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蟹綜合種養是一種以水稻種植為基礎、與中華絨螯蟹養殖相結合的復合型生態種養模式。自2016年以來,灌南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已發展至6 666.67 hm2,初步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互惠共贏目標,在水稻穩產、水產品增產增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田生態系統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對灌南縣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技術要點進行系統總結,為“三農”工作者開展稻蟹綜合種養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綜合種養;種養模式;水稻;中華絨螯蟹;灌南縣
中圖分類號:S96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2-10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24
0 引言
在稻蟹綜合種養模式下,中華絨螯蟹在稻田中活動、覓食,在清除雜草、捕食害蟲的同時,還能減少農藥使用;可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其排泄物能促進水稻生長。同時,稻田為中華絨螯蟹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和天然餌料。這種生態位分化有助于二者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協調共生,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在提高綜合效益的同時,為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新途徑。目前,灌南縣采用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稻田,每667 m2水稻產量穩定在500 kg左右、成蟹產量為80~100 kg。筆者通過對灌南縣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技術要點進行分析,以完善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技術和理論體系,從而促進稻蟹種養模式的推廣應用。
1 稻田選址及田間工程
1.1 稻田選址
在選址方面,應選擇遠離污染源、地勢平坦的田塊;在水源方面,要求取水方便、供給充足、無污染,水質要符合《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在基礎設施方面,要求有配套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灌溉、排水設施完備,排灌方便,要確保在惡劣天氣下稻田不被淹沒;在土壤土質方面,要求土壤保水性能好、含沙量低,以壤土、黏土為好;在稻田面積方面,一般以0.67~3.33 hm2、集中連片的田地為宜。
1.2 田間工程
1.2.1 溝池和田埂
為解決水稻不宜長期淹水和中華絨螯蟹不能缺水的矛盾,以“深溝高畦”為原則對稻田進行工程改造,改造涉及稻田溝池、田埂等設施。溝池包括環形溝、田間溝和暫養池。環形溝一般在稻田四周,在距離田埂2~3 m處開挖,建議上口寬60 cm、下底寬40 cm、深50 cm。如果稻田面積較大,還應在田間開挖“井”字形、“十”字形或“目”字形的田間溝,并與環形溝連通。暫養池深度在1 m左右,溝池面積通常占稻田面積的10%~15%。挖出的多余泥土可用來加高加寬田埂,并逐層夯實,田埂應高出田面50~60 cm,埂面寬40 cm左右,埂底寬1 m左右。
1.2.2 進排水措施
稻蟹種養田塊應設置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排水口最好設在稻田對角兩端,由水泵供水。管道內側需設置雙層60~80目的過濾網袋,防止雜物、魚卵、蛙卵等進入稻田;需要在排水口設置多層攔網,以防止中華絨螯蟹外逃。
1.2.3 防逃設施
中華絨螯蟹的攀爬能力強,能迅速逃逸,甚至會采取互相堆疊方式來逃逸。因此,在采用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時,應在稻田四周安裝牢固、可靠的防逃設施。防逃設施一般埋入地下10~20 cm處,至少高出地面50 cm。建設防逃設施時,多選擇塑料薄膜、鐵皮等材料,輔以木樁、竹樁或鋼筋等支撐物,或采用磚砌水泥墻、搭建鋁塑板隔離墻等方法。
1.2.4 水草種植
在環形溝內種植水草,能起到凈化水質、為中華絨螯蟹提供餌料及活動棲息場所的作用。可選擇種植輪葉黑藻、伊樂藻、茭白、浮萍等水草,種植量以覆蓋溝面積的30%~40%為宜,最多不超過溝面積的60%[1]。
2 稻種選培及蟹苗選養
2.1 稻種選擇及栽培
結合灌南縣自然條件,適合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水稻品種有寧粳7號、南粳5055、蝦優100、蘇墾118、揚粳805、淮稻5號等。
為降低中華絨螯蟹活動對水稻秧苗產生的影響,采用“早播早栽、寬行窄株”的栽培原則,選擇健壯秧苗,于5月上中旬開始插秧,行株距為30 cm×15 cm。施用畜禽糞便、腐植酸等生物有機肥,適當增施氮、磷、鉀等無機化學肥料(每667 m2施用60~80 kg),一次性施足基肥,結合旋耕將肥料混入耕層7~10 cm,后期不再追施任何肥料。
2.2 蟹種選擇
中華絨螯蟹又稱河蟹、毛蟹等,分為長江蟹、閩江蟹、甌江蟹、遼河蟹。其中,長江蟹青殼白肚、金爪黃毛,具有體型大、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特點。從養殖效果來看,長江蟹的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生產速度快、成蟹個體大、規格整齊、回捕率高,最適合在灌南地區養殖。
在選擇蟹苗時,從體色、活動、肢體等方面來鑒別蟹苗品質,應選擇自繁自育、當地繁育的種苗。剛出水的蟹苗以青灰色、背甲鮮亮有光澤為好;蟹苗以爬行活躍、翻身敏捷為好;蟹苗應整齊健壯,絨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2]。蟹苗規格建議為100~160只/kg,播種密度建議為300~600只/667 m2,且放養時同一批蟹苗應放入同一片稻田中。
2.3 蟹苗放養
應在蟹苗放養前10~15 d,每667 m2稻田用50~100 kg生石灰兌水溶化后,對稻田進行徹底消毒,重點對蟹溝進行潑灑,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促進中華絨螯蟹生長;或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對稻田進行徹底消毒。
一般在每年的3月底到5月初放養蟹苗,理想放養水溫為8 ℃及以上。放養前,可將蟹苗用3%~5%的食鹽水浸浴5~10 min進行消毒。放苗時要注意環境溫差,不能將蟹苗直接倒入溝池內,避免蟹苗出現應激死亡。應選擇天氣溫暖、水溫較高時放養,先將蟹苗放入池水中浸泡2~3 min,然后取出放置10 min,如此反復2~3次[3]。待蟹苗吸足水分、適應水溫后,再將其均勻放養在池塘四周,讓其自行爬入水中,從而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3 日常管理
3.1 飼養管理
中華絨螯蟹屬雜食性動物,飼料主要包括植物性、動物性和全價性的中華絨螯蟹專用配合飼料,稻蟹綜合種養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
從放養到收獲,中華絨螯蟹有6~8個月的生長期。為了促進中華絨螯蟹的生長,提高產出效益,應根據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階段及時調整餌料投喂結構。在飼養前期(3—6月),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速度快,蛻殼次數多,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6月—8月中旬,以投喂植物性飼料為主,促進中華絨螯蟹個體增大,防止中華絨螯蟹過早性成熟,避免出現消化道疾病;在8月下旬—11月,應及時補充動物性飼料[4],這樣才能使中華絨螯蟹體型增大、肉質鮮美。
投喂飼料的時間應遵守中華絨螯蟹晝伏夜出的習性,每天在早上和傍晚分別投喂。早上投喂餌料總量的30%,傍晚投喂餌料總量的70%,將餌料投在環溝內兩側。堅持定點投喂與撒投相結合的方式,每日檢查吃食情況,控制投飼總量,不得過量投喂[5]。投飼量以投餌后1.5~2.0 h基本吃完略有剩余為標準,并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及中華絨螯蟹的活動情況及時對投飼量進行調整。
3.2 水位管理
在水稻育秧期,稻田水位應維持在3~5 cm;秧苗移栽時,可采取淺水插秧方式,稻田水位維持在5~10 cm;在水稻孕穗期前后會出現高溫天氣,應適當加深稻田水位,稻田水位應保持在15~20 cm,可提高受粉率,確保稻谷正常發育和充分灌漿;在水稻抽穗期,稻田水位應保持在20~25 cm;在水稻灌漿期,稻田水位應保持在25~30 cm,以確保稻谷能充分灌漿。水稻收割前15 d左右開始排水,收割前7~10 d排盡稻田里的水,晾田待收。
3.3 病蟲害防治
3.3.1 水稻病蟲害防治
稻蟹綜合種養中的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對養殖中華絨螯蟹的稻田進行管理時,應盡量避免大規模使用農藥,或在必要時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可選用蘇云金桿菌對稻縱卷葉螟、螟蟲進行防治,可選用烯啶蟲胺對稻飛虱進行防治,可選用井岡霉素對水稻紋枯病進行防治,可選用春雷霉素對稻瘟病進行防治[1]。在施藥時,應采用噴霧方式,這樣對中華絨螯蟹的潛在危害會降到最低。
3.3.2 中華絨螯蟹病蟲害防治
在中華絨螯蟹生長期,每隔15 d左右在圍溝內撒一次生石灰,每667 m2撒15 kg生石灰,起到抑制致病菌生長、提高水體肥力、增加水體透明度的作用,還能增加水體中鈣含量,為蟹苗提供鈣源。在撒施生石灰7 d后,可施撒EM菌生物制劑,增加水中有益菌數量。如果條件允許,每7~10 d換水一次。除定期換水外,還可在飼料中加入膽汁酸、多糖、復合維生素等,增強中華絨螯蟹的抗病能力[6]。要經常檢查中華絨螯蟹的生長狀況,如果蟹體出現病害,應先檢測水質,診斷病害種類,并對癥下藥。
3.4 日常巡視
蟹苗放入稻田后,每日應多次巡塘,重點關注水質、中華絨螯蟹攝食量、水草天然餌料數量、病蟲害侵襲等情況,并檢查防逃設施的完整性等。注意防范中華絨螯蟹的天敵,及時清除泥鰍、鯽魚和黑魚等雜魚,并加強對惡劣天氣的防范,從而減少惡劣天氣對中華絨螯蟹的影響。
3.5 稻蟹收獲
灌南地區養殖的成蟹一般是在8月中旬—10月中旬進行捕撈,常見的捕撈方式有人工捕撈、地籠捕撈、排水捕撈等。中華絨螯蟹性成熟后有夜間上岸的習性,可在夜間進行人工捕撈。采用地籠捕撈時,可在環溝內布置地籠,1~2 h后收網。捕捉后直接出售或集中到網箱和洼塘中暫養,大部分中華絨螯蟹被捕出,可采取排盡溝池水方式進行捕撈。捕撈完畢,可進行水稻收割。
4 經濟效益分析
由灌南縣農業農村局公布的數據可知,應用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稻田每667 m2的水稻產量可穩定在500 kg左右、中華絨螯蟹產量為80~100 kg。按照水稻市場收購均價(5元/kg)來計算,每667 m2水稻產值為2 500元;按每667 m2平均年產中華絨螯蟹90 kg、中華絨螯蟹市場年收購均價(65元/kg)來計算,每667 m2的中華絨螯蟹產值為5 850元。與傳統稻麥兩季生產相比,采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后,平均每667 m2可增收2 500~3 000元,該模式帶動農戶增收效果顯著。
5 結束語
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是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將水稻栽培與中華絨螯蟹養殖相結合。該模式實現了單位稻田內水稻與中華絨螯蟹的互利共生,可提高稻田綜合利用率,提高中華絨螯蟹的規格和產量,改善稻米品質,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對提升稻田綜合效益、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產品提質增效及推動農業增產增收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展飛,沈建彬,劉傳松,等.太倉地區稻蟹綜合種養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0):217-218.
[2]李長娥.稻蟹綜合種養實用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6(2):39-40.
[3]陳衛新.北方稻田成蟹綜合種養技術[J].中國水產,2014(12):64-67.
[4]劉忠松,劉學光,樸元植,等.稻蟹綜合種養技術模式與案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5]史福成.興安盟稻蟹綜合種養技術[J].中國水產,2021(4):77-78.
[6]王治暢,袁嬌,陳燦,等.稻-蝦-蟹綜合種養技術要點[J].湖南農業,2021(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