬性一樣是固定的,而是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踐一般,其意義是不斷生成發展的。歷史本身也是如此,歷史的意義也體現在作為理解的效果歷史事件中,并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可見,對于被理解者,不能像對待自然物一樣進行一種獨斷的說明或概念化的把握,而應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要傾聽他(她)的要求,并且作出回應。這種循環的傾聽與回應顯然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而這種互動關系本身也就是一種對話關系。因此“我-你”關系本就是一種對話關系,而“我-你”關系的對話作為理解或解釋的過程,在伽達默爾那里,本身也是一種游戲的過程,一種視域融合與效果歷史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聽與回應的過程是一種廣義的對話,它不限于人與人之間談話,因為在伽達默爾那里,不管是藝術欣賞,還是文本閱讀過程都是這樣一種傾聽與回應的對話的過程。傾聽“總是關系到理解”,而且“傾聽與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沒有理解的純粹傾聽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某種沒有傾聽的理解”伽達默爾《論傾聽》,潘德榮譯,《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第2頁。,“單純的觀看,單純的聞聽,都是獨斷論的抽象”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136頁。。因而在伽達默爾那里,理解本身也只有作為一種關系性的對話才是可能的。

(二)“我-你”關系的運作機制及其歷史性、本體性與對話實踐性

在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中,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與歷史(或歷史性文本)進行著的對話。可以說,只要人生存于世,他就無時無刻不處在與歷史的對話關系之中,而這種對話正是以人的交往實踐的形式進行的。對伽達默爾來說,對于歷史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與他人之間進行的交往實踐。因此,“我-你”關系,即“我”與作為“你”的歷史性的他者進行的對話交往實踐關系,是人的源始存在方式,“我”不可能獨立于這種關系或先于這種關系而單獨存在。馬丁·布伯指出,(萬物)“開端即有關系”Martin Buber, Ich und Du, 18;中文版參見:馬丁·布伯《我與你》,第21頁。,最初的關系即“我-你”關系,這種關系在本質上先于“我”參見:Martin Buber, Ich und Du, 22;中文版參見:馬丁·布伯《我與你》,第24頁。,“我”與“你”只能在關系之中相遇。同樣,在伽達默爾那里,對話(本身是一種對話游戲)本是優先于“我”、“你”的,即對話游戲或對話關系是優先于對話游戲的參與者的。“游戲的真正主體……并不是游戲者,而是游戲本身。……就是使游戲者卷入到游戲中的東西,就是束縛游戲者于游戲中的東西”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157頁。。并且,“越是一場真正的談話,它就越不是按談話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進行”,因此,真正的談話不是那種按照我們的意愿進行的對話,而準確地說,是“我們陷入了一場談話……被卷入了一場談話”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39頁。。相反,代表“我-它”關系的主客關系在布伯看來就不是一種真正的關系,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互動,因此就根本沒有產生相互關聯。

在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思想中,“我”與“你”首先是歷史性的帶著各自視域的存在者,是處于歷史或傳統中的存在者,并且“我”與“你”處于統一的“我-你”關系的對話之中,二者作為非獨立存在的理解者始終以與歷史對話的方式處于歷史之中。理解者和作為被理解者的歷史始終處于一種對話關系之中。伽達默爾指出,“一種真正的歷史思維必須同時想到它自己的歷史性”,而且“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自己和他者的統一體,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種效果歷史事件”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4頁。。這也符合布伯的“我-你”關系先于“我”、“你”的思想,并且個人與歷史的對話關系與人的理解活動本身一樣都是人的存在方式。

因此,真正的歷史是一種效果歷史,是一種關系,是具有歷史性的理解者與作為被理解者的歷史(歷史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理解者的角度看,理解者自身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者并處于歷史中,歷史或歷史性文本現在對他來說不再是一個需要被認識的對象,而是一個自己與歷史或歷史性文本的關系性的統一體。這種關系性的統一形式實際上就是作為“我“與“你”的關系性的對話的理解活動,而這種“我-你”關系的對話就是歷史本身的存在形式,因此,作為對話的理解不只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歷史本身的存在方式。由此,歷史既不是一個被認識、被理解的客體,也不單單是具有人格性的“你”,而是連續不斷的人與人之間的“我-你”關系對話,是一種效果歷史。

同時,“我-你”關系作為人的源始存在方式,以及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也顯示了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關系本體論”立場。那么,這種關系本體論與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其他重要范疇(如效果歷史、時間距離、視域融合)又具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三" 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與其解釋學中三個核心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我-你”關系體現了效果歷史的本質

前文已述,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進行的“我-你”關系的對話式理解是一種本體論的解釋學循環,是歷史在自身之中進行的循環,這種循環表明,真正的、活生生的歷史是一種效果歷史。

在伽達默爾那里, 效果歷史意識“與對‘你’的經驗具有一種真正的符合關系”,這種對“你”的經驗就是一種互動的“我-你”關系的表現。并且,歷史對象是自己與他者的統一體或自我與他者的一種關系,歷史的實在性與歷史理解的實在性就處于這種關系中,理解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效果歷史事件參見: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4頁。。這種作為自我與他者的統一體或關系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我-你”互動關系的對話。它體現了歷史是處于歷史之中的理解者與歷史自身進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我-你”關系與視域融合和時間距離

理解作為一種效果歷史事件是以理解者的效果歷史意識為基礎的。效果歷史意識是一種解釋學處境(Situation)的意識,這種處境是一種“我們發現我們自己總是與我們所要理解的傳承物處于相關聯的這樣一種處境”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7頁。。這種處境意味著作為理解者的“我”與作為被理解者的“你”處于一種前反思、前認識(理解)的源始關系中,在這種關系中“我”與“你”是一個關聯的整體,不可分割,其中當然也沒有主客二分之說。這種前反思的“我-你”關系的處境表現了“一種限制視覺可能性的立足點。因此視域(Horizont)概念本質上就屬于處境概念。視域就是看視的區域(Gesichtskreise)”,這個區域就是“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427頁。。由此,也可以說理解活動是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即“我”與“你”之間進行的兩種視域之間的融合。

由于文本或被理解者屬于歷史,當下的理解者屬于現在,因而雙方具有視域差異,作為被理解者的“你”與作為理解者的“我”之間本就是具有歷史距離或時間距離的。正是這種由時間距離產生的視域差異,才使得理解或解釋成為必要。對傳統解釋學來說,它要努力消除這種距離,以便獲得對文本原意的理解。但從伽達默爾的角度看,時間距離是理解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因為理解就發生在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熟悉性和陌生性之間,由此,它也使得視域之間的融合成為必要。這種融合就是效果歷史的體現,因為“效果”就是視域融合后產生的“作用”。最終,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幾個核心范疇——時間距離、視域融合、效果歷史通過“我-你”關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體。 由此可見,“我-你”關系對于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思想具有綱領性的意義。

實際上,伽達默爾這種解釋學的“我-你”關系還與其解釋學其他重要維度,如“語言游戲”、 “解釋學的真理”和“教化”等有著本質的聯系,即都可以通過“我-你”關系從本質上得到理解和解釋。同時,也就可以說,這種“我-你”關系貫穿于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所有重要的維度。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詳述。

四" 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與列維納斯的他者現象學

(一)“你”或他者的不可概念化、同一化特征

列維納斯與伽達默爾盡管在生活中很少有交集,但二者的思想來源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他們的思想都和布伯的“我-你”關系有極深的聯系,列維納斯的他者現象學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布伯的“我-你”關系的發展。其次,伽達默爾繼承、發揮了海德格爾的此在解釋學,而列維納斯也深受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差異與生存論等思想的影響。最后,胡塞爾的思想對他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二人也是德法現象學運動中的重要人物。那么,作為列維納斯思想核心的他者現象學與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思想中的“我-你”關系會有怎樣的聯系與分歧呢?為此,對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與列維納斯的他者現象學的內在聯系與差異進行分析,并以此對伽達默爾“我-你”關系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考察就顯得尤為重要。

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中的“你”首先是不可被概念化認識的對象,即不可被意識主體進行理論化、同一化把握的對象,而是能夠與其進行互動的人格性的“你”。“你”是外在于“意識之我”(意識主體)的,是與“生存之我”或“實踐之我”處于“我-你”關系中的“你”,因此“你”與“意識之我”或理性主體是異質的東西,是與“實踐之我”在此,我們所用的“意識之我”指的是布伯的“我—它”關系之“我”,而“實踐之我”則指處于“我-你”關系之中的“我”。兩種“我”的內涵是不同的:“我-它”之 “我”是一種意識主體、經驗主體或利用“它”(對象)的主體。(參見:Martin Buber, Ich und Du, 12-13;馬丁·布伯《我與你》,第15頁。)而“我-你”之“我”則是一種人格自我,他依存于與人格性的“你”的相互關系。處于統一關系之中的。從布伯和伽達默爾的角度看,“我”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性的存在,而意識主體則是單獨的、封閉的、整體性的。因此,“實踐之我”與“你”首先是處于“我-你”關系之中的,是處于“我”與“你”之間的交往實踐關系之中的,沒有獨自存在的“實踐之我”,只有處于“我-你”關系之中的“實踐之我”。只有認知主體、意識主體才能將“你”當作與自身無關的認識對象。最終,作為交往實踐對象的“你”是不可能被認知主體認識到的,它只能通過與之處于交往、對話關系中的“實踐之我”才能理解,但理解非認識,理解是一種對話,是一種交往實踐,而認識是一種理論活動。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也是這樣一種關系,只是它是具有歷史性、教化性的“我-你”關系,而不僅僅是布伯的哲學人類學或生存論意義上的“我-你”關系。

與布伯和伽達默爾在“我-你”關系中強調不可被理論、同一化的“你”相應,列維納斯也強調完全與“自我”(包括“實踐之我”與“意識之我”)異質的、不可被理論、同一化的他者——在此,如果將外在于“我”的意識的一切(他人或他物)都稱作他者的話,那么布伯與伽達默爾的“你”也是一種他者,但列維納斯的他者僅僅指外在于“我”的無限的善的理念或上帝,他通過他人之臉向“我”顯現——“他者朝向我的臉不再被納入一種臉的表象之中”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rans. Alphonso Lingi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215.,而“我”則和他進行“面對面”的相遇或對話。

由此,“你”和他者外在于“意識之我”或理性主體、認知主體的特征決定了“你”和他者不是我的理論認識的對象,“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不具有在所有關系中能找到的形式邏輯的結構”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180.。實際上,它們是與“實踐之我”處于一種“實踐關系”中的關系項,“實踐之我”只能在這種“實踐關系”中理解(領會)“你”或他者。

(二)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是相互的還是單向的?

然而從列維納斯角度來看,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是一種互動性的,即對稱性的實踐關系,它“不能區分我和他者,不能認真對待差異”Simon Lumsden,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Social Ontology: Levinas Face to Face with Buber and Fichte,” Human Studies 23, no. 3 (July 2000): 227.,因此它還不能真正體現“你”或他者對于“我”的外在性、異質性、優先性,即不可被理論同化的性質,因而盡管“你”不能被認知主體所理論化、同一化,但卻仍然與“實踐之我”處于不可分割的“我-你”關系整體之中。這在列維納斯看來,并沒有突出他者的他異性,仍然存在著對他者實施同一化、整體化的“暴力”的可能性。對列維納斯來說,傳統哲學中的存在論、認識論都是一種同一哲學、自我學,是一種暴力的形而上學,而真正的形而上學或第一哲學是倫理學,在其中一種作為無限觀念的他者或超越(transcendence)是存在論、認識論所無法進行理論上的同一化、整體化的異質性存在。

因此,自我與他者之間首先是一種單向的不可逆的倫理實踐關系,這種倫理實踐關系首先以一種語言的形式、對話的形式表現出來,“與他者的關系,或者對話……是一種倫理關系”,“在對話中接近他者就是要歡迎他的表達”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51.。這種在對話中接近他者的表達所使用的“語言建構了一種不能還原為主-客關系的關系:他者的顯現”,并且,這種“語言關系暗示了超越,徹底的分離,對話者的陌生性,他者對我的顯現”,由此,“對話是某種絕對陌生東西的經驗,一種純粹的 ‘知識’或‘經驗’”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73.。它完全不是對他者進行概念上的同一化的把握或占有,“在他者的臉上表達出來的他者與我之間的關系……不表現為概念”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194.。他者仍是無限超越的,永遠不可被概念化地把握的。因此,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真正關系應該是一種“面對面的——不可逆的關系”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79.,即不是由自我自身發起的關系,而是由他者通過其臉發出善的命令而建立的, “他者朝向我的臉不被吸收進一種臉的表象之中”。這種發出命令與回應的語言 “不是在能夠衍生出自我的同一性與他者的他異性的相互關系面前發生的”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215.。

在“你”或他者的不可被概念化、理論化認識或把握的基本思想下,列維納斯與伽達默爾一樣,也認為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話關系,只是這種對話關系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對稱關系,而從前文可知,伽達默爾的具有互動性的“我-你”的對話關系卻是雙向的、可逆的、對稱的關系。更為根本的是,列維納斯通過他者的不可同一性建立了一種具有強烈倫理性的對話關系。與此相似,伽達默爾也在“你”的不可概念化、理論化把握的基礎上得出了具有強烈倫理性的“我-你”關系。

(三)兩種關系的強倫理性及二者對于“善”的不同理解

眾所周知,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體現在解釋學的經驗中,而解釋學的經驗即理解的經驗,也就是對話的經驗。在這種經驗中,“經驗對象本身在這里具有人的特征,所以這種經驗乃是一種道德現象,并且通過這種經驗而獲得的知識和他人的理解也同樣是道德現象”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06頁。。因此被理解者(或歷史性文本)具有人的特征,即具有“你”的特征,因而理解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現象。而且在理解活動中,“我們不應該把他人只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應當經常承認他們本身就是目的”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第507頁。。可見,在理解的經驗中,與被理解者——“你”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倫理性的實踐關系。其中,作為被理解者的“你”既不是認識對象,也不是實現理解者目的的手段,而是一個交往伙伴,一個對話者。

在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的對話中,對話雙方都具有一種承認對方的“善良意志”。正是通過這種以“善良意志”為基礎的,平等的、相互開放、相互傾聽的“我-你”關系的對話,對話雙方的共同視域不斷擴大,以致達成團結,增進友誼。伽達默爾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廣義的,具有博愛性的友誼與團結的概念,并且認為友誼本身是一種善,“人類只有在對話中才能實現真正的理性,并最終導致團結、一致(共識)和友誼”何衛平《解釋學之維:問題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頁。,也才能達成善。伽達默爾自己也有通過對話建立一個團結和充滿友誼的共同體的理想參見:何衛平《解釋學之維:問題與研究》,第169頁。。由此,團結和友誼可以說是以“我-你”關系的對話或交往實踐為前提的,而團結和友誼也是“我-你”關系的對話或交往實踐的發展趨勢和目標。進一步說,“我-你”關系的對話與交往實踐是以善為目的和動力的。

早在柏拉圖那里,善的理念也只有通過對話的方式才能接近。由于善是外在于存在的最高理念,因此它是不可知的。所以通過對話只能無限地接近善,而不能完全認識善。與此類似,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對話也只是一種不斷加強團結、增進友誼(善)的無限過程,更重要的是伽達默爾的這種對話是世界經驗和生活實踐,不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有意為之的對話。

同樣,對于列維納斯來說,柏拉圖“‘置善于存在(être)之彼岸’的準則”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吳蕙儀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頁。是他的他者現象學的“一般準則”。在列維納斯他者現象學中,善的理念是顯現于他者臉上的,并且是永遠不可概念化地把握的,因而自我與他者之間單向的、不可逆的倫理關系可以永遠繼續下去,自我只能無限地接近善,而不能把握善。

(四)兩種關系在運作機制和歷史性、現實性方面差異

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與列維納斯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突出體現在自我與他者的差異性與同一性問題上。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體現了“我”與“你”之間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因為“我”和“你”都隸屬于同一歷史傳統,但“我”和“你”之間又具有視域差異與時間距離。也正是這種差異與距離成了理解或對話的前提與必要條件,在“我-你”關系的對話之中,“我”與“你”又是相互關聯而無法獨立存在的(因為“我”不可脫離歷史性的“你”而存在,而“我”作為人格性的“我”也只能存在于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之中),且二者構成了互動的統一體。這種“我-你”關系體現了“你”的不可理論化把握的特征,體現了我與你之間的源始的實踐關系,體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惠的關系。而列維納斯認為這種互惠的關系未能體現自我對他者的服務性與被動性,以及由這種被動性而產生的對于他者無條件的形而上學愛欲。

列維納斯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嚴格建立在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異性基礎之上。正是由于這種嚴格的差異才導致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源始的倫理關系,即自我為他者服務的愛之欲,以及自我在這種關系中的被動性和單方面對他者負責的特征。

對列維納斯來說,自我與他者之間也存在著倫理性的對話,即他者通過其臉向我發出善的誡命,我不得不用行動(愛欲)回應,因此這與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一樣也是一種倫理性的實踐。只不過前者是一種非歷史性的、被動的單向的倫理實踐,而后者是一種歷史性的、互動的倫理實踐。前者是自我與他者,即與善的理念或上帝之間的關系(布伯的“我-你”中的“你”也是作為“永恒之你”的上帝的當下顯現,因此,布伯的“我-你”關系本質上是我與上帝的關系),而后者是有限的、歷史性的此在與歷史文本,即歷史自身之間的關系,因為真正的歷史即效果歷史就體現在這種現時的、活生生的“我-你”關系的對話之中。

由上,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克服了傳統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對于解釋學的影響,理解或解釋活動的對象不再限于歷史文本,而且處于生活實踐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或對話。由于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是在歷史性的生活實踐中進行著的對話或交往實踐的“我-你”關系,是歷史與自身之間的循環關系。因此,從列維納斯的角度看,這種關系是一種互動性的、對稱性的,甚至還有可能將他者納入自身之內的“我-你”關系,它還不能真正體現他者(“你”)的不可整體化或不可同一化特征。列維納斯創立了自己的作為第一哲學的倫理學,這種倫理學同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對話一樣,也具有對話性和強烈的倫理實踐性。但列維納斯的對話是一種對于他者的命令的單向回應,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是與善的理念、與正義和上帝之間的關系。而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最終是具有歷史性與有限性的、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且人與人之間通過“我-你”關系的對話本身也是一種視域融合,一種向“善的共同體”的發展過程,由此,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顯得更具現實性。

雖然伽達默爾與列維納斯身處不同的國家,卻有著極為相似的思想來源,并且二人的思想都具有強烈的倫理性與實踐哲學特征。由二人的思想特征可以看出,在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之后的德國與法國的現象學運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連續性,而“我-你”關系就對德法現象學運動的連續性起到了橋梁作用。

五"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我-你”關系的意義

綜上,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是從解釋學與自然科學的認識論進行爭論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它使解釋學對話關系徹底擺脫了自然科學認識論中的主客關系的束縛,從而使精神科學最終具有了自身的合法性,并作為具有本體性質的結構或方法在所有精神科學范圍內都有效。通過前文可見,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我-你”關系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第一,它體現了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現實關系,由此也真正體現了個人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我-你”關系基礎之上的理解活動并非以主客關系為基礎的、靜態的、單向的認識活動,而是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雙向互動的關系。其中,被理解者不再是一種需要被還原其原意的客觀對象,而是一種和“我”一樣具有人格性的“你”,能夠與“我”進行互動的“你”,并且“你”有著自身的要求與述說。伽達默爾這種具有歷史性的“我-你”關系結束了傳統解釋學中的方法論循環,將解釋學的循環由對于被理解者或文本的意義進行理解的循環以及囿于理解者自身生命中的循環,上升為一種歷史性的、本體論的解釋學循環,使解釋學由一種方法論上升為了一種本體論。同時,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反映了真正的歷史關系,這種歷史就是效果歷史,它不再是傳統解釋學中需要被還原的歷史事件,而是正在發生著的理解或對話事件。正是通過這種理解或對話事件,歷史與自身進行著循環,并作為連續不斷的活生生的理解事件不斷向前發展。

第二,真正的歷史正體現在連續的“我-你”關系的理解事件(對話或交往實踐)中,而“我-你”關系的理解(對話或交往實踐活動)又是以善良意志為基礎的,并且也是以善的共同體為發展方向的,因而真正的歷史本身也是以善為動力和目的的。

第三,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充分體現了理解活動的關系性與倫理實踐性,可以說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是以一種關系本體論為基礎的哲學。

第四,列維納斯與伽達默爾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胡塞爾、海德格爾與布伯的思想,盡管他們幾乎沒有交集,但他們有關自我與他者之間關系的思想卻有著極為相似的特征,如“我”與“你”或他者的關系都具有強烈的對話性、語言性與倫理實踐性等,這充分反映了德法現象學運動的連續性與一致性的一面。但二人思想本身卻也存在嚴重分歧。盡管從列維納斯的角度看,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和布伯的“我-你”關系一樣未能完全體現“你”的他在性、不可同一化特征,并且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最大化地防止了“你”或他者被理論化、同一化,但從伽達默爾的角度來看,列維納斯這種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顯得過于脫離歷史、脫離人的實際生活,反而不能反映人與人之間源始的或現實的關系。

第五,通觀全文可見,伽達默爾的“我-你”關系不僅對于哲學解釋學本身,以及解釋學發展具有核心意義,同時也在德法現象學運動的連續性中具有橋梁意義。

[責任編輯:何" 毅]

“I-You” Relationship in Gadamer’s Hermeneutic Philosophy

Shuai Wei" 39-47

“I-You” relationship in Gadamer’s hermeneutic philosophy is the 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mbody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effective history, which is the soul of his hermeneutic philosophy. “I-You” relationship by Gadamer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in epistemology and hermeneutics, restoring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It transforms the one-way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ctivities centered on restor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exts into an interactive “I-Yo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preter and the interpreted." “I-You” relationship permeates all essential dimensions of Gadamer’s hermeneutic philosophy, highlighting its ethical and practical nature. However, Lévinas argues that Gadamer’s “I-You” relationship, like Martin Buber’s, does not fully capture the irreducibility and alterity of the “You” or the Other, yet Lévinas overlooks the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You” relationship in Gadamer’s philosophy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for hermeneutics but also reflects a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onal philosophy and ethical practice philosophy within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of the hermeneutic philosophy.

猜你喜歡
關系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與整合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11:51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淺析
新常態下高校會計監督與會計服務關系探究
商業會計(2016年15期)2016-10-21 08:25:02
公司治理結構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關系實證分析
探究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
淺論企業文化建設中加強黨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創新
施工項目管理與項目成本控制關系的分析
保加利亞媒體:飯局是中國搞定“關系”場所
環球時報(2014-06-25)2014-06-25 14:36:51
新西蘭旅游界惡補“關系”開發中國商機
環球時報(2013-09-15)2013-09-15 10:02: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久草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伊人成人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日韩第八页|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精选自拍|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国产毛片一区| 永久天堂网Av| 亚洲第一黄色网|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欧美性精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欧美一道本|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乱人伦99久久| 五月天天天色|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天天综合色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综合色天天|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亚洲黄色高清|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成人91精品| 在线无码九区| 操美女免费网站| 日韩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