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神圣的復歸?

2024-01-01 00:00:00林仲軒呂梓劍
未來傳播 2024年3期

摘 要:鑒于“求神拜佛”現象在青年圈層的風靡,文章以“電子木魚”為例,依托“釋魅循環”的理論視角,通過半結構式訪談,對電子木魚的實踐動機、文化意義及其魅化路徑展開解讀。文章經研究發現,作為傳統木魚的數字化身,電子木魚寄托著人們朝圣祈愿、凈化罪惡、療養身心的功效,這彰顯了一定的返魅跡象。然而,其仍舊是商業催生的消費產品,存有信仰工具化、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敘魅基因。鑒于此,基于將“自我”指稱“神靈”的借代考量,文章提出“借魅”的概念,以概括電子木魚展露的介于祛魅和返魅之間的魅化現象。同時,文章還嘗試修正“釋魅循環”的理論模型,認為祛魅到再魅的過程并不體現為一種“閉環”。經由賦魅或借魅,它也許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也可能會在交替中被逐漸抹殺。

關鍵詞:電子木魚;祛魅;返魅;釋魅循環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4)03-0059-11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伴隨內卷風氣的彌漫以及加速文化的盛行,無助、壓力、焦慮共繪了當代青年的生活底色。在此圖景下,以“與世無爭”“無欲無求”自居的“佛系文化”逐漸風靡青年圈層,并衍生出“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養生”等新型風尚。[1][2]當前,面對生活的種種無力,佛系文化已從隱喻式的心態表征躍升為信仰導向的行動實踐,“求人求己不如求佛,上學上班不如上香”成為部分青年的處世心態。“燒香拜佛”“寺廟打卡”等信佛現象從而愈發普遍[3],同時還涌現出以電子木魚為代表的數字化宗教儀式。

所謂“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其乃佛僧誦經時的配套法器,亦作伴奏之用。而今,應用開發商將其改造成隨時可及的平面版虛擬器物,即稱“電子木魚”。目前存有“木魚—念經助手”“木魚—念經神器”“電子木魚”等多個軟件版本。近年來,在商業資本、大眾媒體等多方的合力引流下,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加入“木魚大軍”。據第三方統計機構數據,截至2022年10月18日,木魚app下載量已超497萬次,在相關榜單排行第五。[4]2023年7月10日,小米官方也正式宣布上線“敲木魚”功能。該類應用雖設計細節上有所不同,但整體操作上無異。點擊界面中的木魚圖案,手機便會發出仿真音效,并顯現類似“煩惱-1”“財富+1”“功德+1”的字樣,旨在起到疏導焦慮、放松解壓的功效。

然而,作為佛教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征,電子木魚的漸趨流行似乎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指認的現代性之宗教祛魅的世俗化趨勢有所背離。那么,當代青年為何如此鐘愛敲擊“電子木魚”?通過此種儀式,他們試圖達到何種心理效用?這又會產生何種文化意涵?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意指了宗教的返魅或“神圣性(sacredness)”的復歸?還是說,會對其產生某種解構與重構?基于上述疑問,本文將通過線上參與式觀察與半結構式訪談,以“釋魅循環(a circle of interpreting enchantment)”為理論依托,探討當代青年電子木魚信仰實踐背后的心理動因及其與佛教文化勾連的魅化邏輯。

二、文獻綜述

(一)從單向祛魅到釋魅循環

“祛魅”德文為“Entzauberung”,另有“去魅”“除魔”之譯,是“現代性”自我理解中的關鍵概念。[5]若追其溯源,就需回歸對韋伯祛魅觀的探討。

“祛魅”概念的提出為韋伯奠定了現代性之“先知者”的地位。韋伯認為,現代西方國家正經歷由宗教社會邁向世俗社會的階段,這是一個由圣入凡、從神秘主義轉向理性主義的人與世界關系之顛倒的過程,與之而來的是時代對世界和宗教的祛魅,包括驅除巫術、宗教和神秘性,驅除“克力斯瑪(Chrismatic)”的神秘光環,社會生活由魅力型統治轉向法理型統治等。[6]在此圖景下,工具理性將摧毀一切意義和價值,致使世界信仰體系的瓦解以及人類生活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5](1)具言之,所謂“祛魅”,既涉及人類在感知、改變和評價世界過程中對主觀精神層面因素的剔除,也包括社會行動上對社會秩序和制度設計層面的非理性因素的祛除。[7]

而后,有關“祛魅”的意涵愈發窄化為“宗教的世俗化”,強調宗教衰落的不可逆性。[7](213)如今,鑒于近現代“神圣性”及宗教要素的局部續存與復歸跡象,此類觀點愈顯無力。[8]對此,一些學者意識到“祛魅”概念之線性敘述的桎梏,相繼指稱現代世界的非世俗化。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認為,世俗性并非意指宗教的缺席,而是強調信仰條件的改變。即宗教并未退隱,它只是成為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因而“返魅(re-enchantment)”成為一種可能。[9]如上,泰勒的觀點突破了單線祛魅的敘事過程,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價值領域之間彼此制衡的思路。

其他學者持有相似的觀點。如杰森·約瑟夫-斯托姆(Jason nanda Josephson-Storm)認為,事實上,我們從未被祛魅過,“理性并沒有消除‘迷信’,而是馱著‘迷信’前行”。[10](3)何塞·卡薩諾瓦(José Casanova)以介于世俗化和去世俗化的姿態,指出現代世界宗教尚存的事實,認為其仍具有凌駕于其他社會領域之上的力量。[11][12]漢斯·約阿斯(Hans Joas)則通過梳理祛魅問題的內在脈絡,直言過往研究對“祛魅”的理解過于狹隘,提倡“用神圣與世俗的互動來代替線性的世俗化敘事”[13]。

整合上述觀點,學者郁喆雋提出“釋魅循環”的新魅化模型,其邏輯是:“祛魅”并非置于不可逆的單線軌跡,“當一個價值領域相對于其他價值領域出現支配力下降時,就會出現其自身的祛魅;反之,則會出現返魅”[14]。概言之,祛魅與返魅伴隨于諸價值領域此消彼長的過程,是循環演進的復合表達。

無疑,郁氏的理論敘事為認知社會進程提供了動態性的闡釋框架,但其尚存不盡之處。如欒軼玫所言,“魅”是與時俱進的產物,其內涵會隨時代的演變而改變,這客觀上造成了往昔之“魅”區別于今日之“魅”,甚至會對“魅”的效力產生消減。[15]以宗教為例,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數字技術的革新,宗教文化必然也處于動態演變的過程,那么所謂的“返魅”是否真能如其所愿回歸如初?還是說其轉向的是“解構—重構”后的新教義?由此延伸的另一個疑問是,價值領域之間難道總是居于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力關系?其是否有言和的可能?基于以上追問,本文將勾連佛系文化,試圖借助“電子木魚”這一新型數字化宗教實踐,探討現代社會的魅化邏輯。

(二)從佛系文化到佛教實踐

“佛系文化”指根據佛教符號改寫而成、標榜“認命隨緣”“無欲無求”之處世態度的亞文化景觀。[16]謂之“佛系”,并不能與“佛教”相提并論,其只是假借佛教“隨緣”之意的語義發散,本質是由社會壓力、階層固化、消費文化、生長環境等因素交織而成的一種低欲望心理[17][18]。有學者稱其為現代犬儒主義在中國的變種樣態,以“不反抗的憤世”態度抵抗主流社會的規訓與收編。這會弱化奮斗精神,消解自我效能感和社會凝聚力[19]。更甚者直接批評其為一種消極遁世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生存論調。[20]當然,也有學者照見了“佛系文化”的積極面,認為它以自嘲式認同的方式,緩解了青年在高壓社會下的無力感與底層感。[1](45)

然而,作為豐裕一代的青年[21]卻又恰巧碰上“不確定的時代(the age of ambiguity)”[22],這種不確定同時產制了“想躺平卻又無法躺平”“可掌控卻又不受掌控”的矛盾心理。[23]在加速斷裂的社會節奏下,壓力漸增的現實處境讓佛系青年再難佛系,繼而他們將行動解釋權寄付于錦鯉[24]、星座[25]等日常迷信之物,試圖彌合“現實與可能”“當下與未來”之間的不確定性。[26]在此情形下,佛系文化開始趨向佛教文化,越來越多的青年展開了以佛教文化為向導的信仰實踐。如通過寺廟旅行、上香祈愿、購買信物、占卜求卦等“求神拜佛”方式來達到削減張力、緩解焦慮、祈愿美好等目的。[3]

與此同時,作為孕育和萌生青年亞文化的推動力,新媒介技術將佛教文化搬至賽博空間,并重組著其構成要素[16](188)[27],催生了電子木魚、電子上香、電子佛珠等數字化儀器。那么,這些儀式背后有著怎樣的媒介符號表達?它們是否與傳統佛教教義相一致?基于上述內容,本文進一步明確研究問題:第一,當代青年為何熱衷于電子木魚的敲擊儀式?其背后的實踐動機何在?第二,該儀式是否意指社會進程向“神圣化”的復歸?如果不是,其背后有何特殊的符號意涵?它究竟是對佛教的返魅還是祛魅?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半結構式訪談,著重考察受訪者使用木魚的內心體驗與心理動機。首先,研究者基于對社交平臺相關內容的初步了解,設計了對應的訪談提綱,并于2023年5月至9月期間,通過滾雪球抽樣與目的性抽樣,招募了20位電子木魚用戶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由于區域限制,主要采用微信語音與文字溝通結合的訪談方式,訪談問題包括電子木魚的使用目的、使用情況、主觀感受及個人評價等。此外,研究者還有幸訪談到一位應用開發者(訪談表中打*者),并圍繞開發意圖、受眾使用情況對其展開訪談。

為豐富經驗材料,經受訪者引薦,研究者還于2023年5月4日進入“木魚愛好者”QQ群展開為期4個月的線上觀察,觀察內容包括電子木魚的用途、個人價值評判、使用程度等。而后,研究者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對受訪者進行了查漏補問,待經驗材料達到一定飽和后遂結束訪談。受訪者基本信息詳見表1。

四、“魅”何在:“神圣力量”的信仰實踐

新時代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生命體驗和社會表達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反映青年心理癥候和青年精神之域的窗口,體現著草根話語與主流文化的權力博弈與觀念互斥。[28]因此,作為佛教文化的新型表現形式,電子木魚自然也充斥著當代青年內心不滿、精神抵抗的“隱喻”,是青年群體文化表達和意義實踐在虛擬空間的符號載體。[27](104)憑借手機便攜性的特點,電子木魚附帶了簡易性與隨時可及性的優勢,成為青年群體青睞的禱告器物。那么,電子木魚的實踐意旨究竟何在?其是否指射了佛教的返魅?

(一)“信則有,不信則無”:制造信念與祈求心安

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as)指出:“從很多方面來看,晚期現代生活變得越來越不受掌控,越來越看不透,也越來越不確定?!保?9]如今,社會暴露的種種結構性壓力讓人們植根于流動與競爭的風險之中,摧毀著人們對自身效能感的期待。[29](54)當淪為無法擺脫不確定性和生存風險的“弱勢群體”,人們會養成“習得性無助”的應對心理,并觸發向外界尋求解釋依據的安全本能[26],而宣揚“普度眾生”的佛教自然成為人們“皈依”的首選。根據訪談,人們往往期望借助佛教的“神圣力量”,滿足朝圣祈愿、凈化罪惡、積攢功德的私欲。

1.“心誠則靈”:簡化的祈愿儀式

現代性的過程總是生產著不穩定性。[30]它指向身心上的脆弱與焦慮,描摹了當代社會的不安情感氛圍與未知生存窘境。[31]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需求過剩而資源不足的供給矛盾難以調和,尤為凸顯。卷績點、卷職場、卷雞娃,過度競爭成為內卷時代的生存法則。然而,競爭往往會分解集體力量,致使“個體孤立在同質的社會群體中”[32]。更殘酷的是,在機遇飽和的時代,能夠拔得頭籌,脫穎而出的終究是少數。在“爭又爭不過,躺又躺不平”的境遇下,人總會囚于希望與恐懼的搖擺之間。于是,部分人傾向“信佛”來尋求庇佑,獲取信念支撐。在制造信念的強烈意愿下,“隨時可敲”的電子木魚成為祈愿好運的心靈寄托。

劉建軍指出,“信仰方式是信仰者和信仰對象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表現”[33],是信仰心態的外化呈現,主要包括認知聯系、情感聯系與行為聯系。作為一種佛教器物,電子木魚所起的信仰功效也是三因素聯合運作的結果。首先,數字平臺貫穿著強烈的集體意識與情感共識,為青年社交提供了交流經驗、抒發己見的延展空間。[34]通過發帖、轉發、評論和引薦,電子木魚獲得了一定的話題流量。其“神圣力量”得以在青年圈層擴散發酵,使越來越多的青年在文化交互中潛移默化地相信電子木魚的“靈驗”: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有沒有用,但這段時間很煩躁,看到好多人在小紅書發自己(敲電子木魚)心想事成的帖子,而且都在評論里說“靈驗了”“成功了”,我就自己也下了個App,結果試了一下,還真有用。(E13,2023年5月1日訪談)

可見,模因傳播制造了大量的認知聯系。這些公開確鑿的事實觸發累積效應,助推著電子木魚“神圣力量”的進一步擴散與強化。

其次,在電子木魚的敲擊過程中,手機會隨屏幕點擊發出振動,并伴有原聲的仿真音效,通過場景聯想,制造沉浸式的朝圣在場感。當人們心無雜念地投入其中,虛擬的朝圣空間便會覆蓋現實空間,幻制出簡易但莊重的祈愿儀式。儀式之下,人們會心懷極大的崇敬與充分的參與感,以“心誠則靈”的姿態,一面輕擊屏幕,一面虔誠地禱告:

感覺它能讓我平靜,主要是因為我相信“我佛慈悲”,主打一個心誠則靈。我認真敲,積累功德,感覺佛祖就會有所回饋。(E4,2023年4月30日訪談)

高三讀書壓力真的很大,它(電子木魚)像是一個精神支撐,我認為心誠則靈,所以當我用誠信搭配八段錦,相信它可以幫助我之后,我就沒那么焦慮了。(E9,2023年5月1日訪談)

由此看來,面對各種生存壓力,青年在情感訴求上集聚了極強的內部張力。他們進而將電子木魚視作聯結情感、寓意美好、用以祈愿的新媒介信物,旨在轉嫁訴求,達成消解焦慮、制造動力、支撐信念等目的。這無疑彰顯了他們鮮明的群體特征和時代個性。

最后,當人們確證電子木魚的靈驗,產生情感寄托的傾向后,便會作出相應的行為追求。一方面,部分人會將功德累積數截圖或是敲木魚實況視頻共享至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以打卡的形式來公開表達信仰,并借機訴苦;此時,電子木魚也附帶了“社交貨幣”的屬性,成為生活化的共同體想象。另一方面,手機的便攜性制造了數字慣性,電子木魚得以實現“隨手掏,隨時敲”的愿景,一旦心有所求或遇不祥之事,信徒們便會條件反射性地打開電子木魚App,隨即進入祈禱狀態:

有一次考試壓力比較大,我就在圖書館拿出來敲,點擊了好幾次之后感覺很解壓。(E20,2023年9月12日訪談)

刷手機的時候無意間因為好奇心點開了一個封面很血腥的視頻,結果里面的內容很殘暴,立馬打開電子木魚App開始敲,并播放大悲咒,看看能不能減輕自己好奇心的罪惡感,讓佛祖別怪罪我。(E12,2023年5月4日訪談)

2.“人在做,天在看”:負罪后的功德償還

信仰往往與迷信(superstition)掛鉤。[26]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在《神學政治論》中談道:“倘若人常陷于困境,成規無能為力,又因人所渴望的好運是不一定時,大部分人是易于輕信(宗教)的”。[35]當前,風險社會加劇了階級固化、地域流動與去保障化,而年輕世代的生存能力卻又因豐裕生長環境逐漸退化,因此他們常陷于無助、迷茫、恐懼、挫敗的險境之中。[21](18)在此情形下,他們會愈發癡戀宗教的“神圣力量”,愈發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的因果報應,并將次次挫敗、種種惡果歸結于不幸的時運或是罪孽的反噬。因此,人們開始執著于“功德守恒定律”,一旦出現兇兆,便會敲擊電子木魚,通過積攢功德的“還債”方式來逢兇化吉。訪談發現,人們會于蔑視生靈、得罪他人等情況下敲擊電子木魚,以此彌補內心的負罪感和虧欠感:

那天實驗課,我和朋友坐在一塊,當老師講PPT講到殺青蛙那頁時,我就拿出平板打開電子木魚App開始敲,還跟我朋友說,你也敲敲,感覺殺生會減功德,趕緊敲幾下加功德。(E1,2023年4月29日訪談)

它是讓自己平靜的一種方式,上班生氣了偷偷罵完同事,就敲敲木魚覺得給自己攢了功德,剛剛的罵人就不算數了,給自己一個罵完人沒負擔的暗示。(E8,2023年5月3日訪談)

可見,在一次次的“靈魂敲擊”下,伴隨功德計數的不斷累加,人們會獲得暫時的精神撫慰,產生負罪后的釋然感,達成洗滌心靈、凈化罪惡、將功補過的療愈功效。

如斯賓諾莎所言:“迷信是由恐懼而生,由恐懼維系和助長的”。[35](2-3)現今,個體化社會接連制造的“恐懼”練就了人們依賴和逃避的本領,“一旦遭遇不幸,人們就不知所措”。繼而,他們會習慣性將挫敗歸咎于宿命,將美好寄托于外界。就此,敲擊電子木魚成為他們便捷有效的信仰實踐。借助電子木魚,人們可以訴說祈愿、反省自我、積攢功德、消除罪惡,重獲生活的信念支撐。這在一定程度上照見了佛教返魅的跡象。

(二)“修身養性”:加速社會的數字緩沖帶

當前,數字技術重置了現代社會的權力秩序,形塑了人之“永久在線,永久連接(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的生存樣態。在技術不斷自我增長的趨勢下,人的自主性逐步讓位。[36]其結果是,人們將時刻面對過度充盈的網絡信息、愈發模糊的生活邊界以及令人倦怠的社交壓力。然而,青年一代總是充斥反抗精神的一代,面對種種憂擾,他們逐漸養成數字極簡、數字脫敏、反向生活等反抗理念。[37]而講求“平心靜氣”“六根清凈”等修身之道的佛家文化恰好與之相契合,自然成為他們追崇的信仰。順而,人們嘗試借助電子木魚,將修養身心和極簡理念灌輸其中,并通過敲擊儀式與之踐行:

我覺得在敲木魚的時候說明人正在關注自己的情緒,而關注情緒是科學證明的可以緩解焦慮的方法。(E7,2023年4月29日訪談)

這個App的功能能讓我短暫地休息一下,我通過這個方式來宣泄,以此平復自己的心情,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因為情緒而產生錯誤的概率。(E20,2023年5月16日訪談)

電子木魚的應用設計既遵循了佛家之意,又體現了極簡主義。首先,屏幕界面底色為黑、木魚為白的色調搭配頗有簡約之感,寓意著佛家超越苦難的真諦以及自我充盈的覺悟。其次,“一機一木魚”的簡易符號會制造“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禪意,驅使人以平心靜氣之態,沉浸于打坐之中(如圖1)。最后,敲擊木魚發出的仿真音效是一種聲音單調、節奏規律的白噪音,具有解壓、助眠之功效。在其伴奏下,人們能在敲擊儀式中頓悟“修身養性”“平心靜氣”之韻:

它有好幾個聲音可以選,都是和寺廟相關的,感覺空靈的聲音會把你帶入場景,給你內心的平靜。你敲多少下是你自己內心的頻率決定的,敲著敲著就會讓它的聲音跟自己心里的節奏同步起來。(E7,2023年4月29日訪談)

跟同事起爭執之后,我就打開小程序電子木魚敲,心里默念“別生氣,別生氣”,伴隨著木魚有節奏的敲擊聲,我的心情會逐漸平靜下來,可能是佛祖助力了吧,單聽音樂是沒辦法的。(E8,2023年5月3日訪談)

修身養性的間歇是“神圣”的。當前速度文化、進步主義、優績主義精心培育了過度積極的脾性,將人們塑造為自我剝削的功績主體。[38]這種自我剝削會造成一種過度倦怠和時間焦慮,耗盡精力與心力。此時,“間歇”便成為允許人短暫逗留的友善時光。在此意指下,木魚時段亦即一段調養身心的間歇。它將加速時間切割出緩沖的序列,于此期間,功績主體得以擺脫規訓狀態,抽離于社會性自我,達成愈合心靈的排解功效:

有一次考試壓力比較大,我點擊了好幾次木魚之后感覺很解壓。我覺得它就像一些解壓玩具,譬如海綿球,你放在手里,捏一捏,可以釋放壓力。但是電子木魚又好在,它會給我積累功德的感覺,這就讓人更有滿足感。(E20,2023年9月12日訪談)

如今,社會轉型期雜糅的社會流動、經濟下行、市場飽和等結構性壓力制造了學業、工作、生活上的種種困境,讓人們疲于奔命、陷于忙碌。當加速成為常態,人們會產生懸浮、失重的“后遺癥”,致使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缺失。為此,人們亟需一塊凈土,用以暫時的休憩,情緒的管理。繼而,崇尚極簡的電子木魚應運而生。在膜拜儀式之下,電子木魚可以為人搭建一塊臨時的“數字緩沖帶”,起到紓解、蓄能、宣泄的功效,給人以沉思的間歇,再造時間的充盈。

由上觀之,諸如電子木魚等數字化儀器,造就了現代化的“數字佛學”。寄托于佛家傳達的普度眾生、善惡有報、修身養性等教義,人們一面借電子木魚的“靈驗”之用,希冀實現祈求心愿、積攢功德的私欲;一面借其“平心靜氣”之功效,達成緩沖減壓的目的。那么,從“心誠則靈”到“修身養性”,人們漸長的佛教信仰是否虔誠純凈?其是否意指了宗教的返魅復歸?研究認為,若按照“如出一轍”的復刻標準,其實不然,其背后是一種“迷而不信”的體現。

五、祛魅的續存:電子木魚的符號異化

木魚是佛學中國化的產物,是帶有神圣屬性的宗教器物。而作為傳統木魚的數字化樣態,電子木魚雖也被沿用于祈愿、“贖罪”、療愈等目的,但依舊存在“形仿意離”的問題。訪談發現,電子木魚并未完全傳達佛之教義,其使用者也并非忠貞的朝拜者。很多時候,電子木魚只是包裹佛教外衣的符號商品,遵循著消費社會的拜物教邏輯,迎合著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后理性思維,利用宗教的噱頭,將純粹、圣潔的信仰工具化、娛樂化與商業化。

(一)偽裝的“數字信徒”:功利動機、惰化實踐與量化標準

佛家文化,講究“有求皆苦,無求乃樂”,“萬事隨緣、無欲無求、不悲不喜”乃其所求境界。然而,根據田野觀察與受訪結果,人們敲擊電子木魚的動機并不在此,甚至與之背離,主要表現為功利化的信仰目的、惰化的信仰行為以及量化的信仰標準。

首先,多數人只是假借神佛之靈來尋求庇佑,實現心中所需。他們并未真正參悟佛之教義,并未頓悟何謂“四大皆空”:“我手氣太背,想要靠敲木魚攢點功德,我覺得這和考試前拜孔子一樣都屬于玄學操作,寄予希望肯定是有的(E18)”;“我當時主要是要極限趕論文的ddl,覺得很煩躁,然后就模仿小紅書上,左手滑佛珠,右手敲木魚,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挺治愈挺解壓的(E13)”??梢?,升學工作也好,金錢名利也罷,他們并非“虔心向佛”。所謂的“心誠則靈”,只是滿足私欲、自我蒙蔽的精神麻藥。這種功利化的信仰目的自然背離了佛家思想的初衷。

其次,作為數字化簡易版禱告儀式,電子木魚本質上體現了人們的惰化思維。他們常抱以“刪繁就簡”的心態,拒絕在“求神拜佛”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正常情況下也不會真正去寺廟里敲木魚、盤佛珠之類的,軟件里面敲敲就夠了,去寺廟還得爬山,太麻煩了”(E16)。過去,為表誠意,佛教信徒講求身體力行、跪拜叩首的朝圣方式,或在家中專設佛堂,以供上香拜佛之用。而今,為圖省力,人們將原本神圣的朝拜儀式降級為簡略的敲擊流程。這顯然未盡虔誠之意,“電子木魚就是隨手可以敲,本身我也不信佛,只是象征性地給自己一個安慰,感覺沒必要那么多麻煩”(E16)。甚至,時間過度道德化已深入功績主體的骨髓[39],認為敲木魚的行為本身就是時間浪費,過度投入將會徒增歉疚之感,“有時候敲太久了反倒會有一種‘浪費時間’的愧疚心理,覺得更煩了”(E7)。當信仰行為脫離現實,淪為將信將疑、可有可無的隨意形式,這無不表露了人們“迷而不信”的真實心理狀態。[3](86)由于缺失“相信”的服從并不隸屬于信仰,因此將電子木魚的膜拜儀式直接與宗教信仰畫等號是不妥帖的,更不能將其簡單視作當代宗教的階段性返魅。

最后,電子木魚還定制了一套量化的信仰標準。一方面,相關應用會實時累計用戶的敲擊次數(在游戲中會轉化為“功德值”)。據此,會有用戶給自己定下數值指標,直到完成敲擊指標后,才會停手,“一般會選擇敲一些比較吉利的數字,例如666和888,意頭比較好”(E3)。另一方面,有些應用還會設置“功德排行榜”,將主打隨心的敲擊儀式打造成一場永無止境的“功德游戲”,“我比較有好勝心,會關注各個省份的功德排行榜,覺得敲得多的話會比別人攢更多的功德”(E18)。當原本純粹的電子木魚被量化為目標明確的功德數值,當講求心無雜念的佛教儀式功利化為實時追逐的排行競賽,信仰的量化將進一步稀釋儀式的厚重感,加劇生命體驗的無效感。由此可見,敲擊電子木魚只是虔誠的偽裝,人們并未秉持信仰的初衷,并未信守佛教的要旨,而是企圖剝離于現實的羈絆,將自身抽象化為游蕩在數據空間的“數字幽靈”。此時,人們依舊是世俗的主體,仍舊是功績的本體。

如上,從某種程度上講,電子木魚的使用者與其說是“佛教門外漢”,毋寧說是被技術裹挾的“數字信徒”。他們并未真正參悟佛之教義,也未虔誠躬行信仰實踐,反倒貪圖手機的便捷性,沉迷于游戲化的娛樂競賽。可見,當代社會依舊盛行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萬能的數字產品才是他們真正的崇尚之物,而“木魚”只是陳列其中的一件商品,是電子化的符號形式。因此,斷言“宗教返魅”并不適宜。

(二)嘲解的娛樂化表達:自我調侃與宣泄抵抗

“迷而不信”的表現不止如此。研究發現,部分用戶會持有戲謔的口吻、玩樂的態度,對電子木魚實踐進行調侃式解讀與娛樂化詮釋,使敲木魚“打卡”等行為帶有自我嘲解的內涵意味。這些既是人們尋求趣味性的跟風表現,也是公開訴苦的抵抗式表達。

一方面,使用電子木魚可能并非出于由衷的敬意,部分人會將其當作交際中的玩笑式話語(或行為),一種娛樂化的自我調侃或相互嘲諷。這會消解木魚帶有的神圣成分,造成對佛教本義的褻瀆與曲解:“每次兄弟幾個開地獄笑話的時候,都會下意識說‘你去敲一下電子木魚’,感覺被地獄笑話戳中笑點會減功德,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但還是感覺好笑”(E1);“遇到很無語的事,但是自己又解決不了的時候,我就會點開電子木魚,展示出一心向佛的感覺。但其戲謔成分還是比較大,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嘲笑,對我這種‘打工人’的嘲笑”(E7)。

另一方面,“電子木魚”本身是一種技術加持下的文化延展與意義轉化。部分用戶會將此作為自我宣泄的“安全閥”,通過表情包拼貼、拍照打卡、截屏傳播等方式,以自詡佛系的情感包裝,積極主動地融入互聯網的“木魚狂歡”之中。不過,他們的“醉翁之意”并不在人設塑造上,而是想借此向外界傾訴自身的苦難,意在宣泄不滿,引發同病相憐的情感共鳴,達成尋求安慰、強化自我認同的意圖??梢姡趭蕵繁灸芘c解壓訴求的合力推動下,電子木魚成為人們肆意宣泄的一種戲謔表達。它被當作一種邊緣式的對抗力量,用以抵抗主流價值觀與傳統說教文化,但這種方式也同步消解了木魚原本的“神圣意蘊”,這是信仰瓦解的體現。[40]

(三)消費主義的迷局:利益置換與聯動狂歡

有學者指出,如今商品拜物教走向了符號拜物教,當代交易市場遵循著“一切都被抽象化為商品和符號,一切都可以被購買和消費的邏輯”。[41]這進一步導致了符號異化的蔓延與擴散。作為迎合市場需求的逐利商品,電子木魚本質上也是資本主義、大眾媒體與商業文化集體造制的異化的消費符號。

其一,使用電子木魚App可以發現,軟件中“木魚音色選擇”等部分功能需要額外付費才能體驗。如此觀之,軟件開發者只是假借信仰之名,行謀利之事。電子木魚遵循著資本的賦意法則,其依舊是服務于商業邏輯的消費產品,是披著“佛教信物”之外殼的符號重塑。其二,隨著社交平臺的營銷介入,電子木魚不斷被擴散模仿,同時也帶火了電子佛珠、電子上香等其他配套軟件,造就一場形式“隆重”的聯動狂歡(如圖2)。“我當時主要是要極限趕論文的ddl,覺得很煩躁,然后刷小紅書看到有人用幾臺設備同時擺著電子木魚、電子佛珠、電子上香之類的軟件,我就模仿了一下,左手滑動佛珠,右手敲木魚,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挺治愈、挺解壓的”(E13)。從功能付費到聯動消費,電子木魚演化出與傳統木魚“形近意異”的符號涵義,意指了佛教文化的商品化。這是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合謀布局的結果。當宗教圣器淪為盈利機器,宗教去神圣化的祛魅趨勢似乎依舊,并未逆轉。

如上,從開發者的創作動機到消費者的使用動機,電子木魚均呈現出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祛魅”邏輯。當娛樂、商業、競賽等功利屬性聚集一體,這無疑消解了佛教的神圣光環,使“忠誠的信仰”淪為技術時代的稀缺品。

六、結論與討論:電子木魚的魅化路徑

結合上述內容,本文將對電子木魚的魅化邏輯展開評判,并重新審視郁喆雋提出的“釋魅循環”模型。首先,電子木魚確實存有一定的返魅跡象。作為傳統木魚在技術時代的數字化身,其承載了佛學寄宿于木魚的朝拜祈愿、凈化罪惡、修身養性等功效,使用者得以達成獲取信念、積攢功德、自我療愈等目的。然而,電子木魚依舊是攜帶功利目的和商業屬性的數字化產品,其所繼承的電子技術之便捷性、實用性與娛樂性的基因,天然賦予了其“祛魅”的性質,主要表現為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娛樂化和商業化。順此邏輯,電子木魚無疑淪為“形近意離”的異化符號,其使用者也無異于“數字信徒”而非“佛教信徒”。如此看來,作為媒介技術與象征資源的接合產物,“電子+木魚”的組合拳同時冗雜著祛魅與返魅的矛盾表達,這似乎使本文陷入了難以判決的僵局?;蛟S,我們可以跳出給定的雙項選擇題,將其納入另一條魅化路徑。

如羅薩指出:“后現代當中的主體傾向于‘遺忘’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42]進而,形塑自我認同成為個體化趨勢下的當務之急[43],而電子木魚的信仰實踐便成為人們構建認同、滿足自我、強化自我的生活掠影。這在訪談材料中得以照見。當問及受訪者電子木魚的使用意圖時,多數人不約而同地談到類似于尋求激勵、尋求安慰、尋求滿足等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如“只是象征性給自己一個安慰”(E16)、“其實是需要一種信念支撐”(E19)、“敲木魚讓人更加有成就感,更有滿足感”(E20)等。這浮現了一種求佛實際求己的隱喻。由此判斷,人們之所以敲擊電子木魚,表面上是借神圣力量來達成內在需求,實質上是制造暗示作用,為“自我”服務的救贖行動,這也很好解釋了人們為何“迷而不信”的心理來源。

因此,與其說信仰佛教,毋寧說他們追崇的是積極自我。即以借代或象征的手段,將“神靈”代指“自我”;以自我激勵、自我暗示的隱喻,將社會編織的無力化作自我前進的動力。他們祈福朝拜、訴諸心愿,實則是為自我尋求信念支撐。他們妄想借木魚來將功補過,實則是在自我安慰,彌補內心虧欠。他們試圖踐行修身養性之教義,實則只為暫時的自我療愈,以備后續發力。可見,電子木魚雖雜糅著一定的商業性質與娛樂屬性,但內含著人們向上奮斗的期望,積極入世的心態,是自我托付的借喻式表達,是探尋自我價值的時代性訴求。當然,也正是基于這些自我訴求,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才有創造利益置換的“可乘之機”。

于此層面,我們似乎照見了一種介于祛魅與返魅之間的魅化方式。難道它導向了一個賦魅(enchantment)的過程?所謂賦魅,即用某種神秘力量給某物施加迷戀和魅力,并營造“震撼”與“魅化”的過程。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階段,它能夠激發人們對關系、社會和世界的再思。[44][45]例如,學生會因“象牙塔情結”對老師賦以“絕對崇拜”之魅。[46]政治界會借“距離”和“區隔”為政治人物賦“神秘”和“神圣”之魅。[15](120)無疑,“賦魅”的邏輯為“釋魅循環”提供了一種矯正思路。如前文所言,“魅”總是隨時代嬗變的,“返魅”的表述稍有欠妥,而“賦魅”則恰好精準概述了“重新魅化”的過程。即將某物的原“魅”換以新“魅”。但是,“賦魅”的過程講求“魅”之宿主與對象的統一性,而本文探討的“表面信佛,實則自我”的信仰實質顯然與其不完全適配。鑒此,本文將其概括為另一種魅化過程,即“借魅”?!敖梓取鳖愃朴谖膶W中“借代”的修辭,即將A之“魅”寄宿于B,借B之“魅”寓意A之“魅”,此時“魅”的宿主相同,但實質追崇的對象不同。依本文語境,象征佛教的電子木魚即為宿主,而“自我”則為寄宿者。人們看似求佛,實質在通過自我激勵、自我暗示來強化自我認同。

由此可以照見魅化過程的另一路徑可能。依郁喆雋之見,祛魅并不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過程,而是多個動態進程的復合表達。[14](131)但是,他所強調的“祛魅—返魅”的循環性卻又將魅化邏輯置于動態的單一軌跡,這無疑忽視了“魅”的多樣性與多變性。如本文所示,魅化邏輯的另外兩種可能,即“祛魅—賦魅”與“祛魅—借魅”。本文認為,魅化邏輯確實是一個祛魅到再魅的動態過程,但它并非“原魅”的復刻回歸,也不體現為一種“閉環”。其“魅指”會隨時代演進而不斷改變,或賦魅,或借魅,它也許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也可能會在交替中被逐漸抹殺。至于其走向最終如何,這就需要時代去檢驗。

如上,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已成為內卷化社會的主導法則。面對躺平、內卷兩難的現實處境,當代青年因屢遭挫敗而常陷于無奈、無助與無力交織的困頓。[23](182)但是,他們沒有選擇消極避世,也未選擇躺平擺爛,所謂的求神拜佛并非一種純粹的信仰,而只是以借魅的方式,通過心理暗示與自我激勵,為自我提供前進的動力,制造緩沖的空間,補給受挫的慰藉。換言之,電子求佛的信仰實踐看似是佛系主義、遁世主義的表現,實則是一種積極入世的自我救贖,彰顯了人們對向上信念的渴求,對進取人生的執念。因此,我們應辯證看待“電子木魚”“求神拜佛”等類似現象,為當代青年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參考文獻:

[1]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義之殤[J].中國青年研究,2018(3):41-45.

[2]覃鑫淵,代玉啟.“內卷”“佛系”到“躺平”——從社會心態變遷看青年奮斗精神培育[J].中國青年研究,2022(2):5-13.

[3]夏俊蘋.迷失抑或救贖?——當代青年“求神拜佛”現象的群鑒、成因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23(9):77-86.

[4]淘寶網.淘寶2023年12大興趣消費趨勢[EB/OL].https://www.doc88.com/p-29639261578611.html.2022.

[5]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馬克斯·韋伯祛魅觀及其影響探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8.

[6][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88.

[7]韓升,李筱.世界的“祛魅”與現代精神世界的重建——由馬克斯·韋伯展開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5):47-56+213.

[8]Casanova, J. (2011).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曾慶豹.論世俗時代與宗教現代性——查爾斯·泰勒的論點[J].基督教文化學刊,2018(1):3-23.

[10]Josephson-Storm, J. A. (2019). The myth of disenchantment: Magic, modernity, and the birth of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Casanova, J. (2019). Global religious and secular dynamics:The modern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Brill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Religion and Politics, 1: 1-74.

[12]李韋.卡薩諾瓦論世俗化、公共宗教與現代性——《現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評介[J].宗教社會學,2013(00):140-159.

[13]Joas, H. (2021). The power of the sacred:An alternative to the narrative of disenchant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郁喆雋.釋魅循環:現代世界中的神圣化與合理化敘事[J].探索與爭鳴,2023(2):120-132+179+2.

[15]欒軼玫.視覺賦魅:領導人微視頻在政治傳播中的作用[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5):120-124.

[16]羅紅杰.祛魅與超越:當代青年亞文化的融合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20(1):164-169+188.

[17]張志堅.對青年“低欲望”心態的研究與思考[J].青少年學刊,2019(2):3-7.

[18]吳朝進,張金榮.“佛系”與“杠精”:社會變遷下的青年心態困境[J].思想教育研究,2021(6):113-118.

[19]左路平,吳學琴.現代犬儒主義的中國樣態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8-102.

[20]鄒詩鵬.作為亞文化以及社會情緒的“佛系”現象[J].探索與爭鳴,2018(4):44-47.

[21]付宇,桂勇.當豐裕一代遭遇資產社會——解讀當代青年的社會心態[J].文化縱橫,2022(2):18-28+158.

[22]Stanley,S. Young and cueless: Thinking about the big rise in anxiety. Retrieved November 7, 2017,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liding-vs-deciding/201711/young-and-cueless-thinking-about-the-big-rise-in-anxiety.

[23]邢婷婷.“45°青年”:張力之下的青年境遇及其社會心態[J].探索與爭鳴,2023(2):32-44+177-178+182.

[24]王寓凡,白天偉.形意之變:網絡青年亞文化形成與異化——以“錦鯉”現象為例[J].當代青年研究,2019(6):104-109.

[25]劉又嘉,劉劍鋒.網絡社會中青年的星座崇拜及其信仰超驗化風險[J].中國青年研究,2022(1):43-52.

[26]劉漢波.符號賦權、焦慮消費與文化塑造——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國青年研究,2020(1):105-111.

[27]馬中紅.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J].文藝研究,2010(12):104-112.

[28]李欣,劉汀芷.互聯網空間的意義再生產:對“打工人”概念的知識考古[J].新聞大學,2022(11):79-88+119-120.

[29][德]哈特穆特·羅薩.不受掌控[M].鄭作彧,馬欣,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68.

[30]曾勝,伍麟.應急時期調節社會心態的中國經驗[J].決策與信息,2021(1):29-39.

[31]林仲軒,楊柳.技術的應許與脆弱不安的生命:殘障者的互聯網工作實踐[J].國際新聞界,2021(8):105-123.

[32][德]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M].張文杰,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112-113.

[33]劉建軍.信仰追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199-203.

[34]路文廷,張林,牟怡.數字時代躺平文化的建構:基于青年亞文化視角[J].新聞記者,2023(6):70-85.

[35][荷]巴魯赫·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M].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1.

[36]李瑛琦.“永久在線、永久連接”:網絡社會何以引發“人的自主性”危機?——基于“技術自主性”的審思[J].新聞界,2022(6):65-74.

[37]徐冠群,朱珊.媒介技術的抵抗:青年“數字極簡主義者”的生活實踐——基于豆瓣話題小組的田野調查[J].傳媒觀察,2023(8):93-103.

[38][德]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5-18.

[39]呂梓劍,朱咫渝.是誰奪走了睡眠?——基于“熬夜玩手機”的時間異化批判[J].新聞記者,2024(2):61-76.

[40]楊宇辰.祛魅與超越:網絡泛娛樂主義思潮下的青年亞文化審視[J].寧夏社會科學,2021(2):201-208.

[41]李恩來,盧珊珊.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現代社會符號異化發展的分析——從商品拜物教到符號拜物教的考察[J].學術論壇,2008(2):33-37+117.

[42][德]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32.

[43]熊國榮,黃婉婷.個體化理論視域下虛擬網紅的身體實踐與情感連接——以Lil Miquela的傳播實踐為例[J].編輯之友,2022(9):51-60.

[44]McEwan, C. (2008). A very modern ghost: Postcoloni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enchant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6(1): 29-46.

[45]MacLure, M. (2013). The wonder of data. Cultural Studies Critical Methodologies, 13(4): 228-232.

[46]沈新坤.賦魅、去魅與復魅:我國高校師生關系的嬗變[J].高教探索,2012(3):115-118.

[責任編輯:高辛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悠久久综合|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无码内射在线|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日韩欧美91| 91在线视频福利| 无码人妻免费|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97综合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午夜a级毛片|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a天堂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日韩专区第一页| 欧美天堂久久|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尤物视频一区| 久久国语对白|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欧美一道本|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综合色天天| www.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18|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播放a|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在线无码私拍| 国产久草视频| 一级片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无卡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97在线免费|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a| 黄色片中文字幕|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