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走出一條新時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
《意見》強調,要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機制,鼓勵建立縣(市、區)政府主導、法人主體建設運維、部門監管、村民參與的污水治理機制。鼓勵縣級人民政府加強領導,組織整縣謀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籌考慮改廁和糞污收集利用;明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強化建設運維資金、用地用電及相關政策等保障,著力構建長效工作機制。鼓勵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推動以專業化市場主體為主具體負責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逐步將不同時期、不同主體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收集系統納入統一運維范圍。鼓勵采取設計、施工和運維總承包模式。
《意見》提出,鼓勵各縣(市、區)以縣域為單位編制或修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或方案,可納入縣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或方案統籌考慮,合理確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目標任務和工作時序。規劃要注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村莊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人口變化、供水、改廁、水系整治、農房道路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林)業園區建設、文旅開發、垃圾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統籌和有效銜接。
《意見》提出,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成效評判標準,并定期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進行評估,結合區域水質改善需求,分階段逐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改變污水造成的臟亂差狀況和環境污染,杜絕未經處理直排環境為導向,實現“三基本”: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公共空間基本沒有生活污水亂倒亂排現象;基本聞不到臭味,公共空間或房前屋后基本沒有黑臭水體、臭水溝、臭水坑等;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為多數村民群眾認可。
《意見》強調,各地區要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優先采取資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常住人口較少、居住分散,以及具備適宜環境消納能力(包括水環境容量、土地消納能力)的村莊,特別是位于非環境敏感區,或者干旱缺水的村莊,可充分借助農村地理自然條件等,在按照《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指南》等相關規范標準對糞污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與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業綠色發展相結合,就近就地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距離城鎮較近且具備條件的村莊,可采取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廠的治理模式,將生活污水直接納入城鎮污水管網進行處理,或建設集中收集貯存系統并將生活污水轉運至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人口集中或相對集中的村莊,可因地制宜采取相對集中式或者集中式處理模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或技術組合的選擇,要統籌考慮污水水質水量及其變化特點,以及區域水環境改善需求。
《意見》指出,要強化設施建設和運維質量管理。各地區要以采取集中式或相對集中式處理模式、資源化利用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村莊為重點,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標準要求,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相關工程設計、建設,嚴把材料質量關,采用地方政府主管、第三方監理、群眾代表監督等方式,加強施工監管、檔案管理和竣工驗收。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以設計日處理能力100 t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為重點,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的評估。
《意見》明確,要建立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社會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探索“多個一點”做法,即地方補一點、企業擔一點、上級獎勵一點、社會捐贈一點、項目綜合平衡一點,推動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記者:姜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