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人體成長發育最為關鍵的階段,孩子的身體發育是家長尤為重視的問題。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會讓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來促進生長發育。田徑是運動項目中的主流運動形式之一,但田徑教學在目前階段的體育教育中并未受到重視。一方面原因是體育教師對田徑訓練量與訓練強度沒有準確的把握,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師忽視了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之間的聯系,導致田徑并未在體育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文章立足體育教學現狀,探討了提升田徑訓練質量的方法,希望能為體育教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體育教學;田徑訓練;訓練量;訓練強度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田徑運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的各項機能。對體育教學而言,體育鍛煉的本質是增強學生體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運動技巧,還應該指導學生進行適度的訓練,合理地控制訓練量,學生才能更加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一、青少年田徑教育現狀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來,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人們開始意識到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個大類,青少年進行田徑運動,能使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對生長發育有極大的好處。
目前,我國青少年大部分在課余時間進行田徑運動,文化課的學習擠占了學生大量時間,田徑運動的訓練時間得不到保障;同時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田徑訓練力度也無法增強。
(一)社會對田徑運動持觀望態度
我國在世界體育田徑賽事上的水平并不突出,國內社會對田徑運動持觀望態度,直到近年來蘇炳添等田徑人才在國際賽事上嶄露頭角,田徑運動才逐漸受到重視。但目前,田徑運動在我國仍處于發展初期,未能形成較為科學的訓練體系,未能給田徑訓練在青少年教育階段的推廣打下良好基礎。
(二)家庭不重視學生的田徑訓練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提出了一段時間,但大部分家庭仍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投入了更多關注,并不重視學生的體育訓練,更遑論體育項目中的某一個單項練習。這樣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田徑訓練意識的養成極為不利,即使學生偶爾參加田徑訓練,在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上也有所保留。長此以往,不僅會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還會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進而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三)田徑教師不夠專業
田徑訓練在體育項目中屬于要求較高的一類單項,因此對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有較高要求。青少年在初次接觸田徑訓練時,需要專業教師在旁引導他們進行訓練。但目前,我國青少年教育階段,并未有足夠數量的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教師的專業技能不過關,就無法讓學生準確了解田徑運動。這影響了學生的訓練質量,學生的訓練方法及訓練量不符合青少年的練習標準,對學生的全方位提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青少年體育教學優化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對策
(一)完善田徑教學
1. 完善教學體系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學校依然更重視文化課的教育,并不重視體育教學工作,也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而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完善的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促使教師完成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因此在具體的田徑訓練中,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田徑訓練的需求,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不斷完善田徑教學系統,制訂科學的田徑訓練強度,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在進行田徑教學時,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內容,本著為學生負責的原則,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的出發點,合理、科學地調整田徑教學的內容和時間,使學生在不耽誤文化課學習的前提下,不斷增強身體素質。在進行田徑教學前,教師應做好準備工作,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訓練方案。
2. 完善教學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田徑訓練的保障,體育教師應該根據教育管理的相關要求,制訂能夠滿足青少年田徑訓練的有關制度,并充分發揮制度的有效性,解決田徑訓練與文化課教學之間的矛盾,確保學生田徑訓練的正常開展。
比如,文化課的學習應當與田徑訓練交叉進行,教師要營造田徑運動與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制度環境,使學生正確認識田徑運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制訂田徑訓練制度,將體育課程進行分段,用更加完善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田徑訓練的強度。再如,青少年的專注力不高,缺乏耐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長遠的訓練計劃,因為耐性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將田徑成績與學生的體育成績相互綁定,以此制訂田徑訓練制度,能夠促進學生認真完成田徑訓練。
(二)保障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1. 保障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合理性
對青少年而言,提高身體素質固然重要,但是教師也不能一味加強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應該進行科學調整,使學生身體更適應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使田徑運動發揮最大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無論是性別、年齡還是基因、家庭環境,差異性都非常大,因此對學生而言,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也應有一定的差異性。針對此情況,教師要科學規劃運動方案,保證每個學生運動量與運動強度的合理性。
比如,一節45分鐘的體育課,教師經過科學規劃,可以將課程分為四個階段:活動準備階段、強化階段、休息階段以及總結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一般為10分鐘左右),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活動量較大、活動強度較低的運動,如一千米慢跑運動。進入不斷強化的階段時,教師可以安排大約15分鐘的短跑加速訓練。休息階段,教師可以安排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活動和休息。進入最后的總結階段,教師可以利用10分鐘時間,與學生一起回顧鍛煉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總結訓練技巧。
2. 保障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科學性
在田徑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強化自身的專業素質,科學掌握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如果田徑訓練的強度及訓練量不科學,將容易損傷學生的身體,如肌肉拉傷等;嚴重的還會給學生留下創傷或者后遺癥。因此體育教師要為學生科學安排田徑訓練項目,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的訓練質量,避免學生在運動時出現損傷,或者對田徑訓練產生厭煩情緒。
(三)注重田徑訓練方案的系統規劃
1. 科學訓練
田徑訓練量與訓練強度兩者需要體育教師的科學衡量,處理好田徑訓練“質”與“量”之間的關系。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平時的訓練比較零散、不夠系統,因此教師會讓學生在比賽前進行集中訓練。短時間內的高強度訓練,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肌肉疲勞或受損,而賽前松散的訓練方式也不利于學生發展。比如,賽前集中訓練可能會導致學生在真正上場比賽時,由于心理壓力過大而發揮失常。系統、科學、長遠的訓練規劃,則能夠有效調節這一點,保證長期的訓練效果,并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田徑技巧,取得更好的訓練成績。
2. 基礎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
合理衡量并科學規劃田徑訓練的量與強度,是每個體育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的事情。在保證青少年連續、穩定、基礎性的田徑訓練量與訓練強度中,體育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何巧妙地增加專項訓練量與訓練強度,以此更好地開發青少年的田徑潛力,深挖他們的田徑天賦,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田徑技能。對青少年而言,適合他們的田徑專項訓練內容,有心理、速度和力量訓練,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有效達到專項訓練的目的。此外,體育教師還應該不斷進行模式創新,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并分析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以此提高專項訓練的有效性,對學生進行更針對性的訓練。在具體的田徑專項訓練中,教師要抓住每次訓練的機會合理開展訓練,避免無效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率與水平。
比如,在進行“百米短跑”的專項訓練時,教師如果一味單純、重復地讓學生進行短跑訓練,會降低短跑專項訓練的有效性,不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針對性的專項指導。正確的做法是,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進行100米短跑專項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負荷,保證學生可以承受訓練強度。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暴露的問題并進行分析,以此強化訓練思路,針對性地制訂個性化指導方案,避免重復性的無效訓練,提高訓練的有效性與質量。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體育知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體育教學而言,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身的體育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與綜合素質,才能突破并創新體育教學的方式,使田徑訓練有新的進展,提高田徑訓練的水平。
如今,教學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體育教師要想掌控好青少年田徑訓練的強度及訓練量,就要認真研究“新課標”的體育訓練要求,并及時更新自身的田徑專業知識與技能,制訂符合“新課標”要求及學生需求的田徑訓練計劃,科學掌控訓練的量與強度,以此強化田徑訓練力度,提高體育教學效果。教師還應該與時俱進,使用互聯網查詢和尋找更多的訓練資料,根據資料內容在訓練的量與強度上做調整,以此為學生規劃出更加合理的田徑訓練方式,提升學生的田徑水平和身體素質,從而強化體育教學效果,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五)分類進行田徑訓練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可以承受的訓練量與訓練強度是不同的;身體素質好與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可以承受的訓練強度也是不同的;男生與女生可以承擔的訓練強度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分組、分類,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強度的訓練。
例如,教師可以采取集中組合式分類與班級組合式分類兩種方法,讓學生進行田徑訓練。集中組合式分類是指教師先對學生進行統一指導,集中講解田徑訓練的基本要領,然后再根據身體素質與體能,對學生進行具體劃分,將學生合理分組,進行不同強度的訓練。班級組合式是指教師將多個班級進行融合,組成一個室外體育大課堂,然后組織不同形式的體育項目,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體育訓練。比如,男生比較有力量,對此體育教師可以為男生制訂強度較大的田徑訓練項目。而女生的力量較弱,但是耐力較好,對此體育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適當增加女生的田徑訓練量。同時還有一部分體質較弱的學生,對此教師應該專門為其安排一些他們能夠適應、強度與訓練量都較小的田徑訓練方式,以保證這些學生能夠適應田徑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并提升田徑訓練興趣,使他們在科學的指引下更好地進行田徑訓練,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田徑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體育運動項目,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握好田徑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才能使田徑運動發揮最大的作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更加科學地安排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何佳. 陽光下的體育:青少年田徑訓練創新策略研究[J]. 體育視野,2022(18):122-124.
[2] 夏雨柔. 體教融合背景下促進青少年田徑運動員體能發展的策略分析[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能訓練分會. 第八屆中國體能高峰論壇暨第二屆中國體能訓練年會書面交流論文集[C]. 北京師范大學,2021:5.
[3] 周士力. 深化體教融合背景下上海市高校田徑人才培養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4] 劉淑菊. 科學的體育訓練良好的鍛煉習慣:談談青少年田徑訓練科學有效之良方[J]. 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8(02):4-5.
[5] 倪錫鋒. 體教融合背景下湖北省田徑后備人才發展困境與培養路徑研究[D]. 荊州:長江大學,2022.
[6] 沈長明. 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田徑運動員體能發展策略研究[J]. 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18):81-83.
[7] 張志雨. 青少年田徑運動員科學選材與訓練研究[J]. 田徑,2023(04):45-47.
[8] 鄒榮霞. 青少年田徑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有效途徑研究[J]. 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08):49-51.
(責任編輯: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