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山區地形復雜,但水稻栽培面積卻逐年擴大。受傳統栽培模式的影響,在貴州山區水稻種植中,存在肥料浪費、技術落后、病蟲害防治不力等問題。筆者對貴州山區水稻高產栽培中的關鍵技術(包括選種育苗、移栽、水肥管理和田間管理等)進行分析,并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進行研究,旨在提高貴州山區水稻單產水平,確保糧食安全。
關鍵詞:水稻;高產;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1;S43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2-9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21
0 引言
貴州省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適宜水稻生長。貴州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各作物之首,但受地形限制,當地水稻種植區域分散,機械化程度低,導致水稻單產偏低。同時,水稻種植過程中遇到的病蟲害種類多,防治難度大,給種植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對山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研究,改良傳統的低產山地稻作模式,推廣適宜山區的高產水稻品種和配套的栽培技術,是實現山區水稻高產的關鍵。同時,應針對山區特有的病害和蟲害的種類及流行規律,探索出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減少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為此,對貴州山區水稻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研究,確保貴州省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1 貴州山區水稻產業概況
1.1 貴州山區水稻種植概況
貴州山區的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壩子地。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貴州山區的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貴州主要的糧食來源。目前,貴州山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約為70萬 hm2,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區[1]。在種植結構上,貴州山區的早中稻約占85%、晚稻約占15%。
1.2 貴州山區種植的水稻品種
貴州山區種植的水稻品種主要為秈稻和粳稻。秈稻品種以香優系列(如T香優557、野香優油絲等)為主,具有適應性強、抗倒伏性好的優點,主要在低海拔地區栽培;粳稻品種以優質粳、瀘優系列(如泰優808、香兩優貴福占等)為主,具有籽粒較長、品質較好的優點,主要在中高海拔山區栽培。近年來,隨著雜交水稻品種的推廣,貴州山區的水稻單產大幅提高。不同地區應根據海拔、氣候、土壤條件等具體情況,選擇種植合適的水稻品種。育種人員應選育出適宜不同生態區的水稻新品種,并進行推廣,從而提高水稻產量、品質。
1.3 貴州山區水稻病蟲害概況
貴州山區主要的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常見的害蟲有稻飛虱、稻螟蛾、稻縱卷葉螟等。稻瘟病是貴州山區常見的水稻病害之一,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生,導致水稻減產嚴重。紋枯病也是常見的病害,也會導致水稻枯萎死亡,而這兩種病害的發生與連作密切相關。稻飛虱是危害水稻最嚴重的鞘翅目害蟲,可導致植株矮小,甚至死亡。稻螟蛾的幼蟲啃食水稻葉片,也會導致水稻減產[2]。稻縱卷葉螟的幼蟲會卷疊水稻葉片為窩,影響水稻光合作用。由于貴州山區氣候復雜,病蟲害種類繁多,且發生周期不固定,因此給水稻病蟲害防治造成困擾。
2 水稻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
2.1 選種與種子處理
在貴州省低海拔地區,可選擇抗倒伏性強的香優系列品種(如野香優油絲、T香優557等),中高海拔山區適宜選用優質粳稻系列(如泰優808、黔優301等)。要把握好種子的處理時間(3—4月),可采用曬種、浸種等方法對稻種進行處理,也可用藥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有利于提高種子發芽率,并能預防病害。處理后的種子應進行發芽試驗,稻種發芽率在85%以上才可用于播種。在選種時,要關注不同品種的穗數、結實率、千粒重等,如泰優808的平均穗數可達20萬穗/667 m2,結實率可達83%,千粒重可達27 g。
2.2 育苗技術
貴州山區適宜采用旱育秧技術,能有效避免病蟲危害。具體操作如下:選擇向陽、土質疏松的地塊設立育秧圃;在播種前10~15 d,充分翻耕后平整育秧床[3];每400 m2育秧圃以播種濕籽16 kg為宜,播種后輕輕壓實,覆蓋1 cm厚的細土,不要澆水。采用旱育秧技術,可使水稻秧期縮短至30~40 d,秧苗長至6~7葉齡,移栽適期提前10 d左右。通過保溫、遮陽等管理措施,將土溫控制在28 ℃左右,可獲得高質量秧苗;分蘗期應淺灌水,控制水深在1.5 cm左右。除草劑的使用也要適量,避免危害秧苗。
2.3 移栽技術
移栽是指水稻從秧田移至大田的過程,對水稻后期的生長發育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貴州山區梯田分散的特點,宜采用小塊插秧的方式。整地時,每公頃施入腐熟的有機肥10 000~15 000 kg及尿素150 kg作為基肥,翻耕后平整土面。采用東西向定點拉繩的方式確定行距,一般采用寬窄行交替的栽培模式,寬行間距為30 cm、窄行間距為20 cm、株距為20 cm。插秧時控制栽植深度在3 cm以內,每穴插2苗,移栽后5~7 d進行除草。移栽后的7~10 d,每公頃追施尿素60~80 kg。在分蘗期追施氯化鉀復合肥,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數。
2.4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由于貴州山區水源儲備相對較多,可采取水層淺灌方法。在返青期進行淺灌,水深控制在3~4 cm,防止秧苗脫水死亡;分蘗期維持水層在1.5 cm左右,促進產蘗;穗分化期應根據天氣略作中干,并保持薄水層;花粉落定后可進行短時間曬田,待土壤略干后再進行淺灌,有利于灌漿;乳熟期可進行間歇淺灌,促進養分積累。在施肥方面,移栽前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10 000 kg和尿素150 kg作為基肥,分蘗期每公頃追施尿素60~80 kg,穗肥可選用硅肥或鉀肥,噴葉面肥也可促進糖分積累。
2.5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包括除草、頂尖管理、增施葉面肥等。貴州山區的梯田面積較大,導致除草工作量增大,宜在苗期、分蘗盛期、返青期等階段進行除草;除草后進行淺灌,防止雜草再生。在使用除草劑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中的推薦用量,避免危害水稻。在抽穗前后進行頂尖控制,適度折頂有利于促進下部穗的發育[4]。同時,抽穗前后噴施1~2次葉面肥,可提供足夠養分,從而促進水稻籽粒充實。推薦使用的葉面肥包括磷肥、鉀肥、微量元素肥等,具體配方為每公頃用可溶性磷酸二鉀(1 kg)+腐熟有機肥提取液(1 L)+Zn-EDTA(100 g),兌水300 kg稀釋后進行噴施。抽穗前后各噴施1次,有利于穗粒灌漿。
3 貴州山區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綜合利用農業栽培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可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高食品安全。在貴州山區水稻生產過程中,應根據該地區病蟲種類和流行情況,選育并推廣抗病、抗蟲的水稻新品種。針對貴州山區水稻種植過程中的主要病蟲害,應積極選育抗稻瘟、抗紋枯、抗稻飛虱等水稻新品種。貴州農科院已選育出抗紋枯病的瀘優系列、抗稻瘟的黔優系列品種。這些抗病、抗蟲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應用,能有效增強水稻的抗病抗蟲能力,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可適當調整種植結構,采用隔離種植、錯峰輪作等措施,減少病原菌的積累。在連作稻田中增設隔離帶,進行間作或輪作,可有效阻斷病原菌的積累,顯著降低連作障礙[5]。此外,適度增加株間距,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證空氣流通,可有效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天敵關系和藥效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能有效減少農藥污染,提高糧食品質與安全性。基于貴州山區種植水稻的主要病蟲害情況,可采取以下生物防治措施。第一,充分利用和保護地已有的、對水稻病蟲有明顯控制作用的天敵物種(如瓢蟲、蜘蛛、寄生蜂、蚯蚓等),嚴禁濫用化學農藥,避免危害對稻田有益的天敵資源。第二,合理選用一些驅避作物(如芥子、大蔥、薄荷等),利用其特有成分來驅趕稻螟蛾、稻蠅等害蟲,發揮植物間的生物隔離作用。同時,可使用從某些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農藥(如川楝素、除蟲菊素等),對稻飛虱、稻螟蛾等進行防治。這些生物制劑具有殘留少、安全性高的優點,適合在貴州山區使用。第三,在稻田適量放養草魚等,利用其捕食稻田中的稻蠅蛹、蚊蛹等,從而實現生物防治,既能控制害蟲,又能為水稻提供魚糞肥料。第四,要發揮稻田中蛙類動物的生物學價值。蛙類動物能大量捕食稻縱卷葉螟、稻蠅等稻田害蟲,能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從而實現天然生物防治。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具有操作簡便、無公害的特點。例如,在稻田上方架設遮陽網,控制透光率在30%~50%,網孔直徑控制在1.0~1.5 mm。這樣能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等對光敏感的害蟲。也可在育秧期用草席等材料遮陰,用于防治稻蠅等害蟲。在田間懸掛含有擬雌蛾性信息素的誘蟲膠管,可誘殺稻螟蛾,每公頃懸掛300~500支誘蟲膠管,懸掛高度控制在稻穗層,從而實現精準誘殺。在稻田四周可種植一些寄主作物,用于引誘害蟲聚集,并在這些植株上噴灑農藥進行誘殺,發揮“誘集-誘殺”效應。此外,可利用誘蟲燈吸引蛾類聚集,再用電擊法殺死;布設直徑10~15 cm、深25 cm的小型捕食者桶,內置誘餌,可有效捕捉稻田鼠等有害生物;也可用掃網等機械驅趕方式擊落部分害蟲。
3.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指使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在使用化學農藥時,必須科學合理施用,避免污染環境。針對貴州山區水稻生長過程中的主要病蟲害,可選擇適宜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例如,在拔節期和穗期各噴施1次戴氏隆殺菌劑或代森錳鉀等,每公頃施用量為3.75~5.00 kg,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在分蘗期和拔節期噴灑倍悅唑或稻瘟凈等藥劑,每公頃施用量為18.75 kg,可顯著減輕水稻紋枯病的危害;在稻螟蛾高峰期,噴施阿維菌素或毒死蜱乳油等,每公頃施用量為3.75~5.00 L。在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時,必須嚴格按標注用量進行操作,不得隨意超量。噴藥前應根據田間實際蟲情來決定是否需要用藥,避免盲目用藥。只有合理選用和施用化學農藥,實現精準防治,才能減少農藥用量,發揮藥效,避免農藥對環境造成污染。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貴州山區水稻種植面臨著病蟲害嚴重、地塊分散等制約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障貴州山區糧食安全,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山區水稻種植特點,應推廣抗逆性強的品種,實施標準化栽培,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并積極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農藥使用,實現安全高效的生態栽培。上述措施如果能得到全面實施,必將顯著提高貴州山區水稻的產量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從而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冬玉,韋巧,林嬌,等.六兩優香11作再生稻機插栽培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23(5):134-136.
[2]胥梅.水稻優質高產田間管理方法[J].種子科技,2023(19):51-53.
[3]程長兵.水稻高產種植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8):34-35.
[4]羅建忠.貴州山區水稻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J].種子科技,2023(15):56-58.
[5]姚茂錦.貴州山區水稻種植技術與施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6):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