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對數學知識的直觀認知,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多的還是概念化的記憶,無法掌握知識概念之間的邏輯關聯和深層內涵。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有必要改變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式教學。通過創造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合作情境、實驗情境、應用情境、競爭情境等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境認知中,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完成對抽象知識概念的解構,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理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小學數學;情境式教學;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的應用,本質上是對教和學關系的重構。教師的教學實施、教學方法應用都要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求。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該結合實際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創設與之適配的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探索知識,實現理解、掌握、應用,學會將抽象知識點轉化為具體方式展現出來,最終實現高效學習。學生的知識學習,并不是刻板的概念記憶,而是在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趣味探究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整合,選擇科學的情境式教學引導,實現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
一、情境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情感體驗和認知活動的相互作用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服從關系。學生很多時候都是在被動地接受學習,在枯燥、乏味、繁復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而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潛在的內在情感和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體驗中,能夠自主強化、控制、調節自身的認知活動。利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活動的相互作用,在趣味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覺學習行為。
(二)契合學生的形象化認知思維
小學生受到身心發展的客觀局限,缺乏必要的數學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對復雜的知識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數學規律,影響了學習發展。情境式教學的應用正好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一方面是在情境認知中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解,推動學生形象認知向抽象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相較于數字符號、公式概念的講解,情境教學本身特有的體驗式學習能夠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掌握數學知識概念的本質內涵和邏輯規律。
二、小學數學情境式教學策略研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的感知學習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在小學數學課上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思路,讓他們意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契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將課程內容進行生活化還原,讓學生借助自身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思維,解構抽象的知識概念,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學習。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注重發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素材和學習資源,加強課堂生活的一體化教育,同時立足學生的學習水平,圍繞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引導。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學生接觸分數概念的時候,難以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以及“1”的數學內涵。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呈現出直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出蛋糕平均分配的問題,實現對學習情境的引入。隨后通過情境內容的導向,指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和生活思維,完成對知識概念的解構。學生通過不同的切割分配方式,認識到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1”的內涵。此外,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實物素材,通過圖形和數字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鞏固訓練,培養學生對抽象概念的歸納總結能力。教師在情境教學中,并不是直接為學生剖析復雜的知識概念,而是借助課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現象中,發現其中隱藏的數學知識。教師利用情境教學的形象化展示,引導學生在生活思維的解構中,歸納總結出數學知識的邏輯內涵,促進學生的感知學習。
又如,對很多小學生而言,“倍數”是一個理解的困難點,教師可以班級中男女生各自人數為切入點,帶領學生通過畫線段的方式來學習,讓倍數的知識點以清晰的邏輯形式被呈現出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引入生活化例題“假設班級內一共有32名學生,男生是女生的兩倍還多2人,那請問在班級內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各有多少?”讓學生用劃線線段的方式來理清思路,在紙張上畫線段,上面線段代表女生,下面的線段代表男生,不管女生的線段多長,男生的線段都是其兩倍還要多一些。通過直觀地觀察,學生會進一步列出式子計算出女生人數是(32-2)÷3=10,男生的人數是22人。按照以上將生活話題與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理解“倍數”代表的含義,提高其運用能力。
(二)創設游戲情境,推動學生的探究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成長階段,他們充滿了好奇心,學習能力較強。然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特別是在學習抽象復雜知識點時容易失去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利用游戲的形式來營造愉快輕松的氛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游戲情境的教學優勢,讓學生通過參與數學游戲來探索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通過明確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深化對知識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在小學數學中,學習平面幾何圖形和面積公式是常見的內容。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之間的相似之處和關聯性。通過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學習,讓他們通過對圖形的拼接、旋轉、裁剪和移動等方式組合成新的圖形。在游戲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不同多邊形相互拼接會形成新的圖形,同時也能夠剪出多個規則的圖形。在趣味游戲情境中,在學生通過拼接組合出不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多邊形圖形之間的潛在邏輯關聯是什么。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數字代入的演算,將隱藏的邏輯關聯進行數字證明。通過數字和圖形的轉化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對應的知識定理。
又如,在圍繞“元、角、分的認識”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分享不同面值的教學幣。教師則隨機給出一個金額,學生嘗試將自己手中的金額與其他同學疊加在一起,如果合計的金額恰好是教師所說的就獲得勝利。此舉能夠讓學生對不同面值的錢幣形成深刻了解,同時還能快速掌握“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換算關系。
(三)創設合作情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學生個體的培養,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陷入主觀偏差和片面認知。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應該遵循輕松愉悅的教學原則,推動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地分組,確保學生之間進行互助學習,并將教學重點和知識難點作為課題學習研究,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此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綜合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控制和調節整個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探究。
在接受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應該堅持問題導向,表達自己的學習看法和個性見解,并通過邏輯推理、演算練習佐證自身的觀點。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活動,通過邏輯演繹和多維度思辨,對其他人的觀點進行批判和推理驗證,并對自身的思維進行優化。在觀點的思辨拓展和歸納整合中,小組能夠總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教師應該避免說教式的教學,而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互相爭論和借鑒學習,實現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教師應該將合作情境作為常態化學習的一部分,并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創設實驗情境,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接觸到的都是經過總結歸納的知識定理,往往缺乏對因果關系的系統性認知,導致他們難以理解知識的邏輯規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實驗情境,讓學生在因果邏輯的推理中理解知識的本質。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的數學實驗,讓學生在明確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借助生活工具和材料進行知識概念的實踐驗證。例如,在立體幾何與視圖的邏輯關聯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學生通過手電筒對物體不同角度的照射,繪制出相應的投影圖形,從而探究視圖和立體圖形之間的關聯。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還可以調整光源的角度、距離等參數,探究光源對圖形成像的影響。這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態化的演繹,更深入地理解投影規律,并認識到知識概念的本質內涵。
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知識講解,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并鼓勵學生圍繞核心概念完成對碎片化知識的歸納整理,繪制思維導圖。通過實驗情境的因果推理,還可以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讓他們能夠在開放性的實驗中進一步探索和發現。
(五)創設應用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數學知識的工具屬性和現實導向,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數學問題。首先,教師加強對情境的拓展,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個性化的課外實踐訓練,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舉例而言,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建筑物由于高度原因難以直接測量。教師可以以此為實踐應用的出發點,引導學生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建筑物在不同角度照射下的影子長度變化。基于這一發現,學生設計了趣味的實驗,用不同長度的木棍在陽光下測量影子的長度,并記錄了各個階段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學生掌握了木棍和影子長度之間的關系,并應用所學的比例知識來計算建筑物的高度。
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創新應用,解決了實際問題。這種實踐訓練不僅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應用能力。教師通過應用情境,促進了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綜合教育中的全面發展。
(六)創設競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通常表現出強烈的好勝心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學情,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研究興趣,促使他們由被動接收變為主動探究。
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評比模塊,評比的內容須涵蓋多個方面,如學生在課上的紀律表現、小組成員回答問題的頻率和準確率等。為了贏得比賽,學生會認真遵守課堂紀律,專注聽講,主動思考并給出正確的答案。此外,為了完全釋放出競爭情境的價值,教師還應該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贊揚,讓他們產生被期待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全員的學習質量。
三、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合理地應用情境教學法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降低學生的學習理解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助力學生實現更快速高效的學習。教師要認識到情境教學的應用價值,實現對課程教學的形象化和情境化,在學生原有的情境認知和情感體驗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在結構性認知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徐淑梅. 創設問題情境讓數學課堂生動有趣:談小學數學教學法[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6(06):170.
[2] 楊蓮芳. 課堂情境的有效創設與導入: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與分析[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93.
[3] 胡月明. 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7):120-122.
[4] 張麗.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 學周刊,2016(23):82-83.
[5] 洪全文. 問題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