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選擇的“古意”,不是一味地選擇學習古人的繪畫技法以及模仿其繪畫風格,而是要去繼承古人在繪畫作品之中的“意”。“意”是藝術家對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藝術家在創作構思、創作過程之中所產生的主觀情感、思想,以及其個人氣質在其作品之中的客觀反映。
趙孟頫的“古意論”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理論之一,這一“古意”是從古人的意蘊之中得到思想意趣和審美風范的傳承,將藝術家這一創作主體的思想情感與古人的意蘊進行傳承與互動,并將其表達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趙孟頫的“古意論”不僅在繪畫方面起到作用,而且通過分析趙孟頫的傳世書法作品也可以從中直觀地看到其書學觀念中的“古意論”。
一、“古意論”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趙孟頫的“古意論”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趙孟頫當時急需打破藝術枷鎖而發酵形成的藝術理論。由于院體畫派自南宋以來對繪畫創作的長期影響,元代初期繪畫繼承的也是傳統精工細雕,筆法細致的南宋院體畫,并且元代初期藝術家局限于將事物一比一還原至自己的繪畫作品之中,過度的寫實以及精細的藝術創作形式,讓元代初期的繪畫藝術走入了藝術創作的死胡同。同時又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底層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當時的文人既面臨家國破碎的悲憤,又充滿懷才不遇的哀怨,但心中的悲憤之情無法通過精密巧麗、堂皇富貴的院體畫抒發出來,使得文人畫逐漸興起。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又讓元代的藝術有了新的發展局面,政治動亂、南北文化交融,都為新藝術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讓人們有了新的思維形式和新的思考方向。
趙孟頫仕元后,雖身居高位,卻因宋皇室后代的特殊身份在元朝廷受到統治階級的表面優待,以及漢族文人的不理解。他的政治抱負很難得到實現,于是趙孟頫開始在藝術方面進行深入學習與研究。“古意論”既是他對書畫藝術發展探究的一條道路,又是他在仕元過程中對先朝的懷念。趙孟頫仕元的經歷以及長達十年的宦游歷程讓其領略了很多歷代名家的作品。顧愷之、李思訓、董源、曹不興、張僧繇等人的作品都對趙孟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趙孟頫在學習、臨摹古人畫作的過程中逐漸對“古意”有了自己的見解。其“古意論”出自趙孟頫《清河書畫舫〈自跋畫卷〉》的一段論述:“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
為了抵制和改變元代初期刻意寫實和死板無趣的風氣,趙孟頫用依古就新的方式開始推行“古意論”這一繪畫理論,并且將其實踐到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之中,影響了眾多元代文人。讓“古意”思潮成為了元代畫派的新風尚,改變了一味追求形似的院體風格,為元代藝術加入了簡率之風。
二、“古意論”的內涵及其在作品中的體現
談“古意論”,我們首先需要探討何為“古”?何為“意”?我們用通常的思維理解“古”,那就是傳統,人們在對傳統進行繼承的途徑中,有兩種最主要的途徑,一是強調原創突變,但也兼承前人經驗,是反繼承;二是強調繼承漸變,“以復古為革新”,不否定創造。(翁利.“古意”:借古以開今的旗幟——也談趙孟頫的“古意”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126-127.)趙孟頫“古意論”中的“古”偏向第二種途徑,而這種繼承是建立在對前人的繪畫技法的熟練掌握和應用之上,對傳統的東西進行有意識挑選,不是一味繼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趙孟頫選擇的“古意”,不是一味地選擇學習古人的繪畫技法以及模仿其繪畫風格,而是要去繼承古人在繪畫作品之中的 “意”。“意”是藝術家對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藝術家在創作構思、創作過程之中所產生的主觀情感、思想,以及其個人氣質在其作品之中的客觀反映。一件藝術作品的產生并不是簡單地通過物質材料而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作品,而是應該包含藝術家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藝術家應當知道自己的作品要表達的意義是什么,作品中的事物代表什么意味,只有將這些思想情感融入創作之中,才能叫做有“意”。
趙孟頫“古意論”的提出,是當時長期沿襲的南宋精微細麗畫風走向衰頹局面的一大轉折。元代初期沿襲南宋院體畫派的作畫特點,畫家們執著于將想要描繪的景物真實地在作品之中進行還原,且受到瑰麗繁華的院體風格影響而更多地運用高超的技藝進行作品創作。他們并沒有在作品中投入過多的個人感情以及所思所想,同時大量風格雷同的作品也造成了審美疲勞,人們迫切需要能夠打破這一僵局的力量。
“古意論”的出現開始改變人們的想法。“古意”不是一味地仿古、返古,而是要在理解“古”的基礎上承襲其古拙、率真、質樸的意味。“復古”這一思想也并非憑空而出。自南宋以來,宋四家對尚“意”觀念的推崇,讓人們意識到在藝術作品之中抒發己意的重要性,然而尚“意”觀念卻因為時人對“意”這一概念的不斷強調與夸大,在書寫過程中不再注重對古帖的學習與臨摹,一味追求率性而為、張揚個性。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諸如米芾、蘇軾等尚“意”書風的倡導者都注重在古人作品中取法,尤其是臨摹魏晉時期“二王”“鐘張”等人的作品進行取法。此時醉心尚“意”的群體往往會忽視“復古”在藝術創作之中的重要性。趙孟頫就是看到了此時藝術領域內存在的問題,開始對其進行反思與糾正。在其個人書法繪畫作品之中,就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古意論”美學的完美體現。
趙孟頫“古意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屬他對“書畫同源”理論的探索與獨到研究。早在趙孟頫之前,不少書畫理論家對“書法同源”這一主題就已經進行了探討,六朝時期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曾提及“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故工畫者多善書”,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趙孟頫正是看到了書法與繪畫之間不可或缺的聯系,開始在繪畫作品之中加入了書法性的線條,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其作品《雙松平遠圖》與《重江疊嶂圖》。趙孟頫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其繪畫實踐與書畫理論中運用和強調“古意”,加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使元代畫壇擺脫了雖濃墨重彩、造型準確卻死板呆滯、拘泥工整的畫院流弊。“古意論”的形成對元代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引導元代藝術走向了新境界。
最能體現“書畫同源”理論的代表性作品,當屬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這幅繪畫作品也被認為是“書畫同源”的例證。趙孟頫在畫中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畫中的題詩、筆墨變化以及繪畫所用的皴法,都表現出了極強的書法用筆意識。由于趙孟頫認同并實踐“書畫同源”理論,其書法作品也受到其繪畫作品的影響。在進行書法創作時,他也開始不斷尋求書法中的“古意”。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和《前后赤壁賦》都體現了其“古意論”“書畫同源”的藝術理論。《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中,趙孟頫通過精細的筆畫和舒展的結構,展現了古代書法家的風采。同時,他還巧妙地運用了篆書和隸書的元素,使得整部作品更顯古樸厚重,《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后面有李日華跋云:“……文敏此書有泰和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第一也。”贊譽此碑能夠很好地對前人書法進行取舍,不僅吸取了李邕、徐浩書的優點,避免了他們的不足,而且對顏真卿書也是遺貌取神。同時我們將《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與其他碑帖進行對比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中很多筆畫為方筆,有很濃的魏碑意味,這就讓趙孟頫的楷書更加樸拙、具有古意。《前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看到趙孟頫對魏晉二王筆法的繼承與發展,趙孟頫所臨寫的《蘭亭集序》筆畫工整妍美,體現出中正飄逸的行書書寫特點,他不僅將王羲之的筆法掌握得爐火純青,更是將魏晉文人不刻意追求工藝的瀟灑之意體現在了作品之中,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追求“神似”而非“形似”。他強調在書法創作中注重表現文字的內涵和意境,而不是僅僅追求字形的準確。他的書法作品中,筆畫流暢自然,結構舒展大方,整體氣勢磅礴,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這種追求“神似”的藝術風格,正是趙孟頫“古意論”在書法作品中的具體體現。
趙孟頫向往魏晉文人的灑脫飄逸,卻不只停留于一個朝代,他不斷地從《蘭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歷朝歷代優秀的書法作品之中汲取精華,鍛煉自己的筆法,因而能創作出抒發自己情感的傳世書法作品。
三、“古意論”的影響
“古意論”強調了書畫同源的觀念,認為書法和繪畫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種觀念對元代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元代畫家們在繪畫過程中更加注重筆墨的運用和表現,讓畫面更加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也更加符合文人畫的審美追求。趙孟頫的行書技法對元代書法的整體走向產生了風向標式的指向作用,元代書法史上如鮮于樞、黃公望等著名書家都深受其影響。趙孟頫還對后世的書法走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代、清代以及近代的一些書法家仍然在對趙孟頫的行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例如,董其昌對趙孟頫多有研究和學習,曾在文中寫道:“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董其昌的書法與趙孟頫的行書最接近的一點即中正典雅,只是相比于趙孟頫而言董其昌更追求“雅”而使書法作品有一種平淡秀氣之感。(朱嬋嬋.趙孟頫《前后赤壁賦》行書技法探究[J].美與時代(下),2023,(01):75-78.)繪畫方面董其昌更是將趙孟頫的“古意論”美學思想進行傳承與升華,認為只有“古法”才是繪畫的本源,只有不斷地對古人的畫作進行臨習學習其技法,去理解古人繪畫創作時的意境才能夠掌握繪畫的真諦。(孫穎.趙孟頫、董其昌的“尚古”思想對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1.)近代書家中,吳昌碩深受書畫同源理論的影響,將“以書入畫”這一繪畫理論體現在了其草書題跋之中。
四、結語
“古意論”是推動中國書畫發展的重要理論。趙孟頫的藝術成就是在學習古人傳統繪畫技法和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得來的。他在臨摹學習的同時取各家之長,將其所學的“古意”全部融會貫通至自己的作品風格之中。他善于將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融入書法創作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個性和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