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去身與重連:科幻敘事中作為數字勞工的模擬生命

2024-01-01 00:00:00高云
未來傳播 2024年3期

摘 要:作為數字生命兩大基準形態之一的模擬生命是當代科幻影視的熱門主題。科幻作品在科學、情感、資本、體驗、文明等五個層面搭建模擬生命的價值邏輯及其敘事模式,卻也在有意無意中點明了模擬生命的數字勞工身份及其在肉身意義、感官意義、從屬的身體、延伸的身體和文化的身體五重維度的“去身”。科幻敘事還試圖重連被拋卻的身體以解決“去身”映射的數字勞工的異化困境,卻在縫合肉身、連接情感關系時反而導致了雙重異化。唯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對抗數字異化提供了可行路徑。

關鍵詞:數字模擬生命;科幻;數字勞工;去身;重連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4)03-0025-08

《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2003)、《萬神殿》(Pantheon,2022—2023)、《上載新生》(Upload,2020—2023)、《黑鏡》(Black Mirror,2011—2023)、《流浪地球2》(2023)等科幻作品的熱映以及標志人工智能開始從運算智能向認知智能過渡[1]的ChatGPT的問世,推動“數字模擬生命”在科幻與科技領域的發展與互動。科幻敘事不僅描摹了模擬生命的基本形態,而且點明了其數字勞工的身份,并在五重維度的“去身”中確立了模擬生命的敘事模式及數字資本的運作邏輯,還在以“重連”身體的嘗試中反向映射了消除異化的難度,卻也推演出一種抵抗異化的可能性路徑。

一、數字模擬生命的價值追問:思維載體與數字勞工

數字生命是人造的非碳基生命,“是具有自然生命特征或行為的人工系統”[2],是有機生命的進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著人類把依賴于有機體的、有目的、理性的行為系統的基本要素落實到技術手段,“并由此解除了人類自身的相應功能——首先是運動器官的功能(腿和手),然后是感官器官的功能(眼、耳、皮膚),最后是大腦的功能” [3],人工智能從機械形態、賽博格形態逐步向擬人人工系統過渡,看似獲得了勞動解放的人類逐步喪失了主體性。如福柯所言,“生命權力不是傳統的生殺大權,而是一種管理生命的權力。”[4]“數字生命”為人工智能冠以“生命”之名,卻抑制甚至扼殺了人類的生命權力。

于1990年研制出全球第1例數字生命的托馬斯·雷將數字生命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生命過程的模擬;二是生命過程的例示。其對應的創造物可以叫做模擬生命和合成生命。”[2]合成生命是無任何表征對象的、具有自身品格的計算機系統自生生命,如同《黑客帝國》中實質為AI感知程序的特工。模擬生命是模擬有機生命體創設的計算機模型,如同《黑客帝國》中通過意識傳輸進入到矩陣世界的虛擬人類。前者遵循計算機技術從用于運算和存儲能力的運算智能到以延伸人類感官的感知技術為依托的感知智能,再到能夠進行類人化的理解與思考的認知智能[5]的進化邏輯,具象化為傳統的人工智能科幻敘事中的超級電腦系統。后者以人類的進化與永生為目標,其實質是“個體將心智運作的結果(知識、觀念等信息)加以外化,卸載到超出個體心智的其他媒介上”,是當代人工智能科幻電影的重要敘述對象。

合成生命在科幻電影中處于“人—機對立關系”的一極,具有明確的消極意味。模擬生命形態則通常被夾雜在一種難以明辨的倫理悖論之間。《流浪地球2》中,印度科學家認為模擬生命可以延續人類文明,中國科學家馬兆則認為消滅了人的實體的文明毫無意義。《萬神殿》中,麥迪欣喜于父親大衛以數字生命的形式“回歸”,而母親艾琳對此卻十分抗拒。通過將大腦“上載”至系統而生成的數字人具有一定的感知、認知能力,卻在“復刻”人的思維的同時分離了靈、肉,對原生生命進行了“去身”化處理。如鮑德里亞所言,它試圖抹去對世界的幻覺有本能反應、使表象反過來攻擊實在的超自然反應,用純實用的智慧狀態驅動思想的根本性幻滅。[6]科幻電影如何為“去身”的模擬生命的存在搭建合乎情理的價值邏輯?模擬生命的悖論又有怎樣的現實隱喻?原型生命的數字勞動者身份恰是玄機所在。

模擬生命科幻敘事中的原型生命通常擁有鮮明的數字勞動者身份。數字勞工包括專業的數字從業者和“無形中以數字生產者的身份生產了大量的個人數據,并被數字平臺無償占用”[7]的數字消費者。科幻電影中的模擬生命多以數字勞工為原型。沉迷于電子產品的阿什(《黑鏡第二季·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2013)中的男主)是消費型數字勞工。《萬神殿》中的大衛、《上載新生》中的內森、《流浪地球2》中的圖恒宇、《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中的尼奧等是專業的數字從業者。科幻電影以數字勞動者為模擬生命的原型絕不僅是出自對主人公身份與數字主題的貼近性的考慮,實則是以數字勞動者身份中蘊含的數字生產與數字消費、數字勞動與數字抵抗的悖論為模擬生命的科幻敘事鋪設了現實動因。

二、數字勞工的去身:數字資本的隱秘剝削

“與討論人工智能應用的具身敘事相比,去身敘事是從本體論的角度討論人類與機器的關系”。[8]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敘事的著力點,模擬生命通常從科學發展、情感需求、資本運作、體驗完美、文明存續五重維度論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卻無意中展現了數字技術“規劃”身體進而把身體客體化的過程。參照唐·伊德(Don Ihde)所提出的三個身體理論[9]和安德魯·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的四重身體理論[10],可知科幻電影中模擬生命的“去身”在肉身意義、感官意義、從屬的身體、延伸的身體和文化的身體等層面映現,暗合了模擬生命的五重價值邏輯,點破了數字資本剝削作為數字勞工的模擬生命的全過程。

(一)肉體身體的舍棄:剩余價值剝削加劇

數字生命以生命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協同發展為科學邏輯,打造了“上載新生”的幻象。科幻電影中,模擬生命的生成通常以原生生命的逝去與肉身的舍棄為前提。圖丫丫(《流浪地球2》)、阿什(《馬上回來》)、內森(《上載新生》)等人皆因車禍而喪生,不得不通過上載大腦的方式獲得新生。表面看來,數字模擬生命是生物學與計算機科學協同發展結出的科學碩果,既契合生物學借用數字化形式為人類爭取更多生命時間的初衷,又符合計算機科學借用生化算法實現電子運算能力的飛躍的追求。細究起來,模擬生命卻以生物學之于計算機科學的權利讓渡、以人類犧牲自主運動來維系生命運動[11]為前攝動因,實質是以把自然生命的物質過程直接數字化的方式實現數字技術加速。《萬神殿》中具有自主進化能力的模擬生命UI(Upload Intelligence)成為核武器式的存在,孕育出無生命原型的云端智能CI(Cloud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兩次迭代中,數字勞動者在數據中心主義的蠱惑下甘愿放棄自然生命,淪為退化為數據的赤裸生命,僅剩下主體身份的缺席和“脫離肉體的眩暈” [6](41)。

數字資本借助模擬生命實現了對數字勞工生命時間的絕對侵占以及數字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數字資本不僅能夠借用模擬生命延長數字勞動者的生命時長與勞動時間以創造更多的絕對剩余價值,還可以借助模擬生命升級人工智能系統以產出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大衛、勞瑞、錢達(《萬神殿》)等人皆受資本家利用,淪為以模擬生命形態存在的數字勞工。被資本家普拉薩德殺害并上載為數字生命的錢達,有用時15秒完成80份專利申請書的超高工作效率,且能夠永不停歇地勞動。于數字資本而言,模擬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延續,而在于剩余價值的產出。資本不僅強制占有模擬生命的勞動力價值,而且迫使他們放棄了表征人的自在自為屬性。[7]這是對數字勞工的既有權益的剝奪及對其剩余價值的最大限度地壓榨。

(二)建構“從屬的身體”:勞動者情感商品化

模擬生命的去身還體現為原型生命對“自我”主體性的舍棄以及對“從屬的身體”的建構。“‘從屬的身體’通過他者在我們的身體上招致行動。”[12]情感邏輯是模擬生命合乎于情之所在——無法承受喪親之痛的人用創設“數字生命”的方式將逝者召回。科幻電影中的模擬生命并非是自在存在,而是脫離了自身規定,從屬于親友、活在他者印象中的存在。在《意識上傳中》(The Infinite Axiomatic,2022)中,妻子眼中與真實自我差異甚大的虛擬肖像,卻讓丈夫戴維心甘情愿地為之付出贖金。因為合成影像雖不是妻子本人,卻再現了丈夫眼中的妻子。這個故事切中了數字生命的情感魅惑邏輯——數字生命并非是對逝者的模擬重現,而是生者的心靈圖像。數字媒介著力構建作為“從屬的身體”的模擬生命與其所屬親友的“共在的情感時空”[13],“以一種想象的關系在個人和物品之間復制了真實關系”[14],在個人與數據包之間的情感想象中建構起自身的商業價值。

《上載新生》的技術邏輯聚焦于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剝奪,緬懷親友的情感邏輯則是以剩余價值的實現為直接目的。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彼此沖突,提高剝削率可在生產領域榨取更多剩余價值,卻增加了流通領域價值實現的難度。[15]數字資本將數字勞工轉化為模擬生命,最大限度地榨取了數字勞動的剩余價值,卻也徹底殲滅了原生生命為其模擬生命付費的可能。為解決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數字資本牢牢綁定模擬生命與其親友之間的情感關系并將其商品化,以期在將對模擬生命的剝削率拉至峰值的同時確保利潤的獲取。作為商品的情感成為異己的存在物,迫使數字勞工“出讓”個人情感為勞動提供生產資料。[16]恰如湖景中的數字內森被女友英格麗掌握著生殺大權,只能依靠數字化交往維系情感關系以獲得生存資本。至此,“生產和操縱情感的勞動” [17]成為與工人本身相敵對的獨立力量,而工人成為自己的對象(情感)的奴隸。[18]

(三)感官身體的規訓:欲望編碼遮蔽勞動過程

數字資本通過規訓身體、編碼欲望、刺激消費的方式遮蔽數字勞動,宣告自身擁有自行增殖的力量。《上載新生》中六大科技公司聯手打造虛擬現實酒店“湖景”,設計了一系列直接作用于生理需求以及本能沖動的消費項目,以刺激用戶的消費欲望。原本無須靠食物維系生命的模擬生命被賦予味覺,難以抵擋精致的虛擬食物的誘惑。智能貨架通過掃描顧客身體便可探知顧客需求,實現精準營銷。由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湖景”有“對生活、資料、商品、服務、行為和社會關系總體的空氣調節,代表著完善的‘消費’階段。”[19]。在這里,“所有的欲望都是由象征結構先在地生產,從外部灌輸給我們的。欲望永遠不能被滿足,被滿足的僅僅是需要。”[20]數字資本主義將“數據”“數字技術”及其所生產的圖像打造成為新的物神形態,[21]引誘數字生命為“上傳”付費,并暴露“消費欲望”,從而更好地被操控。

資本運動中,“價值……生出剩余價值的運動是它自身的運動,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22]數字資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覺,使得“人們的觀念、意識等都成為可以被資本增殖邏輯深度開發的物的存在”[21](4),又以數字化處理的方式使商品的影像獨立于實在,并在自主流通中否定了勞動力價值來源。數字勞動者不僅無法獲得其作為數字生產者應得的勞動報酬,還要以消費者身份為自己的勞動成果付費買單。模擬內森及其數字人伙伴們在數字消費過程中為“湖景”景觀展演所付出的數字勞動被無償占有。他們自身也被數字資本塑造為作為消費者存在的“透明人”。數字資本將欲望生產據為己有,仿佛能夠脫離數字勞動自行增殖,從而遮蔽模擬生命在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勞動生產過程。“湖景”式的數字全景敞視監控將數字內森等模擬生命組成的“數據庫變成資本家攥緊生產方式的新工具”[23]。

(四)“延伸的身體”的反噬:完美體驗消解勞工反抗

模擬生命的體驗邏輯點明了虛擬世界的致命誘惑——逼真且美好的仿真世界讓人們心甘情愿地放棄殘缺的身體和痛苦的現實。完美的虛擬體驗在延伸人類的身體機能的同時,也使人類意識到肉體機能的有限性。因而,《上載新生》中失去雙腿的退役士兵盧克為了成為健全人不惜放棄生命“上載”成為數字人;英格麗也曾考慮為獲得更加完美的愛情體驗而上載為模擬生命與男友內森共享數字生活。《黑客帝國》中的人類叛徒賽弗明為了免受感知覺意義而非實質意義上的痛苦選擇了背叛。“只要有外部世界的暴力和不仁道,安全就會如此被更進一步加以認識(在享樂經濟中)……”[19](14)這些模擬生命與《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2018)中以游戲者身份存在的數字勞工有著本質不同:后者“既是游戲外部的經驗主體,又在游戲內部擔任角色”[24];前者則徹底摒棄了社會身份,舍棄了本雅明眼中能夠促成自我認同與生命歷程融合的人生“經驗”,轉而擁抱碎片化的數字“體驗” [25]。

數字情境以其超高仿真度以及強大體驗性[26]營造了其優于現實世界的幻象。“高度擬真的元宇宙必須要形成全方位的感知模擬” [27],才能建構起以“身體意象”為核心的全新消費體驗模式,[28]打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層面的完美感知體驗,讓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人對其受肉身限制的真實主體的讓渡中被快速解決。[29]“‘擬像空間’的生產由符號對真實的‘強制性抽離’轉化成了社會個體的‘自愿參與’” 。[30]以“湖景”為代表的數字空間是一種“理想化的世界”,遮蔽了人們對社會環境的整體感知,[30]通過誘騙選民上載從而讓選票消失,轉移了數字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31]消解了反抗的可能。[30]人類以實在自身的“不可用”為前提換取看似完美的虛擬體驗,成為自我延伸的伺服系統,敏感又麻木。[32]“擬像主體”不再是“先驗自我”,在這個意義上,“人”正在接近其終點。[33]

(五)文化身體的消逝:勞動資料體系湮滅個體勞動

在唐·伊德看來,社會文化意義上的身體,是“人在社會性、文化性的內部建構起自身的存在物”[34]。“往往是整個文明或整個種族處于危亡之中”[35]的科幻情境卻借“人類文明存續”之名,行從根本意義上摧毀社會文化意義上的人類身體之實。《流浪地球2》中數字派將追求高效的數字文化奉為強勢文化,試圖以將全體人類數字化的方式存續人類文明;中國科學家馬兆卻堅持“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這一觀點背后的邏輯在于勞動方式決定文明形態。“人類文明形態變革最核心和基礎的物質性力量在于人的勞動”,[36]以勞動方式的轉型為重要表征。抹去原生生命意味著用非物質性數字勞動方式[37]取代傳統的勞動、生產關系,也就意味著數字文明對于人類文明的湮滅。《萬神殿》中,UI尚且是對人類原生生命的模擬,CI卻已是無生命原型的合成生命,能夠催生一種替代性文化共同體,[38]在文化意義上對人類的身體與文明進行根本性的否定。

數字勞動是新型的非物質勞動,以產消合一、情感交往和合作性生產為核心特征,[37]以共享機制激勵多元主體形成集體行動、協同共進。[39]“無論是在社交網絡中,還是在對等網絡中”[37],數字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都需要通過勞動者的相互合作來確認。數字內森由技術客服諾拉“編寫”,諾拉的非物質勞動也因數字內森這一成果而得以確認。《流浪地球2》中數字派不斷制造恐怖襲擊攻擊非數字主義者的行為,體現了數據主義維系數字體系的執念。“數字技術使得勞動資料體系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單個勞動者的勞動似乎越來越微不足道……”[40]在數字資本鋪開的彌天大網之中,人類逐漸將數字文明視為規模與體量等同于“人類文明”的“整體”,其自身卻如胡塞爾所言,“‘抽象掉了……一切在人的實踐中的物所富有的文化特征’……變成了一堆毫無價值和意義的數字、數據、符號或圖形”[41]。

三、模擬生命的重連:消除異化的雙重幻象與一種可能

在作為身體電影的科幻電影中,“故事的起承轉合往往與身體的異化過程——破損、升級、重組密切關聯”[42]。因而科幻電影不僅以作為數字勞工的模擬生命映射了數字化生產關系,而且嘗試在敘事意義上消解數字勞工“去身”困境——基本模式是重連模擬生命與真實世界,具體路徑為:縫合具身肉體、連接個體情感以及構建人類共同體。前兩種路徑看似可行實則導致了雙重異化,唯有“共同體”為異化的數字生命的復歸提供了可能性。

(一)縫合具身肉體:虛體對實體的反噬

肉身是數字勞動者與現實世界的最直接連接。科幻嘗試以連接“數字大腦”與具身軀體的方式讓數字勞動者重新獲得身體。當模擬生命不甘于淪為以圖像形式呈現的客體,便試圖連接肉身以“贖回”主體身份。《黑客帝國》中尼奧喚醒被虛假意識控制的肉身以反抗矩陣世界(The Matrix)。《上載新生》中數字內森重連克隆肉身以找回用于解鎖后門程序的視網膜,對抗“上載新生”。然而,看似身心合一的重連掩蓋了身心無法重組的真相、強化了身心二元論的張力。首先,身心重新合一是不可能實現的幻象。《攻殼機動隊》中幾乎全身義體化、僅保留腦組織的特工素子因無法判別自身緣起于人工智能還是生物大腦而難以達成自我身份認同。其次,身心重組反向印證了身心分離的可控性。《萬神殿》中UI連接3D打印身體便可回歸現實世界的科技藍圖,客觀上促使人類打消后顧之憂,更安心地轉化為UI。

軀體與肉身的縫合不僅沒有消除異化,反而加劇了困境,導致了雙重異化的產生——第一重異化是數字勞工的去身化以及“觀念”的離身;第二重異化是虛擬意識通過重連肉身確認“虛體”之于“實體”的主體性地位。在此間,虛體數據不可丟失,曾被銷毀、拋棄的實體卻可以再造。參照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 提出的三個關鍵邊界的破裂,[43]數字勞工的去身標注了有機體與機器的邊界的破裂,數字勞工的再度具身則更進一步標志了身體與非身體間界限的破裂。由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有機體(organism)拼合而成的賽博格(Cyborg)[44]使被物化的虛擬意識從“外在于”人體,變為“內在于”人。至此,控制論完成了對于有機體的反噬,對數字勞工的吸納變得全方位、無空隙。[45]數字資本扶持“不計報酬”“毫不間斷”的虛體,[46]不僅剔除了實體,而且試圖徹底摧毀實體的存在意義。

(二)連接親密關系:催生新的數字勞工

德勒茲認為,情感能夠使人從組織化經驗中脫離出來,重新獲得新的感性經驗。[47]科幻敘事也嘗試重構模擬生命與其親友間情感關系以喚醒生命自覺,解決異化之困。模擬內森向原型生命的復歸,以縫合克隆具身為基礎,以內森與技術管理員諾拉間情感的滋生為橋梁。《萬神殿》中,擁有超高智商、被公司霸占大腦的UI錢達、大衛、勞里,均在其所愛之人的情感召喚下實現身份認知、自我升級以及意識覺醒,從數字監獄中成功出逃。然而,細究起來,這種以虛擬交往為實質的情感不僅不能解放數字勞工,還會導致數字勞工的親友的異化。模擬內森與諾拉的情感關系輕易便可被以諾拉的虛擬形象工作的新員工消解。虛擬大衛聯絡妻女的最終結果不是自身徹底遠離數字世界,而是妻女都被吸納進數字世界成為UI。

當情感被裹挾在數字資本之中,原本蘊含“反抗異化的自主性生產力量”[48]的情感勞動本身被“雙重異化”。第一重異化是去身化的數字勞工本身與自己的“本真”相背離;第二重異化是數字勞工的近親也在虛擬交往中脫離了現實,被數字資本吸納和剝削。瑪莎(《黑鏡第二季·馬上回來》)無時無刻不以手機通話的方式向“數字阿什”分享自己的一切,為此放棄了與身邊好友的聯絡。麥迪為聯絡父女感情而進入電子游戲,扮演遠程攻擊型射手以配合承擔近距離攻擊任務的虛擬大衛。這一段落恰恰隱喻了被異化的數字勞工引領其親友走向數字異化的過程。如果“去身”的本質是數字資本對數字勞工進行“形式性吸納”[18](50),那么肉身的雙重異化與情感的雙重異化就是數字資本對整個社會的“實質性吸納”,通過徹底淘汰肉身、屏蔽虛擬交往以外的實踐活動完成對勞動者的全方位侵入。

(三)構建人類共同體:以人的類本質對抗私有制

融入人類共同體以復歸文化意義上的身體是數字勞工重新連接現實世界的另一路徑,以《流浪地球2》中數字圖丫丫和數字圖恒宇與人類命運的同頻共振為典型案例。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類本質的生成“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49]。“流浪地球計劃” 堅決維護人類的物質性存在及人類命運的共同性,將人的類本質視為人類文明內核,否定了脫離于物質生產與實踐活動的數字生命計劃,結合人類社會的集體生產能力來拯救人類共同的命運。曾迷失于虛假情感幻象中的圖恒宇,最終認識到作為人類共同的社會財富存在的數字生命才能發揮其救贖人類文明的巨大價值。聯合政府中國代表周喆直在與虛擬人工智能Moss博弈時所持有的必勝信念,源自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信仰,以及對作為人類文明內核的人的類本質的絕對價值的堅守。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的文明觀的獨特意蘊在于它既肯定了人的身體的價值,也肯定人類文明的價值。從而以其“物質性”與“共同性”對抗暗藏的、私有化的數字資本邏輯。“縫合具身肉體”與“重構情感關系”兩種策略的根本問題在于把抵制數字異化的主體指向了每個單獨的數字個體,“掩蓋了數字勞動者與數字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系。”[25]虛體主導實體,虛擬的個體交往取代實在的社會交往的實質導致數字資本生產時間吞噬了數字勞工生活空間。因而重連的雙重幻象只能導致數字加速,無法消除數字危機的事實。[25]真正的“數字共鳴”需以共同體理念為指導,以和諧的社會架構反作用于數字經濟結構調整。[25]唯有依賴于身體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才能促進數字經濟與社會發展協同共進,恰如以圖恒宇的技術實踐為基礎的虛擬圖丫丫的“突變”,彰顯了數字技術發展與全人類需求的同步匹配。唯有共同體理念才能推動人與人之間的共鳴,恰如“流浪地球計劃”,以其巨大向心力引領各國解鎖核彈密碼、出讓數字資本以維護數字勞動者乃至人類整體的權益。

四、結 語

在模擬生命的科幻敘事中,“身體的直接交流讓位于通過數字化編碼的虛體的中介進行的交流。作為身體影子的虛體正在逐漸凌駕于身體之上,成為控制和支配身體的力量”[50]。“去身”的數字勞工異化為生產機器,“既把欲望流程化,也把物質生產實踐非理性化”[51]。

而虛擬生命與其肉身及親友的“重連”,不過是徒增了虛擬觀念對具身肉體的控制,加劇了虛擬情感主體雙方對數字資本的依賴。唯有以人的類本質為基礎,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旨歸的命運共同體科幻藍圖為消解數字資產私有制、抵抗數字異化描繪了一種可能性路徑。這是馬克思推崇的“真正的共同體”,使人從“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向“自由人的關系”過渡。[52]

參考文獻:

[1]王然,周彤彤,高宏雨.ChatGPT影響下的傳媒生態: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青年記者,2023(11):53-56.

[2]任曉明.數字生命的本質和意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4):104-107.

[3]胡正榮.智能化: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J].現代傳播,2017(6):1-4.

[4]張燦.消極數字生命政治實踐的批判及其改善路徑[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93-108.

[5][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12.

[6][法]讓·博德里亞爾.完美的罪行[M].王為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0-21.

[7]溫旭.數字時代的治理技術:從數字勞動到數字生命政治——以內格里和哈特的“生命政治勞動”為視角[J].新聞界,2021(8):77-86.

[8]孟君.奇點預測與復雜性轉換:科幻電影的人工智能敘事[J].當代電影,2023(9):62-68.

[9]劉錚.虛擬現實不具身嗎?——以唐·伊德《技術中的身體》為例[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1):88-93.

[10]楊慶峰.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1):97.

[11]吳冠軍.健康碼、數字人與余數生命——技術政治學與生命政治學的反思[J].技術,2020(9):115-122.

[12] Feenberg, A.(2003).Active and passive bodies: Comments on Don Ihde’s bodies in technology.Techneé: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7(2):1-6.

[13]自國天然.情之所向:數字媒介實踐的情感維度[J].新聞記者,2020(5):41-49.

[14][英]阿歷克斯·考林尼克斯.商品拜物教之鏡——讓·鮑德里亞和晚期資本主義文化[J].王昶,譯.當代電影,1999(2):50-55 .

[15]喬曉楠,郗艷萍.數字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塑——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9(5):5-15.

[16]陳凡,胡景譜.論“情感勞動”的異化及其消解[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9):17-23.

[17]閆培宇.哈特和奈格里的“生命政治學”理論規劃轉向[J].國外理論動態,2019(7):21-29.

[18] [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54.

[19][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6-14.

[20]馮戎,吳雪琴.數字資本的“智能”統御與主體復歸——基于芬伯格“技術民主”理路的審思[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24-32.

[21]李亞琪.破解數字拜物教:數字資本時代拜物教新形式批判[D].長春:吉林大學,2021.

[22][德]卡爾·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23][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79.

[24]Jesper Juul,關萍萍.游戲講故事?——論游戲與敘事[J].文化藝術研究,2010(1):218-225.

[25]溫旭.從數字異化到數字共鳴:數字資本主義社會加速的雙重幻象——以羅薩的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為視角[J].傳播與社會,2022(9):55-65.

[26]杜俊飛.我虛擬,故我在(1):生存間性[J].現代出版,2023(11):55-69.

[27]何哲.虛擬化與元宇宙:人類文明演化的奇點與治理[J].電子政務,2022(1):41-53.

[28]馬超.數字消費主義的邏輯生成及其批判性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3(2):76-82.

[29]徐寧.情感何以在網絡空間妥善安放[N].社會科學報,2023-11-9.

[30]王學成,楊浩晨.延伸“擬像”空間:媒介本體性視閾下“擬像論”的再闡釋[J].新聞大學,2022(4):14-28.

[31]孫全勝.論馬克思“空間生產”的理論形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6-46.

[32]杜俊飛.數字交往論(1):一種面向未來的傳播學[J].新聞界,2012(12):79-87.

[33]趙元蔚,鞠惠冰.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與后現代消費主體[J].社會科學戰線,2014(1):158-162.

[34]彭蘭.智能時代人的數字化生存——可分離的“虛擬實體”“數字化元件”與不會消失的“具身性”[J].新聞記者,2019(12):4-12.

[35][美]詹姆斯·岡恩,[英]托馬斯?偊b莫爾,等.科幻之路:從吉爾伽美什到威爾斯[M].郭建中,劉宏照,等,譯.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13.

[36]付秀榮.勞動方式轉型與人類文明形態變革[J].人民論壇,2021(12):32-34.

[37]謝芳芳,燕連福.“數字勞動”內涵探析——基于與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物質勞動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17(12):84-92.

[38]石文彬,熊慧,彭彪.文化身份認同演變的歷史與現狀分析[A].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7年卷[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82-204.

[39]關爽.數字技術驅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的邏輯機理與風險治理[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4):153-161.

[40]胡瑩.論數字經濟時代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的勞資關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6):136-145.

[41]黃健,王東莉.數字化生存與人文操守[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0):47-50.

[42]張凈雨.數字后人類身體的美學建構與意義生成[J].當代電影,2020(7):152-158.

[43] Haraway,D.(2016).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Making kin in the CHthulucene.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44]王雨童.理論與“神話”之隙:論唐娜·哈拉維對賽博格影像的啟示[J].當代電影,2024(1):41-49.

[45]李弦.數字勞動的新型異化釋解[J].北京社會科學,2023(3):14-23.

[46]馬喬恩.數字資本主義與人的“新異化”[J].甘肅社會科學,2023(6):9-18.

[47]汪民安,郭曉彥.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20.

[48]郭小安,李晗.情緒勞動與情感勞動:概念的誤用、辨析及交叉性解釋[J].新聞界,2021(12):56-58.

[49][德]卡爾·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0]藍江.生存的數字之影:數字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J].國外理論動態,2019(3):8-17.

[51]賀建平.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權力:鮑德里亞傳播思想解讀[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6):36-43.

[52]周帥,孫業霞.數字命運共同體構建的三重邏輯[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127-135.

[責任編輯:華曉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综合图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最新网址|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91在线|日本|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亚洲一区网站|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天堂伊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91在线播放国产|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综合狠狠|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欧美成人第一页|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视频四区| 久草视频精品| 色首页AV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综合专区|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91网址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97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18|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91视频区|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a级毛片免费看| 精品欧美视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伊人久久影视|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乱强伦|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