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藝術設計,其實就是人類有意識地用藝術創造所體現的造物活動。藝術設計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各個時代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實用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各種作品,而“實用性”和“創造性”,是評價一個時代藝術設計作品的主要標準。
藝術設計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的過程,人類的歷史就是從藝術設計和制造器具開始的,每個歷史時代出現的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科技都必然會給藝術設計帶來新的造型、新的品種、新的裝飾和新的藝術風格。每當新科技與藝術相結合,就會產生全新的具有時代感的藝術設計精品。經歷了多個朝代的變革與更替,中國藝術設計史經歷數千年的演變已經積淀出豐厚的資源。所謂藝術設計,其實就是人類有意識地用藝術創造所體現的造物活動。藝術設計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各個時代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實用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各種作品,而“實用性”和“創造性”,是評價一個時代藝術設計作品的主要標準。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鮮明地表現出該時代的藝術設計風格和特點,因而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也是中國藝術設計的進步史。
一、藝術設計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開拓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
石器時期最典型的工具是打磨制作而成的石刀、石斧,以及骨針等器物。原始人類用其進行狩獵、切割、制革、縫制衣服等,逐漸由結繩記事發展到用巖畫、甲骨文等文化符號進行記事,產生了原始的象形文字。新石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設計實物當屬“原始陶器”,原始陶器的產生,導致了原始時代藝術設計的一場大革命。陶器的設計、淘泥、制器、繪制、燒制等一系列過程,都體現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質量的飛躍,是中國藝術設計史上的第一座豐碑。特別是原始陶器的造型藝術設計,為我國古代產品造型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其表現出的實用和美觀兼顧的特點,成為以后各個歷史時期始終保持的重要原則,在陶器的功能、工藝、材料、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創新都表現和反映出藝術設計的進步。在古代最能體現原始陶器裝飾藝術設計成就的,當推“原始彩陶”。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是原始時代藝術設計的杰出代表,彩陶所開創的構成形式和形式法則,至今還在沿用。而原始彩陶的裝飾色彩,則成為中國傳統裝飾色彩構成的基礎。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在夏商周時期又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人們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使藝術設計文化逐漸成熟,工具、農具、兵器、車輛等大規模進入社會生活領域,藝術設計意識普遍提高。而服飾、文字、貨幣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了商周時期的文明標志。物質財富進一步分化,使等級體制完全形成。當時政府建立的整套官營制度,叫做“百工制度”。該制度不但推動了社會生產的迅速發展,而且許多優良精美的藝術設計作品便是由百工們創造出來的,如青銅器,無論是在設計和制作難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原始陶器。青銅器的設計,其合理實用的功能、科學巧妙的結構、優美生動的造型和富麗精致的裝飾及工藝,是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可堪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典范。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成為我們研究夏商周藝術設計最好的實物資料,廣漢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金器、玉器是該時期藝術設計的最好佐證。中國古代的藝術設計思想,最早溯源于《周易》,《周禮》等文化典籍也記載了許多器具設計的成就和文化潮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爭霸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流。百家爭鳴使學術思想進入了一個非常活躍的時期,涌現出儒、道、墨、法、兵等許多思想。而器具的設計又得力于許多學者、思想家、工匠的實踐活動,使藝術設計進入了一個革新時代。官方薈萃了眾多的能工巧匠,并實行嚴格的工藝管理和細密分工。實用品的設計成為工藝設計的主流。不但有青銅器,而且出現漆器、織物、服飾、交通工具、樂器、兵器、家具等新的品種,產品的功能、造型、裝飾、色彩都出現了煥然一新的變化,使藝術設計富有強烈鮮明的時代特色。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設計出的漆器產品,其品類繁多,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我國最早的一部工藝設計典籍《考工記》。《考工記》是春秋末年的官書,記述了藝術設計上的制造工藝和制作規范,闡述了“材美工巧”的藝術設計原則與理念。且不僅局限于手工技藝的層面,在審美方面也有所涉及。這部著作對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這是一個在藝術設計上追求實用功能為主,實用與審美達到較完美統一的時代。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藝術設計史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從陶土到青銅、漆器,再到冶鐵,藝術設計一直伴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也展示著磅礴大氣的風韻。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秦王朝的縮影,兵馬俑的造型手法以寫實為主,精準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政治、軍事概貌。尤其是在服飾、戰車、兵器、制陶等方面,提供了許多鮮活生動的藝術設計史料,它的出現,證明了古老、野蠻的人殉習俗為更文明的陶器墓葬制度所代替。秦漢時期又是我國古代藝術設計理論形成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漢代成為了中國古代藝術設計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織物是漢代手工業設計的重要產品,其品種繁多,設計優美,制作精湛。漢代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使我國以“絲國”之譽名揚世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100多件絲織品和服飾,品種有絹、紗、羅、綺、錦等。輕薄透明的素紗襌衣僅重49克。漢代織物上的吉祥圖案和文字,標志著我國吉祥圖案藝術設計開始成熟。從已發現的漢代漆器來看,造型設計規范化、系列化,使其功能美與藝術美,實用性與欣賞性得到完美結合。尤其是酒具盒和化妝盒的設計,是我國古代早期包裝設計的杰作。燈具的設計和生產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漢代銅鏡的裝飾設計構成,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圖案裝飾設計的典型民族風格。隨著宮殿住宅建設的興盛,瓦當、畫像磚、畫像石等建筑裝飾也給漢代的藝術設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家具和室內裝飾有了新的起色,交通工具也有了新的發展。隨著“書同文”措施的實行,漢字設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得到廣泛應用,篆文、隸書都在此時期發展成熟。漢字不僅是視覺傳達的符號,而且是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的代表。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繼之是延續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迫使民族遷徙,卻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的文化交流,為多姿多彩的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中國文化突破了儒學獨尊的模式,代之以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復明、佛教的流行,體現出多元發展的宗教色彩。在敦煌莫高窟、五臺山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放射出多種設計文化交流的絢麗光芒。器物上的裝飾已逐漸與繪畫合流,在石窟、建筑、造船、瓷器、銅器、樂器、燈具、家具、服飾上面設計出各種優美動人、寓意深遠的圖案。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馬鈞的翻車機械制作,都是當時高超的藝術設計器具。因而,“氣韻生動”不僅是評論古代繪畫的標準,也是古代藝術設計思想的優秀傳統精髓。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瓷器作為日用新產品,已經成為當時實用設計舞臺的新主流,這在中國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瓷器具有獨特的、如同天然的、素肌無骨般的藝術審美特質。出現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并逐漸形成規模。青瓷常常以動物為造型,增加了美感。蓮花尊是這個時期最富有時代特色的造型之一,體現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中國瓷器至此獨領風騷一千多年,至今生生不息。
隋唐使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經濟的穩步發展,富裕的生活和高揚的信心,在藝術設計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隋唐長安城是當時最大的都城,分為宮城、皇城、郭城,縱橫的街道將郭城分為110個里坊和東西商市,是中國城市藝術設計史上的一個杰出貢獻。金銀器是唐代藝術設計的精品,銅鏡制作工藝則更加精湛。隋唐時期的絲織品,圖案設計和色彩設計豐富多彩,織造工藝也有許多創新,并且具有鮮明的時代設計風格。瓷器的大發展時期也是在唐代,進一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產格局,在造型設計和裝飾設計方面更具有瓷器特有的設計理論和藝術表現力。這一時期的彩陶出現了新產品“唐三彩”,在藝術設計史上寫下獨特的一頁。瓷器產品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隋唐時期另一個重要特色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通過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以及通過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唐代許多藝術設計產品兼容和吸收了外來產品設計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國際化的設計風格。隨著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平面藝術設計不論是在表現載體還是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中國書籍裝幀由簡牘逐漸演變成卷軸,又由卷軸變成冊頁,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設計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遼金元是中國多民族文化相互沖撞的時期,也是草原文化向農耕文化挑戰,接受和學習中原農耕文化的時期。民間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高度發展。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廣泛涉及了多學科領域的科技成就。李誡的《營造法式》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建筑設計學著作。元朝學者王禎在所著的《王禎農書》中對農具等物件設計的研究,更是藝術設計史上的珍貴文獻。瓷器生產自宋代進入黃金時期,宋代瓷器能夠把瓷器最高超的使用功能、最優美的造型元素和精湛的制作工藝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宋瓷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前代,在中國藝術設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開始盛行宋錦,探討宋錦圖案的創意設計和構成手法及其風格,在藝術設計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遼金時期在紡織、制瓷、金屬產品、印刷、造紙等方面都有較大發展,如“遼三彩”就是在唐三彩基礎上進一步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獨特風格和文化特征。元代青花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它的造型和裝飾藝術設計,是在傳統藝術風格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精華而創造出來的。平面藝術設計迅速發展,如活字印刷、印刷敷彩、雙色套印的產生和印刷招貼畫的出現,書籍裝幀開始形成冊頁裝訂,版式設計具有了優美的民族風格,插畫設計日趨多彩和成熟,這一時期的藝術設計既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征,又存在各民族多樣性的具體特征。
明清時期,在建筑園林、器物設計、家具制造、書籍印刷等方面成果突出。隨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國家用財力大肆修建,挖湖堆山,起屋架梁,廣置名木瑞石,博采異草奇花,聚天下園林之精華,成為蔚為大觀的景致。園林藝術設計的樣本,如現存于北京的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香山靜宜園,以及圓明園遺址,還有明清藝術設計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宮等,都是中國藝術設計史在明清時期的典范。明清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急劇變革的前奏,相應的工藝設計專著也多起來,明末時期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更是一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工藝設計的百科全書,這部全面記載和總結中國古代設計成就的巨著,在中國藝術設計史乃至世界藝術設計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還有周嘉胄撰寫的《裝潢志》,完整地記述了古代書畫裝裱理論,是難得的古代工藝史書。明代漆器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黃成所著《髹飾錄》是漆器藝術設計與工藝的專著,價值不可估量。明代陶瓷器造型藝術設計創造了成套組合系列化的產品藝術設計的形式。而陶瓷的裝飾藝術設計也最有特色,如明代的紫砂陶設計,就體現了一種別樣的裝飾設計之美。因瓷器聞名于世的江西景德鎮,早在明代就已坐穩了“中國瓷都”的寶座;蘇州私家園林家具既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的民族風格,也顯示了鮮明的時代設計特色,在功能的合理性、結構的科學性和設計的先進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線裝書的發明在這一時期已成為經典式的書籍裝幀,中國古代具有插圖的書籍,在明清時代書籍中均占一半。明清時期印刷術和平面藝術設計的輝煌,是中國幾千年藝術設計歷史積累的結果,也是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設計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人的設計。
二、中國近現代藝術設計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經之路
明清時期,中國已經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是西方列強此時已經爆發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大批傳教士進入中國,建教堂、辦工廠,在臺灣、香港、青島、上海、哈爾濱,西式建筑設計群大量出現,甚至偏遠的民族地區也可見到尖塔高聳的西方教堂。鴉片削弱人們的軀體,宗教占據人們的思想,中國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振興中華的道路,在多個文化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對服飾設計也有了極大的改觀,長袍大褂被中山裝取代,八股文被白話所取代。從西方引進的自然科學逐漸開始發揮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有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梁思成設計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西方的繪畫、報紙、雜志等印刷品成為中國商業設計的主要形式。承接廣告設計、商品包裝、裝潢藝術設計、紡織品圖案藝術設計的工作室和事務所出現了。藝術設計教育也在新式教育體系中逐漸顯露出獨立學科的形態,私立和公立美術學校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四川等地建立。以《良友》畫報為代表的各種新型畫報印刷考究,刊登大量絢麗多彩的戲劇、電影、服裝、香煙、藥品、電器和日用品廣告,有著傳統書籍所不及的視覺傳達效果,深受民眾歡迎。聞一多的《出版物底封面》、張光宇的《近代工藝美術》先后問世,表現出匯入世界藝術設計潮流的強烈愿望。在魯迅的幫助下,陶元慶、錢君匋等美術青年成長為杰出的書籍藝術設計家。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責無旁貸地挑起了“振興中華”文化的重任,在音樂、繪畫、木刻、雕塑、工藝美術、建筑、攝影等藝術設計領域,邊區的工藝美術作者創造了大量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是藝術設計的前身工藝美術恢復、發展和轉型的時期,百廢待興的建筑設計和工業產品設計受到了東歐國家影響,有了迅速的發展。中國成功設計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工程和人民大會堂為代表的十大建筑,一大批新興行業工廠如雨后春筍在全國各地涌現,同時藝術設計教育的各類學校應運而生,形成了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體系。這個階段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方興未艾,昭示著中國藝術設計文化生機勃勃的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藝術設計從孕育走向成熟并不斷發展與更新,中國現代藝術設計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由于近代手工業與對外貿易的相輔相成,促使整個現代藝術設計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切入社會生活的各類藝術設計全面開花,如環境與室內藝術設計、廣告與傳媒藝術設計、時尚與服裝藝術設計、產品與市場營銷、企業形象系統藝術設計,以及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數碼藝術設計、產品界面符號、語義綜合藝術設計、綠色環保藝術設計等,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隨著計算機技術設計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崛起,中國藝術設計迅速匯入世界潮流,正走向世界。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超過以往幾百年,藝術設計作品是社會的文化象征,是經濟時代的標志,這一系列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藝術設計在新世紀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鐵、高速公路建設在全球領先,5G等新媒體技術走在世界前列。最新的AI人工智能設計技術已經嶄露頭角,展現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三、結語
中國社會的經濟改革正處在時代進程中,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視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設計,正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顯示出自身瑰麗多姿的魅力,推進著中國藝術設計事業的蓬勃發展。藝術設計是人類文明的必然產物,器物的演變推動著文明的發展,并由此構成了藝術設計學的文化理論基礎。藝術設計創造的成果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作出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