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文化的斷層、戲曲表現形式與年輕人審美習慣的距離以及教育環境的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現階段我國戲曲教育與傳承發展并不樂觀。本文主要針對我國戲曲教育與傳承現狀,建設性地提出搭建“戲緣”戲曲藝術教育傳承平臺,此集知識普及、用戶交流、線下體驗為一體,以中小學生戲曲藝術知識教學為主,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動的戲曲課堂,通過戲曲從業者錄制視頻的方式給中小學生傳授知識。同時,給中老年戲曲發燒友提供一個品戲交友的平臺,給中老年戲曲愛好者提供從電視、收音機無法獲得的豐富的戲曲資源,有經驗的票友們可以在該APP“交流圈子”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戲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唱戲曲,讓戲曲永流傳,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戲曲教育;非遺傳承;文化自信
一、戲曲發展現狀
(一)挑戰
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革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戲曲面臨著觀眾流失的問題。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新興的娛樂形式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方式。相比之下,戲曲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顯得較為單一。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短暫、即時的娛樂形式,而戲曲的演出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專注力,這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沖突。年輕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對戲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和興趣。這導致戲曲的觀眾群體老齡化,傳承和發展面臨挑戰。其次,戲曲行業的市場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與其他文化娛樂形式相比,戲曲的市場競爭力仍然較弱。票房收入不高、演出機會有限等問題限制了戲曲行業的發展。這也間接導致了對戲曲滿腔熱血的從業者因生計需求而不得不改行。
戲曲在傳承與創新方面也存在著挑戰。傳統的戲曲技藝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但許多老一輩藝術家年事已高,對于技藝的傳承有心無力。此外,許多優秀的戲曲劇目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斷層,許多傳統戲曲劇目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這使得年輕一代很難接觸到真正的戲曲文化。
在青少年戲曲教育普及方面,2023年3月,全國人大政協委員提出《關于構建青少年戲曲普及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建議》,指出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四個問題:一是戲曲普及的隊伍良莠不齊,藝術質量和專業程度都令人憂慮,很難給予青少年戲曲美的初始印象。二是戲曲普及的內容缺乏標準,由于部分戲曲進校園的團隊日常演出任務繁雜,缺乏原創力,把現成的老劇目甚至是帶有低俗趣味的節目帶進校園展演,很難給予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三是戲曲普及的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戲曲進校園的初衷是展現戲曲之美,吸引青少年對戲曲的專注。但不少戲曲普及活動出現了上臺不化妝、以唱代演等敷衍對待的亂象。四是大部分戲曲普及的活動還留停在觀賞層面,尚未開展實踐活動。戲曲與青少年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情感交流,缺乏系統、專業的戲曲普及教學,青少年難以實現從興趣愛好到學習實踐的轉換。
(二)機遇
在政策上,2021年8月1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到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到203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傳承體系更加健全,保護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以及深厚的群眾基礎,其中多種戲曲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和力量。其次,繼“雙減”政策頒布后,教育部提出在落實“雙減”的同時,推動“雙增”,也就是在減輕校內課業負擔的同時,給學生增加更多的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另外一增是把體育和美育培訓列為非學科類的培訓,給戲曲進入中小學提供了良好的機會。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經濟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文化消費能力的提升,戲曲藝術市場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戲曲演出付費,為戲曲藝術的商業化運作提供了可能。此外,文化旅游的興起也為戲曲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戲曲元素融入旅游項目中,既能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也能為戲曲藝術帶來更多的觀眾和收入。
在文化方面,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全球化背景下,戲曲藝術的國際化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加強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戲曲藝術可以走向世界舞臺,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國際影響力。
此外,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網絡平臺,戲曲藝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和推廣。同時,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戲曲藝術進行數字化保護和開發,也能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平臺介紹及項目競爭優勢
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在美育培養中對戲曲關注度不夠,為了傳承非遺,唱好中國聲音,平臺將與學校聯動,全力推廣,真正實現讓“戲曲走進校園”。
在視頻教學的基礎上為了響應政策與創新創業思維的結合,平臺對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了劃分,針對不同需求進行了知識體系架構,幫助孩子更快更準確的學習相關知識,還開設了拓展服務,通過專業指導以及用戶交流,以測評的形式帶給使用者更多的了解。
平臺總體以中小學生戲曲藝術教育為主,多元化特色指導為輔,在功能設置上按照不同類別進行劃分,幫助孩子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提供給戲曲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同時,社會上還存在不少戲曲傳承者就業難、難以維持生計的現象。平臺可以為該群體提供就業崗位,聘請戲曲表演藝術家、傳承者作為導師、咨詢顧問等入駐平臺,給一心撲在戲曲工作上的藝術家、從業者堅持下去的底氣。
(一)付費服務項目
當前階段戲曲藝術教育類APP在市場上占比較少,與市面上的同類APP相比,我們以較低的會員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平臺配備的咨詢師將為用戶帶來專業的指導幫助,為會員的考級保駕護航,同時,市場上鮮有的針對于個人的定制學習計劃,這也是平臺的特色之一。
(二)科學化、精細化方案
平臺專設了針對于中小學生不同階段學習的內容,響應了2023年3月的《關于構建青少年戲曲普及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建議》,提高戲曲知識普及課程準入門檻,保證學生被傳授的知識都是嚴謹的、科學的。
平臺劃分年齡層次對于不同階段的中小學生制定了專門的課程,解決了線下課程枯燥的問題,為在家中家長不能進行專業教學提供了解決方向,并進行針對性教學,以特色的學習模式和教學視頻提升中小學生對于戲曲的好感度,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陶冶藝術情操。
(三)UGC運營模式
目前市面上所產出的戲曲教學類APP大多數與平臺的運營方向有所差異,其他APP一般以視頻播放為主,平臺除了平臺官方發布的教學視頻之外,以UGC模式運營為主,通過用戶原創部分內容來帶給其他用戶,讓用戶們可以在平臺這個大舞臺上和不同身份的學習者交流,以達到大眾學習的目的。
(四)校企聯動、線上線下合力
平臺將與學校展開合作,聘請戲曲大家開展網絡課堂,不定期組織戲曲名家進校園、戲曲展演展示、戲曲賞析(講座)等活動與中小學生線下進行互動,同時設置對應學生的課程打卡機制,通過線上線下、家校的共同配合,加強孩子們的戲曲藝術學習,成為學生課堂外最值得信任的老師。
三、展望
目前,“戲緣”平臺已經實現初步搭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定不足,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平臺性能。
技術驅動的創新教育模式: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戲緣”可以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為學習者提供更為豐富、生動的學習體驗。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習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戲曲表演的場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可以直觀地了解戲曲服飾、道具等細節。
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后期“戲緣”可以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戲曲教育資源,包括優秀的戲曲教師、經典的戲曲劇目、豐富的戲曲資料等,通過平臺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為學習者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戲曲教育服務。
國際合作與交流:“戲緣”可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國外的戲曲教育機構、學者、藝術家等進行合作,共同推動戲曲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讓中國的戲曲文化走向世界舞臺。
綜上所述,此平臺的發展展望非常廣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平臺將為更多的人提供優質的戲曲教育服務,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