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雨,還沒有正式落地,離別的淚,卻提前來了。2024年3月28日,忽聞馬識途先生溘然長逝的消息,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仡櫋冬F代藝術》與馬老的過往,不禁哀思陣陣。往事云煙,冉冉縈繞胸際,不勝傷感之至。巴山蜀水,大地悲泣。理性的聲音提醒我們,生命終將有離別的一天。感性卻更勝一籌,讓人難以直面這痛苦的別離。
古往今來,文壇不乏軼聞趣事,友誼頌歌。四川近現代文學史上,便有這樣一個作家群體——“蜀中五老”。他們是張秀熟、艾蕪、巴金、沙汀和馬識途,其中張秀熟年歲最長,馬識途最年輕,艾蕪、巴金、沙汀“三老”則為同齡。在民間,他們與郭沫若、李劼人又被敬稱“七賢”。他們各自獨立,彼此成就,是惺惺相惜的君子之交,在各自的創作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為四川乃至中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24年,是張秀熟逝世30周年,是艾蕪、巴金、沙汀誕辰120周年,是馬識途離開我們的第一年……這些時間節點提醒我們,緬懷和致敬既在永恒,更在當下。
張秀熟是“蜀中五老”中的長者,其作品《二聲集》《暢言詩錄》,如他以風竹為題,著詩言志凝練的“一竿裊裊氣凌空,四面風來我挺中。中空自是無窮力,愈是狂飆我愈中”一般,發出不肯向時間低頭的“鐵漢”之聲。其中,《二聲集》的序由沙汀和馬識途所作。
艾蕪、巴金、沙汀同庚。艾蕪和沙汀,是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同窗,他們在文學路上并肩奮進,被譽為中國左翼文學的“雙子星”,后于1992年同月逝世。艾蕪以代表作《南行記》首創“流浪小說”書寫,開拓新文學創作“邊地文學”題材領域的先河,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學史上流浪文學的開拓者之一,艾蕪也以此獲得“流浪文豪”之譽。
巴金的《家》《春》《秋》等作品,以其深刻的社會洞察和真摯的人文關懷,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尤其是他晚期的《隨想錄》,真實而深刻地映照出一位敢于說真話的作家形象。他不畏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勇于揭露社會的不公,用文字的力量呼喚真理與正義。
沙汀的文學創作生涯豐富多彩。其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就展現出他獨特的文學風格。此后,他陸續發表了眾多優秀的短篇小說,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描繪,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黑暗面。長篇小說《淘金記》更以其幽默詼諧的筆觸,揭示了社會的種種弊端。
馬識途先后出版了小說、散文、紀實文學、詩詞等大量作品,柔情細膩的《老三姐》、深刻詼諧的《夜譚十記》、波瀾壯闊的《清江壯歌》,近年來陸續出版《夜譚續記》《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等新作。他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歷史的滄桑,映現著時代風云的家國情懷。
1987年,83歲的巴金從上海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成都,與張秀熟、沙汀、艾蕪、馬識途歡聚,吟詩作文,相談甚歡。一行人(艾老因病缺席)來到李劼人的故居菱窠,參觀其生平事跡,并在塑像下合影。人事興衰變倏忽,轉眼近四十年矣!五老不在,物是人非。
文藝無邊界,刊物重情懷。本著對文學藝術的熱忱與執著,和對老文學藝術家的崇敬與感恩,2018年,《現代藝術》重陽節特別獻禮推出“壽從筆中來”策劃,呈現馬識途等9位老者的書畫藝術作品及其相關文章,表達對老文學藝術家“鶴算千年壽,松齡萬古春”的美好祝愿。(詳見2018年10期)2022年,郭沫若誕辰130周年,《現代藝術》特別策劃“弘揚沫若文化 譜寫時代新篇”專題,遴選130件文藝作品,以此緬懷、紀念、弘揚沫若精神。(詳見2022年11期)2024年,110歲高齡的馬老離開生養的巴蜀大地,“蜀中五老”天堂再相聚,繼續以文學詠嘆生命的壯闊與厚重,他們的精神將恒久地閃耀在中華大地。在這里,《現代藝術》圍繞他們的生平,梳理其一生文藝軌跡、文藝成就、文藝故事,謹此表達全體雜志人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囿于編者個人學識與掌握文獻資料,文本難免疏漏,敬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