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傳教士在鴉片戰爭前后簽訂的各種條約的保護下,在四川境內建立醫療機構,開辦醫學院校等。在很短的時間內西醫數量規模都極大程度地增長。本文擬從四川地區頻發的教案以及四川民眾對西醫的態度變化來探析西方傳教士在四川西醫傳播發展中的本土化努力。
關鍵詞:清末民初;中西醫;本土化
清末民初,在西方文化的“掩護”下,西藥以其科學、精確、見效快的特點,在中西醫(藥)的較量中處于上風。在四川,西醫的強勢地位無可爭辯。無論從院校、醫院、從業者和經濟效益哪個角度看,西醫的數量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中醫。但西醫來到四川,并不是一帆風順,經歷了質疑、抗爭到接受的階段。而傳教士在西醫的傳播發展中所做的本土化努力是四川民眾對于西醫的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四川教案頻發
自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獲得了傳播合法性以來,中國信徒人數大增。但因基督教的教義與中國人信奉的儒家的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攻擊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傳教士在鴉片戰爭中為西方列強收集戰爭情報、鼓動戰爭、策劃侵略條約等行徑,基于這些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中國教案頻發。
四川地區也不例外,教案頻發,次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力全國罕見。四川的鄉紳階層是教案重要的輿論制造者和引導者。撰寫了大量的反洋教揭帖、告白、檄文來控訴教士教民的惡行,宣傳基督教的離經叛道,呼吁民眾的徹底抗拒。成都教案發生在端陽節,部分群眾與美道會教士發生沖突。搗毀四圣祠北街福音堂及診所,深夜又將天主堂,育嬰堂和法教士住宅一并搗毀。第二天又到玉沙街,正通順街,陜西街,先后搗毀基督教女傳教士住房,內地會福音堂,美以美會的教堂和診所。很快成都附近許多州縣人民相應,紛紛搗毀當地教堂。教案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便是民眾對傳教士的仇恨,民眾對傳教士的仇恨反過來又引起教案的產生,教民之間矛盾激化,如此便陷入惡性循環。
二、西方教會醫療衛生事業在四川的本土化努力
教會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四川教會醫療機構在四川建立時,正逢教案頻發之際。要想在四川站穩腳跟,將醫療衛生事業本土化是從一開始傳教士們都在進行的努力。
教會醫療事業要想在當地順利開展,滿足當地社會的需要,首先必須要取得當地人的信任。所以教會醫院從一開始就明確規定傳教醫生首先必須是一名具備牧師資格的合格醫生,而不是一個只有基本醫學知識的傳教士。在教會醫療機構,醫生是專業醫生和業余傳教士雙重身份的結合。《華西教會新聞》載:一所理想的四川教會醫院或醫療機構應該具備以下因素:1、位于四川省各主要傳教站和傳教區:2、每個傳教區醫院必須配有至少兩名醫生和兩名護士,規模較小的診所也必須有一名醫生,一個藥房,二至三個病房,可容納十五至二十個病人;3、醫院除男女醫護人員之外,應配置各方面的專家(內科、外科、牙科、藥劑學、X光、護理、化驗、結核病、社會服務和布道);4、醫院應設有特殊護理病房、產房、手術室、無菌病房、精神病房、麻風病療養室和護士學校;5、醫院職員有義務協助醫學校的教學和研究工作;6、所有來華醫生在第一年中應學習漢語、多與當地居民交流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并在處理疑難雜癥的具體醫療活動中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這是個人修養和職業道德的保證。7、各傳教區的醫務人員應定期交換經驗。1并且,在牧師或醫療人員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培訓中國的助手來從事宣傳和講授圣經,中外醫療職員共同管理醫院事務。所以四川教會醫療機構從一開始就按照四川本地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先進的醫療技術為基礎,為醫療事業本土化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除此之外,傳教士醫生從一開始就“以富養窮”,收取富人的治療費用來補貼給貧窮大眾的免費醫療。獲得了相當一部分窮人的信任。同時,他們還積極宣醫學傳衛生知識,收集衛生健康資料,整理并編印成書籍、小冊子出售或散發,對病人進行醫學知識的講解。組織在偏遠農村開展醫藥服務。對日常的生活衛生方面宣傳講解更是細致入微。此外,在成都加拿大美道會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的醫療衛生書籍,將西方的一些先進的醫療衛生知識介紹到四川。這種做法正是缺乏基本衛生知識的四川所需要的。這也是教會醫療衛生本土化的努力的重要方面。
三、四川民眾對西醫的接受
醫療傳教,作為一個有效地輔助傳教方式,從一開始教會醫院免費送醫送藥等一系列的本土化努力,取得了四川民眾的接受。
從1877年英國內地會牧師麥卡悌在重慶巴縣設立第一家診所至1920年,來華基督教會在四川省建立醫院26所,藥房28個,病床1041張(女病床348張)、中外醫生63人(中國19人)、護士學校3所。成都仁濟男醫院是加拿大醫生啟爾德于1892年創建于成都四圣祠北街12號。隨著病人的增多,醫務逐漸擴大。1905年,修建了四層醫院大樓,設有病床120張,醫技力量和設備在當時的成都乃至四川堪稱一流。成都仁濟女醫院于1896年創辦于成都惜字宮街。設門診處、結核病隔離病房、化驗室等。因其技術純熟的醫務人員、充足的物質儲備,看病的婦女的數量日漸增多。患有結核病的女病人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醫院為婦女實行剖腹產手術,為四川廣大婦女所認同和接受。重慶仁濟醫院自建立以來,門診和住院病人的人數逐漸增多,最初設有病床40張到1934年,院內設床位100張,收治內、外、婦、兒、皮、性病等科病人。潼川仁慈醫院,1902年建,設有12張病床,只接受女性病人。醫院發展迅速,1914年上半年平均每日門診約54人,高峰時期病人人數超過100。“早期的病人多為窮人,現在我們欣喜地發現醫院的工作吸引了各個階層的人士。”2遂寧博濟醫院,建于1913年,醫院開業前兩個月,有一位病人因受到匪徒的槍擊得到治療后很快復原。在醫務人員的努力下,當地居民逐漸認可外國傳教士的醫術,與傳教士們結成了良好的關系,一些痛愈的人還介紹新的病人來醫院求診3。傳教醫生柯禮思記錄了雅安仁德醫院的相關情況。對于外國醫生和醫藥,當地居民抱有友好的態度。但是和中國其他的地方一樣,人們對西醫的手術過程心存疑慮和恐懼。我們希望能夠多用外科手術治愈病人以次來贏得他們對西醫技術的信任和尊重。除此之外,柯禮思還教會人們正確地使用西藥。還為幾百個當地居民種牛痘以預防天花。還根據四川地區的天氣、環境等對皮膚病、眼疾、瘧疾、結核病展開特殊的治療。傳教士的努力越來越贏得了四川民眾的認可4。偏遠的彭縣英華城市醫院最初只有10個病人,兩個月后人數增加到200人。敘府地區教會診所,建立之初只有六個病床。七個月后,診所的就診病人達到2700人。華西協合大學醫院更是發展迅速,在成都地區成為民眾最信任的西醫院。
綜上所述,從四川西醫院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可以看出,西醫越來越受到民眾的信賴。民國時期,四川也出現一批由私人出資或集資興辦的中醫醫院,但為數寥寥,設施簡陋,規模很小。再加上國民政府對中醫實行歧視排斥政策,中醫醫院僅在熱心社會公益的中醫人士努力和一些社會人士支持下勉強維持。西醫在四川的快速傳播和發展,原因之一就是西醫在四川醫療衛生事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四川本地人的需要,本土化的努力達到了預想的效果。這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在特殊歷史時期在相互妥協中的裹挾前行。
參考文獻:
1.Hospitals.The People and Missionary work,[J]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14, No 11,P21-22。
2.Friends’ Mission Hospital.Tungchwan.[J]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14, No 5,p13).
3.The F.F.M.A Hospital,Suining.[J]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15,No 8,P27.
4. Medical Work in Yachow District.[J]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1911,No 5,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