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水稻種植為核心的經過精心設計,勞動教育課程結合豐富的實操活動,致力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以傳統農耕知識為基礎,挖掘水稻種植在勞動教育中的核心價值,不僅巧妙地融合當代科技元素,突出實踐性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還著重強調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程內容更為生動且富有互動性,從而顯著增強教學效果,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親身參與水稻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農業生產的基本技能,還能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科學素質,提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并牢固樹立服務社群、關愛他人的崇高理念,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支撐。
關鍵詞:水稻種植;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S51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6-0057-03
水稻種植在勞動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既承載深厚的農耕文化,又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不僅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文化傳承與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橋梁。在此過程中,學生習得農業知識,從耕種、管理至收割,深切感受勞動的艱辛與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尊重并熱愛勞動。同時,水稻種植涵蓋多學科知識,可以為學生提供科學探究的廣闊空間,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水稻種植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農業文明的深厚底蘊,提升其人文素養。因此,水稻種植在勞動教育中的意義,遠超出技能傳授,它更是文化傳承、德育熏陶與生態意識培養的綜合體現。
1" 水稻種植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水稻種植深深植根于勞動教育的沃土,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還蘊含著深遠的教育意義。在當今社會,勞動教育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傳承民族文化及提升個人素養的關鍵環節,水稻種植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學生參與耕種、灌溉、施肥、收割等過程,可以深刻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萌生對勞動的敬重與熱愛,在這一過程中,責任感與使命感將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1]水稻種植也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及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涉及土壤學、植物生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鍛煉動手能力。在德育方面,水稻種植同樣表現突出,通過團隊協作完成農事任務,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諦,可以使學生學會感恩,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另外,水稻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作物,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學生參與水稻種植中,不僅能夠感受到農業文明的魅力,還可以提升審美情趣及人文素養。
2"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2.1"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應融合傳統農業知識與現代科技,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科學素養及人文精神。該課程涵蓋多方面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內容上,課程系統闡釋水稻種植的基礎知識,學生將深入了解水稻從種子萌發到成熟收獲的全周期,包括幼苗培育、各生長階段特征及管理要點,從而全面把握水稻的生長規律。[2]同時,課程重點傳授選種、育苗、施肥、灌溉等核心種植技術,為學生后續的種植實踐奠定堅實基礎。另外,課程還將引領學生領略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通過介紹智能農業、精準灌溉、無人機植保等前沿技術,以及生物育種、基因編輯在水稻改良中的應用,拓寬學生的科技視野,激發其探索農業科技的興趣。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也貫穿課程始終。課程強調環保措施的實施,如有機肥的使用、農藥減量和作物輪作等,同時推廣節水灌溉和生態農業,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加深其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勞動實踐與團隊協作則是課程的另一大亮點,通過親身參與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能夠鞏固理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種實踐體驗將使學生深刻領悟勞動的價值,培育其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因此,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旨在通過融合傳統與現代知識,結合理論與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科學素養、環保意識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2"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課程教學的基石。教師通過系統講授,向學生傳授水稻種植的基礎理論,同時結合多媒體展示,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水稻的種植技術。此外,實地操作環節不可或缺,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從而深化其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并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典型案例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水稻種植的要領。
小組合作與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及問題解決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水稻種植項目,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還可以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3]教師在項目中發揮引導作用,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饋。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將農業科學與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相結合,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水稻種植問題,從而拓寬其知識面,提升其綜合素養。因此,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方法設計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小組合作與項目驅動以及跨學科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水稻種植的過程中獲得全面成長。
2.3"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評價設計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應設計一套科學且全面的教學評價系統,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該評價系統包括過程性與成果性兩大評價維度,既考察學生的參與過程與實操表現,也衡量其最終成果與創新能力。
過程性評價著重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技能習得和團隊協作能力。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通過持續觀察、記錄與反饋,深入了解學生在各環節的實際表現。教師會在育秧、插秧、田間管理等實操環節,細致觀察學生的勞動態度,并據此給予鼓勵或指導。此外,定期技能考核將檢驗學生對種植技術的掌握程度,如檢驗學生的育秧、插秧技術及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理解與應用。[4]同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觀察小組的溝通、分工與協作情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成果性評價則聚焦于項目的完成進度與最終質量。依據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任務的完成情況,評估項目的執行效率與整體進度,并對學生制訂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評估。此外,教師應通過實地考察與專家評審,對水稻的生長狀況、產量與質量等成果進行客觀評價,同時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以此全方位展現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細致的過程觀察與客觀的成果衡量,教師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技能掌握情況,從而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實現全面成長。
3"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路徑
3.1" 聚焦水稻種植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旨在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和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以水稻種植為核心,深刻踐行勞動教育理念,突顯其實踐性及現實意義。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系統地傳授水稻種植的基礎知識,結合現代農業技術,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圖片、視頻等,生動展現水稻種植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課程還安排豐富的田間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水稻種植知識的理解,還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團隊協作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課程鼓勵學生分組合作,攜手推進水稻種植項目,明確的分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選種、育秧、田間管理、收割等環節中發揮專長,深化團隊協作,提升溝通與協調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將面臨技術挑戰與團隊協作的雙重考驗,從而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因此,課程以水稻種植為基石,結合理論與實踐,強化團隊協作,促進跨學科融合,旨在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知識的力量,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他們的成長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3.2" 強調實踐操作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實踐操作為核心,力求在田間勞作中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實踐能力。每一個環節,學生都需親自實踐,通過雙手觸摸泥土、感受生命,從而深刻領悟勞動的艱辛與喜悅。教師將精心策劃實地操作流程,確保學生在每一次下田時都能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在選種階段,學生將學會辨識水稻種子的優劣,觀察不同品種間的差異。在育秧過程中,學生將通過浸泡、催芽見證生命的萌發,同時培養細致的觀察力與堅忍的工作態度。
插秧是水稻種植的關鍵環節,學生在教師悉心指導下親自動手實踐,學生將學習如何精準控制秧苗的間距與插秧深度,不僅鍛煉插秧技藝,還能深切體會勞作的艱辛,從而培養堅忍不拔與盡職盡責的精神。[5] 田間管理涵蓋水肥調控、病蟲害防治等諸多層面,學生學習科學化管理方法可以提升稻米產量與品質,不僅是對管理技能的磨練,更是對觀察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全面培養。在收割這一勞作的終章,學生將完成水稻的割取、晾曬與脫粒任務,深刻感受豐收的喜悅與自豪,團隊協作的收割過程則進一步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這些實地操作,絕非單一技能訓練,而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每一次動手實踐,都是對動手能力、觀察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同時,深化學生對每一環節責任的認知,激發其探索更高效方法的創新思維,并通過團隊協作,學會溝通與合作,共同追求勞動成果的最大化。
3.3" 進行跨學科融合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秉承跨學科融合的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在生物學層面,課程詳細解讀植物生理學及生物學的精髓,幫助學生洞悉水稻的生長周期、遺傳特質及生理機制,進而更好地進行田間管理,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研究能力。地理學則指引學生探究不同地域的氣候、土壤及水資源對水稻成長的影響,使學生學會如何選定理想的種植區域并優化種植條件,以提高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不僅強化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知,還能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保護意識。環境科學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深入闡釋環境科學的核心原理及其實踐措施,如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有機農業的推廣以及水資源的保護等,學生將從中領悟到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進而在農耕實踐中積極踐行,助力綠色農業的發展,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經濟學知識也被納入課程體系,學生將學習農業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深入理解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與市場運作機制;學生將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洞察市場供需動態,從而制定出更為科學的種植與營銷策略。
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學生能夠在水稻種植的各個環節綜合運用知識,探索更為高效的種植技術與方法,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3.4nbsp;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夠顯著優化教學成效與學生的學習體驗。多媒體技術,如圖片、視頻、動畫乃至虛擬現實,可以將水稻種植的每個環節生動展現,學生可以在沉浸式學習中輕松掌握農業知識。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水稻種植全過程,學生能從選種到收割每一步都能加深理解,更點燃其探索欲。此外,在線教育平臺與電子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便捷自主的學習路徑,學生可隨時隨地訪問課程內容,利用電子教材、視頻等自主學習。平臺的互動功能,如在線討論、反饋機制,則可以進一步強化師生互動,增強教學效果。智能教育技術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數據支持,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可制訂針對性教學計劃。移動學習技術則讓學生隨時學習、實踐,并能即時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習的互動性和實用性。智能農業技術的引入,如智能灌溉、施肥和病蟲害監測,不僅可以提高水稻種植效率,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可以極大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體驗,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 結語
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課程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與豐富的實操活動,深入挖掘水稻種植在勞作育人方面的多元功能,指導學生掌握農耕基礎技能與科學知識,更引領學生通過實操,深刻領悟勞動的真諦與價值,從而培育學生崇尚勞動、樂于勞動的精神風貌。此外,借助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教學更為生動有趣且高效,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整體素養。基于水稻種植的勞動教育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點燃其科學探索的熱情,并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作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水稻種植為學生的全面進步和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凸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框架中的核心地位與無限潛力。
參考文獻:
[1] 張鳳嫻.五育融合視域下“水稻一生”勞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24(6):43-49.
[2] 黃蓓芬.勞動素養導向的幼兒園職業體驗式勞動教育策略探索:以晉江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40(4):107-110.
[3] 花雷.利用農耕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J].新智慧,2023(30):33-35.
[4] 劉延剛,金桂秀,劉麗娟,等.濤溝橋大米的地理標志特征及獨特生產技術[J].北方水稻,2023,53(4):57-60.
[5] 李輝,華琳琳,何婧,等.基于活教育理論的幼兒種植勞動教育實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