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個全面發展的蘇州評彈演員,說、噱、彈、唱、演俱佳,被人稱為“水鄉芙蓉”。她,通過中篇蘇州彈詞《永遠的懷念》,實現了從一個演員到創作者的跨越。她便是蘇州評彈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盛小云。
舞臺上的她彈唱清脆婉轉,讓觀眾如癡如醉;而舞臺下,她也多年致力于推廣蘇州評彈進校園,引發年輕人的關注和熱情。3月的江南,草長鶯飛,盛小云帶著新作《永遠的懷念》,來到被譽為“東方最美校園”之一的蘇州大學,向大學生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的藝術普及演出。這個作品的演員陣容強大,除了盛小云、吳偉東、徐剛、吳嘉雯等蘇州市評彈團優秀演員參演外,還特別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得主張建珍、施斌和青年演員陸佳麒、謝嵐加盟。演出后,盛小云謙遜地對同學們說:“作品還在修改中,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郭永懷于1909年出生在山東榮成,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又是中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理論和應用實踐橫跨了核彈、導彈、人造衛星3個領域,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在人們的印象中,這類人物經常會被創作成影視作品搬上熒屏,其實不僅是影視,曲藝形式也完全能夠又快又好地將英雄人物形象藝術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永遠的懷念》就是運用蘇州評彈“最美的聲音”來講述“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放棄美國的優厚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祖國投身國防、以身殉國的感人故事,用他身上所具有的“愛國情重、矢志奉獻”的科學家精神來引起觀眾的共鳴。這部作品分為“焚稿明志”“舍家報國”“愛在永遠”3個分回,主要圍繞對主人公與包括妻子李佩在內的身邊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師生情等,進行多方位、多視角地情感渲染、心理描寫和形象塑造,歌頌郭永懷的家國情懷和英雄品質,懷念英雄,致敬英雄。
嚴格說來,評彈創作也屬于評彈演員的自身職責。新中國成立前,蘇州評彈根本沒有專業的創作人員,表演的書目大多數都是由評彈演員自己創作。直到現在,創作力量還很薄弱,演員還是創作書目的主力。這一點上,老一輩評彈藝術家們為后輩做出了榜樣,值得學習。之前,盛小云作為蘇州評彈團抓業務的副團長,也參與過評彈作品的創編工作,中篇彈詞《雷雨》、長篇彈詞《啼笑因緣》以及《“娜”事Xin說》系列等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僅讓蘇州評彈常說常新,在曲藝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強烈反響,也讓蘇州評彈走進了上百所高校,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學生觀眾。
這次全新創作的中篇蘇州彈詞《永遠的懷念》是江蘇省文聯精心打造的“兩彈一星”功勛人物系列作品之一。當了解到江蘇省下達的2022年工作要點重點任務《郭永懷》的創作擱淺時,作為兼任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的盛小云主動請纓擔起重任,首次拿起手中的筆全身心投入創作。在郭永懷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召喚、激勵下,她經過3個多月用心、用功、用情地創作,終于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對盛小云來說,這次創作是一次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機會,也讓她嘗到了創作的艱辛和痛苦。要知道彈詞的編寫跟電影劇本不太一樣,包括說表、念白、唱詞3個部分,在準確地寫出人物故事、推進劇情發展的基礎上,還要滿足唱詞的文學樣式和音韻規律。在有限的資料中極力尋找著無限的靈感,她被郭永懷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英勇壯舉感動著……
根據史料,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帶著機密文件乘機返回北京,飛機在即將著陸時墜毀,他和警衛員遇難犧牲。被人發現時,兩具遺體緊緊抱在一起,懷抱中的公文包和里面裝著的資料完好無損。妻子李佩在聽到這個噩耗時,一滴眼淚都沒流,靜靜看著窗外5個小時。這一段情節,盛小云創作得非常巧妙:墜機一段是隱去的,通過李佩聽聞兇信、仰望天空、回憶往事、愧疚自責、深深思念,以及郭永懷現身、夫妻隔空對話,來體現郭永懷的崇高品德和奉獻精神。這一段創作尤為艱難,她是一邊流淚一邊寫著唱詞,有時半夜想到一句,就趕緊寫下來;有時,在電腦前從早上6點坐到晚上12點。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她終于完成了這部《永遠的懷念》。然而在排演的時候,盛小云原本以為可以得心應手,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
盛小云出演第三回“愛在永遠”,李佩先生本是大悲無淚,而盛小云在起李佩這個角色時,常常難以抑制情感,哭得唱不下去……自己創作的情節、自己寫的唱詞,但每次排練,盛小云就是忍不住流淚,后來她甚至做好了思想準備,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就換別的演員來演。也許就是在創作和排演時落下的無數淚水,最終匯成了這部中篇蘇州彈詞《永遠的懷念》。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大書)和蘇州彈詞(小書)的總稱。長篇大書是民間說唱藝術中的瑰寶,在藝人中有“不會唱長書就不算說書先生”之說,無論題材、內容、文學手法還是思想,長篇大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雖說長篇書目是長期以來蘇州評彈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重要載體,擁有眾多經典作品,但聽起來費時,一部書要說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這樣的長篇演出,要求觀眾具有充裕的時間和休閑的心境,現在恐怕只有老年觀眾才具備這樣的欣賞條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中篇的表演時間正合適——兩小時左右,既有完整的故事內容,又有更為靈活的表演方式,有雙檔(人)、三個檔(人),甚至四個檔(人),彈詞音樂也較豐富,既好聽又好看,更適合時代的需要。所以綜合考慮到現如今大部分觀眾的觀演習慣,中篇成為當前蘇州評彈創作中較為活躍的形式。以蘇州市評彈團為例,近年來就有數個用中篇形式創作的“新蘇州故事”走進書場,如為迎接建黨100周年特別創作的中篇彈詞《紅色搖籃》,反映新農村建設主題的中篇彈詞《湖畔村的笑聲》,反映反腐倡廉主題的中篇彈詞《愛在人間》等。這些短小精悍的精品曲目推向市場后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還走出了江浙滬地區,前往北京等地演出,使更多上班族和青年人能有時間領略到蘇州評彈的獨特魅力,擴大蘇州評彈在全國的影響力。
書目的容量越小往往表演的難度越高,這對創作和演出都是一種挑戰。簡單地說,蘇州評彈的長篇書目就像電視劇,中篇書目就像電影,后者要在有限的時間容量里把最精彩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藝術性要求更強,因此中篇創作難度更高。中篇彈詞形式較為輕巧,《永遠的懷念》通過三回書、約兩小時的時間一次性完成整個故事的演繹,這樣也便于在各種場合安排演出,確實可以吸引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來觀看。
當然,新的創作絕不是簡單地迎合觀眾,而是引導他們進入一個更高的藝術鑒賞層面,讓其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永遠的懷念》就集中體現出中篇彈詞所具有的藝術優勢,起到了引導觀眾提高欣賞水平的作用。一是富有人情美,力求在小容量里用極盡的言語對人物故事進行精雕細琢、無微不至地“細說慢唱”,凸顯人間真情。如在第三回中專門設計了一個細節:妻子在與犧牲了的丈夫之間親切呼喚,盛小云和搭檔施斌在表演時亦真亦幻,似唱非唱,以情行腔,以聲蘊情,在虛實對照間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點明主題——國際上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郭永懷”這個光輝的名字永遠值得世人仰望和緬懷。二是充分個性化,以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多視角、多層次地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特征。比如:除了評彈表演中常用的“兩個檔”外,在第一回中特地安排了“三個檔”的格式,有利于演員更好地敘述說唱和“起腳色”,可以更多地在短時間內生活化、性格化地塑造人物,使表演更鮮活。三是追求大眾性,根據新時代不同觀眾的觀演需要來靈活切換表演語言,調整表演方式,引人入勝。經常會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蘇州話的基礎上,運用一些普通話,如在人物對話或在演唱《送別》等名曲時;還讓演員用生動形象的口技來模擬“風聲”“飛機聲”等特殊場景的效果音,這樣可以幫助聽不懂蘇州話的觀眾理解故事情節,增加藝術感染力。
演員和創作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以前盛小云僅是從演員的角度,更多考慮到的是自己的理解和表現,安排好自己——根據人物和情節的需要不放松書臺上的每一個細節:忽而哀怨無奈,忽而激昂奔放,忽而颯爽英姿,忽而嬌柔嫵媚……而這次她是站在全劇創作的角度,要想到每個角色在表演時的效果,安排好角色——在寫作時要預先考慮到每個人物的唱腔唱法,如何讓演員細致入微、聲情并茂地表現好人物。盛小云在創作時也盡量朝著打造精品的方向努力,抓住人物深刻蘊藉的精神內核,試圖融入評彈“說、噱、彈、唱”的趣味和特色,寫好腳本和唱詞,創新表演和唱法,讓“一腔凌云志、一片報國心”“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勁”等具有典型性的人物語匯聲聲震耳、扣人心弦。作品格外注重人物情感形成的合理性,比如:在劇中將“一張照片”作為全劇的感情線索,從開心地“拍照片”,到氣憤地“剪照片”,再到懊悔地“憶照片”,體現不同時間的人物情感和家庭境遇,有機地將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
正是憑借著對評彈藝術忠誠的熱愛、不懈的堅持與孜孜不倦的追求,盛小云帶領團隊發揮了曲藝“文藝輕騎兵”的優勢,創、編、排、演了《永遠的懷念》等一系列周期短、見效快的作品,反映波瀾壯闊、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和新生活。他們面對文化市場的多元化、曲藝觀眾的老齡化和曲藝人才的青黃不接等新問題,不斷與時俱進,跟緊步伐,積極培養青年創演人才,培育青年受眾群體,與青年同頻共振,努力實現新時代蘇州評彈藝術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
近年來,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有關單位共同主辦了以面向青年和學生為主要受眾群體的“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激發了各地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專業院團創排展演科學家精神舞臺作品的激情和潛力。中篇蘇州彈詞《永遠的懷念》應運而生,運用曲藝的形式為“兩彈一星”元勛樹碑立傳,弘揚“郭永懷們”身上所具有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緬懷、致敬、感恩“兩彈一星”元勛,讓觀眾通過生動的藝術課堂經歷一次精神洗禮。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永遠的懷念》,正是引導人們懷念科學家們“我愿以身許國”的精氣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體現科學家精神的舞臺藝術作品不能生硬地去給學生講道理,而是應該通過展現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讓觀眾自己去感悟和思考,這是培育創新人才的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實踐。《永遠的懷念》正是找到了這條正確的創作之路,演出所到之處都得到了包括廣大青年學生在內的熱情觀眾的歡迎和認可。2023年《永遠的懷念》還榮獲第十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曲藝獎的“節目獎”和“文學獎”。自開演以來,該作品相繼走進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江蘇省委黨校、蘇州市委黨校等眾多學校、單位和劇院,觀眾在演出現場被演員的精彩表演吸引,被一幕幕或柔情或悲壯的情景所感染,這也體現出這部創作和表演俱佳的蘇州評彈作品所具備的強大精神和感召力量。觀眾的青睞和業界的肯定,都預示著《永遠的懷念》這部飽含科學家精神的舞臺藝術作品將會擁有更大的市場。
在這火紅的年代,包括評彈工作者在內的曲藝人也要以科學家為榜樣樹立起新時代的精氣神,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努力推動傳統曲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堅持“尊古不復古,守正不守舊”這一傳承與創新的科學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揚工匠精神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唱出人民的心聲,為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