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輕一代的攝影家和影像藝術家的創作,無論在主題和形式,或是媒介和手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全新的面貌。這一方面得益于影像和媒介技術的突飛猛進,也源于社會生活所相應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與此同時,藝術創作如何去面對社會和個體,外部世界和內心自我,這依然是擺在每一位藝術家面前的無可回避的終極問題。
近日,我們的城市——2024上海國際攝影節暨第十七屆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開幕。本屆上海國際攝影節的特點之一,正是數量可觀的青年攝影藝術家的參展。尤其是在“上海之約”“再非同一條河流——青年實驗影像”和“未來動力——高校師生攝影”這三大單元中,數十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當下青年攝影創作豐富多彩的形態。
開幕日下午,舉辦了2024上海國際攝影節暨第十七屆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研討會,主題為“面向未來的青年攝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攝協主席李舸,浙江省攝協主席王小川,上海攝協副主席常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薩班哲大學教授黃榮華,本屆展覽聯合策展人傅爾得為現場觀眾作了主旨演講,共話青年攝影的未來與發展。研討會由著名攝影家、“金像獎”獲得者、本屆上海國際攝影節展學術顧問林路主持?,F場氣氛熱烈,互動踴躍。
李舸表示,看了攝影展很有感觸,上海的攝影有悠久的傳統,是中國攝影界的一片高地。這次論壇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青年攝影”,近年來各級攝協都越來越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上海青年創作者的隊伍也在逐漸壯大。此次研討會的題目也不僅僅是說年齡上的青年,而是攝影人在創作時的青春狀態,尤其是面向未來的創作思路和創作主張。
今年是國家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十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李舸認為,培訓、展覽、創作、研討要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要激活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它時代內涵,提升文化原創能力?!叭缃裰悄芑睦顺痹谏疃雀淖冎覀兊纳盍晳T以及學習工作的思維模式,今天的攝影在青年版塊所呈現的樣式也十分豐富,不僅僅是平面、靜態的影像,短視頻、直播等融媒體的沉浸式體驗、互動化展呈等多元的形態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p>
李舸認為,藝術和科技的融合創新為攝影創作開辟了新的領域和新的賽道,塑造了新的動能和新的優勢,也為我們的藝術感受、藝術表達、藝術創造孕育了一種新質生產力,由此產生了新的觀念、新的形態、新的方法、新的媒介,在攝影史的發展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面向未來的攝影不僅僅是青年人,在座所有人都要意識到智能影像所激發的潛能和動力,它是以技術追求創意,以藝術關照人文,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人工智能興起的影像時代所亟需思考的。
“攝影藝術是與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結合最緊密的藝術門類,同時攝影也是激發我們新想象、新動能的新媒介,更是我們創造新感覺、新美學的新方法。所以面對AI,我們要在哲學的高度實現觀念的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新的評判標準。過去的攝影還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但AI時代強調的是藝術民主化。隨著技術壁壘被逐步打破,智能化設備的普及,我們攝影人要重新思考攝影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攝影人的職業價值、生存價值。要用鏡頭創造出獨特的品味、獨特的感悟、獨特的思考以及獨特的呈現?!崩铘凑f。
王小川認為,當下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AI)等催生了影像的形式創新,拓寬了攝影的空間,影像已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藝形態和傳播媒介。攝影之父是科技,攝影之母是藝術,攝影自誕生之日起,就流淌著科技與藝術的血液,影像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將帶來攝影創作的變革與進步。青年是社會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在攝影領域中也將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影響力。
“當下青年攝影家們更加注重自我表達和個性展現,不再滿足于固有的攝影風格和套路。他們通過獨特的視角、構圖和色彩,打造具有個人風格的攝影作品。”王小川舉例道,例如,有的攝影家喜歡采用條屏、長卷的構圖方式,打破攝影原有的常規構圖,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有的攝影家擅長運用黑白的水墨意蘊,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和韻味。有些青年攝影家將攝影作品視為一種敘事手段,通過一系列的照片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他們在拍攝前會精心策劃主題和情節,選擇合適的場景和人物,讓照片之間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這種故事性的攝影作品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攝影師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有的青年攝影家會以自己的旅行經歷為線索,拍攝一組照片,講述自己在不同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去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還有些青年攝影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平面展示,開始嘗試跨媒體創作。例如,將攝影作品與音樂、視頻、書法等相結合,制作成多媒體作品,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傳播。這種跨媒體的創作方式能夠豐富攝影作品的表現形式,提高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王小川認為,如今的影像發展已從靜態觀看發展到觀念表達。影像創作者也從過去的個體創作,逐步發展成為需要跨越邊界、多學科協同創作。面對未來,青年攝影家不僅要記錄好當下的新發展、新成就,為未來提供人類發展影像文獻,而且要承前啟后,展示當今人類的思想觀念和藝術表達方式。青年人的優勢在于活躍的思維和知識結構,他們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接受新的挑戰,特別是借助新科技、新方法進行影像的融合創新。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的同時,也對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思想理念與主題內容方面的要求,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因此,我們要正確運用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技術、新手段,來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讓創作的影像作品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譜寫出面向未來影像藝術的新篇章。
常河表示,自己之前也是被很多前輩作為青年攝影師來培養和關照的,從就職于《東方早報》算起,在上海已有二十多年了,在獲得了第一個新聞攝影獎后,便開始了攝影創作?,F在他的工作主要是拍攝紀錄片和在大學里教學。對于“青年攝影”,從教學經驗來看,他感到有些悲觀。因為現在很多人的心智已經被“小視頻”給占據了,這對攝影有很大影響。
常河表示,攝影是一個媒介,是一種呈現方式。早在兩萬年前呈現影像的介質是巖壁畫,后來有了紙,再后來有了照相機。其中紙作為一種媒介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我們大量拍攝的影像其實是符合在紙媒上傳播的形式,但到了21世紀初葉傳播介質逐漸變成了“電子屏幕”,因為媒介的不同,對影像的要求也開始變得不同。
“如今我們每天花在手機屏幕上的時間是很長的,電子屏幕正在逐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如今正好處在多種傳播介質交替融合的過程中。每一種新介質的產生必然會帶來新的影像展現方法。拋開科技的進步,自然語言的演化,我們回到藝術的本質,它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我個人認為是情感,這是比較重要的。現在比較流行一種攝影叫冷的風景、冷的肖像,那也是一種情感,但是現在我們用先進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很多缺乏情感,而這些情感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是存在的,我覺得我們可以去借鑒。從前我們的照片是要有敘事的能力的,但是現在的照片在去敘事化?!背:诱J為,去敘事化被過度宣傳了?,F在的很多有敘事的影像會被認為不高級,這是不對的,它們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現在很多青年攝影師拍攝敘事化影像的能力是很弱的,因為大家被數碼相機的即時滿足感取代了。
黃榮華教授目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薩班哲大學教學。他17歲時開始接觸攝影領域。他認為攝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把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惺惺相惜關系呈現出來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可忽視的元素之一。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去表達與創新,把作品的內容和故事結合,呈現出一個異乎尋常表達的形式層面,對他來說往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目前除了教學工作,他也熱愛從事文化交流的工作,穿針引線把海外的大學生帶來中國,同時也把一些中國的攝影師帶去土耳其,講課、展覽和游攝,積極學習,分享和了解當地文化。他談道,在土耳其有很多非常出名的重量級攝影師,也有很多青年新秀攝影師。在論壇上,他分享和介紹了一些土耳其視覺藝術家,特別是優秀的青年攝影師和導演的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作品。這些青年優秀攝影師也都是他的學生。例如,內斯里漢·科云庫拍攝的是一個實驗性的發展歷史。內斯里漢是一個在土耳其教育體系中長大的學者,之前對桿數字系統一無所知,她傾向于通過使用計數桿,從古老的歷史中分離出來的物體來創建個人的視覺系統來理解她周圍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形成不一樣的連接性。她的母親得了癌癥,她為母親也作了影像記錄,把一些家庭場景拍攝出來并用計數桿重新探索,去理解了如指掌的家常生活細節。在這些小人物里面,她把自己也拍了進去,這不是一個紀實的手法,而是以一個實驗的、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環境,發現自己以及自己與家庭和社會的關系。他的研究生希拉爾·伊西克關注虛構與現實家庭故事題材,她把祖孫三代人的照片重疊在一起,一些親戚她從未見過,她就把母親存留的一些舊照片拿出來重新編排后,選擇水彩風格的方式指向了記憶的不可靠性,并對記憶的行為提出了質疑。另一方面,她試圖揭示在這個記憶和回憶的模糊領域中,個體重建自己故事的潛力。在這個系列中,意識是奇異的,試圖在家族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對其進行解構、改寫、撒謊或拒絕。再例如,藝術家布爾庫·雅吉奧盧,她的作品攝影視覺因素較少,以平面印刷為主,80%都花在平面印刷上,只有20%是攝影。她把自己的素描、繪畫和版畫重疊、連接起來做成當代藝術作品。貝爾明·皮列夫內利也是一位平面印刷藝術家,她現在生活在倫敦,她拍攝的主題是塑料袋,她首先利用平版印刷模具制作出各種形狀,然后將她的攝影主題(塑料袋)運用到這些形狀上,展現了五彩繽紛塑料袋的美學困境發生在我們的日常使用和周圍環境中。
研討會上,策展人傅爾得為在場觀眾解讀了展覽《再非同一條河流》的策展理念。她以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觀點為切入點,指出影像藝術的變革也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始終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流變。傅爾得認為,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攝影不再僅僅是記錄的手段,而是進入多維現實的入口。這種變化讓觀眾不僅停留于影像表面,還引發對自我、環境和記憶更深層次的反思。
在這個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藝術家們作為敏銳的觀照者,正積極回應從模擬到數字、從現實到虛擬、從二維到多維、從線性到非線性敘事的轉變。此次展覽匯集了世界范圍內的12位青年影像創作者的實驗性作品,涵蓋靜態攝影、動態視頻、裝置、雕塑等多樣的影像媒介表達,來探討影像的物質性和數字性邊界,意圖打破傳統影像的靜態局限,以此賦予影像藝術更為豐富的表現層次。
傅爾得選取了展覽中的幾位藝術家的作品,為現場觀眾解讀他們在傳統技法與技術革新間如何找到平衡。例如,李雪蒙通過傳統膠片與拼貼技法營造夢境般的氛圍,讓個體記憶與集體歷史交織在影像之中;而余少龑則融合黑白膠片與水墨,創造出寧靜的東方意境,以詩意的視覺語言展現文化情感。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現出在快速技術變遷中,他們作為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在國外,如紐約和柏林,如何通過回歸手工技藝和東方老莊等哲學,既賦予影像深厚的文化厚度,又在國外的藝術領域的一級戰場占得一席之地。
傅爾得也同時介紹了新加坡藝術家喬納森·劉的作品。他運用算法與人工智能,探索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通過動態影像生成沉浸式體驗,展示了技術對影像表達方式的創新可能。她還分享了其他幾位國際藝術家的創作案例。藤原聰志的《動物材料》將影像打印于蜂窩板上,并結合雕塑元素,呈現出粗礪的物質感,顛覆了觀眾對影像的傳統認知;愛爾蘭藝術家艾倫·巴特勒的《洛圣都的沉淪》借助電子游戲的虛擬場景記錄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隱喻現實社會的復雜性;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貝巴拉斯的作品《數字災難》則運用機器學習生成的圖像,構建出災難與虛構交織的情境,揭示數字時代的集體焦慮和人類與環境間的緊張關系。這三位外國藝術家此次參展的作品,都是專門為了參加此次上海國際攝影節而作。傅爾得認為,《再非同一條河流》不僅是影像作品的展示,更是對技術與人文之間關系的深層探討,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激發觀眾對虛擬與現實、個體與環境、記憶與技術的多維反思。
林路總結道,隨著攝影媒介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攝影的年輕態顯得日益豐滿。當下的青年攝影不僅僅是年齡上的,更是心態上的。如何把握攝影媒介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年輕態的攝影力量不可忽視,也勢必影響中國當代攝影的走向。如今青年攝影在社會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在上海的青年攝影相較往年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今年的國際攝影節,青年攝影師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拔矣浀萌昵啊吨袊鴶z影報》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攝影過了四十歲就沒戲了》。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很多討論,到底‘四十歲后有沒有戲’,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討論‘面向未來的青年攝影’,我想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節點。本次論壇上,來自于攝影實踐、理論、教育、策劃和評論等不同背景的資深專家和學者,共同就今天的青年攝影創作,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展開交流。希望這一活動能夠讓我們一窺當下青年攝影的優勢和不足,共同想象未來攝影可能的面貌,也為更多的攝影家和藝術家提供靈感和啟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