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發展,高校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使得一些傳統行業逐漸衰退,而新興行業則快速崛起。這種變化使得就業市場的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對于高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路徑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高校學生如何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發展路徑,以期提升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
關鍵詞:高校學生;新質生產力;職業生涯規劃;發展路徑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的改革”,并強調,“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人才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企業在用人方面更加注重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在求學期間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應對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問題,“推動高質量就業”儼然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就業工作的重點,因此,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高校學生職業發展問題值得深思。
一、新質生產力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其概念構建在創新、數字化和高效的基礎上。新質生產力是新形勢下中國依據生產力演進規律,通過凝聚新要素、創新高科技、衍生新產業、開拓新賽道而形成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的能力,因而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強競爭力的顯著特征。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它推動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數字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促進信息流通和知識共享,推動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高效是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追求,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過程的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這個模式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開放性表現在新質生產力不斷吸收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動態性體現在新質生產力在技術創新、產業變革和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和進化。系統性則強調新質生產力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協調和優化,實現經濟系統的整體升級。
(二)新質生產力發展下就業環境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就業環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行業結構的調整上,更體現在對人才需求的深刻變化上。對于高校學生而言,了解市場需求,掌握與之匹配的技能,是職業發展的關鍵。當前高校學生的技能結構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現象。一方面,部分高校學生過于追求熱門專業,導致專業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冷門專業或新興領域的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新質生產力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畢業生的求職就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學生職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挑戰方面,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更新的快速以及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都給高校學生的職業發展帶來了壓力;然而,機遇也同樣存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和發展空間。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復雜性,要實現個性化的就業服務指導學生就業創業,加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
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學生職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全方位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效能
終身學習是高校畢業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更是構筑其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的堅實基石。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終身學習已日益成為高校學生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必要組成部分。由于科技進步和職業需求的快速變化,高校學生必須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以適應不斷演變的就業市場和職業要求。
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生態系統促進高校學生終身學習。此生態系統融合了在線課程、工作坊、研討會、實踐項目以及社區活動等多元要素。通過積極參與這些學習活動,高校學生能夠持續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專業技能,并確保自身與行業動態保持同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支撐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石。高校學生需掌握制定合理學習規劃、精準選取學習資源、科學評估學習成效等能力,并逐步形成自我驅動的學習習慣。同時,需要培育批判性思維與創新精神,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獨立解決問題,并創造出新的價值。在終身學習的旅程中,跨界融合學習亦不可忽視。高校學生應密切關注不同領域間的交匯點,通過跨界學習探索新的創新機遇,進而拓寬職業發展的道路。
(二)結合新時代的市場需求,全面提升高校學生技能水平
技能升級已成為高校學生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鑒于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行業的日新月異,高校學生必須時刻保持對新知識和技能的感知,積極主動地更新和提升自身技能儲備,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識別關鍵技能。作為高校學生,需密切關注行業動態與市場需求,深入了解當前及未來所需的核心技能。通過參與行業研討會、與業界精英交流心得,以及詳盡分析招聘網站上的崗位需求,及時獲取關于關鍵技能的最新資訊。制定技能升級計劃。在明確關鍵技能后,高校學生應規劃一個詳盡的技能提升藍圖。此計劃應涵蓋明確的學習目標、精選的學習內容、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及合理的時間安排。通過報名參加專業培訓課程、積極自學、投身于實踐項目等途徑提升自身技能。持續跟蹤與評估。技能升級是一個長期過程,高校學生需保持對自身成長的持續關注與評估。通過參與行業認證考試、學科技能競賽等方式,準確地衡量自身的技能水平。
(三)深化跨學科融合教育,塑造高校學生綜合競爭力
在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跨學科融合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競爭力、適應未來職場需求的關鍵路徑。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已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現實需求,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成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標準。
高校應推動跨學科融合教育,通過開設交叉學科課程、組織跨學科項目研究、舉辦跨學科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打破學科壁壘,拓寬知識視野,培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校企合作,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共建研發中心、聯合攻關科研項目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場環境,促進其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通過此種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競爭力,為其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應對復雜多變的挑戰提供有力支持。
三、結語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連接教育與未來就業市場的關鍵橋梁,同時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深刻變革,高校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具備靈活應變、持續學習和跨領域協作的能力。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和實踐也將不斷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晗婷,唐一,黃亞玲.\"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J].東方教育, 2015, 000(011):155-156.DOI:10.3969/j.issn.2079-3111.2015.11.224.
[2]何穎,李蘇北,朱文珍,等.應用型高校繼續教育賦能師資建設的實踐路徑——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37(2):101-108.
[3]徐亞飛,劉琴,劉嫻.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 2020, 000(022):P.105-106.
[4]吳本連.自主學習方式影響大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4-07-30].DOI:CNKI:CDMD:1.2010.1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