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綿陽市南山公園為調查對象,對其植物種類、種植方式及造景形式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公園植物有163種,分屬68科132屬。同時指出南山公園在植物配置上存在水生植物景觀單一、防火防災植物缺乏等問題并給出建議,為未來陵園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綿陽市南山公園;植物造景;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作為紀念性景觀,是城市綠地的關鍵部分,集紀念、教育與游憩功能于一體[1]。陵園是我國城市公園的重要構成,對促進城市環境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植物是陵園景觀的裝飾點綴,能改善居住環境、提供休憩場所,還為生物多樣性提供空間。本文詳析綿陽市南山公園植物配置,為未來類似陵園的設計建設提供參考。
一、調查區域概況及調查方法
(一)調查區域概況。調查區域位于四川省綿陽市的南山公園。此公園地處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匯流的南山之巔,它是集休憩娛樂、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公園。
(二)調查方法。通過對綿陽市南山公園的植物種類、種植方式以及配置形式等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植物種類及組成分析。綿陽市南山公園應用的植物有163種,分屬68科132屬。喬木62種,占38%。灌木53種,占32.5%。草本及地被植物32種,占19.6%,麥冬、荷花、睡蓮等應用較多。藤本植物12種,占7%。竹類植物4種,占2%。
(二)植物種植方式
1.列植:公園4條主干道綠化均采用列植方式,主要樹種有櫸樹、雪松、中山柏等。萬里長征路采用櫸樹作為行道樹,樹干筆直挺拔,樹冠寬大茂盛,給人崇敬敬畏之感。其余道路兩側也多選擇冠大蔭濃的樹種,在夏季可以起到良好的避暑效果,主要樹種有臭椿、香樟等。
2.叢植:在海棠園、大灣湖采用叢植方式,海棠園以四季海棠、西府海棠等不同種類的海棠搭配月季進行叢植。大灣湖的主要植物有迎春、銀杏、五椏果、蜘蛛抱蛋等。
3.孤植:在公園的大草坪中央采用該種植方式,一株木樨點綴其中,可以有效地突出該空間的焦點,減少場地的單調性。
4.對植:公園入口處、廣場以及道路兩側多采用該種植方式,尤其公園中烈士紀念館多采用該種植方式,主要植物有榆樹、馬尾松、羅漢松等。
(三)植物配置模式
1.草—灌木的配置方式
麥冬——紅花檵木+迎春。該配置方式見于大灣湖。湖岸靠近道路處灌木呈球體分布,麥冬構成大面積綠色色帶。紅花檵木的紅與迎春花的黃對比鮮明。上層紅、中層黃、下層綠,層次豐富,加上岸邊銀杏,讓整個場地富有意境。
木春菊——八角金盤。該配置方式位于海棠園道路兩側。木春菊花期長,是觀花植物,八角金盤為觀花觀葉植物,二者結合能吸引游客目光,減少顏色單調性。
2.草—喬木配置方式。麥冬——中山柏+龍柏。該配置方式分布在烈士紀念館兩側,下層植物為麥冬,中層植物為廣圓形中山柏,上層植物為圓錐形龍柏。該配置方式可以有效的遮擋游客視線,增加紀念館的神秘感和莊嚴感。
3.灌木—喬木配置方式。南天竹+碧冬茄——水杉+櫸樹。該配置方式主要分布在大草坪旁的主干道兩旁。上層喬木以水杉、櫸樹等為主,都是樹干筆直、分支點高的高大喬木。中下層灌木以南天竹、碧冬茄等為主,增添了整個場地的色彩。該配置方式能夠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并有良好的觀賞性。
小葉女貞+紅花檵木——榆樹。該配置方式主要分布在三江園遺址區。小葉女貞+紅花檵木是常用的植物造景方式,兩者搭配既能豐富景觀層次,又能有良好的視覺體驗。
4.喬—灌—草配置方式。西府海棠+四季海棠——月季+小葉女貞——天門冬+腎蕨。此配置見于海棠園,是園林綠化常見方式。上層喬木為西府海棠等,中層灌木為月季等,下層草本為天門冬等。海棠園用于觀花游憩,配置多觀花植物。該模式考慮了樹種習性,有季相變化,海棠和月季花色多,與草坪對比鮮明,色彩豐富。
(四)季相變化。由表2可知,南山公園內觀葉植物有25種,占比54.3%;觀花植物26種,占比56.5%;觀果植物3種,占比6.5%;觀形植物8種,占比17.3%。春季觀賞植物30種,占65.2%;夏季31種,占67.3%;秋季30種,占65.2%;冬季17種,占36.9%,大致實現了四季有景可觀。
三、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水生植物種類單調。公園水域面積大,水生植物卻只有荷花和蘆葦,在濕地景觀中出現頻繁,給人千篇一律之感。建議選觀賞價值高、易管理、適應性強的水生植物,如睡蓮、水竹、燈心草。湖中生植物缺少層次感,可按習性設栽植區,深水區通常在中央,漸至岸邊是中淺水區和沼濕生植物區。沒有自然水體溝通,可挖湖造池,結合疊水、步石等豐富景觀。
(二)防火防災功能植物缺乏。松柏植物油脂豐富,不耐火。陵園內松柏植物種植多,特別是烈士紀念館和墓區周邊。栽植密度大,四周無防火隔離植物,隱患大。防火林帶可有效預防火災,宜在其周圍建設防火林帶,種植時穿插夾竹桃、木荷、東瀛珊瑚、海桐等植物作隔離帶。
(三)增加植物層次空間感。植物可豐富、軟化和過渡零碎空間,增強尺度感。園林景觀重視高低錯落,除行道樹外避免高低相同,要依據植物生長規律,按需對大喬木等進行群落配置,自然分層,形成優美天際線。利用植物高低疏密,能營造不同空間感,讓陵園景觀更具深度。如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草坪和花卉,可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空間。
四、結語
南山公園內綠地綠化植物163種,以喬木為主,種植方式多為列植和叢植,配置模式為喬——灌——草,鄉土樹種和水生植物應用少。今后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應依土地資源分布合理規劃,發揮生態效益,提升養護水平,營造宜人環境。植物是陵園綠肺,對維持生態、美化環境、提供舒適空間作用大。此次對南山公園植物的調查分析顯示,植物含68科165種,松柏科數量最多。陵園植物造景應規則式為主、自然式為輔,用時令花卉體現季相變化。這對以后陵園植物造景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蘆建國,孟國忠.紀念性景觀的植物配置——以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2):87-91
[2]陳琳,王列.上海龍華烈士陵園植物造景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