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漯河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市養老產業園建設,高效利用老城區非民生功能疏解騰出的空間,打造更多養老服務新場景,滿足群眾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認可度、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漯河;銀發經濟
2024年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從4個方面對我國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和銀發經濟體系建設做出了詳細要求。在今年1月25日,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黃鈁在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上強調: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市養老產業園建設,高效利用老城區非民生功能疏解騰出的空間,打造更多養老服務新場景,滿足群眾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近年來,我市堅持“黨政主導、政策激勵、市場化運作”原則,建立居家社區養老為主體、專業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智慧化平臺賦能、政府做好服務供給與兜底保障的總架構,探索“城市農村并重、事業產業并舉、建設運營并進、線上線下并行”的漯河養老模式,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認可度、幸福感、安全感。
一、銀發經濟的內涵
“銀發經濟”一詞最早產生于日本,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服務業和生產制造業兩大部分,隨著日本老齡化的不斷加深,銀發經濟不再受老齡限制,整個日本的經濟和產業都向不分年齡的“全時代”邁進。2005年歐洲發布《銀發經濟網絡計劃》,2007年歐盟理事會提出“鼓勵發展銀發經濟”,2014年OECD、G20、世界經濟論壇等都相繼提出與銀發經濟有關的政策建議。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社會發展的共同趨勢,根據聯合國發布的相關數據,到2050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38.8%,這意味著平均每三個人中便有一個60歲以上的人。全球步入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轉,而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快速發展,以養老為核心的銀發經濟將會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2019年,《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發展銀發經濟。2021年,“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從“發展適老產業”的角度強調“積極培育銀發經濟”;《“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在老年用品產業之外,強調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業的有序發展。2023年,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延展了銀發經濟的廣度。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是國家層面第一部以“銀發經濟”為主題的專項政策,清晰謀劃了銀發經濟的發展方向。關于銀發經濟的內涵,國家發改委綜合考量后將銀發經濟界定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它從老年用品和福利、養老服務、養老保險、醫療保健,到科技助老、旅游和休閑、教育與培訓,以及文化和娛樂等,涵蓋了多個領域。
二、漯河銀發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效
2021年關于中國城市老齡化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49座城市深度老齡化(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其中河南有8個,漯河包含在內。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漯河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正式步入深度老齡化城市行列。截止到今年3月,漯河60周歲以上老人達53.16萬人,占總人口的22.4%,這將對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強化要素支撐,多措并舉保障體系建立
完善政策機制,成立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指揮部,聯合28個部門建立養老服務指揮部會議制度,加強養老服務工作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編制完成《漯河市養老服務體系和康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漯河市中心城區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出臺《關于高質量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政策,發布扶持措施8大類27項,助力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速升級。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落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明確4大類10項補助政策,重點支持養老機構建設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開展、從業人員補助等,不斷調整補助重點,提高資金利用率。謀劃養老項目,以漯河市民政康養產業園(漯河市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項目為載體,以市康養投公司為主體,按照“一流規劃、一流設計、一流建設、一流運營”要求,謀劃占地400畝的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項目,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全市康養龍頭項目,對市、縣區、鄉鎮(街道)民政事業和康養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和引領作用,實現“河南一流、全國知名”目標。
(二)堅持建管并進,凝聚合力提升服務質量
打造“15分鐘生活區”,引進頤城、安泰、初心等成熟的養老企業品牌,打造漯河養老服務品牌“漯頤養”,并積極培育金康、清福、陽光等本地品牌,通過“以大帶小、服務進家庭”模式運營16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14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社會化、連鎖化運營。推廣示范區“334”模式,發展互助養老,在農村幸福院實行3種養老互助模式,即“自帶食材+集體補助”模式、“自愿繳費+政府補貼”模式、“自己種菜+社會支持”模式,打造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發揮敬老院作用,打造完成9個鄉鎮敬老院轉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通過明晰區域養老功能定位,實施公建民營,在滿足本地區部分失能及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富余床位向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重度殘疾、獨居老人等群體開放,大大降低了床位空置率。
(三)社區、社工助力,突出亮點,優化服務供給
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共建成市級社工站1個、縣區級社工站8個、鄉鎮級社工站60個,實現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社工站全覆蓋。整合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慈善資源,構建更完善的養老服務支持網絡,深化“五社聯動”實踐模式,以“空間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嵌入”的理念打通為老服務“最后一米”。圍繞養老助餐服務,市康養投、衛康投和國投聯合成立漯河市幸福投資有限公司,在4個區利用日間照料中心布局共享食堂,不斷升級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社區老年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四)加快數字賦能,上下結合形成“互聯網+養老服務”鏈條
一方面,強化智慧養老供給“上端”。市康養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主動作為,多次“走出去”與養老服務企業面對面洽談,積極引進養老相關企業,儲備了大量智慧養老企業資源。成立居家上門服務專業團隊,引進智能養老設備,為全市智慧養老技術、設備、產品等需求保障了供應鏈。以全市老人基礎信息大數據中心為基礎,居家社區養老平臺、社會機構養老服務平臺為建設重點,利用“互聯網+養老”模式,全面構建市、縣區、社區三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及APP,將老年人需求、智能養老設施設備、服務等連接起來,構建集居家、社區、機構數據于一體的大數據分析庫,建設“數字養老院”,實現養老的“精準服務、精準管理、精準決策”目標。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智慧養老服務“下端”,引導專業社會力量參與智慧養老服務,通過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引進專業養老團隊免費為孤寡、特困、失能和高齡等老年人群體進行需求評估,定制個性化“菜單”,提供“點單式”服務,開展助餐、空巢探視等服務,滿足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現實需求。此外,為全市特殊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對其居家環境關鍵區域或部位進行適老化、智能化改造,安裝緊急呼叫、活動監測等智能化設備,讓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專業化“機構式”養老服務。
三、漯河發展銀發經濟存在的挑戰
(一)銀發經濟市場發展速度滯后于老齡化速度
漯河人口老齡化具有規模大、增速快的顯著特點,53萬多的老年消費群體對各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要求不斷增多。但漯河銀發經濟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養老服務、康復輔助器具等方面,針對不同年齡段銀發群體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較為短缺,也缺乏對老年市場的詳細劃分和消費需求的深度挖掘。
(二)消費需求尚未激活
目前養老領域消費態勢總體仍較疲軟,部分養老服務機構價格與消費能力呈現倒掛現象,已成為制約老年人擴大消費的重要原因。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我國銀發經濟總規模占全國GDP比重僅為6%,與全市22.4%的老年人口占比相比,銀發經濟市場發展仍有較大空間,銀發消費的需求潛力尚未真正激發出來。
(三)銀發產品質量不高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銀發群體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越來越看重。受傳統觀念影響,市場普遍認為老年人傾向于購買廉價的商品和服務,導致商家提供的產品在質量上有所欠缺、在層次上相對匱乏、在服務上也缺乏耐心與周到,客觀上抑制了老年群體消費潛力的釋放。
(四)企業研發銀發產品創新少
銀發經濟是涉及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新型行業,對研發創新要求較高。漯河作為首家中國食品名城,食品產業是主導產業,擁有各類規模以上食品企業163家,覆蓋18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構建以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加工、果蔬加工四大產業為核心,以食品機械、食品包裝、輔料生產、冷鏈物流等為支撐的產業結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食品產業鏈體系。其營業收入占全省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全國的五十分之一,成為河南省萬億級食品產業的重要支撐。并且擁有高標準中原食品實驗室,匯聚了11名院士、13支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為代表的科學家團隊,組成了食品研發的超強科學家陣容,這些都可以與銀發經濟相掛鉤,發展適合老年人的產品。
四、漯河發展銀發經濟的對策研究
(一)強化政策制度保障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與扶持政策,確保銀發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整合銀發經濟相關的政務和社會數據資源,實現全市養老數據的共享。加大漯河銀保監分局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宣傳工作的力度,增強老年人防騙意識,堅決打擊侵害老年人權益的各類詐騙行為,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
(二)加強銀發產品服務供給
綜合利用社區服務設施、閑置房產等資源加強普惠老年食堂建設,規范和完善從食品原材料、加工、配送等各個環節,引導外賣平臺等經營主體參與上門配餐服務。在助浴、助潔服務供給的基礎上,推進助購、助醫、助行、助游等專業助老服務,鼓勵探索創新助老服務新模式。
(三)提高銀發產品供給質量
聚焦于養老服務、老年旅游、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構建標準化平臺。充分利用中原食品實驗室的優勢,推動銀發食品研發水平的提升。
(四)健全行業技術標準體系
推動在養老服務、老年用品等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出臺老年用品行業性標準、評價指標,動態發布老年用品目錄和產品標準,探索建立老年用品領域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對標國際銀發經濟產品市場、規則、標準,健全產品標準體系。
(五)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第一資源,技能人才是銀發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傳力度,將技能人才意識,融入到家庭、社會、學校等環節,完善并落實相關政策,優化資源配置,與企業、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建立一個適合全齡技能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技能人才的介入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能夠有效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各類社會問題,從而緩解社會面臨的各項挑戰。
參考文獻:
[1].徐補生:《更好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載《山西日報》,2024-03-11(004).
[2].金牛、原新:《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口基礎、戰略導向與路徑選擇》,載《河北學刊》,2024(3).
[3].基于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我國城鎮老年人口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及對策[J]. 孫竟淞.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
[4].推動銀發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J]. 馮文猛.中國發展觀察,2024(01).
[5].中國人口老齡化新趨勢及老年人口新特征[J]. 楊涵墨.人口研究,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