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總部舉行第八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頒獎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喬杰因其在生殖醫學、改善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的研究和共享科學數據等工作而獲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網公告中表示,作為一名生殖醫學專家,喬杰開拓了人類對于生殖生理和不孕疾病背后機制的理解。她帶領團隊多層次揭示了人類配子及早期胚胎發育調控過程中一系列“黑匣子”,多年來持續進行不孕不育病因探索和臨床診療,特別是發現腸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障礙性疾病中的關鍵作用。另外,喬杰在女性生育力保護保存、著床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新方法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在近日舉行的“世界三大發明展”之首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脈沖視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學黃鐵軍教授聯合申報的“脈沖連續攝影原理和高速相機”項目,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最高級別“評審團嘉許金獎”。
黃鐵軍為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從事智能視覺信息處理技術研究30多年,在視頻編碼標準、視覺特征分析和仿生視覺模型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終結了國外向我國視頻行業索取高額專利費的歷史。
脈沖連續成像的新原理顛覆了1839年照相術發明以來沿用至今的快門曝光成像原理,被中國電子學會鑒定為“重大原始創新”, 2021年該技術通過成果轉化方式轉移到脈沖視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美國復墾(修復)學會(簡稱ASRS)獎勵委員會致信宣布,中國礦業大學胡振琪教授被ASRS獎勵委員會評選為2024年度ASRS William T. Plass終身成就獎獲得者。ASRS首次將該獎項頒發給亞洲科學家。
胡振琪,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教授,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能源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是中國煤炭學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地學會常務理事兼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分會副主任委員。胡振琪致力于煤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的理論與技術研究,首創采煤塌陷區邊采邊復和黃河泥沙充填復墾技術,攻克自燃煤矸石山阻燃型生態修復技術難題。 胡振琪還推動了礦山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的革新,為中國該領域的創立、發展及國際學術影響作出了突出貢獻。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在保護國家耕地紅線、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綠色礦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日,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在官網公布2024年各獎項獲獎名單。在中國地理學會的組織和推動下,5位中國學者獲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創琳、李裕瑞獲IGU杰出地理實踐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曹現勇、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員李琰、河南大學教授董冠鵬獲IGU青年獎。
國際地理聯合會杰出地理實踐獎設立于2022年,是為表彰學術成果被廣泛采納和應用于學術界內外各個領域實踐、并作出杰出貢獻的地理學家而設立的,也是國際地理聯合會成立100周年來首次設立的獎項。國際地理聯合會青年獎旨在表彰完成正規地理教育后的10年內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年輕學者。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馬玲君副教授榮獲2024—2025年度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青年科學家獎”,以表彰其在酚醌反應介導的果蔬品質與安全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
該獎項由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UFoST)宣布,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提名推薦,聯盟專家評審,充分體現了國際食品科技界對我國青年科學家的優秀素質與杰出成就的肯定與贊譽。
90后青年學者馬玲君主要從事果蔬品質與安全方面的研究,入選第七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專家、Wiley中國開放科學高貢獻作者,近5年發表文章及封面文章20余篇。
近日,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召開2024年全體大會,會上公布了2024年度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師獎獲得者名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席工程師蘇權科因其在跨海集群工程建設與管理方面的突出貢獻和成就而獲獎。
蘇權科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擁有超30年的實踐經驗,先后參加或主持了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海灣大橋、廈門海滄大橋等工程建設管理工作。2004年起擔任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創立“螺旋逼近優化+全景式創新+工業化建造”工程協同創新管理系統,為推動我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與管理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作出突出貢獻,曾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