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龕坡的傳說》取材于此,以兩名慕名來此的游客和一名景區志愿者為線索徐徐展開,穿插了三名紅軍戰士,從“人民性”入手尋求破題之道,講述了巴中獨具地方魅力的“個性”故事,取得了催人淚下、振奮人心的藝術效果,是踐行“兩個結合”的生動典范。
2023年10月18日至21日,四川省第十九屆戲劇小品(小戲)比賽在巴中隆重舉行。58場精彩紛呈、氣象萬千的劇目作品,全景式地展現了四川戲劇小品(小戲)的成就和風采,講述了地方故事,弘揚了四川文化,彰顯了中國精神,值得為所有參賽作品和演職人員點贊和致敬。筆者被深深打動和感染,現僅就巴中市巴州區文化館選送的榮獲一等獎的獨幕劇作品——《南龕坡的傳說》作一評述,以期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南龕坡位于巴中城南,景區包括南龕摩崖造像、南龕公園、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將帥碑林,其中南龕摩崖造像,是中國隋至宋代佛教造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龕坡的傳說》取材于此,以兩名慕名來此的游客和一名景區志愿者為線索徐徐展開,穿插了三名紅軍戰士,從“人民性”入手尋求破題之道,講述了巴中獨具地方魅力的“個性”故事,取得了催人淚下、振奮人心的藝術效果,是踐行“兩個結合”的生動典范。
線索:“講述者”與“守護者”的聯袂演繹
劇情開始,是一男一女兩名游客來尋找南龕坡的一段傳說,對外宣傳巴中歷史文化,從而發生了一系列充滿戲劇沖突的“擦碰”。最后,在景區志愿者、南龕坡村村民鄧阿婆的介入下,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大幕。難能可貴的是,在講述這一宏大主題時,作者從小切口進入,并適當地利用了喜劇藝術。比如,人物的男女對立、胖瘦對比、語言對撞,從形式上很好地解決了戲劇運用矛盾沖突進行遞進的藝術效果;又如,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點明了“歷史不可忘、今人尤奮勇”的主旨,主題鮮明,增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詮釋了時代表達的要義;再如,在講述的過程中,運用南龕石窟的靜態呈現與紅軍戰士的動態演繹相結合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同時,場景再現的講述方法還增進了表演者與觀眾的親密對接,極大地增強了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外,還充分運用視頻演繹方式,極大地節省了舞臺道具和時空轉換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并能完美地在古今穿越,恰到好處地調動聲光電的現代藝術效果;而且,作品首尾呼應,向世界宣傳推介地方歷史文化點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課題;最后,為進一步增強藝術感染力,達到婦孺皆知的同化同向同心效果,人物行進中邊走邊唱:“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在大大的花園里……”巧妙地融入了兒歌熱點,“蹭了”網絡流量。
表現:“神性”與“人性”的彼此契合
為提高藝術境界和思想高度,作品很好地運用了從“人性”到“神性”再回歸到“人性”這條線索。而完成“人性”與“神性”的統一,以及它們回歸的,就是共產黨人堅守的“人民性”。南龕坡的摩崖石窟始盛于隋唐,石窟從石頭到神像的升華,是人民群眾集體人格的表達,代表了落后生產方式下的人們對于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精神寄托。而石窟本身又成為獨立的精神存在,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需要傳承發揚并保護。
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特殊時代的人民,他們不僅需要神性普世心理價值的安慰,更需要寄望于自己對苦難的反抗。但是,“人”保護“人”,只有個體的結合,沒有統一的組織架構和精神追求,顯然也不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只有共產黨人很好地引導了“人民性”在時代的潮涌,才能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同時,他們對于已經獨立存在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神性”石窟,仍然沒有放棄“人民性”對于“神性”的拯救。顯然,神不能護佑人,也不能護佑自己。最后,是共產黨人完成了對“人”“神”的雙重護佑。但這護佑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共產黨人自身的犧牲和奉獻。這逐層抽絲剝繭,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博大、超邁、偉大和崇高。不管是早期作為“紅軍”的共產黨人,還是今天的先鋒旗幟,無不體現出這一思想指向的深度和高度,從而也使作品的境界實現了推升疊加。“我要做守護窮苦百姓的草鞋天王!”“紅軍是守護窮苦百姓、救苦救難的真菩薩!”正如南龕石窟中的草鞋天王,他完成了從“草鞋”村夫到“天王”的轉換,更完成了從“天王”走向保佑“草鞋”村夫的人神統一的共同儀典,這成為共產黨人最好的自我精神寫照和歷史文化價值取向。
內核:“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相映生輝
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算起,至今已逾百年。在歷史洪流中,在擔當偉大時代責任的磅礴征程中,紅色文化已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漸彰顯出它獨特的精神光芒。在文化傳承發展中,我們也有理由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紅色文化,并讓其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是《南龕坡的傳說》給我們另一維度的價值指向。這對于一個呈現時間僅僅只有15分鐘的獨幕劇而言,顯然高標準地完成了超乎尋常的獨立發現和創作典范。
啟示:地方歷史文化點位與戲劇的融合之道
現今是融合的時代。文旅融合,是每個地方政府必須邁過的一道坎。這說明生產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也說明文化已成為人們精神追求的新點位、新IP。一個地方如何有效挖掘本地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點位,并進行藝術地宣傳與推介,已成為新時代的研究課題。《南龕坡的傳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破題,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當然,在創作生產的過程中,一定要力戒用力過猛和落入俗套。比如在該作品中,如果注意在給戲劇人物取名時不流于戲謔,并在戲劇推進過程中不利用人物的身體進行嘲弄,就顯得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